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docx

上传人:文库大全 文档编号:2765915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卷一周文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上【题解】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其始,孔门弟子及儒学传人在传习礼经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料。西汉时戴德、戴圣叔侄,都是专攻“礼学”的名家,又都各有关于礼学资料的选辑本。时人把戴德的选本称为大戴礼或大戴记 ,把戴圣的选本称为小戴礼或小戴记 。至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记作注,始定名礼记 。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南)人,师承后仓,汉宣帝时为博士,官至九江太守。本文选自礼记檀弓上 ,描写晋国世子申生为奉行“忠孝” ,甘受骊姬诬陷,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状态。这个史实是晋国史上著名的“骊姬之难”的一个插曲。事详见国语晋语和左传僖公四年

2、 。【一段】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 ”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注释】晋献公:晋国国君。公元前 676 年至公元前 651 年在位。世子:又称太子,是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君位继承人。申生:晋献公嫡长子,夫人齐姜所生。献公宠妾骊姬生子奚齐,骊姬恃宠欲废申生而立奚齐,借献公出外打猎之时,骊姬让太子申生去曲沃祭祀其生母,太子把祭肉祭酒带回献给献公,骊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药,待献公打猎回来献上去,以酒祭地,土突起;以肉饲犬,犬死。骊姬诬陷太子弑父。献公听信谗言,逼

3、迫申生自缢。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牵连,为避祸而出逃。重耳:申生异母弟,即晋文公。盍(h):通“何” ,何不。安:安逸,安适,舒服。何行如之:到哪里去呢?如,到去。【译文】晋献公要杀死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亲表明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要有骊姬才舒服,我要是揭发她对我的诬陷,那就太伤老人家的心了。 ”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何不逃走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谁会收留背着弑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二段】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

4、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 ”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注释】辞:辞别,诀别。狐突:姓狐,名突,字伯行,申生的师傅,重耳的外祖父。伯氏:对狐突的敬称。念:记住。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命申生领兵伐东山皋落氏(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垣曲东南) ,狐突劝申生乘机出逃,申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爱其死:吝惜其死。子:君之子,指骊姬之子奚齐,时年六岁。国家多难:申生预料死后,其弟兄将因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 “伯氏”二句:是两个相关的假设句。不出:狐突劝申生出逃,申生没有听从,狐突在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就推托有病,在家不出。图吾君:为吾君图。图,谋划,策划。赐:恩惠。稽首:叩头到

5、地,最恭敬的跪拜礼。恭:申生的谥号。 “恭”是敬顺事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错误的,却仍然顺从而自杀,所以谥“恭” 。【译文】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 ”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评析】这篇 150 字的短文,没有议论,没有说教,甚至没有一句客观的描述和抒情的词语,有的只是一段对话,一段独白,完全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它却写得委婉曲折

6、,血泪交织,十分动情。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使自己亲生儿子奚齐能继承君位就诬陷太子,说太子要谋杀其父献公,献公轻信骊姬,逼迫太子申生自尽。申生在被谗蒙冤的情况下,既不申辩以伤君父之心,也不出逃以扬君父之过,终于含冤自杀。文章头一句“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开始就造成一种恐怖、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气氛。骊姬因阴谋得逞而偷着乐的得意神情,老而昏聩的献公要杀亲子的愤怒与沉痛,尽在不言中。而申生众多的兄弟们,满朝的文武大臣们,亲者,仇者又会有什么反应?申生自己有什么反应?都令读者产生悬念。然而被杀者申生却坦然自若,从容面对死亡。作者把残酷的环境与申生坦然的心境加以强烈地对比,并在对比的反差中,揭示人物的

7、忠孝之心,塑造人物的形象。先是重耳与申生的对话。申生对重耳的“盍言” 、 “盍行”的回答,一不辩白,是怕伤老父的心;二不出走,是怕扬父之过。一般情况下的忠孝,不会引人注目;儿子蒙受亲生父亲的冤屈,能无怨无恨,从容就死,就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申生与重耳的对话,表现了申生尽忠尽孝于生前;那么,申生派人代表他与老师狐突的诀别辞,乃是尽忠孝于身后。 “伯氏”二句,表明申生在临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君国,想的还是在自己死后贤士大夫如何帮助君上治国安邦。 “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这十个字,既表现了他临死前的清醒认识,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以及对老父、幼弟的深切关爱。饱含感情,一字一泪。这种愚忠愚孝,今天看来,过于迂腐,未免可笑,但此文之所以催人泪下,似乎也正在于一个“愚”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