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院概况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位于校园东南的电气工程楼。学院设电气传动与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新能源研究所、电力电子(电力牵引)研究所、电机与电器研究所、超导技术研究所、牵引供电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 130 人,专职教师及研究员 102 人,双跨院士 1 人,教授 22 名,副教授 33 名,本校的博士生导师 20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5 人,硕士生导师 58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58%,引进人才 8 人。学院可以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从科学技术学位到工程专业学位等的各级专门人才,还可以培养创造力丰富的博士后。图 1 电气工程楼学院现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
2、站和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包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 5 个工学博士专业和 5 个工学硕士专业。有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资格,同时具有电气工程、安全工程、项目管理三个方向的工程硕士专业。有两个跨专业博士生招生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学院拥有两个部级重点学科:北京市级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以及铁道部级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一个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还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正在建设的科研平台有:211 工程科技平台“风力发电及动力电池能量高效变换技术” ;985 科技平台“
3、轨道交通安全科学与技术”的“轨道交通牵引传动供电安全与质量控制子平台” 。近几年来学院一直坚持每年邀请国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开设课程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英、加、丹麦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国内外一批著名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或名誉教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交流项目,选派优秀学生与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近三年共有七名同学参与学生国际交流。学院教师积极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86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其中多项获省(部)级奖励,并与铁路、电力行业等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了良
4、好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研项目,其科研成果已被认可并投入使用。近三年荣获国家、省(部)级进步奖 7 次,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 193 项,横向科研项目 282 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136 项,科技成果转化 7 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总计 1400余篇,其中 SCI、EI 等检索论文 548 篇。学院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优化结构、稳步发展、注重创新、提高质量”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硬件设备一流,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的模块化、系统化及网络化的实验环境。大量的科研课题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
5、很好的实践机会和科研环境,又为提高他们的科研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学科特点,学院率先与一些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支柱产业签订了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协议。探索并实践了校企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论文、校企交替完成课题及论文、为企业定向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100%,签约率也排在全校第一,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逐年上升。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基本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就业范围宽就业率高、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主要学科方向介绍1、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学科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一个基础性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电磁与机电控制装置的理论、牵引电机轴
6、承、机电能量转换、设计及其运行规律、特种电机与电器、储能装置。主要结构如图 2,它应用领域宽广,为能源、交通、机械、电子、通信、计算机、航空航天、冶金等工程服务,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点完成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攻关项目。该学科的牵引动力实验室,配备了成套的机组设备和测试系统, 可以完成几百瓦到几百千瓦的电机调速研究实验,新的牵引电机轴承与润滑实验平台为高速列车电机轴承与润滑的研究提供支撑。2011-2012 年发表 SCI 论文 10 篇;2011-2012 获得发明专利 5 项;目前承担课题 18 项,科研经费总额 1770 万,其中纵向课题 7 项,承担国家自
7、然科学基金横向课题 2 项,青年基金 3 项;铁道部重点基金 1 项;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基金 1 项;科研经费总额 1100 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牵引电机及其控制 主要研究铁路机车、铁路动车、地铁及轻轨动车、船舶推进、磁悬浮列车、城市电车及电动汽车等驱动牵引系统中,旋转和直线电机设计与制造及其控制的理论与技术。(2)牵引电机轴承及润滑技术 主要研究牵引电机轴承及润滑的运行特性、在线监测、故障分析等相关的研究工作。(3)智能化电器主要研究输变电系统中开关电器的在线监测技术,电器的智能化和信息化。(4)电机电器动态分析、热分析及电磁场分析主要研究电机电器稳态和瞬态参数计算,以及起动、运行、
8、短路状态下的物理场特性、转矩特性、频率特性、热特性、电磁特性及数学模型,根据机电能量转换机理,研究新型电机结构的形式及参数。(5)电机电器参数测试及识别主要研究电机电器正弦波形与非正弦波形电量及非电量的参数测试,电机电气参数的在线识别。(6) 特种电机及其控制超导直线电机、超导盘式电机、高压永磁自起动电动机、超大容量半速汽轮发电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新型复合笼条转子感应电动机等新材料电机的设计与制造及其控制的理论与技术。(7)储能技术的研究对飞轮储能、线圈储能等储能技术展开研究; 电 机 与 电 器 研 究 所研 究 领 域牵 引 电 机 及 其 控 制 牵 引 电 机 轴 承 及 润滑 技
9、术 智 能 化 电 器 电 机 电 器 的动 态 分 析 、 热 分 析电 磁 场 分 析 电 机 电 器 参 数 测 试及 识 别 特 种 电 机 及 其 控 制铁路机车铁路动车 地铁及轻轨动车 船舶推进磁悬浮列车 城市电车及电动汽车 牵引电机轴承及润滑特性 在线监测、故障分析 输变电系统中开关电器的在线监测 电器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储 能 技 术 的 研 究电机电器的参数测试 飞 轮 储 能线 圈 储 能 超 导 直 线 电 机电机电气参数的在线识别 超 导 盘 式 电 机高 压 永 磁 自 起 动 电 动 机超 大 容 量 半 速 汽 轮 发 电 机垂 直 轴 风 力 发 电 机新 型 复
10、 合 笼 条 转 子 感 应 电 动 机电机电器稳态和瞬态参数计算 起动运行短路状态下的特性分析 新型电机结构的形式及参数研究图 2 电机与电器学科分支结构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该学科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历史悠久、研究领域宽广的应用技术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应用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也是新能源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生产、变换、输送、分配及控制,以及相应的监测、保护、调节控制等理论和技术。该学科点拥有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智能配用电、牵引供电、能源与电力市场等研究室,可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该学科点近 5 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1、2 项,面上项目 2 项,国家 863 项目 2 项,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2 项,铁道部重点项目 4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0 余项。主要项目有电力系统集成保护关键问题研究 、 无涌流自动过分相关键技术的研究 、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 RAMS 评估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企业逆境管理 、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及其接触网技术的研究 、 双模式建筑光伏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研制 、 100低地板轻轨车牵引传动及控制系统研制 、 城市轨道交通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及牵引传动系统研制 、 10kV 电力线路故障自动处理成套装置 、 牵引变电所在线监测与管理自
12、动化系统 、 铁路变配电所异常过电压综合治理装置 、 电力机车过关节式分相过电压机理与防护措施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电力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稳态暂态建模理论与方法、数字仿真、电力系统静态暂态稳定及最优控制、可靠性分析等。(2)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主要研究电力系统(包括牵引供电系统)运行分析控制、能量管理、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稳定控制、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等。(3)智能配用电主要研究智能配电网的控制和保护以及配电自动化、柔性配电设备(FACDS)、新能源及分布式电源(DG)接入、V2G、微网系统等。(4) 牵引供电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牵引供电系统的负序、无功、谐波与电磁兼容理论、监测评估及对策
13、,电压补偿理论与技术,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绝缘与绝缘配合的理论与技术。(5)电力市场与经济运营主要研究电网跨区域经营供应链的规划与设计、电力公司效益与成本、电价的形成机制、竞价上网以及电力托送经营模式、发电市场、输配电市场的竞争与垄断分析,以及电力市场监管等。(6)电力安全技术与工程主要研究电力在生产、输变和供用等各个环节实时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的安全监视、安全分析、安全管理和安全运行,以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经济和安全心理等问题。图 3 RTDS 实验室 图 4 图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 图 5 数字化变电站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 力 系 统 分 析电 力 系 统 建 模电 力 系 统 及 其 自 动 化
14、 学 科( 电 力 工 程 系 、 牵 引 供 电 所 )电 力 系 统 可 靠 性 分 析电 力 系 统 稳 定 分 析 及 控制电 力 系 统 仿 真电 力 系 统 保 护 与 控 制电 力 系 统 运 行 分 析 及 保护 控 制新 能 源 接 入 及 微 网 系 统保 护 与 控 制智 能 变 电 站 技 术 及 保 护控 制电 能 质 量 在 线 监 测 及 补偿 技 术智 能 配 用 电配 电 网 保 护 与 控 制新 能 源 接 入 、 V 2 G 、 微网 技 术配 电 自 动 化柔 性 配 电 设 备牵 引 供 电牵 引 系 统 电 能 质 量 及 治理牵 引 系 统 绝 缘
15、 配 合牵 引 供 电 可 靠 性牵 引 电 压 补 偿 理 论 与 技术电 力 市 场电 力 市 场 规 划 设 计电 力 市 场 监 管发 电 市 场 、 输 配 电 市 场竞 价 上 网 、 电 价 、 电 力公 司 效 益 分 析智 能 电 网 、 微 网 运 行 及 控 制 技 术图 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分支结构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基础技术性学科。长期以来,该学科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研发并重,特别注重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目前主要研究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过程、高电压测试技术、气体放电在环保中的应用、防
16、雷与接地技术、高压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高海拔电气绝缘技术,该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 5 年来,本学科点承担国家 863 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铁道部计划科研课题等 10 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5 项,发表SCI 检索论文 20 余篇、EI 检索论文 100 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压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主要研究变压器、断路器和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监测用智能传感器技术;信息系统及其网络技术在高压检测中的应用;电力设备绝缘长期绝缘强度和剩余寿命预测评估;电力系统状态检修。(2)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与绝
17、缘配合主要研究电网的外部与内部过电压机制;输电线路波过程理论及各种过电压的分析方法、过电压防护设计;雷电电涌保护装置研发;接触网中防雷保护措施研究;变电站防雷可靠性分析;牵引变电站、接触网、机车构成的统一系统中过电压限制实用技术;超高压与特高压电网的绝缘配合理论。(3)电磁暂态模拟主要研究电力系电磁暂态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及其在过电压数值计算方面的应用,研究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元件暂态模型;线路波过程数值求解;过电压数值计算;接地系统暂态仿真;强电磁环境的数值分析;建筑物内电子信息系统的暂态电涌防护设计。(4)气体放电理论及其在新技术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气体放电理论及其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即研究流
18、光放电烟气脱硫新技术和工艺过(流)程;废气和垃圾处理中的气体放电现象;环保设备的特种电源。 高 电 压 与 绝 缘 技 术 电 力 设 备 在 线监 测 与 诊 断 过 电 压 与绝 缘 配 合 在 线 监 测 与状 态 评 估 绝 缘 诊 断与 试 验 过 电 压分 析 防 护措 施 绝 缘配 合 电 磁 暂 态 模 拟 暂 态 模 型及 算 法 过 电 压 数值 计 算 气 体 放电 理 论 环 保 应用 技 术 气 体 放 电 图 7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分支结构图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是一个与电能的变换、控制、输送、存贮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学科。在现代化工业体系中,它既是电能工业
19、与用电工业间的接口,对电能进行有效的变换和控制;又是信息、计算机控制与用电工业间的接口,为现代工业中各种功率负载和执行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智能化功率源。电力传动学科是利用电力电子装置对电动机进行控制,以驱动机器工作的传动方式。电力传动技术遍及交通运输、工业、国防、农业以及家用生活。该学科涉及到各种最新的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中的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工业应用的新技术,还涉及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新技术新方法。该学科点可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该学科点承担并完成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面上项目 2 项、 “973”项目 1项、科技支撑 5
20、 项, “863”项目 5 项,铁道部项目 2 项,国防科技项目 4 项。本学科点与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仪椿树整流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卫星制造厂等单位签署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近年来出版了科技专著 9部,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项,获软件著作权 20 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 主要研究轨道交通车辆、舰船和电动汽车等载运工具高效率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图 8 为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牵引控制单元调试现场照片。(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网络化监测与智能化控制主要研究电力
21、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状态检测、实时监测、故障诊断、智能控制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3)工业用特种电源主要研究采用高频变换技术设计各种特殊用途的专用电源,并使其高效化和小型化。图 9 为63MW 电弧加热器电源柜照片。(4)轨道交通电气装备主要研究高速动车组、地铁车辆、电力机车及特种轨道交通牵引装备中的集成、优化、监测、诊断、安全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5)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主要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电力电子电路及控制方法,设计满足不同工业场合需要的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电 力 牵 引 与 传 动 控 制轨 道 交 通 电 力 牵 引 建 模电 力 电 子 与 电 力 传 动 学 科(
22、 电 气 控 制 系 、 电 力 电 子 所 )电 力 牵 引 与 传 动 控 制 可靠 性 分 析电 力 牵 引 与 传 动 控 制 系统 实 现 技 术载 运 工 具 传 动 控 制 方 法网 络 化 监 测 与 智 能 化控 制电 力 电 子 与 电 传 动 系 统的 状 态 检 测高 速 列 车 牵 引 传 动 系 统的 应 用故 障 诊 断 方 法网 络 化 智 能 化 控 制 方 法工 业 用 特 种 电 源高 频 变 换 技 术特 种 电 源 的 小 型 化 和 高效 化 技 术电 弧 加 热 电 源特 殊 电 源 技 术轨 道 交 通 电 气 装 备高 速 动 车 组 电 气
23、装 备 支撑 技 术特 种 轨 道 交 通 电 气 装 备支 撑 技 术电 力 机 车 电 气 装 备 支 撑技 术地 铁 车 辆 电 气 装 备 支 撑技 术电 力 电 子 装 置 与 系 统装 置 设 计 方 法系 统 实 现 技 术系 统 集 成 技 术装 置 控 制 策 略图 8 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牵引 图 9 63MW 电弧加热器电源柜控制单元调试现场图 10 正线运行的我国首列 100%低地板轻轨车 图 11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及辅助变流系统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主要研究电路、电磁场、信号处理等基本理论和基于新原理、新材料等电工新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24、既是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学科,又不断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在学科交叉中开拓新技术和新领域,从而丰富电工理论的研究内容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随着学科研究方向的不断深入和扩展,研究内容已渗透到许多工程技术领域,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各类国家级项目(包括 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科研经费总计 3100 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占 44%。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4 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其中 10 篇 SCI,20 篇 EI,近 100 篇 ISTP。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电磁场理论及应用主要
25、研究电磁场及电磁波的理论、数值计算及其应用,包括异向介质的电磁特性、新型电磁材料等。(2)非线性电路与混沌理论及应用 主要研究非线性与混沌理论,各种非线性现象、非线性电路的特性及应用,大型电网络理论,连续动态系统中的混沌现象,谐波与混沌的关系,电力电子电路中的混沌,非线性与混沌理论的推广应用等。(3)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电磁噪声,设备内部以及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城市空间的电磁污染,电磁辐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电磁环境预测,高压电力线进城、电气设备高频化带来的新问题等,包括输电线路、电气设备、各种输配电装置以及电力系统内部各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对环境的影响及电磁污染的防护。(4)电
26、磁测量新技术主要研究现代电工理论在通信和测控以及电力系统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将现代电工学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应用于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通信,新能源及新型发电技术;新型配电系统技术;电气信息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子测量技术与测试仪器,以及将这些技术、方法与手段应用于测控系统。(a) (b)(c) (d)图 12 频率为 f=1.61THz 的高斯波从空气入射到设计的偏振器的反射和透射情况。(a)改进前(b)改进前图 13 某 PCB 版改进前、后磁场分布图(400MHz)图 14 项目中的学生6、 新能源、新型发电技术及微网技术微网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微网技术是电气工
27、程一级学科下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依托新能源研究所,目前研究所有教师 25 人、研究生 120 人左右。该学科方向的建设和发展适应国际及中国环境和能源战略需求,在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及微网系统相关技术、大功率风电变流器及整机控制技术、光伏并网变流器和动力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优秀成果。承担国家“863”及科技支撑课题 1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个,省部级项目 6 个,年均科研经费 2000 万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 5 项。2008 年以来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前沿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150 余篇,申请专利 50 余项。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储能及
28、微网、动力电池应用等方面与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开展国际合作课题。完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充电站北京奥运会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充电站、广州亚运会的充电站建设工作。已经建设了充电站研发及测试平台、电池测试及管理系统研发平台以及混合动力测试平台、变流器实验台、电机实验台、微网实验室、RTDS 系统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平台和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等先进的实验研究条件。拥有风电室外实验基地,初步具备了风电变流器、电机、并网控制策略实验以及风力发电机整机实验研究的条件。目前已掌握了分布式能源中的风电并网、光伏并网、蓄电池储能以及电动汽车充放电等多项技术,为开展新能源发电及微网技术的研究奠
29、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新能源发电电能变换技术研究大功率双馈风电机组和直驱风电机组并网及控制技术、光伏发电并网及控制技术、储能系统电能变换和控制技术等。(2)动力电池成组应用及关键装备开发技术研究动力电池成组方法、在线状态估算、寿命预测、电池梯次利用、电池储能技术等,研究相关的电池管理系统、高性能充电设备、电池测试设备、电池化成设备等。(3)微网技术研究基于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的微网技术,包括微网建模仿真、微网系统并网变流器和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微网系统能量管理及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高渗透率条件下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相互关系等。图 15 兆瓦级风电实验平台实物图照片 图 16 10k
30、W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风 电 和 光 伏 发 电 技 术 动 力 电 池 应 用 技 术分 布 式 发 电 微 网 技 术光 伏 发 电 变 流 器 技 术M W 级 风 电 变 流 器 技 术 动 力 电 池 储 能 技 术电 力 系 统 技 术动 力 电 池 管 理 技 术新 能 源 发 电 及 微 网 技 术 研 究 领 域( 新 能 源 研 究 所 )高 效 光 伏 发 电 技 术实 时 仿 真 技 术动 力 电 池 梯 次 应 用 技 术风 电 机 组 实 验 平 台电 动 汽 车 充 电 站 技 术电 池 测 试 及 化 成 技 术风 电 、 光 伏 发 电 与 电 力系 统 之 间
31、 的 相 互 影 响储 能 系 统 与 电 力 系 统 之间 的 相 互 影 响风 电 机 组 控 制 技 术图 18 新能源发电及微网技术学科分支结构图7、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将现代物理学、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处理、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并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生产自动化过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技术研究如何将各种反映被测对象特性的参数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转换为易于传递的信号,并提供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装置涉及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包括它
32、们的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和可靠性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传感器网络与融合主要研究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有线和无线传感器组网方法,拓扑控制,数据处理,传感器融合,网络安全,性能分析与评价,以及面向应用的关键技术和装置开发。(2)传感器机理与新型传感器主要研究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新型传感器所需的物理现象、机理分析,以及检测传感器的装置开发。(3)现场总线技术主要研究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总线技术体系结构、协议、组网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现场总线系统的装置开发。(4)嵌入式系统和实时系统主要研究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的
33、嵌入式系统实现技术、实时系统分析与综合、FPGA实现技术、利用嵌入式和实时系统构成自动化装置技术,以及相关装置开发。检 测 技 术 与 自 动 化 装 置 学 科( 电 气 控 制 系 )传 感 器 机 理 与新 型 传 感 器新 型 磁 传 感 器 机 理传 感 器 在 轨 道 交 通 和 电力 系 统 的 应 用传 感 器 装 置 开 发 与 实 现技 术复 合 传 感 器 实 现 技 术传 感 器 网 络 与传 感 器 融 合传 感 器 网 络 组 网 协 议轨 道 交 通 、 城 市 交 通 和智 能 电 网 的 应 用传 感 器 融 合 方 法传 感 器 网 络 拓 扑 控 制 技术
34、现 场 总 线 技 术不 同 应 用 的 现 场 总 线 构成 技 术现 场 总 线 装 置 开 发现 场 总 线 性 能 评 价现 场 总 线 组 网 方 法 与 技术嵌 入 式 系 统 与实 时 系 统嵌 入 式 系 统 实 现 技 术利 用 嵌 入 式 和 实 时 系 统构 成 自 动 化 装 置 技 术F P G A 实 现 技 术实 时 系 统 分 析 与 综 合部 分 研 究 生 导 师 介 绍宋守信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学校副校长。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会副主任;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项目管理专家;北京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安全委员会委员;北京自动化协会副理事长
35、。主要研究领域:电力安全技术与管理;电力安全行为心理学.联系电话:51688021Email: 姜久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汽车 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委会常 务理事;北京市电动汽车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电动汽车电池管理及充放电基础设施方面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 级奖励 2 项。2009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计划支持。 研制了电池管理系统,在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设计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以及亚运充 电站等国内的大型充电站。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池管理系统和含有充电站及可再生能源的智能配电网研究。联系电话:51684056Email: 范 瑜
36、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教学指 导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 动化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电气信息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特种电机及其控制;磁悬浮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联系电话:51683721Email: 郑琼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力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863” 磁浮重大专项牵 引供电专家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组等。主要研究领域:电能变换 与控制技术;软开关变换 器技术;磁悬浮牵引供电与传动;牵引供电与交流传动技术;低损耗功率变流系统;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有源滤波与电能质量
37、控制。联系电话:51688281Email: 刘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全国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 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专业委员会理事;科技部 863 计划评审专家 轨道交通纵横杂志专家委员;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轨道交通牵引传动与控制、 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载运工具工程 应用、 电磁兼容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与系统控制、工业自动化、特种电源技术等。联系电话:516885579Email: 王 毅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北京市 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系统监测、诊断与控制;真
38、空开关理论和应用;高压电器安全技术;气体放电在环保中的应用;智能电器。联系电话:51687083Email: 和敬涵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IEEE 会员,北京 电机工程学会理事;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杂志编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系统监测、继电保护与智能控制;智能 电网与微网技术;电力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电能质量;配网自动化。联系电话:51683691 Email: 金新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电子技术、交流 传动、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网。联系电话:51682512Email: 刘明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电气工程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 领域:牵引供电 系统
39、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铁道供电网络故障诊断与自动化处理;牵引变电所在线监测与通信;高压测试技术及智能化装备。联系电话:51684053Email: 张小青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边缘学会高电压技术专委会委员,国 际电气与电子工程 师学会(IEEE)会员,国际计算电磁场学会(ICS)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信息系统强电磁环境防护;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电力系统过电压和防雷技术。电话:51684853Email: 王立德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铁 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 术学会会员。主要研究 领域: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车载微机与检测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
40、。联系电话:51688316Email: 张奕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大电机专业委员会 电动机分委会委员;铁道部高等院校电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 领域:铁路车辆;城市轨 道交通车辆;电动汽车牵引驱动系统;牵引电机及其控制;电机电器动态分析及电磁场分析;牵引电机轴承与润滑。联系电话:51687105Email: 张晓冬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任。北京高教学会电工学研究会理事 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铁路特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子教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电子; 电子技术;自动控
41、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电磁兼容技术。联系电话:51684037Email: 王 玮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综合实验中心主任。中国 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 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 领域:电力系统分析、仿真与控制理论; 高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新能源及新型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联系电话:51684873Email: 游小杰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电子(电力牵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 领域:电力电子与 电力传动;有源电力滤波技术;交流调速技术。联系电话:51684912Email: 吴俊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工程系主任,IEEE 会员,中国 电机工程学会会员,国际 EMTP 学会
42、中国分委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大规模电力系统的稳定与控制;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相关技术;铁道电气化。联系电话:51687107Email: 吴命利教授,博士生导师牵引供电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 领域:电气化铁道供电;牵 引变压器;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系统数字仿真。联系电话:51687081Email: 李伟力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机与电器研究所所长。ICS 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 领域:大型发电设备综合物理场分析与机网协调理论研究;特种电机理论与控制研究;新型清洁能源机电转换装备研究;高速动车组牵引供电系统研究。联系电话:51684059 Email: 葛宝明教授,
43、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及其 DSP 控制系统;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联系电话:51687084Email: 杨中平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传动及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高速铁路系统集成技术。联系电话:51687064Email: 张和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传动与控制系系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电子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控制;传感器、传感器网络与数据融合;现场总线与测控网络;嵌入式系统与实时系统。联系电话:51684053Email: 黄 梅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胡兆光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周渝慧教授 硕士生导师吴 健教授 硕士生
44、导师夏明超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高沁翔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徐丽杰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周 晖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郎 兵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文正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方 进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马晓春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黄 辉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李华伟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吴振升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林 飞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郝瑞祥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张立伟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贺明智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邱瑞昌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徐春梅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姜学东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汤钰鹏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董 春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王 艳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张维戈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童亦斌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王健强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曾国宏副教授 硕士生
45、导师梁 晖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谢 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施洪生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申 萍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慧娟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方 进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刘瑞芳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王喜莲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曹君慈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杨少兵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卢艳霞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宁 涛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王琛琛博士 硕士生导师刘建强博士 硕士生导师王 剑博士 硕士生导师李 虹博士 硕士生导师李 艳博士 硕士生导师郭希铮博士 硕士生导师刁立军博士 硕士生导师刘 彪博士 硕士生导师牛利勇博士 硕士生导师吴学智博士 硕士生导师吕 刚博士 硕士生导师万庆祝博士 硕士生导师王小君博士 硕士生导师张秀敏博士 硕士生导师焦超群博士 硕士生导师牛利勇博士 硕士生导师李 腾博士 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