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风雨坎坷,依然微笑从容-读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 ,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词人写了自己中途遇雨,而后天晴的见闻和感受。在这首词中,作者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使其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事小景的描写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解人忧思。上阕写作者在风雨中的见闻行为感受。 “穿林打叶”写出了风急雨骤;“竹杖芒鞋”
2、写出了物质条件的简陋。小序中写道“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一个“皆” ,一个“独” ,把作者的与众不同,表现得很突出。面对自然的风雨,作者“吟啸且徐行” ,是何等从容!这才是苏轼!所以他能说出“莫听” “何妨” “谁怕”这样倔强,洒脱一言。 “轻胜马”更见其乐观轻松的风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极为赞赏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苏轼的 临江仙曾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经历了政治风雨之后,江湖自由令他向往,那这点雨当然算不了什么。下阕写雨后,经过风雨的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 “微冷”之际“山头斜照却相迎”,感觉到一丝温暖,又透出作者内心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3、。小序中“已而遂晴,故作此”和这一句,相照应。道出作者写此词的缘由,发感慨地依据。可是结尾又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与上面所说的“穿林打叶” “山头斜照”不矛盾吗?字面上矛盾,抒情却另有深意: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归去”是做好的选择。这和上阕结尾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有人说苏轼消极,我却欣赏他的达观。他的处困境而安之若素,对失意却置之度外的达观。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雨中,在阳光下一段一段的过程。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也不愿面临风雨,可谁又能躲得过!既然如此,如何面对的态度很重要。词人写道:“也无风雨也无无晴” ,无视阴晴
4、风雨的变化,成败荣辱皆不足挂齿!这大大超过凡人境界。一个沉着豪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呈现在我们面前。淡然!洒脱!有这样大气的苏轼,有这样豪迈的词句,这对遭遇不平,面对坎坷的人们是多么大的安慰啊。当今时代,以不在是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很平凡。可是当今时代,竞争又很激烈。面对人生的失意挫折,豁达的心态不可少。我们不要被各种指标、数字、价格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明白自己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的同时,时不时体味一下苏轼的心态气度,做且吟,且歌,且唱,且行者,勇敢乐观地面对风雨,面对生活!这才是强者,智者的彻悟!最后送一句给自己和所有的朋友们:即使面对风雨坎坷,我们依然要微笑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