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局限性——以排球运动为例.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7674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局限性——以排球运动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局限性——以排球运动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局限性——以排球运动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局限性——以排球运动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局限性——以排球运动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局限 性以排球运动为例 王小磊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摘 要: 以排球运动为例,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 对近代中国新式体育运动的推广 与开展情况进行了探析。 研究表明新式体育运动在近代中国的推广与开展存在着 一定的局限性。从地域上看, 近代中国的新式体育运动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 特别是少数东部沿海城市;从群体上看, 学校和教会组织是新式体育运动推广及 开展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 新式体育; 排球; 推广; 局限性; 近代以来, 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 西方事物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西方近 代体育运动亦伴随着这一浪潮进入中国, 并随之推广及开展。 由于

2、近代中国各地 对外开放程度不同, 各群体西化程度也不一, 因此, 并非每个地区、 任何群体都 能全面地接触到新式体育运动。 新式体育运动在近代中国推广与开展过程中, 在 地域及群体上存在着局限性。 1 近代中国的新式体育 新式体育, 相对于中国传统体育而言, 指的是在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体育运动, 又称西方近代体育、西方现代体育。新式体育最早引入大约是在 19世纪 60年代 的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中, 聘请外国人训练新式武装, 其中便教授有属于 新式体育内容的兵操科目。 另外, 洋务运动中创办有新式学堂, 其中存在一部分 的西式体育课程, 如北洋水师学堂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

3、走、 三足竞走、羹匙拖物竞走、跳远、跳高、跳栏、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 单杠、双杠及爬山等1。以洋务运动为起点, 近代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进程, 新式体育运动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项内容。 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将外国的体育运 动带回国内;输入国外书刊, 其中有关体育知识的内容随之输入中国;还有来华 的外国人, 他们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将西式体育运动带到了中国。 新式运动逐步 在中国开始了开展与推广的过程, 到了“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 新式体育运 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此后, 它逐渐取代了传统体育活动的地位, 成为中国体育 运动的主流”1。进入民国以后, 新式体育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发展,

4、大中小学多开设以新式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课程, 各种层次的以新式体育运动项目为主 的运动会也经常性地举行。 但是由于新式体育是一样舶来品, 其在中国的广泛开展需要一个逐步推广的过 程,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 新式体育运动初入中国, 不同地区、 不同群体与 其接触的机会与程度不一, 因此, 新式体育的开展限于特定的区域与场所当中。 由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处于一种对外相对开放的状态, 学校主要有文化交流的作 用, 因此, 新式体育进入近代中国后, “主要占领了大中城市和学校”2。另 外, 推动新式体育发展、推广的力量也限于特定的群体与组织。下面便通过对排 球运动的考察, 试图反映新式体育运动在近代中

5、国社会中推广及开展的局限性。 2 新式体育推广与开展的地域局限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是沿着由沿海到内陆的路径进行的, 东部沿海地区 最先能够接触到西方事物, 之后逐步向内地传播。 排球等西方新式体育运动在中 国的传播、推广也是如此。如表 1所示: 表1 各地排球运动出现时间表 下载原表 表1 各地排球运动出现时间表 下载原表 排球运动最先出现在东部沿海的少数地区, 其中以广东地区为最早, 中部省份 继之, 西部省份最后出现。 到了 20世纪30年代, 全国各主要省份都已出现这项 运动。但是, 这一运动在各地的发展情况又不尽相同。全国运动会 (以下简称 “全运会”) 是民国时期一项重要的以各

6、省市为单位参与的全国性体育赛事, 排球运动从1914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起开始被纳入比赛项目。各地区在全运会 排球项目上的参与与表现情况, 可以作为各地区排球水平与开展情况的重要参 考。如表2所示: 1914年只有两队参加全运会排球项目, 1927 年有九队参加, 30年代以后的历届 全运会的参赛队伍基本都能达十四、五队之多。各省市参赛队伍的不断增加, 说 明排球运动在国内的普及范围在不断扩大, 并且这些参赛地区的排球运动水平 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由于广东的排球运动起源最早, 得风气之先, 所以早期广 东地区排球运动的水平实居“全国之冠”。 但随着排球运动在国内的推广与开展, 其他地区亦逐渐后

7、来居上。1933年之前, 除第二届全运会广东未派队参加外, 其余两届全运会广东均获得冠军 (第三届全运会为分区参加, 华南队即以广东 为主) 。到 1933年之后, 除第七届全运会与香港、 上海、 警察队并列冠军外, 其 余两届均未获得冠军。 可见大约 20世纪30年代后, 广东“全国之冠”的地位开始消失, 其他地区排球运动的水平有了逐步提高, 特别是上海。 参加远东运动会 的排球运动员的地域来源, 亦可以反映出这种变化。 早期“历届远东运动会排球 代表尽为广东籍人所包办”3, 如1928年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 参加排球比 赛的选手13人中有 11人来自广东4。而 1934 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

8、中, 男排参 赛运动员共有12人, 其中, 3人来自广东, 2 人来自香港, 1来来自杭州, 6人 来自上海;女排参赛运动员共有 16人, 其中 6人来自广东, 2人来自香港, 8人 来自上海5。与 1928 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相比较, 此次远运会参赛排球运动员 的地区来源有所扩大, 广东以外地区开始涌现出大量优秀排球运动员。 可见“斯 技已普遍于全国, 不让专美于一方矣”6。 表2 历届全运会排球比赛成绩 下载原表 这里所说的“普遍于全国”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讲法, 近代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在地域上存在着不均衡性。第四届全运会男排参赛地区有福建、天津、浙江、广 东、江西、江苏、湖北、香港、辽宁、

9、上海、湖南、北平、南京, 女排参赛地区 有广东、江苏、上海、辽宁、安徽、北平、浙江、江西、天津、湖南、湖北;第 五届全运会男排参赛地区有广西、江西、江苏、四川、河北、浙江、河南、南京、 山西、福建、香港、湖北、北平、湖南、上海;女排参赛地区有福建、江西、上 海、广东、湖北、河北、安徽、南京、湖南、河南、香港、北平、四川、江苏; 第六届全运会男排参赛地区有上海、青岛、河北、浙江、江西、河南、香港、广 东、西藏 (弃权) 、安徽、北平、马侨、南京、福建、湖南, 女排参赛地区有上 海、河南 (弃权) 、河北、福建、南京、北平、马侨、湖南、江苏、香港、广东; 第七届全运会男排参赛队伍有警察、陆军、空军

10、、海军、后勤、广州、香港、南 京、上海、湖南、浙江、吉林、新疆、河南、湖北;女排参赛队伍有青岛、台湾、 安东、广州、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西7。从 1930年的第四届全运会到 1948年的第七届全运会, 派出参赛队伍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东部, 少有西部省 份派出代表队参赛。而历届排名靠前的队伍则主要来自广东、上海、香港与北平 等少数东部沿海地区。 另外, 远东运动会代表队的运动员早期主要来自广东一地, 后期运动员来源的地区虽有所扩大, 但亦主要来自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可以 说, 这项运动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特别诸如上海、 广东等少数东部沿 海地区是这一运动的重镇。 3 新式体育推

11、广与开展的群体局限 排球运动传入中国后, “当时政府没有提倡”8, 而学校、教会等组织则与这 项运动的关系十分紧密, 成为这一运动推广与开展的主要群体。 从洋务运动开始, 中国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新式学校设立的目的便在于学习西方、引介西方事物。 因此, 西方新式体育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推广及发展过程中, 学校这一场所及学 校中的学生群体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教会学校作为西方人在华创办的学校, 其对于西方新式体育运动的引介则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排球运动作为西方新式 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便是最先出现于各地的学校 (特别是教会学校) 当中。 如广东的排球运动于1905 年最早出现于广州南武学堂

12、9, 安徽的排球运动于 1910 年最早出现在安庆、 芜湖、 蚌埠等地的教会学校中10, 山东的排球运动于 1914 年出现在烟台的教会学校中11, 西安的排球运动于 1922年最早出现在西安成 德中学12, 西藏的排球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国立拉萨小学13, 杭州 的排球运动于20世纪 20年代在之江大学、蕙兰中学、弘道中学等教会学校及浙 江体专相继开展14排球运动推广也得益于学生的流动。 中国的排球运动最 先出现在广州的学校当中, 广东各县市赴广州求学的学生甚多, 他们在寒暑假 返乡之时, 将这一运动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很快便出现了台山、开平、新会、恩 平等一些排球运动普及率相当高的

13、地方。其中, 台山后来被誉为“排球之乡”。 而广东学生北上求学, 对于排球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他们“把排球技巧和战术带去, 使那里的排球水平迅速提高”9。 排球运动的开展则主要以学校为基点, 开展的群体主要为学生。 由于近代中国贫 弱的局面,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无力购置排球用具, 各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又 普遍不足, 只有学校才会有少数排球场地, “故普通人若不是从学校出来的对 于这一种的运动很多不大明了, 就是从学校出来以后, 运动的机会也少 了”15。 像广东台山等一些地区尽管排球运动的普及程度非常高, 但也“始终 没有离开学校这个基点作更广泛的发展”16。

14、 所以, 近代中国的排球运动主要 集中于校园中。 如早期广东的排球运动“说是全国之冠, 实际该项运动仅集 中于设备较好的几间学校, 如中山大学、 岭南大学、 培英中学、 培正中学等学校, 其中, 除中山大学是国家办的学校以外, 其余都是教会学校”4。各学校内部 及校际之间举办有许多排球比赛, 则一方面直接反映出排球运动在学校中的繁 荣,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这项运动在学校中的开展及水平的提升, 如大夏大学有 院际排球比赛;国立同济大学有级际排比赛;上海商学院有男女混合比赛;广西大 学有组际比赛;复旦大学有系际比赛;国立中央大学有“治中杯”排球赛、 院际排 球赛、 女生排球赛及院内排球比赛另外, 当

15、时许多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均来自 高校, 如早年就读于岭南大学, 后来进入复旦大学, 绰号“飞将军”的曹廷赞, 其多次参加全国运动会及远东运动会, 并作为复旦排球队核心球员赴日本等国 进行交流比赛, 由于实力超绝, 时人认为“全运会上海连得几次锦标也得他的 力最多”, 视他为“一队的灵魂”16。其他诸如中山大学的黎连楹、李仲生, 岭南大学的王崑仑、李景谦、孙权、梁质君等, 都是代表中国参加过远东运动会 的优秀排球运动员4。 除学校之外, 基督教青年会在排球运动的推广与发展中亦是出力甚多。 早期各地 排球运动的传入, 多得力于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宣传与介绍, 如1908 年基督青 年会在上海举办体育训

16、练班传播排球运动知识18, 20世纪20年代汉口基督教 青年会在其所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开始了排球运动在武汉地区最早的介绍19等。 基督教青年会在自身创办的体育刊物上宣传排球运动, 出版诸如队球规则、 排球规则 等体育图书, 举办演讲会宣传排球运动, 此外还创办体育学校和训 练班, 并举办多种形式的运动竞赛20。如 1914年,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与广州 教育会联合举办了“广州秋季华利波 (英语排球一词音译) 联赛”9;上海西 人青年会举办有中国青年会、英华书馆、税务专校、西青年会、美国社交会堂、 麦令斯及航海青年会等参加的排球联赛, 以提倡排球运动, 联络华人21;上海 青年会还举办有少年排球比赛

17、、 会友排球分队比赛及面向各学校和团体的排球联赛等。 基督教青年会的这些活动, 无疑能够普及人们对排球运动的认识, 增加对 这一运动的兴趣, 在这项运动的推广与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对近代中国排球运动的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西方新式体育运 动在近代中国沿着由东向西的路径进行传播、 推广, 虽然此时新式体育已进入中 国, 但其在空间上、群体上分布不均, 并非每个地区都能够广泛地开展、每个群 体都能够广泛地接触到新式体育运动。 其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 特别是沿海诸 如上海、广东等少数地区。学校和教会组织是新式体育运动在近代中国推广与开 展的主要依托力量, 特别是教会学校和基督

18、教青年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 体育运动的引进和初期的发展1, 其所做的工作为新式体育运动后来的广泛开 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式体育运动正是有了在近代的局部开展, 后来才能够一 步步发展, 以致普及。 参考文献 1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 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5. 3梁鼎超.广东之排球运动J.勤奋体育月报, 1936, 3 (8) :784. 4李齐念主编, 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文化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 社.2008. 5郭允

19、恭.远东运动会全国预选纪J.勤奋体育月报, 1934, 1 (8) :20. 6阮蔚村.大会各项锦标比赛一览J.勤奋体育月报, 1933, 1 (2) :28. 7黄鉴衡.近代中国排球运动C.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体育史料.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2:17-19. 8王振亚编著.旧中国体育见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101. 9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体育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2. 10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体育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 社.1990:85. 1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体育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

20、993:185. 12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第 6卷.科教文卫M.西安:西安出版 社, 2002:847. 13西藏自治区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藏自治区志体育志M.北京:中国 藏学出版社, 2008:91. 14任振泰主编;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杭州市志.第7卷M.北京:中 华书局, 1999:369. 15区应全.我对于排球的感想J.民众体育, 1933, 1 (1) :68. 16卢动编著.台山的排球运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3. 17球话J.娱乐周报, 1936年, 2 (4) :67. 18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 7 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5135 19黎智总纂, 糜国亮主编,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体育志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94. 20罗时铭浅谈基督教青年会在近代体育史上的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1985:19-23. 21西青排球N.体育周报, 1930-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