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北景村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初试大纲(2013 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二一二年九月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翻译硕士 X 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 X 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行 MTI 学习所要求的外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 MTI 考生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1. 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 10,000 以上,掌握 600
2、0 个以上(以英语为例)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2. 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3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外语写作能力。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一览表”。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以下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外语写作等。总分为 100 分。I词汇语法1. 要求1)词汇量要求: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 10,000 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 6,000 以上,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2)语法要求:考生能正确运用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
3、言规范知识。2. 题型:多项选择或改错题II. 阅读理解1. 要求: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文章、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2. 题型: 1) 多项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2) 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 3-5 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III外语写作1. 要求: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
4、篇 400 词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主题鲜明,段落切分符合篇章逻辑。2. 题型:命题作文翻译硕士 X 语考试内容一览表序号 考试内容 题型 分值 时间(分钟)1 词汇语法 多项选择或改错 30 602 阅读理解 1) 多项选2) 简答题 40 603 外语写作 命题作文 30 60共计 100 180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X 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一 考试目的X 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外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 MTI 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
5、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包括 MTI 考生入学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 三、 考试基本要求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2. 具备扎实的外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和基本应用能力。3. 具备较强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外汉互译。总分 150 分。I. 词语翻译1. 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准确翻译常见中外文术
6、语或专有名词。2. 题型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题中的 30 个汉/外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的对应目的语。汉/外文各 15 个,每个 1 分,总分 3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II. 外汉互译1. 考试要求要求应试者具备外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译文整体效果一致;外译汉速度每小时 250-350 个外语单词,汉译外速度每小时 150-250 个汉字。2. 题型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外译汉为 250-350 个单词,汉译外为 150-250 个汉
7、字,各占 60 分,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X 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序号 题 型 题 量 分值 时间(分钟)外译汉 15 个外文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 15 30 1词语翻译 汉译外 15 个中文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 15 30外译汉 两段或一篇文章,250-350 个单词。 60 602外汉互译 汉译外 两段或一篇文章,150-250 个汉字。 60 60总计 150 180全日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学校将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
8、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测试考生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三、考试基本要求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2. 对作为母语(A 语言)的现代汉语有较强的基本功。3. 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总分 150 分。I. 百科知识1.
9、 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2. 题型要求考生解释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短文中涉及上述内容的 25 个名词。每个名词 2 分,总分 5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II. 应用文写作 1. 考试要求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出一篇 450 词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要求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2. 题型试卷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共计 40 分。考试时间为60 分钟。III. 命题作文1. 考试要求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 80
10、0 词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文字要求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段落切分符合逻辑,主题鲜明,文笔优美。2. 题型试卷给出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共计 60 分。考试时间为 60分钟。答题和计分要求考生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上。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内容一览表序号 题型 题量 分值 时间 (分钟)1 百科知识 25 个选择题 50 602 应用文写作 一段应用文体文章,约 450 个汉字 40 606 命题作文 一篇 800 汉字的现代汉语文章 60 60共计: 150 180考试科目 111 单独考试政治理论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11、 分钟 考试总分 100 分一、总体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和三大理论的关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二、内容及比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
15、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鉴本内容。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
17、化事业和文化产亚。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口3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
18、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题型及分值比例简答题:50% 分析题:50%考试科目 241 法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00 分一、总体要求紧扣大学法语教学大纲 ,测试学生对法语基础语法、词汇等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运用法语基础知识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语法方面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法语语言体系中主要的词法和句法,词汇方面要求学生具备 2800 个左右的基本词汇量。二、内容1语法结构和词汇主要测试学生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命题参照大纲要求,范围涉及名词、形容词的性数变化,动词、代词、冠词的正确使用等;词汇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19、,熟知一些固定搭配,能区别近义词,同音词和形近词。2用动词的适当时态、语态形式填空时态、语态是大学法语二外教学的重点、难点。该题考查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范围涉及大学法语二外课本中学到的所有重要时态和语态,要求时态语态正确选择,动词变位拼写规范,过去分词恰当配合。3阅读理解 该题考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阅读了解材料的主旨大意,是否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是否能理解文章的细节以及是否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与推理的能力。文章的语言难度适中,题材多样,词汇量适中,文章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理解。4介词填空要求学生在理解语境、语义的基础上,填写适当的介词。5. 法译汉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法语基础知识,在语篇理解的基础
20、上,翻译一篇 250 字以内的法语短文。要求理解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6.汉译法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法语词汇、语法知识,翻译汉语短句。要求译句达意、语法正确、拼写规范三、题型及分值比例选择题(45 分)填空题(20 分)翻译题(35 分)考试科目 242 德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00 分一、总体要求紧扣英语专业学生德语二外教学大纲,重点考查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德语基本的词法和句法以及初步的翻译能力。按照大纲要求考生应掌握 2400 个左右的基本词汇,其中 1400 个单词要求复式掌握。语法方面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的词法和句法,并能在实际中正确
21、运用。二、内容及比例1.词汇和结构重点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考试范围涉及名词、代词、形容词的变格形式和各格的基本用法;常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以及常用介词的主要用法;了解词形、词义、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的区别与辨认等。2.语法基础重点测试考生运用德语基本语法的综合能力。范围涉及动词直陈式主动态和被动态的五种时态及其基本用法;第一、第二虚拟式的形式及其基本用法;简单句、并列复合句、主从复合句的结构和成分;不定式和分词的基本用法等。3阅读理解重点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要求考生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题思想;了解所读材料的事实和主要细节;能根据上下
22、文推测词义;既能理解个别单句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以及能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阅读部分包含两到三篇短文。阅读材料的题材广泛,可以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及科普知识等内容,考生在阅读后回答问题,选择正确答案,判断正确与否。4.综合语言应用(包括汉译德、德译汉)重点测试考生德语的综合技能和知识,涉及到阅读理解、词汇量、逻辑思维以及汉语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德译汉,要求考生能把难度略低于所学课文的德语短文,段落,句子译成汉语,理解正确,通顺、译文达意。汉译德,主要考核考生综合应用所学基本语法知识的德译汉的翻译能力。三、题型
23、及分值比例选择题(35 分)填空题(10 分)阅读理解(选择题或判断题) (20 分)翻译题(句子或段落翻译) (35 分)考试科目 243 日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00 分一、总体要求要求考生掌握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及中级上中出现的词汇(约 3000 个)和主要语法知识,具备运用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综合阅读理解和翻译的能力(包括日译汉、汉译日) 。二、内容1文字与词汇考查考生在日语词语的读音、书写、意义、应用等方面的实际能力。2日语基础语法知识内容包括:用言活用形及时、体、态的用法;各类助词、助动词及补助动词的用法;形式名词、形式用言的用法;常用副词
24、及接续词的用法;常用敬语的用法;各种句型及惯用型的用法。3日语知识综合运用1)文章阅读理解把握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领会材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翻译(日译汉、汉译日)日译汉: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日语知识正确理解日语原文段落,并用汉语正确表述原文内容的能力。汉译日: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日语词汇和句型正确表达汉语句子的能力。三、题型及分值比例1单项选择题(55 分)2填空(包括助词填空、用言适当形式填空、完成句子等) (10 分)3翻译题(35 分)考试科目 244 英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00 分一、
25、总体要求本大纲参照日语专业本科生英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制定。要求考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英语词汇量达到 4000-4500 单词以上,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翻译、写作、阅读理解能力。二、内容1阅读理解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2. 语法基础语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主谓一致关系、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
26、调、倒装、平行结构等。3词汇与结构词汇方面,要求考生掌握 4000 基本常用词汇,了解词形、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等。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4、语言应用(包括完形填空、翻译、写作)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英汉互译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完形填空、英汉/汉英互译、以及根据命题作文等。测试的形式是:1)在一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 根据上下文选择符合语法和句意的正确的词填入空白处;2)把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句子,根据上下文翻译成通顺的汉语(短句翻译或补全句子翻译) ;3)根据要求完成命题作文。三、题型及分值比
27、例选择题(65 分)填空题(10 分)翻译题(10 分)作文题(15 分)考试科目 288 单独考试英语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00 分一、总体要求本大纲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制定,为参加我校硕士研究生(单考)入学考试的考生提供参考。要求考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统一考试所要求的水平。二、内容1阅读理解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2. 语法基础语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主谓一
28、致关系、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调、倒装、平行结构等。3词汇与结构词汇方面,要求考生掌握 4000 基本常用词汇,了解词形、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等。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4语言应用(包括完形填空、翻译、写作)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英汉互译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完形填空、英汉/汉英互译、以及根据命题作文等。测试的形式是:1)在一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 根据上下文选择符合语法和句意的正确的词填入空白处;2
29、)把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句子,根据上下文翻译成通顺的汉语(短句翻译或补全句子翻译) ;3)根据要求完成命题作文。三、题型及分值比例选择题(65 分)填空题(10 分)翻译题(10 分)作文题(15 分)考试科目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50 分一、总体要求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
30、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二、内容第一章 媒介与社会第一节 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 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
31、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 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 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 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 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
32、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 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 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
33、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 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三、题型及分值比例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
34、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考试科目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50 分一、总体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二、内容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该科目考试从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出发,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112 室
35、考试涉及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评论写作、广告业观察与分析等内容。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该科目考试从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出发,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考试涉及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评论写作、广告业观察与分析等内容。能够掌握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理论,并能付诸实践,能够很好地完成采写编评及广告业分析等活动。考试为闭
36、卷笔试,主要是依据所给材料完成策划、写作和分析等任务。I. 新闻采写与编辑 依据材料完成新闻采访策划、新闻改写、标题制作、稿件配置、写作案语等任务。II. 新闻评论写作 依据所给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III. 广告业观察与分析依据所给材料,利用中外新闻理论,按要求进行分析。三、题型及分值比例试题类型包括据材料分析与写作、据材料写作和材料分析题考试科目 601 数学分析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50 分一、总体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用数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内容1. 集合与函数1) 实数集
37、、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稠密性,实数集的界与确界、确界存在性定理、单调有界R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Bolzano-Weierstrass 定理、Cauchy 收敛原理.2) 上的距离、邻域、聚点、界点、边界、开集、闭集、有界(无界)集、 上的闭矩形Rn套定理、Heine-Borel 定理(有限覆盖定理)以及上述概念和定理在 上的推广.n3) 函数、映射、变换等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隐函数概念,反函数与逆变换,反函数存在性定理,初等函数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质. 2. 极限与连续1) 数列极限、收敛数列的基本性质(极限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质).2) 数列收敛的条件(Cauchy 准则、迫敛性、单调有
38、界原理、数列收敛与其子列收敛的关系),极限 及其应用.1lim()nne3)一元函数极限的定义、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质、迫敛性) ,Heine 归结原则和 Cauchy 收敛准则,两个重要极限及其应用,计算一元函数极限的各种方法,无穷小量与无穷sin10l,li()xxe大量、阶的比较,记号 O 与 o 的意义,多元函数重极限与累次极限概念、基本性质,二元函数的二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关系.4) 函数连续与间断、一致连续性、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局部有界性、保号性) ,有界闭集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一致连续性).3. 一元函数微分学
39、1)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导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微分及其几何意义、可微与可导的关系、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2)微分学基本定理:Fermat 定理,Rolle 定理,Lagrange 定理,Cauchy 定理,Taylor 公式(Peano 余项与 Lagrange 余项).3)一元微分学的应用: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凸函数及其应用、曲线的凹凸性、拐点、渐近线、函数图象的讨论、洛必达(LHospital)法则、近似计算.4. 多元函数微分学1) 偏导数、全微分及其几何意义,可微与偏导存在、连续之间的关系,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方向导数与梯度,高
40、阶偏导数,混合偏导数与顺序无关性,二元函数中值定理与 Taylor 公式.2) 隐函数存在定理、隐函数组存在定理、隐函数(组)求导方法、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3) 几何应用(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4) 极值问题(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条件极值与 Lagrange 乘数法。5. 一元函数积分学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不定积分的基本计算方法(直接积分法、换元法、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积分: 型, 型.(cos,in)Rxd 2(,)Rxabcdx2)定积分及其几何意义、可积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 、可积函数类.i3)定积分的性质(关于区间可加性
41、、不等式性质、绝对可积性、定积分第一中值定理) 、变上限积分函数、微积分基本定理、N-L 公式及定积分计算、定积分第二中值定理.4) 无限区间上的广义积分、Canchy 收敛准则、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非负时()fx()afxd的收敛性判别法(比较原则、柯西判别法) 、Abel 判别法、Dirichlet 判别法、无界函数广义积分概念及其收敛性判别法.5)微元法、几何应用(平面图形面积、已知截面面积函数的体积、曲线弧长与弧微分、旋转体体积) ,其他应用。6. 多元函数积分学1)二重积分及其几何意义、二重积分的计算(化为累次积分、极坐标变换、一般坐标变换).2)三重积分、三重积分计算(化为累次积
42、分、柱坐标、球坐标变换).3)重积分的应用(体积、曲面面积、重心、转动惯量等).4)第一型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计算.5)第二型曲线积分概念、性质、计算;Green 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6)曲面的侧、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Gauss 公式、Stokes 公式,两类线积分、两类面积分之间的关系.7)含参量正常积分及其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运算顺序的可交换性.含参量广义积分的一致收敛性及其判别法,含参量广义积分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运算顺序的可交换性.7. 无穷级数1)数项级数级数及其敛散性,级数的和,Cauchy 准则,收敛的必要条件,收敛级数基本
43、性质;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比较原则、比式判别法、根式判别法以及它们的极限形式;交错级数的 Leibniz 判别法;一般项级数的绝对收敛、条件收敛性、Abel 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2)函数项级数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Cauchy 准则、一致收敛性判别法(M-判别法、Abel判别法、Dirichlet 判别法) 、一致收敛函数列、函数项级数的性质及其应用.3)幂级数幂级数概念、Abel 定理、收敛半径与区间,幂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幂级数的逐项可积性、可微性及其应用,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函数的幂级数展开.4)Fourier 级数三角级数、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2 及 2
44、 周期函数的 Fourier 级数展开、 Beseel 不等l式、Riemanm-Lebesgue 定理、按段光滑函数的 Fourier 级数的收敛性定理.三、题型及分值比例填空题:(15%)简答题:(55%)计算题:(30%)考试科目 602 高等数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50 分一、总体要求主要考察考生在未来的研究领域中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掌握高等数学考试大纲所列基本内容;理解高等数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内容1. 函数、极限、连续1) 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法
45、、数列极限、函数极限;2) 无穷小和无穷大,无穷小与函数(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3) 函数(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极限的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4)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间断点及其间断点的分类,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2. 一元函数微分学1) 导数概念,导数的基本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隐函数的导数;2)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相关变化率问题;3) 微分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微分的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函数的线性近似; 4) 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以及导数的应用; 3. 一元函数积分学1)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46、基本的积分方法,定积分的概念;2)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两类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几何与物理应用。4. 常微分方程1)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2)用微分方程解简单的几何与物理问题。5. 空间解析几何1)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向量,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向量的乘法;2)平面,空间直线,曲面与空间曲线。6. 多元函数微分学1)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高阶偏导数,多元复合函数的高阶偏导数,隐函数求导公式(包括方程组的情形) ,方向导数和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2)偏导数的应用,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最大值、最小值问
47、题,条件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7. 多元数量值函数积分学1) 二重积分(直角坐标和极坐标)及其应用,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和球面坐标)及其应用,第一型曲线积分及其应用;2) 第一型曲面积分及其应用。8. 多元向量值函数积分学1) 第二型曲线积分及其应用,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关系;2) 第二型曲面积分及其应用,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关系;3) 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9. 无穷级数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正项级数判敛,交错级数,莱布尼兹定理,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2) 幂级数,函数的泰勒级数收敛于该函数的充要条件,函数 、sinx、cosx、 、 的麦克劳
48、林展开式,一些简单函数的直接展开法和间接展开法,傅里叶级数。三、题型及分值比例选择题(24 分)填空题(24 分)简答题(27 分)计算题(75 分)考试科目 613 分子生物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总分 150 分一、总体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手段与方法,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重点考察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掌握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二、内容及比例1、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2、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DNA 复制的特征、DNA 复制过程及参与的
49、酶和因子、端粒与端粒酶与 DNA 的复制、DNA 复制的调控和细胞周期;转录作用及其特点、RNA 聚合酶及启动子、转录作用的机制、转录作用的抑制剂、转录初始产物的加工、逆转录作用、遗传密码、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等。3、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基因表达的有序性、内外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原核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核小体与化学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与转录调控相关的 DNA 和蛋白质(顺式元件、反式因子) 、DNA-蛋白质识别和结合的结构特征、DNA重排与免疫多样性等。4、DNA 损伤、修复和重组:DNA 损伤的原因、类型、修复和重组机制。5、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分子克隆操作常用的工具酶的特性(限制性内切酶,DNA 聚合酶,RNA聚合酶,反转录酶,DNA 连接酶,T4 多核苷酸激酶,末端转移酶,碱性磷酸酶) 、分子克隆常用的DNA 载体的特点和用途(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原核表达载体,真核表达载体) 、分子克隆的基本程序(目的基因的来源和分离、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基因序列导入细胞、克隆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 、基因敲除和定点诱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