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帝求贤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高帝求贤诏选自汉书卷一高帝纪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二月条。本文是刘邦去世前一年发表的征集人才的文告。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十分重视将才,但对书生却很慢怠。汉朝建立以后,经过六年的经营,刘邦才深知巩固政权比取得政权更难,要使天下长治久安,必须有贤士大夫辅佐,所以他特意发此文告,屈意求贤。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却充分显示出刘邦的令人不让古人的豪迈气魄。而“患在人主不交”和“有肯从我游者”等字句,则表达了天子礼遇匹夫的期待心情。【原文】高帝求贤诏出处:汉书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
2、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注释】盖:发语词。伯:通“霸” ,诸侯的盟主。昌:指御史大夫周昌。特:但,只是。奚:何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监察、执法,兼掌管重要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并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昌:周昌,沛
3、县人,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下:向下传达。酂侯:即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郡守:始置于春秋战国时,初为武职,防守边郡。秦以郡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治其郡。汉景帝时改为太守。意:思想。称:符合。明德:美德。行:品行。义:通“仪” ,仪表,相貌。有而弗言,觉免:有贤才而郡守不报告,发觉后就罢免其官。癃病:手足不灵活的病。【译文】听说王者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诸侯的盟主中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声名显赫。现在,天下的贤人(一样)聪明能干,
4、难道只有古代的(贤)人(聪明能干)吗?问题出在国王不(与贤人)交往的原因啊, (这样一来)贤能之士能从哪儿来呢?现在我因为上天的保佑,贤士大夫(的辅佐) ,平定拥有了天下,成为了(刘家)一家的天下。想要它长久,世世代代供奉(刘家)宗庙不绝。贤人已经与我共同平定了天下了,却不与我共同安定享受它,怎么行呢?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往的,我能够让他尊贵显耀。(将这圣旨)公告天下,使我的旨意大家都明白和知道。【解析】本文选自汉书高帝纪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公元前 256前 195 年)。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二百三十年。全书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 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公元 3292 年)。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史学家。 汉书作为传记文学作品,成就远不如史记 ;但它也有行文整齐、记事周密的特色,对后代散文也有较大影响。公元前 206 年刘邦扫灭群雄建立汉朝之后,采取了各种稳定社会秩序的政策,而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士更是其巩固政权的重要方略。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他亲自颁布求贤诏令,表现了思贤若渴的心情。这份诏令也说明了征贤的目的、标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