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5《将相和》课件4.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277793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5《将相和》课件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5《将相和》课件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5《将相和》课件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5《将相和》课件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5《将相和》课件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将相和,三、学习生字、词语,一、课题讲解,二、了解故事背景,四、整体感知课文,五、学习第一段,六、学习第二段,七、学习第三段,八、总结全文,九、补置作业,讲解课题,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返回,介绍作者,并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作者,二、时间、人物,三、故事发生的背景,学习生字,璧,臣,诺,廉,颇,御,侮,辱,袍,荆,b,chn,nu,lin,p,y,w,r,po,jng,和氏璧,贤臣,许诺,清廉,偏颇,抵

2、御,侮蔑,羞辱,长袍,荆条,学习词语,经常 攻打 商量 机灵 诚心 价值连城 急忙 承诺 失言 胆小 软弱 闭口不说 防御 退却 欺侮 召集 理屈 绝口不提 隆重 典礼 示弱 廉颇 抵御 完璧归赵 鼓瑟 推辞 侮辱 拒绝 能耐 无价之宝 同心协力,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

3、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交待时代背景,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

4、最高一级的大夫,大夫,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

5、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分析蔺相如说的话?,“想了一会儿”,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

6、也设计好了。,“一定”:,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理屈”:,理亏,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A、我们先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

7、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B、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C、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三次说话:,我们来理解第一句话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第一

8、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蔺相如勇敢、机智

9、,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秦王爱玉,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玉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

10、并带相如一起赴约。,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在这儿我们首先要知道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此时,蔺相如审时

11、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谦让不干,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生气极了”、“跟您拼了”,从以上词语可以看出蔺相如为

12、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的结果: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在这渑池会上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大家知道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

13、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渑池之会”,(5)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五)自学第三大段,并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将相和好。,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14、事情的结果是:,(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

15、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负荆请罪,(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