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绿 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优美形象语言的品味,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2、学习融情于景,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3、教授圈点批注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2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授圈点批注的方法。2、难点:学习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3 教学课时 二课时4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活动 1【导入】绿 风光旖旎的仙岩,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仙岩方圆数十里,青山绵绵,冈峦起伏,其状既如绿海,又若万马奔腾。梅雨潭是仙岩的一颗明珠。潭周为悬崖峭壁,飞瀑从 30 米高处喷泻潭中,如同珍珠撒入玉盘,晶莹剔透,粒粒有声。潭水清澈碧绿,令人陶醉。
2、潭前有喷玉玑,可坐而观瀑。西侧还有梅雨亭。亭联云:“飞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终古夏如秋”。仙岩拔地而起,奇崛神秀,岩旁梅雨瀑水光摇曳,阵阵凉风送来了飞花溅玉般的“梅雨”;瀑布下是一泓碧波荡漾、神光离合的梅雨潭。仙岩景区以瀑潭景观享誉神州,梅雨潭几乎植根于所有游人心中。今天,一起随朱自清的文字,来领略无边美景吧。活动 2【讲授】绿 一、关于作者荷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16 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 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 年至于 932 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
3、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1948 年 6 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 月 12 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2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绿,写于 1924 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
4、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边听边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三、请同学思考并交流对问题的思考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
5、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文章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随后按游踪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
6、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四、使用圈点符号对课文进行批注3教师讲解:读书动笔就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圈点是用不同的符号作出标记,或为了加深印象,或为了深入思考,或表示自己的感情态度;评论是把自己在圈点过程中感悟到的,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圈点和评论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的,是思考和感悟的结果。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首先请同学熟悉圈点符号。其次仔细研读课文中已有的圈点符号、旁批及总评。然后请同学尝试使用圈点符号对课文做个性化的解读和精细批
7、注。批注时,可写下感悟,也可提出疑问,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完善,也可以与原有批注展开对话。五、小结并布置作业本课主要是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总的印象。同时请学生尝试使用圈点符号对课文进行批注,课后的作业就是进一步完善批注,准备第二课时的交流。希望同学能多采用批注法来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翻书的良好习惯。第二课时一、请同学们交流批注的心得体会交流中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原生感受,对有见地的批注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给予相应地鼓励。二、精读研讨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梅雨潭飞花碎玉般的水花“更是杨花”,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是前人在命名“梅雨瀑”时
8、搞错了,还是作者说得牵强?参考:杨花与梅花相比,当然更轻盈些。为什么倏然入怀的水花如此的飘逸,没有梅花的略微滞重的质感呢?“据说”一词中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含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搜索一张当地的实景(见 PPT 首页),在图中你会发现,作者所在的梅雨亭离梅雨瀑是有一段距离的。也就是如梅花般的水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真正能飘逸入怀的“杨花”也需要清风的吹送,因而只是“偶然有几点”罢了。而就是这么偶然的几点被作者捕捉到了,这种善于把握“瞬间之美”的细腻洞察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所以,“据说”一词里当包含的意思也就是在于暗示自己有着独到的发现;“据说”虽比“听说”更准确些,但还是不牢靠的。由此得
9、到启发。欣赏风景也好,做学问也罢,最需要的就是要有独到感受,不人云亦云。惟有这样也才会获得常人所难以获得的审美快感。所以前人和作者都没有错,只是立足点“错”了(不同)。2、作者是如何多角度的描写梅雨潭的绿并借此抒发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作4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并明确:在第三段中,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深度、状态、亮度、质地、色彩等加以表现,又综合使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美,寄寓着作者的爱。三、总结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
10、活、对生命的强烈热爱之情。板书:绿朱自清立足点:由远而近“文眼”:山边远景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亭边环境潭边绿角度:深度、状态、亮度、质地、色彩心情:“追捉”急切;“醉人、奇异”陶醉;“女儿绿”热爱:自然、生活、生命附:第三段语言品味。1、“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中为何没有了梅雨瀑?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点拨:梅雨瀑也很美,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集中突出梅雨潭的美。2、你认为“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美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地方的绿?点拨:写这些地方的绿,是以美衬美,正面衬托,并无贬低这些地方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说明梅
11、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是恰到好处。3、作者将“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涂了明油”,“鸡蛋清”,“温润的碧玉”,为什么要连用几个比喻,用一个不够吗?点拨:这几个比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绿”的形象、神韵、亮度、质地、色彩等角度,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让读者感受“绿”的美。54、这么美妙的“绿”,作者想赠于“舞女”和“盲妹”,如果你会赠给谁呢?你能展开一下联想吗?点拨:在明确联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句。5、“女儿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梅雨潭的绿叫“女儿绿”?点拨:两种理解都可以:仿“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的一个饱含深情的命名;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的比喻写来,便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