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如 美国 1890 年 通过的规范托拉斯行为的 谢尔曼法 、德国 1896 年 通过的规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 等,都是经济法产生初期的重要立法。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所产生的一些 “战时统制法” , 如 德国 1919 年的煤炭经济法 等,以及在 1929 年大萧条以后所产生的“危机对策法” , 如 美国 1933 年的证券法 等,都 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协调 ,它们都是经济法领域的重要立法。其实,相对于
2、上述立法, “经济法”作为一个词语的出现要更早一些。例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和德萨米(Dezamy),就分别在其著作自然法典(1755 年)和公有法典 (1842 年)中提及“经济法”的概念,他们都认为经济法是“分配法” ;蒲鲁东也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经济法”的概念。但他们所谈到的经济法与现代法学意义上的经济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对于经济法的研究较为深入;在美国、英国等英美法系国家,虽然一般不强调“经济法”之名,但也同样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范” 。事实上,只要是搞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就离不开宏观调控和市场
3、规制,就需要有相关的经济法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规范在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经济法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受到了广泛重视。目前,经济法已经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例 l-11】有人认为,经济法就是与经济有关的法,而与经济有关的法在古代社会就有,因此,经济法应当是很古老的。【解析】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并不是很古老的;经济法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到垄断阶段才产生的,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而逐渐发
4、展起来的。在我国,2经济法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因此,不能认为与经济有关的法都是经济法,也不能由此认为经济法是自古有之的。二、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指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2 二段)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2 二段)上述经济法的概念表明,经济法作为现代国家解决特定领域里的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凋整两类特殊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要理解经济法的概念,就必须理解 经济法所调整的两类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P2 三段)所谓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
5、(P2 四段)所谓市场规制。通常是指对微观市场行为的规范和制约。 (P2 四段)对于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具体分类。经济法所调整的上述社会关系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经济法体系的构成,并由此影响经济法的法制建设。【例 l2】有人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它规范各种经济行为。【解析】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法并不是调整一切经济关系的法,它只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任何一个法律部门,无论多么重要,也都有自己的边界。经济法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门,但它主要调整两种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因而并不是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也
6、不是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民商法等法律部门同样调整一定的经济关系,这些法律部门都有其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三、经济法的体系(P2 末四段)经济法的体系,通常是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P2末三段)由于经济法主要调整两类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因而 经济法体系也包括两大部分,即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3在把经济法规范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各类规范的具体调整范围,作出进一步的分类。 (P2 末二段)例如,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主要运用财税、金融、计划这兰类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三类经济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这些政
7、策及其手段的法律化,就分别是财税调控法规范、金融调控法规范、计划调控法规范,从而构成了宏观调控法的三大类别。又如,从市场规制的角度来看,各国主要通过竞争政策和消费者政策来进行直接的市场规制,而这些政策的法律化,就构成了一国的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并可以进一步分为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规范,从而构成了市场规制法的三大类别。可见,经济法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部分。其中, (P2 末段)宏观调控法包括 三个部门法,即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分别简称 财税法、金融法和计划法 ;(P3 一段)市场规制法也包括 三个部门法,即 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
8、。 (P3 一段)上述对经济法体系中的各个部门法的描述,可以大略概括为“财金计划调控法,两反一保规制法” 。 (P3 二段)这是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P3 二段末)当然对上述部门法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P3 三段)如财税法包括财政法与税法两个具体的部门法。其中,财政法包括财政体制法和财政收支法,具体包括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转移支付法等;(P3 三段)税法包括税收体制法与税收征纳法,而税收征纳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税收征纳实体法(如所得税法、财产税法等)与税收征纳程序法等。此外,由于对一些领域需要进行特别监管,因而诸如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能源监管等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些都是在一
9、般市场规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市场规制,相应地,银行、证券、保险、能源 等领域的监管法律4规范,也都属于市场规制法,只不过是比一般市场规制法更加严格的特别市场规制法,都属于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P3 四段)【例 l3】有人认为,经济法的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内在和谐统一的整体。【解析】上述观点是正确的。从部门法的角度看,经济法的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部分构成,同时,这两大部分又分别由多个部门法构成,其中的每个部门法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低层级的部门法,从而使经济法体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内在和谐统一的整体。 【例 l-4】有人认为,经济法的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
10、制法,这是法学界的基本共识。【解析】上述观点是正确的。对于经济法的体系,曾长期有不同的认识,经过多年的努力,法学界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经济法的体系主要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个部分组成,宏观调控法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市场规制法调整市场规制关系。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计划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上述各个部门法规范,体现在大量的经济法的立法中。此外,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各类市场监管法,都属于市场规制法。因此,也有人将市场规制法称为市场监管法。四、经济法的渊源(P3 末段)经济法的渊源,从形式意义上说,就是指经济法规范的表现形式。经济法
11、的主要渊源包括以下几类:(P4 二段)(一)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无疑是经济法的最重要渊源 。随着宪法的“经济性”的突出,许多宪法规定都与经济法直接相关。其中,5有些宪法规范对予经济法具有总体上的意义,而有些宪法规范甚至就是某些经济法领域的法律的直接立法依据,这些都使宪法成为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P4 三段)例如,我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P4 四段)这一规定对于经济法特别是宏观调控法就具有整体上的意义。另外,在宪法领域里,有关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领域的规定,也都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在其他国家的宪法里,还有反垄断、保护公平竞争等许多方面的规定,这
12、些也都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P4 四段)(二)法律(P4 五段)法律也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由于经济法的调整涉及国民的基本权利,因而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加以保护。上述诸多法律,都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P4 六段末)此外, 全国人大每年审批通过的年度预算和年度计划,从法理上说,应与其他法律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P4 末二段)只不过在时间效力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实,在全国人大审批通过的年度预算、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等多种政策,大量涉及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具有约束力,因而 也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P4 末二段)它们与经济法领域的具体法律、法规配合,共
13、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4 末二段末)(三)行政法规(P4 末段)行政法规是 我国最高行政机关 国务院 根据宪法和法律,或者根据国家立法机关的授权决定, 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我国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为“条例” ,也可以称“规定” 、 “办法”等。 (P4 末段)在经济法领域,由于中央政府是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重要主体,因此, 大量的经济法规范实际上是由国务院制定的。特别是在授权立法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经济法方面的行政法规更多。 (P4 末段)例如,在税收领域,与所开征的各个税种相对应,我国有诸如增值税暂行条例 、 消费税暂行条例 、 营业税暂行条例 、 资源
14、税暂行条例 、 车船税暂行条例等十几个税收暂行条例。 (P4 末段)6由此可见,税法的主要渊源,不是税收法律,而是税收法规。 (P4 末段末行)类似的情况,在经济法的其他领域也屡见不鲜。 (P5 一段)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的经济法领域的法律,有许多都是需要国务院予以进一步具体化的,其重要形式就是相关法律的“实施条例” 。 (P5 二段)如预算法实施条例 、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已经 2007 年 11 月 28 日国务院第 197 次常务会议通过,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由于许多法律规定得比较原则,因而这些“实施条例”在经济法的实施
15、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5 二段) 从数量上看,相对于法律而言,经济法方面的行政法规是更多的。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在许多情况下,先制定法律可能条件并不成熟,往往需要先制定行政法规,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法律,因此,在经济法的许多领域,行政法规扮演着重要角色。 (P5 三段)(四)部门规章(P5 四段)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行、署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是 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 其中有多个部门是有权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重要主体。 (P5 四段)经济法领域的大量部门规章,主要来自那些负有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职能的部门 ,这些部门的规章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方面的作用更大。 (
16、P5 五段)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 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以及相关的各类监督管理委员会(如银监会、证监会、保 监会) 等部门所制定的规章,都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5 五段)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 多个部门还经常协调联合发布部门规章 ,以更好地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P5 六段)如对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等领域的调控以及对市场秩序的整顿等,经常由多个部委联合发布规章。 (P5 六段)(五)地方性法规(P5 七段)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
17、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本地具体情况,7可以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违反上位法,它主要是对相关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具体落实。 (P5 七段)因此,其实施的空间范围是受局限的,同时,体现了经济法所关注的地方的差异性。 (P5 七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某些方面,也不可能“一刀切” ,因而在法律、法规中往往会给地方留出立法空间。 (P5 末)此外,与行政法规或规章的制定情况类似,有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可能比国家的相关法律或法规还要早,从而为国家的相关立法积累了经验。 (P6 一段)上述五类法律形式是经济法的主要渊源,目前在经济法的法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
18、作用。 (P6 二段)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特别是从建立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法制的角度来说,不宜盲目地扩大地方性法规的数量。地方性法规对于相关实体权利义务的规定,一定要同相关经济法的法律规定的要求相一一致,不应突破 。事实上,我国有大量法律充分考虑了地方的差异性,给地方留出了立法空间。 (P6 二段)【例 15】经济法的渊源与经济法的立法有什么关联?【解析】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因此,大量的经济法规范都体现在经济法的具体立法中,通过多层次的经济法的立法表现出来,于是各类经济法的立法,就成了经济法的渊源。了解各种形式的经济法渊源,有助于认识经济法法立法的基本情况。我国经济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
19、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 章和地方性法规等。依照严格的法定原则,法律应成为经济法的主要渊源,但由于经济法非常复杂,需要有多种层次的法律渊源,因此,在我国现实的立法中,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是经济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例 1-6有人认为,经济法的渊源既然是经济法的立法体现,因而应当是没有效力层级之分的,都应该无差别地执行,这才体现经济法制的统一性。解析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法的渊源虽然是经济法的立法体现,但经济法的立法本身就是有效力8层级之分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交力,法律的效力要高于行政法规的效力,而行政法规的效力则要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因此,对于各类经济法的立法,并不是要无判别地执
20、行,尤其要注意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不能与上位法相冲突。强调效力的层级,强调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相冲突,正是为了有利于保持经济法制的统一。因此,在实践中如果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或者行政法规违反了法律,或者法律违反了宪法,这些违反上位法的规范都是无效的。第二节 经济法的主体一、 经济法主体的界定(P6 末段)经济法主体,是指依据法济法而享有权力或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或个人。这里的组织,可能是立法机关或执法机关,也可能是各类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等;这里的个人,可以是本国公民、外国人等。 (P7 一段)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主体可以因其参加不同的法律关系,而成为多个法律领域的主体
21、。 (P7 二段)例如,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既可以成为民商法上的民商事主体,也可以成为行政法上的行政相对人、诉讼法上的诉讼主体等。与企业类似,各类主体都可以因参加到不同的法律关系中,而成为不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其行为可能会受到不同法律的规范。 (P7 二段)同理,各类主体不管其在不同的法律中称谓如何,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或者是经营者、消费者等,只要依据经济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是经济法的主体。 (P7 二段)与上述的企业或个人的情况类似,政府同样也可以参与到多种法律关系中,成为不同法律关系的主体。 (P7 三段)例如政府不仅是行政法的主体,它同样可以成为民法主体、诉讼法主体等,当
22、然,也可以宏观调控主体或市场规制主体的身份成为经济法上的主体。9(P7 三段)【例 l 一 7】有人认为,政府可以成为经济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也可以成为经济法的主体。【解析】上述观点是正确的。政府并非只是行政法的主体,企业并非只是企业法的主体,个人并非只是民法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所参加的法律关系的不同,成为不同法律领域的主体。因此,政府、企业 、个人都可以成 为经济法的主体。二、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P7 六段)对于经济法主体,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例如,从人们通常所了解的 主体形态,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 (P7 六段 )在上
23、述各类主体中,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主体,因此,在本书有关主体制度的安排方面,将着重介绍企业制度。 (P7 六段)由于在企业中,公司以及其他主体(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比较常见,因而本书对公司法律制度和其他主体法律制度将着重加以介绍。 (P7 六段)除了上述的分类以外, 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的不同,还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规制法主体两类。 (P7 七段)其中, 宏观调控法主体可以分为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市场规制法主体可分为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P7 七段)其中, 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是主导者,但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并非完全被动地受控或受
24、制于人。上述的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立法主体和执法主体等,这样在宏观调控方面享有立法权或准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就可以成为经济法的主体。 (P7 八段)在我国,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 银行、国家发改委等都是重要的调控主体,而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等则10是重要的规制主体, 并且上述的某些部委还同时具有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职能。 (P7 八段)依法接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主体,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等。 (P7 末段)如 商业银行或其他行业的企业、经营者、消费者等,都可以成为经济法上的
25、受控主体或受制主体。 (P7 末段)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情况较为复杂,如果它们从事经济法规定的行为,同样也要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并成为经济法的主体。 (P8 一段)上述的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它们的地位是非平等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是不尽相同的。 (P8 二段)传统民法强调主体在经济能力、认知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的无差别性,因而主体才能够是“平等”的;而经济法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强调主体的差异性。强调在事实上主体的经济能力、认知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 经济法更强调实质上的公平和正义。 (P8 二段)【例 l8】有人认为,经济法的调控主体都是政
26、府的职能部门;有人认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都是调控主体;还有人认为,社会团体也可以成为调控主体或规制主体。这些观点正确吗?【解析】上述观点都不正确。第一,经济法的调控主体并不都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享有宏观调控的立法权,以及预算和计划的审批权,因而同样可以成为调控主体;第二,政府的职能部门并非都是调控主体,只有依法承担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部门,才能成为调控主体,没有调控职能的国务院有关部委,就不能成为宏观调控的主体;第三,在社会团体中,有些行业协会等在行业内部规则的形成和治理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团体本身并不直接具有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职能。并不属于调控主体或规制主体。
27、三、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P8 五段)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其特殊性,各类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是不尽11相同的。(一) 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的差异性(P8 六段)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是不同的,上述各类主体在法律依据上的不同,说明了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上的差异性或多源性。 (P8 六段)这与各类主体地位的非平等性、各自的职能和任务的差异性等有关。 (P8 六段)通常, 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主要是立法机关和部分执法机关,其主体资格需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特别是专门的组织法的规定才能取得。 (P8 七段)由于它们都是重要的国家机关,在立法和执法活动中都
28、负有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职权和职责,因而其职权和职责一般需要专门的法律作出专门的规定。例如,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反垄断委员会的职权和职责,在中国人民银行法 、 反垄断法中都有专门的规定。 (P8 七段) 此外,接受调控或规制的企业等 市场主体的资格,一般不需要有专门的法律作出特别规定, 因为它们首先必须是通常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而 市场主体资格取得的基本条件应当是一视同仁的。 (P8 末段)因此,其资格取得主要是依据反映主体平等精神的民商法。但是, 在经济法领域,基于社会公益的考虑,也不排除对某些特殊行业的市场主体作出特殊的要求。例如,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特殊规定,对某些领域的产
29、业政策的特别调整等,都反映了经济法在市场准入方面对社会公益的考虑。这些要求和考虑,分别体现在商业银行法 、 保险法 、 证券法等法律中。 (P8 末段-9 一段)一般认为,在市场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在企业中,公司是最重要的。 (P9 二段)12从企业与平等主体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来看,企业法的民商法性质是存在的;(P9 二段)从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来看,则企业法又具有经济法的性质。(P9 二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关系,主要是收入分配关系和竞争规制关系。 (P9 二段)至于其他方面,国家的调控与规制多为间接的。这样才能使市场主体在有一定的经济约束的同时,充分享有自由
30、竞争的权利。 (P9 二段)目前,我国有关企业的立法已经较为健全。 (P9 三段)从企业所包含的公司企业、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这三种基本法律形态的角度,我国分别出台了公司法 、 合伙企业法 、 个人独资企业法 ;(P9 三段)从所有制和涉外因素的角度,我国早已出台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 外资企业法等。 (P9 三段)【例 l9】有人认为,经济法的主体复杂,各类主体资格取得所依据的法律各不相同,所涉及的法律众多,难以把握,制定一部统一的经济法典就好了。【解析】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法主体确实复杂多样,其主体资格取得所依据的法律各不相同,所涉及的法
31、律确实众多。因此,在经济法领域,不像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那样,着重掌握基本的法典就可以了,同时,经济法领域的法律众多,的确很难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典,但经济法的立法并非无规律可循,其中,对于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是着重于从职权、职责、程序的角度作出规定;对于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则着重于从其组织、行为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的角度作出规定,并从整体的社会公益的角度作出要求,因而是可以把握的。(二) 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P9 六段)如前所述, 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资格,主要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组织法;而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资格的取得,又主要是依据传统民商法 (因为登记机13关要视其基本条
32、件是否符合民商法的有关规定来确定其主体资格), (P9 六段)从而使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多源性或非单一性。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还表现在:(P9 末段)第一,虽然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资格取得源于宪法、法律,但与一般行政主体的资格取得还是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主体职权方面,更强调有关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职能的行使,更强调其经济管理职能,这已经体现在一些专门的法律规范中。 (P9 末段)如中央银行、反垄断执法机构等的职能、职权等,都有专门的法律作出具体规定。第二,虽然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主要由民商法确定其资格,但不排除在市场准入方面,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由专门的经济法规范对其主体的资格或资质条件等
33、作出专门的限定, (P9 末段)如对企业规模的限制(有时是对最低规模、注册资本等的限制),对商业银行相关条件的限制或开业区域等方面的限制等。 (P9 末-10)这些对于实现国家的经济政策,确保调控或规制目标的实现,保障社会公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体现了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方面的特殊性。 (P10一段)【例 1 一 l0】有人认为,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特殊性,是因为经济法更关注整体的经济运行、整体的经济秩序、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才需要从主体的职权、职责以及权利义务等方面作出更多的限定。【解析】上述观点是正确的。经济法与传统的部门法不同,确实更关注整体的经济运行、经济秩序和社会公益。因此,就必
34、须严格遵循法定原则,在各类涉及主体资格的法律中,对主体的职权与职责、权利与义务等作出更多的限定事实上在经济法领域的各类法律中,都在其立法宗旨条款体现了对整体的经济运行、经济秩序和社会公益的关注。例如,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 ;反垄断法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
35、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等 第三节,经济法主体的行为 (P10 一段)14一、 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属性(P10 五段)经济法主体是多种多样的,其资格、能力、地位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各类经济法主体所从事的行为也各不相同。 (P10 五段)对于纷繁复杂的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的属性,应当作出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具体类别,也有必要作出区分。因为不同主体可能从事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可能与不同的权利、义务或职权、职责以及责任等相关联。 (P10 五段)在行为属性方面,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同样属于法律行为。 (P10 末二段)所谓法律行为,在广义上包捂一切有
36、法律意义和法律属性的行为。的概念是“非法律行为” ,而不是“违法行为” 。 (P10 末二段)由于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同样属于法律行为,因而同样具有法律行为的一般属性。 (P10 末段)首先,它同样具有社会性,会对相关主体产生社会影响,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得以产生的桥梁,从而构成了经济法调整的前提;(P10 末段)其次,它同样具有法律性,是具有法律意义或能够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能够引起经济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并可以依法作出评价;(P10 末段-11)最后,它同样具有表意性,体现或表达了行为者的意思或意志,包括国家一方的意志和市场主体一方的意思,尽管这些意志或意思未必一致。
37、 (P11 一段)经济法主体的行为,体现了经济法主体的特殊意志或意思,反映了经济法主体的不同利益追求和价值目标。 (P11 二段)在各类经济法主体中, 国家一方所从事的行为, 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所从事的 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而 市场主体一方所从事的行为,则是体现其自身利益追求的相关对策行为。(P11 二段)这些行为,不仅会产生社会效应,而且也会产生法律效果,从而会涉及法15律评价,因而完全符合法律行为的突出特征。 (P11 二段)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合法性是需要依法作出评判的。 (P11 三段)经济法主体所从事的行为,可能是
38、合法的行为,也可能是违法的行为;可能是为经济法所鼓励的,也可能是为经济法所禁止的。这样就可以把经济法主体的各类行为都包容进来从而可以更全面地对各种类型的经济法上的行为展开研究,而要对各种类型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的类别。 (P11 三段)二、 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P11 三段)经济法主体可以从事多种性质的行为,在法律行为中,凡是具有经济法意义的行为,都应当属于经济法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集中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领域。发动和实施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主体,其所从事的调控行为和规制行为,在理论上也可以简称为“调制行为”;对于各类调控行为和规制行为,接受调控或规制
39、的市场主体,可以选择是否接受或遵从,其行为可称为“市场对策行为”或简称为“对策行为”。(一) 调制行为的分类(P11 五段)所谓调制行为,就是宏观调控主体和市场规制主体所从事的调控、规制行为,亦即在宏观上通过调节来控制,在微观上通过规范来制约,从而在总体上通过协调来制衡。 (P11 五段)调制行为是经济法主体为了特定的经济目的而在经济领域实施的,具有主导性。 (P11 五段)此外,对于上述的调制行为,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分类。16例如, 从调制行为的领域来看,可以分为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其中,宏观调控行为又可以分为财税调控行为、金融调控行为、计划调控行为等;(P11 六段)市场
40、规制行为可以分为一般市场规制行为和特殊市场规制行为等。 (P11 六)上述各类调制行为,还可以作出进一一步的分类, (P11 七段)如财税调控行为,还可以分为预算调控行为、国债调控行为、税收调控行为等;(P11 七段)金融调控行为还可以分为银行凋控行为、证券调控行为等;计划调控行为还可以分为产业调控行为、价格调控行为等。又如,一般市场规制行为可以分为不公平竞争的规制行为、不正当竞争的规制行为等;(P11 七段)特殊市场规制行为可以分为金融市场规制行为、电信市场规制行为、石油市场规制行为、电力市场规制行 为等。(二) 对策行为的分类所谓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所从事的具有经济法意义的博弈行为,它可以
41、分为横向对策行为和纵向对策行为两类。 (P12 一段)横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在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中所从事的各类行为 ,这些行为如果是公平竞争行为和正当竞争行为,则经济法同样予以保护;如果这些行为是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则在经济法上将得到否定的评价,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P12 二段 ) 所谓 纵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针对国家的调制行为所实施的博弈行为,既包括对国家调制行为的遵从、合作行为(如依法纳税),也包括对国家调制行为的规避、不合作行为(如逃税、避税),17前者一般会得到经济法上的肯定评价,而后者则可能会受到经济法的制裁。尽管调制行为
42、在经济法上具有主导地位,但对策行为同样也很重要。 (P12四段 )事实上,既然 接受调控和规制的经济法主体可以从事对策行为,就意味着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同样可以依据自己的利益追求和可能选择,来从事相关的博弈行为。而调制行为的效果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策行为有关。因此,如何确保调制行为能够得到有效遵从,尽量减少不合作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样是法律调整方面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上述的 调制行为和对策行为,是经济法主体行为的两大基本类型,体现了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构成。 (P12 五段 )【例 l11】有人认为,经济法就是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的法,因此,对于市场主体的各类对策行为,无论是纵向
43、的还是横向的,都要严格规范。【解析】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 (P12 七段 )经济法当然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但经济法不仅要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类对策行为,同时,非常重要的,还要规范国家的调控行为和规制行为。无论是财税调控行为、金融调控行为,还是产业调控行为、外贸调控行为,无论是银行监管行为,还是证券监管行为,无论是价格规制行为还是质量规制行为等,都要通过经济法的调整来加以规范。三、 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其他分类(P12 末三段 )(一) 从主体角度作出的分类(P12 末二段 )从主体的角度, 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单方行为和非单方行为、自为行为和代理行为。例如,从单方行为与非单方行为的分类来看,一般说来,
44、调制行为是国家单方的法律行为,不需要在形式上与接受调控和规制的经济法主体达成合意。但从目标实现的角度来说,单方的行为需要得到其他主体的配合、响应和支持,因而调制行为也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对策行为。18此外,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市场主体的横向对策行为发生于多个市场主体之间,因而当然可以是非单方的行为。【例 112】国家调整利率的行为是什么行为?企业的避税行为和竞争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解析】国家调整利率的行为是典型的调控行为,同时,也是单方行为;企业的避税行为和竞争行为是典型的对策行为,同时,竞争行为也可以是非单方的行为。(二) 从行为对象角度作出的分类(P13 四段 )依据行为对象,可以把法律行为
45、分为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其中,抽象行为是针对不特定对象作出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行为;而具体行为则是针对特定对象作出的,仅具有一次性法律效力的行为。调制行为往往被看作是抽象行为;而对策行为则一般属于具体行为,市场主体的对策往往是针对特定对象分散作出的。此外,上述的调制行为因其事关重大,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的利益保护,也关系到相关主体的理性预期,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影响重大,因而不仅是抽象行为,一般也是要式行为;而市场主体的对策行为则主要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因而传统的法律往往并不作特别的形式要求,但在经济法上,则可能会涉及一些特别的形式上的要求。【例 l13】调整税率、税收优惠措施的立法行为属于什
46、么行为?解析 立法行为一般属于抽象行为,调整税率、税收优惠措施的立法行为属于旨在调控的抽象行为,同时,也是要式行为。在经济法的立法上面,一般都采取成文法的形式,以满足法定原则的要求,因而都是要式行为。(三)从行为效果角度作出的分类法律行为可以分为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P13 八段 )19调制行为究竟应当是积极行为还是消极行为,究竟应当强调作为还是不作为,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根据经济规律,依调制盼需要而定。因此,调制行为既可能有积极的,也可能有消极的。市场主体的对策行为也和此相类似。此外,法律行为还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非合法行为。 (P13 九段 )上述的调制行为和对策行为,从合法性的角度来看,
47、既可能合法,也可能非合法。例如,税收逃避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价格欺 诈行为等。都是市场主体实施的对策行为,都较为常见,这些行为在性质上都属于违法行为:(P13 九段 )又如,某些调制行为,可能是违法的作为或违法的不作为,也可能是不当作为,即在行使调制权的过程中采取了不适当方式,这些行为同样涉及合法性评价问题。 (P13 九段 )与上述分类类似,法律行为还可以分为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经济法主体的哪些行为有效,哪些行为无效,都需要根据一定的要件,或行为构成要素来加以衡量。例如,征税行为就需要符合税法规定的课税要件,若征税要件不符合课税要件,则行为无效。 (P13 末二段末 )四、 行为的相关要素
48、(P14 二段 )法律行为是主体与客体、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法律行为的相关要素是多方面的:(P14 二段 )在主观方面,涉及行为的目的、认知能力等要素;在客观方面,则涉及行为的手段、效果等要素。把握这些要素,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具体的行为。(一)行为目的要素和认知能力要素(P14 三段 )20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目的,作为主体力求实现的目标和结果,对于各类主体的行为都很重要。事实上, 在经济法主体从事调制行为或对策行为时,都会将其追求的目标融入行动之中。 (P14 三段 )在认知能力方面,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认知能力,以及企业或消费者的认知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不仅会直接影响调制行为
49、,也会影响市场主体的利益。 (P14 四段 )在经济法领域,要考察某些主体的行为,特别是主体的能力时,主要应考察主体的认知能力。 (P14 四段 )而主体的行为是否超乎认知能力,又与其是否承担某种责任,以及相关的竞争行为或者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等,都会发生关联。如果企业的行为超过了一般的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并且利用消费者在认知能力上的弱势来从事违法行为,就会涉及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P14 四段末 )对于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认知能力,在经济法上应当特别强调,它尤其关系到对经济规律、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和把握,关系到调制行为的成败得失。(P14 五段 )因此,要规范经济法主体的行为,也要对主体的认知能力予以特别关注,如计划制定的科学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都涉及认知能力的问题,需要从相关的侧面加以体现。 (P14 五段 )【例 l14】有人认为,认知能力同知情权密切相关,因此,在经济法领域,需要对知情权加以保障。【解析】上述观点是正确的。知情权的实现直接影响主体的认知,因此,在经济法的许多制度中,都对知情权有专门的规定。如纳税人的知情权、消费者的知情权、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