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酷吏列传序.docx

上传人:文库大全 文档编号:2765513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酷吏列传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酷吏列传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酷吏列传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酷吏列传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酷吏列传序卷三汉文酷吏列传序史记【题解】本文为史记酷吏列传的序言。该传记叙了汉初十余名酷吏的言行,其中九人是汉武帝时的官吏,与司马迁是同时代人,他们多受到武帝的重用。作者写酷吏列传意在针砭时弊,在揭露酷吏残暴行为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反对严刑峻法的思想。【原文】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

2、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蒸蒸,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注释】孔子曰:下文引自论语为政 。齐:统一,划一。格:至,引申为归服。老氏称:下文见老子第三十八章、五十七章。老氏,老子。章,严明,此处为严酷之意。溺其职:犹言失职。故曰:以下两句出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理诉讼,审理案件。“下士”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下士,愚下的人。觚():有棱角的酒器。圜:同“圆” 。斲雕:将物件上雕刻的纹饰削去,而使其回复原来的朴素之貌。蒸蒸:兴盛美好的样子,此处指政绩

3、辉煌。艾安,治理安定,平安无事。【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 ”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

4、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 ”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评析】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阐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第二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 ,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的重要性。这篇序文的结构很严谨,尤其是前后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对比,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对比,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呼应。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