1、1先秦时期粮食消费量与粮食产量【提要】在西周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低下,每市亩粮食平均产量在 200 市斤左右。劳动人民普遍性挣扎在温饱线上。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和灌溉农业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灌溉农业区每市亩粮食平均产量在 900市斤左右。生产力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秦朝服劳役的奴隶的口粮标准都高于李悝时代普通农民家庭的粮食消费量。同时,由于战国时期农业革命性变革,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秦朝人口在 2000 万人左右,到公元元年,全国人口接近 6000 万人。在先秦时期,劳动人民通行“一日两餐”,在富裕家庭才出现“一日三餐”的现象。实际上,秦汉以后,普通老百姓家庭还是通行一日两餐。直到人
2、民公社时期,当时农民提倡“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吃半干半稀。 ”在农耕文明时代,粮食问题一直是天大的事。一、先秦时期通行一日两餐2饮食习惯受自然环境、物产、文化历史的种种影响。一日几餐,每个家庭可以自行安排。但生产、工作往往是集体性活动,因而,在一个社会或地区,一日几餐会形成一种习惯或制度安排。因此, 论语乡党第十讲到有“十不食”,其中有“不时不食”。就是说,不是吃饭的时候不食。先秦时期,一般为一日两餐,即早餐和晚餐。 孟子縢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赵岐注:“饔飧(yng sn) ,熟食也。 ”饔:早饭也称朝食, 诗陈风株林:“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飧:晚饭,也称餔食
3、。 “餔”: 古通“晡”,申时(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 墨子号令中也有“餔时皆于署,不得外食”。在先秦文献中,也有一日三餐的说法。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吕氏春秋旦至食,食至日昳。昳至餔,餔至下晡,下晡至日夕。昳:未时(下午 1 时至 3 时) 。 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但是,在秦汉以后,一日两餐在普通老百姓中仍然很普遍。李开周、郑莉(2014)考证,宋朝统治了三百多年.其间从一日两餐变 http:/www.wE 成一日三餐的群体始终只限于贵族、富商和一部分市民。而在广袤的农村、在中小城市仍然盛行一日两餐。明末冯梦龙纂辑的醒世恒
4、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主一家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3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飱井臼。 ”讲的也是一日两餐。显然,一日几餐与粮食的丰富程度有密切关系。二、先秦时期人均粮食消费量先秦时期人均粮食消费量,有确切数据的有:第一,李悝的记载。汉书食货志引李悝(前 455-前 395 年)的记载,五口之家,全年食粮 90 石,人均全年 18 石。汉代有大石、小石之分。我们按小石计算,每人平均食用粮食(粟)为 1301.918克。这里讲的是原粮。原粮要去壳之后才可食用(表 1-1) ,小米为 781 克。 吃这点粮食肯定是处于半饥饿状态。第二,秦朝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记载。1秦官吏出差伙食标准。秦律十八种传食
5、规定:御史的卒人出差,每天粺(bi)米(精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爵位不更到谋人的公职人员,每天粺米一斗,酱半升,有菜羹,并供应芻稾(马饲料)各半石;爵位上造以下到官府中没有爵的佐、史,以及卜、史、司御、侍、府等公职人员,每天粝(l)米(粗糙的米)一斗,有菜羹,并供应盐二十二分之二升。我们将上述标准折合今公制。根据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谷子一石六斗又三分之二斗舂成粝米一石,粝米一4石舂成鑿米九斗,鑿米九斗舂成毇米(粺米)八斗。 九章粟米法: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二十七。秦制与九章有一定差别。按照秦制,加工 1 石粝米需要粟一石六斗又三分之二斗。根据丘光明、邱隆、杨平(2001
6、 年)收集1964 年出土的秦铜权 9 件, 实测权重 30750 克,平均折算每斤重 250.3 克。秦一石为 120 斤,我们计算出粝米、鑿米、粺米所需要的原粮和各类官吏出差定量标准(见表 1-2) 。显然,粟的出米率低于稻的出米率。1960 年代以前,用土磨舂稻米,出米率为 80%左右;后来用机器去壳,出米率在 70%左右。2服劳役的奴婢粮食定量标准。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隶臣妾为官府服役,男奴隶每月发谷子二石,奴婢一石半。如不服役,不得发给。小城旦(男修城、女舂米)或奴隶劳作的,每月发谷子一石半,不能劳作的,每月发谷子一石。小城旦、奴婢或舂米劳作的,每月发谷子一石二斗半,不能劳作的,每月
7、发谷子一石。隶臣作农业劳动的,从二月起每月发谷子二石半,到九月底停发其中加发的半石。这里的粮食是指禾(谷子) ,即未加工的原粮,谷子去壳后为小米(见表 1-3) 。三、先秦时期粮食亩产量(一)根据孟子 礼记的推算孟子万章下说:“一夫百亩,百亩之粪(施肥治田) ,5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孙奭疏:一夫一妇佃田百亩,而百亩之田,加之以粪,是为上农夫,其所得之足以食养其九口,上次则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则食六人,下食五人。其庶人在官者,食禄之等差,亦如农夫有上、中、下之次,有此五等矣,若今之斗食佐史、属吏是也。礼记王制第五:“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
8、,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 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郑玄注,此五等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造成的。实际上, 孟子和礼记关于土地“五等”的概念是一致的。我们以“中食七人”的中农夫为基础来推测亩产。按照李悝的标准,每人全年口粮 475200 克,七人 3326.4 千克。100 周亩等于 28.82 市亩,因而,每市亩产 115.4198 千克粟。但是,孟子生活在青州(邹国和齐国) 。青州适宜种植稻麦。而当时当地人的口粮是多少,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二)根据管子 礼记的推算管子轻重甲:“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齐国 1 锺等于 10 釜,1
9、釜等于 4 区,1 区等于 4 豆,1 豆等于 4 升。20 锺等于 12800 升。我们按 1 升等于 200 毫升计算,20 锺折合为 2560000 毫升,约等于2560 千克。按照 100 周亩等于 28.82 市亩,每市亩产 88.836千克。(三)李悝的记载汉书食货志载李悝的记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 ”这是指每周亩产粟 1.5 石。按照 1 石等于30 千克计算,折合每市亩 156.14 千克。(四)灌溉农业区平均粮食产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铁器牛耕和灌溉农业的全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许多重大的灌溉工程,如吴国开凿的邗沟、魏国
10、魏惠王开凿的鸿沟、魏国西门豹主持修建的漳水十二渠、秦国蜀郡都江堰、秦国关中的郑国渠、秦朝岭南的灵渠、楚国的芍陂工程,等等。铁器牛耕和灌溉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直接表现为粮食平均产量的提高。1 管子轻重乙:“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灌的肥沃土壤,亩产 1 锺,即每周亩产 10 石,五倍于管子轻重甲之数。2 史记河渠书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西。 ”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 ”每周亩产 1 锺,也是 10 石。3 史记河渠书记载:秦开郑国渠, “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每周亩产 10 石。三者都按周亩计
11、算,大约合每市亩 444.14 千克,即7888.28 市斤。四、李悝关于农民负担的记载汉书食货志载李悝的记载:农民五口之家,种植 100周亩田,只有产粮 165 石才堪维持基本生活。但一般农民家庭的粮食收获只有 150 石左右。这样,一年劳作下来,农民家庭仍然要亏空。按照 1 石 30 钱计算,我们列出李悝时代农民家庭经济的状况(见表 1 一 4) 。由表 1-4 可见,农民一年下来要亏空 15 石,合 450 钱。五、结束语在西周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低下,一个五口之家授田100 周亩,按照现在的计量标准计算,每市亩粮食平均产量在 200 市斤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很难维持基本生活。可以推
12、测,在西周春秋时期,劳动人民普遍性挣扎在温饱线上。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和灌溉农业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直接表现为粮食平均产量的提高。灌溉农业区平均粮食产量,按照现在的计量标准计算,每市亩粮食平均产量在 900 市斤左右。我们对比表 1-1 和表 1-3 可见,秦朝服劳役的奴隶的口粮标准都高于李悝时代普通农民家庭的粮食消费量。这就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同时,由于战国时期农业革命性变革,粮食平均产量大幅度地提高,人口增长也在加快,秦朝的人口在 2000 万人左右,8到公元元年,全国人口接近 6000 万人。在先秦时期,劳动人民通行“一日两餐”,在富裕家庭才出现“一日三餐”的现象。实
13、际上,秦汉以后,普通老百姓家庭还是通行一日两餐。直到人民公社时期,当时农民提倡“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吃半干半稀。 ”在先秦时期,人民的食物以碳水化学物为主。肉类主要是牛、犬、羊、家禽(鸡、鸭、鹅等)和鱼类。但这不是普通老百姓家庭经常有的食物。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先秦的华夏民族和以后的汉族并不通行吃猪肉,农民家庭也就不养猪。致于什么时候流行吃猪肉,应在宋代之后。在周礼中,有马官、牛官、犬官、羊官、鸡官,唯独没有猪官。古代称猪为豕、彘、豨,别称刚鬣。汉字“家”是上面为“宀”( mi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人们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豕,猪,祭祀用的牺牲。 ”也就是说,人不吃猪肉,猪肉主要用于祭祀时的牺牲。这有点让人困惑。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粮食缺乏。在人类驯化的动物中,只有猪与人争食。人都吃不饱,那有剩余的留给猪吃呢?(2017 年 1 月 13 日)参考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1978.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9李开周,郑莉.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J. 中国烹饪, 2014(2).丘光明,邱隆,杨平,2001.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魏励,2007.中国文史简表汇编M.商务印书馆。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