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苏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社戏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了解情节叙述的详略处理和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2.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3.虚词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1.叙事的详略处理原则与方法。2.景物描写。3.虚词的表达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质疑、整体把握全文)1.指导学生按下列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提纲(1)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写成资料卡片) 。(2)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课文的第一段有一个关键词语,它是全篇的中心主题思想,你能找到吗
2、?这- 2 -个词语又和小说的标题是什么关系?小说写了几件事?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处理?课文中你喜欢的环境描写是哪一段?你为什么喜欢它?课文中你认为最生动的场面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归)省:xng 行辈:hng 惮:dn 絮叨: xdo 怠(慢):di 撺掇:cundu凫(水):f 潺潺:chn (歌)吹:chi 蕴藻:ynzo (家)眷:jun 皎(洁):jio 漂渺:piomio 纠葛:jig2.质疑。由同学们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把大家提的问题,归纳整理在预习提纲之中,加以研究。3.师生共同评点课文。(1)首先要从整
3、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与作者的思路脉络。可结合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来研究评点。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时代背景的资料。抓住要点是文章写于1922 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 3 -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
4、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2)结合预习提纲中第题进行讨论分析评点,整理出作者的思路应是:文章的标题是社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 ,这是民间一种活动,在浙江绍兴一带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这是文章的中心线索,全文以到赵庄去看社戏为线索而写出。但文章的主题思想却在“乐土”二字上(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找出这两个字,并作评点)平桥这个小渔村是乐土,去看社戏是在乐土上的快乐活动之一例。那么去看社戏乐在哪里呢?作者怎样写出“乐”字来呢?你认为乐不乐?(可以和作者一起来讨论一下吗?)循着这个思路,进入课堂学习的第
5、二个环节,对课文的重点作局部的精读与分析。(3)结合预习提纲中的第题,讨论研究评点。请注意作者对平桥村的描写是多么的简单朴素:“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骤然一看,会叫人纳闷,这个小地方有什么可值得写的呢?先用一个冒号,解说清楚了为什么是乐土?平桥村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难懂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见封建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给孩子们心灵中留下的烙印是多么的可怕而又可恨啊!一个冒号点明了主题。一句话作了概述,这是“乐土”与“牢笼”的对比,略提后者,详写前者。- 4 -作者怎样详写乐土平桥村的农家生活特点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
6、2、3、4 段后作概述)大家阅读后有什么感受,乐不乐?一接触课文,就会给我们一种很强烈的感染力:这里是多么有趣生动的生活啊!首先,这里不存在着封建意识中“犯上”的观念,因为“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封建礼教的干扰少些,这是民主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乐土。第二件事写“钓虾”,写出乡间小伙伴的热情好客,心地善良。 “照例”二字朴素而又认真地写出这种习俗已经流传很久,人人皆知,事事如此。而第三件事“放牛”,则写出“我”的无能,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光会念“ 秩秩斯干 ”是没有用的,而小伙伴们在实践中是怎样的多才多艺啊!以上三件事是详写中略写,只在点明平桥村是块“乐土”。是为下面的详写去看社戏作铺垫
7、。第二课时用“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一句引入课文重点详写部分,过渡很自然。课文的第 59 段,在大略读过之后,深感这一大部分虽然只是在交代事件发展的过程,但也少不了作者的精彩的着笔:“我”“急得要哭 ”到“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和最后的 “不开口” ,都在说明 “我”的“无能” 与无奈。而一个“大悟”与“撺掇”,终于使盼望成为现实,难怪大家高兴得“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描写形象真切,叫人如闻其声了。少年伙伴们的聪明才干,善解人意,跃然纸上,两相对比,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5 -以上可以划为小说的第二部分。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去赵庄看社戏,是高潮部分。部分是详写。让我们来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
8、写的?如果让你来写这段,你将怎样处理这些材料?小说按照顺叙的思路在发展。第 10 段是写出发,在这样一段本来是平淡的叙事中,作者也没有放过渲染主题思想的机会:“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多么能干,多么周到,多么有组织!令母亲与外祖母都非常放心,只有一句“要小心”的吩咐,追上来相送这离弦箭般的小船了。下面该写什么?当然内容很多,写法也很不同。在选材上,什么是重点详写的部分?这可根据作者写作的不同意图而定。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处理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来。作者首先详写的是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的色彩,令人陶醉:真是乐土!指导学生三遍诵读第
9、 11、12 两段,体会它的用词的特点,并在头脑中想象出月夜行船的美景来。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是柔和而不袭人的;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是溶化为一体,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朦胧”极为生动形象;而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因为它是淡黑色而又棱角分明的)都远远向船尾跑去了。这是写船在飞速前进。把静态与动态,嗅觉与视觉,真实与想象都和谐地统一起来了。正当你沉浸在美景时,再加上第 12 段的音乐的描写,那宛转、悠扬的横笛声,便把人们引向一个出神入化的境地而“自失起来”了。大家都会陶醉在一种美的享受中。- 6 -当我们再继续阅读课文的第 1321 段落时,大家有什么感受呢?这一大部分是详写,而且直接是写看戏的情景的,
10、但人们似乎在这里没有看到精彩的戏剧场面,也没有发现有会意的描述,相反倒是与小主人公一同来到,这老旦真是“最可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因为一唱就没完没了!)好不容易“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在他一声 “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 的分析中,大家只得返航回家了。这段描写,我们应怎样理解呢?表面上看,所述的事情很浅显,都能看懂,但你细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且还是详细地写?在这里就有个深层次的理解任务了,这就要与作者一同去思考讨论的了。首先,这一大部分写得很真实,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描写得传神维妙,这是真实可信的。
11、其次,写这部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对少年儿童来说,追求与探索比得到更富有魅力。得到一个物件,或看到一出戏,这些只是暂时的得到与满足。而真正生动的追求与探索,则是在对大自然与社会中的无穷尽的热爱中。可见少年儿童也能领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山水之间”的道理的。这才是本文的真正旨意“乐土”所在。所以在这部分将要结束时,作者再次描写了美妙的音乐和归航的欢快。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段描写的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它使人近乎进入了一个童话的意境了。回家路上,本应已无话可叙的了。一般的文章,到此也可以收口了。但
12、作者- 7 -在这里却又奇峰突起,再次掀起高潮:吃罗汉豆。课文进入第四部分。这可真是神来之笔,略略一写,人物形象就丰满起来了。指导学生结合预习提纲中第题来阅读第 25、26 段,找出大家认为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语写出了阿发的淳朴、诚恳、热情的性格,而少年儿童的纯真无私的心境也坦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小说的结尾也很别致:尽管年龄的差异,使老年人与少年伙伴待客方式互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使客人高兴,他们是不惜一切的。所以六一公公得知自己的豆子被偷来待客时,不但不生气,反而说“请客?这是应该的。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我” 只说了一声“ 很好”,竟令他
13、“非常感激”地说了许多话,又送来很多的罗汉豆。渔民的善良性格,乡俗民风之纯朴,自在不言之中了。这一切当然又是“乐土” 二字的真正内涵了。扣题在人情美三字上。(4)指导学生再回到全文的整体上总结全文。小说的主题思想归纳,这是个比较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问题。其旨意也较为深沉。要点是:第一,抨击封建教育制度与封建礼教观念对青少年的禁锢与摧残;第二,赞美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与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怀对人们心灵的陶冶与拯救;第三,表达了对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归纳总结作者的深刻的主题思想与巧妙的构思谋篇是通过什么写作方法表达出来的?对比(与衬托对比:“乐土”与“ 牢笼”;“我”与小伙伴;追求的与得到的。衬托:大自然的风光美与劳动人民的人情美相辉映)(3)详略处理方法。略中有详,略写时不草率,抓住每个机会来烘托主题;详- 8 -中有略,详写时不繁琐,利用详写来深化主题。4 布置作业1.第一、二、三题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来解决。2.必做题:第四、五、六、七题。3.选作题:第八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