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56585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阿房宫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方法:赏读法。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 “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

2、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二、解题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 “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

3、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 小李杜”。2、背景。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 “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3、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4、 。三、指导自读课文 1、2 两段。 1、诵读指导。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 第三题。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重点词语。明确:“廊腰缦回 ”“缦 ”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 ,“慢”有“ 宽缓”、“ 迟缓”等义;这句的

5、“缦” ,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 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 的“缦” ,注释为“ 久” ,是“ 迟缓” 义的引申。“回” ,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 、“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 )、“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钩心斗角 ”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注释为“座”

6、、“ 所”是由 “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妃嫔媵嫱 ”“嫔”(p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 “妃”;“媵(yng )”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 ”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 ”“辇(ni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尽态极妍 ”这里的“ 尽 ”和“极”是互文,都是“ 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 ,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 “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 ”、“到尽头、到顶点”

7、(林尽水源)、“ 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疑难语句。明确:“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 ”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 冷袖” 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 ,是因为古人常用 “舞袖”来咏“雪”,或用“雪” 来“舞袖” ,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 “据似飞燕,袖如回雪 ”(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

8、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 、 “舞殿”和“ 暖”、“响” ,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 时同时包括 “舞”,写“舞” 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 ,不是现代汉语的“ 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 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这一句,课本无注。“ 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 ,这里是 “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 ,“鬟” 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

9、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 青”、“黑 ”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 “绿”和“青” 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 ,而用“绿云” ,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1、补充解释。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盘盘焉 焉:的样子。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歌台暖响 响:声

10、响,指歌声和乐声。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2、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 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 ”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 ”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11、五、分析第二段1、补充解释。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为秦宫人 为:成为。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雷霆乍惊 乍:突然。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2、第 2 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明确:第 2 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 ”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

12、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 ”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 ”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

13、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 (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二、指导自读课文 3、4 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锱铢”、“庾”

14、、“九土”、“独夫”、“ 举”、“族” 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 ”、“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 。用“九州” 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 ,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 ”,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 即“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 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 ,引申为“念头、想法”、“惦

15、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 田亩”。语出诗经七月:“ 洗彼南亩” 。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 代指“田亩”。“架梁之椽( chun)” 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 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 ”“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 ,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哀”,哀叹、悲悼。按:“哀” 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 ,引申为“怜悯、同情”(“ 君

16、将哀而生之乎”)、 “哀叹、悲悼 ”。4 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 是指另三个“ 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二、赏读第三段1、补充注释。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2、分析第 3 段的内容和层次。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用之如泥少 ”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

17、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 ”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 写陈涉、吴广起义, “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 ”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四、赏读第四段1、补充注释。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后人哀之而

18、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2、分析内容。 “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 ”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 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 ”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 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 “

19、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五、欣赏文章的结构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 的特点)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 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 、4 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2、文章的第 3、4 能否对调?为什么?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

20、调。第 3 段感慨是由第 1、2 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 4 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 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 “史实”与千年后的“ 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六

21、、比较阅读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七、课堂小结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板书设计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

22、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