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海拔地区澳洲矮脚牛的精液品质及其影响因素12Journal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Vo1.28No.52009高海拔地区澳洲矮脚牛的精液品质及其影响因素常永梅(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青海西宁 810016)摘要:介绍了矮脚牛自引进青海以来,通过对澳洲矮脚犊牛引进青海以来的生长发育,公牛的精液品质等方面的观察,对其在高海拔,缺氧地区的适应性作了简单分析,并讨论了影响矮脚牛精液品质的几点因素.关键词:澳洲矮脚牛;精液品质;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823.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704(2009)050012-03LowlineBullsS
2、emenQualityandItsinfluencingFactorsinHighaltitudeCHANGYongmei(ThecenteroflivestockimprovementD,Qghaiprovince,QinghaiXining810016,China)Abstract:observationofthegrrawthoflowlinecalvesanditsbullsemenquality,analysisadaptationandreoroductionofthelow-linespesiesintheplateauregiontllhypoxiaanddiscussiono
3、fthefactorsthataffecttheseminalqualityKeywords:Lowllne;Seminalquallty;Effectivectom澳洲矮脚牛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肉牛品种.毛色全黑无角,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体重仅为普通肉牛品种的 60%,大多数在 6 周龄即可使体重较出生翻番.青海省海拔 3000m,年平均温度为 5.29,日温差大,平均在 10以上,与原产地差异很大.原产地澳大利亚南部气候温暖,年均气温 2lc【=, 牧草茂盛.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 2002 年引进 3 头公牛和 7 头母牛皆存活,经短期的休息和适应,公牛开始采精,母牛进行配种.自引进 8 年来通
4、过对该品种的饲养管理,繁育,疫病,疾病防治以及育种措施方面的实践,证明该牛性情温顺,耐粗饲,适放牧,易于管理,适应性较强,繁育性能较好,对于促进我省肉牛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该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在满足育种需要的前提下,极大限度地减少种公牛的饲养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牛群中实施以获得优秀种公牛后代为目标的“定向选配 “,有计划地通过性能测定和后裔测定等育种措施.对促进我省肉牛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种公牛的精液品质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公牛的管理是关键.1 犊牛的适应性观察(表 1)表 1 犊牛生长发育由上表可以看出:犊牛平均初生重 1825kg 早期生长速度非常快,三月龄体重比出生
5、重增长 327.12%340.74%,6 月龄体重母牛可达 140kg,公牛可达 180kg.周岁体重母牛可达 290kg,公牛可达 400kg.生长发育达到或超过原产地水平,生长发育和肥育性能好.收稿日期】2009-0719作者简介】常永梅(1973 一),女,陕西米脂人,本科,畜牧师,长期从事冷冻精液制作和检测工作.2 精液品质观察2.1 矮脚牛精液采集矮脚牛 18 月龄性成熟,2 岁开始正常采精.由于受个体差异,有些矮脚牛品质表现不稳定.一般用假阴道按常规采精方法采集精液.正式采精前对矮脚牛进行调教驯化,采精时用温水冲洗公牛的包皮,然后用毛巾擦净,成年矮脚公牛每周可采 2 次,在采精当日
6、可以连续采 2 次,间隔时间为 253O畜牧兽医杂志第 28 卷第 5 期 2009 年 13min.由于矮脚牛属放牧型的,源于本交,采精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精应有一定的规律,时间性和频率,每周固定采两次,中间间隔 4d.2.2 精液品质检查射精量:一般在 0.54.5mL,平均为 2.5mL左右.气味:正常精液略带腥味,无其他异味.色泽:正常精液的颜色是乳白色,个别是乳黄色.镜检:显微镜中目测精液中精子上下翻滚如云雾状,云雾状越明显,说明密度越大,活力越好.活率:精液中直线前进的精子数占全部精子的比例,检查时取三个不同的视野进行估评,求其平均值,平均活力在 0.65 以上才能冷冻.密度:通
7、过精子密度分析仪测其密度,保证每只细管的有效精子数至少达 1000 万.(参照GB205572006).我们对现有的三头采精公牛的精液品质与本地种公牛精液品质进行了比较见表 2,表 3.表 2 三头矮脚牛的精液品质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成年公牛精液量低.密度,活力与本地种公牛无太大差异,但活力受季节影响大.与原产地无大的差异,除了极个别有个体差异.3 加强种公牛的饲养管理,提高精液品质3.1 年龄种公牛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性欲减退,由于种公牛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因此精子活力,密度精液量也表现不同,但表现出的规律是相同的.矮脚牛种公牛 2 岁开始调教,3 岁时发育完全,各项指标表现较稳定.从 3 岁
8、至 6 岁精液品质表现出的差异不显着,7 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精液品质呈降低趋势,7 岁以上精液品质各项指标都表现很差.因此矮脚牛种公牛的最佳采精年龄为 3 至 6 岁.3.2 环境自引进后经观察:矮脚牛的公,母犊生长发育比原产地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性成熟也比原产地早 12 月,但成年公牛精液量低,活力受季节影响大,在炎热的夏天如果饲养管理措施不当会产生热应激反应.季节因素导致种公牛精液品质下降的原因是光和温度,种公牛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受到热应激会引起繁殖障碍,如睾丸变性,性欲缺乏.在自然情况下,体温升高 1,阴囊皮温和睾丸温度上升 34,体温和睾丸之间的温差通常在 5C 左右,阴囊调节温度
9、的机能较差,若遇到持续高温会引起睾丸变性,精子的成熟和储存受到影响.由于睾丸的温度升高,导致局部循环发生变化,引起供氧不足,导致正常精子的减少,畸形精子的增加,活力下降,严重时会出现全死精.青海是高海拔地区,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气温超出 30C 时注意防止种用公牛的精液受气温的影响,在牛舍的周围环境要遮阳,适当种植一些树木可以减少太阳的辐射,要通风,还要保证充足的水分,适当加入盐,多喂优质苜蓿,胡萝卜,适当用一些糠糟之类饲料.由于受季节的影响青海一般从当年 2 月初至 11 月中旬为采精的最佳时间.因此在炎热的酷暑季节,管理是很重要的问题.3.3 营养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体成年矮脚牛体重上升,营养不
10、良,精液品质不好,繁殖成活率不高等方面.由于矮脚牛是澳洲放牧型小型肉牛,摄食量较大,耐粗饲.体重增长较快,该牛尤其是成年公牛由于圈养而不14Journal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Vo1.28No.52009喜运动,易发生体重偏高.营养水平过高,特别是能量水平过高,会使成年公牛过肥,使性欲减退.而营养水平过低会引起形成性成熟延迟或性欲减退,成年公牛长期饲养在低营养水平下,精液性状不良.如精囊腺分泌机能减弱,精液中果糖和柠檬酸量减少,造成精液活力差,耐冻性差,造精机能下降精液密度稀,繁殖成活率低,因此在饲养上应注意对幼年后备和采精矮脚牛的饲喂量,应注
11、意营养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A,维生素 E 等摄食的合理搭配.3.4 人为因素采精时不合适的假阴道(假阴道内胎粗糙,过热)台畜 ,采精方法,采精场地鞭打,威吓等引起的不良反应,过度的连续采精强迫射精给予的过重负担会引起性欲减退和精液品质不好,并会缩短使用年限,此外外伤,运动不适也会引起射精障碍,由于某种创伤和疼痛,如采精时受伤,生殖器有炎症,蹄痛,腐蹄病,关节炎会诱使产生抑制性欲的反射作用.3.5 睾丸的周经与质地睾丸的围度与精子的产量成极大的相关,(0.81).经长期的实际生产观察,随着种公牛年龄的增加,从周岁开始,睾丸围度的增加,精子的活力,精子的体积,密度,射精量.正常率随之增加,
12、畸形率降低.质地与精子的活力密度也相应成正比.参考文献:1王根林.养牛学 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24.2渊锡藩,张一玲 .动物繁殖学M.杨凌:天则出版社,1994,53.3秦国庆,社民 l,刘小林,等 .遗传育种学M.杨凌:天则出版社,1996,12.4赵小.澳洲矮脚牛的饲养管理M.青海省畜牧兽医杂志,2002(4):21.(上接第 ll 页)(6/6),85.7%(12/14),免疫效果没有显着差异 (P 二联苗和二种单苗冰箱 48C 保存 6 个月和0.05).室温下保存 6 个月,免疫易感兔于第 1014 天分别2.4 二联苗和二种单苗保存期比较攻击二种强毒.结果见表 4.表 4
13、 二联苗和二种单苗保存期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苗和二种单苗在 48a【= 和室温条件下保存 6 个月,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保护率达 100%,对巴氏杆菌病也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3 小结与讨论3.1 从免疫比较试验看,兔出血症,巴氏杆菌病联合制苗与两种单苗具有相同的免疫效果,且对免疫产生期和疫苗保存期没有影响,表明联苗二种组分之间没有干扰作用.且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具有佐剂活性的脂多糖,联合制苗兼有佐剂效应,不会因联合制苗而丧失其免疫原性,所以认为联苗免疫效果不如单苗是没有科学依据的.3.2 本联苗经过实验免疫测定并进行了田问试验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效果良好,同时简化了免疫程序,节省了劳力和费用,降低了防疫成本.能较好地预防严重危害养兔业的两种传染病.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病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530531.2鲍国连,佟承刚 ,韦强,等.兔病毒性出血症,巴氏杆菌二联苗的研究J.渐江农业,1993,5(4):225228.3许兰菊.兔三联灭活苗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1995,29(3):28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