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诺贝尔说课稿区实验 黄颖超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颜老师给予我这次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正。一、说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教学本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中的亮点就是运用反复表现人物个性的,在课文第八自然段“近了!近了!”“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2、!”和第九自然段“成功了!成功了!”都运用了这种反复写法,突出人物的情感。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单地说就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要避免脱离语言训练点而一味地在人文内涵上挖掘过深,陷入忽视语言训练的误区。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特点,要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甚至是感动,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出于以上考虑,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本课 7 个生字,重点关注“械”这个生字。2.通过“补充资料,体会心情” ,练习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
3、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3、复习能借助主要事件“发明炸药”“捐出奖金”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方法。4、初步感悟反复的写法,能尝试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在这些目标中,重点是第一、二、三目标的达成,难点是感悟反复的写法,能尝试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要在二者的统一上下功夫,要避免割裂,要从语言文字入手。而从语言文字入手,不仅仅是要理解内容、情感、情意。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揣摩、感受这样的情感、情意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的。后面目标的做好了,工具性突出了,人文性也就有了。对于课文内容,我认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部分,学生自己就能读明白,而且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所以我们将
4、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反复”的教学上。三、说教学环节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教学中根据这个理念,我对本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一)导入我设计了读人物小传,猜人物的小游戏,分别出示邓小平、法布尔、高尔基的主要事迹,因为人物小传选材原则就是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这一环节也为第二课时解决课后题“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字的小传”起到了一个方法的引领。紧接着出示诺贝尔一两句话“他一生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 255 种,其中仅炸药就达 129 种。人造元素锘就是以他的
5、名字命名的。”学生肯定马上就会喊出诺贝尔!顺势小结:我们就是通过典型事例猜出了人物。看看通过今天的学习看看下节课谁能给他写一个百字小传。(二)初读感知在这一环节主要解决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两个方面的问题。字词环节中同位互相提醒着读音,先读一读学习单上的词语,然后请一组同学开火车,带领大家读一读。指名交流哪个生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醒一下。引导学生关注“械”字。因为预习中,这个字出错较多,有漏撇的,还有漏了里面的小竖,与“绒”混淆,在写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左右两部分的起笔和收笔,写美观。让学生在学习单上描一个,写一个。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抓住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梳理出“发明炸药,捐出奖金”
6、两件事,同桌练习着互相说一说巩固这一方法。(三)精读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我让同学们默读课文,细细品味语言,哪些地方感动了你,用“”画出来,并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我也做好充分的预设:预设一:(第六段)1864 年 9 月 3 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当学生找到这一段,我就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体会。顺势追问,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觉来。在这时,我相机补充资料:事故发生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要将诺贝尔一家扫地出门,都说诺贝尔一家全疯了。政府也禁止在城里搞实验。让学
7、生自由读一读,交流自己的体会,读这种坚持不懈。引导学生理清弟弟炸死,父亲炸残,他毫不气馁;周围人要扫地出门,他毫不气馁;政府禁止,他他毫不气馁。这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时,我进行小结:查阅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品质。有了这种体会,引导学生体会着这种心情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读懂了诺贝尔的坚持不懈。预设二: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学生抓人物的动作神态词自由谈感受。这时,出示只有一个“近了”的句子,引导学生读读这两个句子,交流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读了之后,学生就会谈出原句更让我
8、们体会到当时的危险;诺贝尔的激动、兴奋和紧张,带着感受读出来。相机评价。(四)感悟写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确定“教什么”,然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活动,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正如崔峦先生讲到的:教师要抓住语言学习的重点,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在循序渐进的语文训练中,逐步习得语文能力。为了让学生清楚明白这种表达方法,我进行总结像这种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感情的表达方法,叫做反复。通过齐读,让学生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反复带给我们的强烈情感。其实文中还有两个地方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让学生大略地读一读后面的段落。找一找。
9、思考一下,体会到了什么。指名交流,与朗读相结合,读出人物感情。我们关注了作者运用的反复手法走入了人物内心,读出了我们的感动。其实,关注到这一手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自由练习一下, 最后齐读,用关注反复的方法一起读一读课文的 8.9 自然段。体会到人物情感后,出示三句反复,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会找出语句简短,都用感叹号!进行及时总结,正像大家所说,在运用反复手法时,语句通常比较简短,并且使用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学以致用,学生学习单上也有小练笔,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在练笔中再次体会诺贝尔的坚持不懈,对科学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理课文脉络,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
10、了他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学生齐读最后段落。交流学生的无私奉献。最后对照板书进行总结,梳理内容和写法。其实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抓典型事例;比如对比烘托;比如倒序;比如设问等等。如果每个点我们都去教,那最终所有的只会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何取舍,找好恰当的切入点,我也费了一番心思。典型事例写人的课文都很典型,比如天火之谜中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写国榷 ,倒序的表达顺序,课标中这样规定第三学段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因此二课时感知一下即可,而对比烘托手法在滥竽充数 推敲 嫦娥奔月中都是通过其他人物突出主要人物,都是学生之前学过而且比较频繁接触的,因此本课不做重点。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反复”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领会表达之妙。要教会学生,教学就要遵循“认识领会实践运用”的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了反复的表达效果后,又适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一句式进行练笔,使学生的所学在新的语境中加以运用,从而巩固成为程序性的知识,达到学会的目标。四、布置作业1、运用方法写小练笔;2、阅读诺贝尔传 ,进行深入了解。五、板书设计21 诺贝尔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反复捐出奖金 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