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2745391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18151915),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六个阶段,1、18151840 外人办报时期 2、18401872 鸦片战争后的外报发展 3、18721894 我国自办报刊的初创时期 4、18941898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5、18981911 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 6、19111915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二章 外报办报的开始 (18151840),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1、中国 闭关自守,自给自足2、西方 资本主义发展贸易需要扩张市场3、西方的侵略策略 书面宣传,沿海到内地渗透,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

2、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1807年伦敦布道

3、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来华协助工作。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他向马礼逊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米怜的建议,米怜就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了马六甲,随着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的开展,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第一节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纸的出现,一、马礼逊其人 1、第一

4、个来华的传教士 2、英国基督教徒 3、1807年,主动向所在伦敦布道会请缨,来中国传教 4、1807-1813年期间,主要从事的活动:翻译圣经、编纂华英辞典,秘密吸收教徒。,二、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活动,1813年,伦敦布道会派米怜来华协助马礼逊的传教活动。 1814年,米怜受马礼逊委派辗转南洋,散发圣经新约的印刷小册子,经8个月的考察,米怜建议马礼逊将出版基地放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 1815年8月5日,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宗旨: 通常简称为察世俗, 英文名称: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办刊宗旨是“阐

5、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2、内容: 1)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 2)宣讲伦理道德,当时称之为“人道”,如论仁、父子亲等。 3)介绍国俗。如全地各国记略等 4)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如论行星、论地为行星等,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3、体裁 有论说、短论、杂句、书信、编者按、插图,也有故事、寓言和七言诗。没有新闻专栏。 出现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条新闻月食(在第2期刊登的预告性新闻)。,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4、特色 雕版印刷 中国书册式 每月一期 在南洋一带的华人聚居地区免费赠阅,也有少量流入中国境内。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是米怜,以

6、“博爱者”名义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其他撰稿人还有马礼逊、麦都思、梁发等。 通俗、生动内容“每篇必不可长,也必不可难明白”。 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读者对刊物的亲切感和说服力。 常用对话体,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长篇文章则往往采用章回体的形式连载。,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5、停刊1821年,因米怜病重,察世俗停刊。出版7年,共7卷。,四、其他境外的中文报刊,1、麦都思 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办了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纪传。该刊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效仿察世俗,只是稍增加了些地理、历史知识,出至1826年停刊。 2、1827年 纪德(伦敦会的另一个传教

7、士)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天下新闻。内容侧重时事政治,载有较多欧洲新闻及少许中国新闻。样式上也改为散张白报纸铅字活字印刷。比前两刊更近代化。1829年停刊。,第二节 中国境内中文近代报刊的创办,一、创办背景 1、鸦片的销售量猛增,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门户被迫渐渐打开。 2、西方各国列强逐渐形成一种联合的趋势,以求共同努力打开中国门户,清政府对这样的景况已经疲于应付。政府能力衰弱。 3、广州是外国人在中国作生意的一个港口,聚集在广州的外国势力逐渐增强,外国人在广州的活动也更自由。,二、东西洋考的创办,1833年8月,伦敦会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

8、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 东西洋考创办者:郭士立,(1)郭士立对中国国情非常熟悉。 (2)1831年起,郭士立对中国福建、浙江、上海、山东、天津乃至中国东北沿海地区, 进行多次考察。 (3)对中国人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观念及其反感。,2、创立意义及目的,“使中国人认识到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消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言 论,介绍性文章,3、与察世俗的异同比较,相同点: 大目标一致:要为外国侵略势力打开中国大门服务。希望通过报纸的宣传,征服中国人心,非常注意迎合中国人的习惯。都是两面派。在这点上,郭士立的风格更加突出。,3、与察世俗的异同比较,不同点: 报刊内容的重点不一样

9、 察世俗是以宗教为主,以基督教义软化中国人性。 东西洋考宗教内容大为减少,主要以科技为主,宣传中外友谊,宣传天下本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以友谊软化人性。 对科技知识的介绍不再是天文学,而是鼓吹西方实用科学技术,以如火车等西方“奇技”以及欧美等国的人文史地等内容为重点。,4、东西洋考的特点,1)发表了第一篇中文研究近代新闻学的文章:该刊第五期发表新闻纸略论,简要介绍了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及其出版自由观念,是中文报刊中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2)最早刊载社会新闻。 3)最早登载彩色地图。 4)广泛使用编者按语。这是重视言论的表现。,4、东西洋考的特点,5)新闻成为报纸上每期必刊载的内容。

10、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地方新闻,如有关灾民、医院的报道。新闻材料大部分译自外文报刊,也有一些转载京报。它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近代报刊。 6)写作上强调短、通俗,能引起读者兴趣。(类似与察世俗) 7)登载行情、布告,体例上越来越接近现代报纸的样式。开辟过“市价篇”专栏,报道广州的市场行情。,【结论】 这一切都表明,东西洋考已经有了走出宗教报刊的倾向。,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一、这是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阶段。 二、这一时期出现的中英文报刊,从目的和内容都大相径庭。 三、这些报刊中,中文报刊多是由传教士主办的,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英文报刊多是商人出资创办,其中不少编撰者是传教士。 四、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其目的不在报纸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本章要点,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东西洋考 东西洋考的特点。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