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大硕士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28914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大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东大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东大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东大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东大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学硕士)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 O一二年六月目录目 录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I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 .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 .7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10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 13电路与系统 学科 16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19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22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2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 29系统工程学科 3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 35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 38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 41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 45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 50研究生课程一览表 54研究生公共课程一览表 54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2、 56实施纲要I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根据教育部教研办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 ,为了使硕士研究生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论文研究工作适应新情况,结合本学科的优势,并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制定适合我校发展,并有本学科(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

3、掌握坚实的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二、学习年限为了便于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和论文工作时间的安排和落实,研究生教学管理实施小学期制度,一年分 4个小学期,每年 9月份开始的 110周为第 1小学期,1120周为第 2小学期;每年 3月份开始的 110周为第 3小学期,1120 周为第 4小学期。以下所说的小学期按此定义。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时间为 3个小学期,论文工作时间从第 4小学期开始,为 5个小学期。三、学分及课程设置1、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30学分,学分的计算方法为 1学分/16 学时。具体学分要求以各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

4、为准。2、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学位课程的学分不能少于 20学分。学位课程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非哲学门类的学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数学基础或基础理论类课程(数学基础或基础理论类课程累计学时要大于 64学时,而且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高等数学的学科学位课程中必须包括 2门数学基础类课程)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3、研究生修课实行网上选课制度,网上选课的追加与撤消须在每次开学三周内完成,实施纲要II网上未选的课程不能参加考试,网上已选且未撤消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旷考按 0分计。研究生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包括不及格成绩)均记入本人档案。选修了培养方案中

5、所列的学位课程必须考试及格,否则不准答辩。课程考试不及格,须重修,下学期(或学年)开本门课程时重新网上选课,并参加该课程考试。4、公共外语课程为 96学时、6 学分。公共外语课程由 3个小学期完成,每个小学期32学时。第 1、2 小学期连续上课,在第 2小学期末进行一次结业考试,在第 3小学期末进行一次结业考试。硕士英语分为 A、B、C 三类班。单独考试、强军计划研究生参加 A 类班课程学习,全国统考硕士或推荐免试硕士可以参加 A 类班或者 C 类班课程学习,且只能选 A 类班或C 类班之一,但参加 C 类班课程学习是有条件的,具体选拔办法另行通知。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参加 B 类班学习

6、。A、B 类班分别为 96 学时,6 学分,3 个小学期完成教学工作,第 1、2 小学期 64 学时,第 3 小学期 32 学时; C 类班为 32 学时,总计 6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英语演讲、英语论文写作、英美概况及笔译四门课程,第 1、2 小学期完成教学任务。符合 C 类班条件的研究生自己确定修 A 类班英语课程或者修 C 类班英语课程,参加 C 类班的研究生只能选 C 类班四门英语课程中的一门,成绩通过者,视为完成英语课程学习,可以不修 A 类班英语课程。C 类班英语课程记分办法:基础英语 85 分(自动给成绩) ,第二个成绩为 C 类班的考试成绩。C 类班英语四门课程共 10 个教学班

7、,每班仅限 30 人。A、B 两类班外语课程考试分两次,第 1、2 小学期进行一次考试,第 3小学期进行一次考试,两次课程考试成绩分别及格而且平时成绩也及格可获得学分。A 类班研究生第一次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在第 3 小学期注册 C 类班课程,或者继续注册 A 类班课程并参加 A 类班第二阶段学习,C 类班考试成绩通过视为完成英语课程学习。5、专业外语为 16学时、1 学分,是否设置由学院决定。6、专业课程要按照课程类型进行学时和学分调整,专业基础课程为 32学时、2 学分;一般专业选修课程为 16学时、1 学分;专业描述性、工艺性课程为 8学时、0.5 学分。7、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 ,学

8、分为 2学分。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包括研究方向的现状与前沿、参加学术报告与讲座、做学术报告等内容,其中本人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具体由学院安排,并给予成绩。8、理科、工科要设实验技能培养环节,学分为 2学分,由学院安排并实施。9、外语为非英语的硕士研究生须加修二外英语,二外英语学时为 64学时,4 学分。10、研究生专业与本科毕业专业一级学科不相同的研究生是否补修本科主干课程由学院决定,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实施纲要III11、各学科须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同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硕士研究生阶段应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同时更要加深和拓宽专业知识。要避免硕士

9、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和层次上的模糊。同时一个学院各个学科间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应归为同一门课程进行设置。12、要避免因人开课的现象发生。专业必修课程要具有学科的基础性和共性,选修课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四、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的选题、开题和中期检查时间安排1-3学期进行课程学习,第 4学期进行开题、做开题报告,第 6学期结束前进行中期检查。2、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措施(1)安排学生尽早进入课题,及时确定研究方向,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计划性,提高技术含量和理论水平。(2)学位论文开题时,在导师负责的同时,应辅以导师集体把关,提高课题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前沿性。五、其它(一)培养方案是制定

10、培养计划及进行培养工作、制定招生计划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由学科负责人组织制定,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实施。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特殊情况需要修订的,必须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查备案。(二)本培养方案不包括 MPA、MBA、EMBA,自 2009 年秋季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开始实行。东北大学研究生院2009年 3月 9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4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一、学科简介该学科是现代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光学工程和机械过程等学科互相交叉和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11、传输和利用。该学科已在红外辐射测温理论与技术、多相流检测技术与控制、工业生产过程层析成像理论与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与控制、复杂生产过程参数检测、系统建模和优化控制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其特点为将光、声、机、电等新技术与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解决生产过程中难测参数的动态检测与控制难题。该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内几十家企业科技项目。在钢水温度连续测量和高炉煤粉喷吹质量流量测量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该学科涉及到各个领域,因此注重和鼓励相关专业,如自动化、计算机、钢铁冶金、材料、应用数学、物理、机械等方面的人才与本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利于技术创新。二、

12、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交叉学科的基本相关知识,具有专业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和设计开发。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及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的独立工作能力。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2 学年,最低 30学分; 四、研究方向1.红外辐射测温理论及技术该研究方向包括红外辐射测温理论研究,特殊条件下辐射测温技术研究,表面温度场的测量及辐射测温仪表的研究与开发等。2.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的应用,其中包括图像信息的检测与分析、图像信息的挖掘与识别、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或图像识别、景物分析、图像理解等。3. 现代传感器技术与智能

13、仪表包括各种新型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以超声、微波、激光及光纤传感器等现代检测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各种智能仪表的设计和开发研制。4.计算机自动测试技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5主要从事虚拟仪器检测技术和现代高性能仪表的功能整合研究,以解决测试仪表的响应速度、稳定性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5.多相流体检测技术与控制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多相流流型的识别与流动参数如,分相浓度、速度、流量等参数的实时、在线检测原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以及多相流流动参数的控制方法的研究。6.工业生产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复杂生产过程中关键参数的二维/三维分布的实时、在线检测/监测的原理与方法的研究,并

14、以可视化的形式对参数的二维/三维分布进行图像显示。研究内容包括,传感器阵列优化的研究与设计,高速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硬件、软件研究与设计,图象重建算法的研究,成像系统的设计以及以二维/三维参数的检测为基础,建立复杂过程的控制模型及算法。五、课程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09670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54 2 面授 32学时0967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面授 16学时0968000X 硕士英语 A/B/C班 96 609620005 矩阵分析 32 209620004 数学物理方程 48 309601001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 209601002 实

15、验技能培养环节 209601103 仪表智能化技术 32 209601102 现代检测技术基础 32 2学位课09601101 现代过程控制基础 32 209620002 数值分析 32 209601514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原理 32 2选修课 09601114 过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32 2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609601115 红外辐射测温技术 32 209601116 生产过程参数检测 32 209601603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 48 309601113 光纤传感器技术 32 209601111 专业写作(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 32 2六、论文工作1.学位论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

16、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报告、科学研究、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2.发表论文在核心期刊至少发表论文 1篇。研究生应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3.学位论文(1)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在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技术、新型装置、新型工艺等方面中的 12 个方面上,提出一定的新见解。(2)采用的基本原理及实验路线正确,实验数据准确、完整,论证充分,结论正确。(3)论文写作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格式规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7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一、学科简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随着电力工业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基础学科。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理论、

17、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直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在线监视与控制技术、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等。专业范围包括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电力市场分析、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厂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仪器仪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本学科培养具备坚实的电气工程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及其他行业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究、设计、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及电气信息相关部门的机关、企业、公司、设计院、研究所和高校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本学科的硕士点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力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本学科学术梯队结

18、构合理,研究方向先进,研究项目较多,并有国际合作课题。为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实际、服务于电力生产实际,努力承担国家重大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和各企业横向委托项目,科研经费总额每年大幅度增加,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目前有教授 3人(博士导师 1人) ,副教授 11人(归国留学博士 3人) 。仅近 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8项;获专利 5项;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300余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近 100多篇。建点以来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 20多部,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 100

19、余名。电气自动化研究所近年来主要承接和开发了 V/F控制 PWM变频器,微型燃气轮机控制及电力变换系统,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的煤粉仓料位探测系统,发电厂计算机集散控制,沈空于洪场站飞机加油自动控制系统,残疾人自助机器人和电梯高精度控制系统等项目。所培养的众多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受到深圳华为、中兴通讯、东方电子、IBM 等高科技公司和大学院校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电气信息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及其他行业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究、设计、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体包括:在电气工程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0、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发展动向;在电气工程学科领域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电气工程学科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及电气信息相关部门的机关、企业、公司、设计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8研究所和高校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2 学年,最低 30学分; 四、研究方向1.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与经济调度2.电力系统自动化3.电力地理信息系统(GIS)4.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5.计算机控制与仿真6.电力

21、系统在线监视和控制7.电子测量技术及智能仪表8. 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五、课程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09670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54 2 面授 32学时0967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面授 16学时0968000X 硕士英语 A/B/C班 96 609601001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 209601002 实验技能培养环节 209620005 矩阵分析 32 209620001 应用数理统计 48 309620002 数值分析 48 3三选二09601603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 48 309601602 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双语) 4

22、8 3学位课09601201 电力系统自动化 32 2三选二09601218 模糊辨识与模糊自适应控制(双语) 32 209601215 电力系统分析 32 209601214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 32 209601203 现代电力电子学与交流传动 32 209601216 电力系统运行及调度自动化 32 209601219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与优化控制 32 2选修课09601222 虚拟仪器技术 32 2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09601211 专业写作(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 32 2六、论文工作1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硕士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

23、和专业知识解决科研中的问题,既巩固和深化了理论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独立进行科研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较为全面的基本训练。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的完成也是硕士生为电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2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己的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上对电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意义。为保证论文质量,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工作量,用于论文工作的实际时间应不少于一年。3硕士论文选题应是针对本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提出的对电工科学技术的发展或

24、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选题应尽量为实际课题,即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如无合适的实际课题,也可选择有理论或实际意义的自选课题。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与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科研方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可能的物质条件。理论研究型硕士生:硕士生应大量阅读文献,包括部分外文文献;应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和实验。学位论文中要有必要的综述,明确的研究内容,正确的推理或实验验证,并具有某种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能够撰写出 1-2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应用研究型硕士生:论文工作要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并应在项目中解决某些关键的工程技术问题。项目完成好坏是检验论文工作质量

25、的重要标志之一,按工程技术要求做好设计报告或研制报告等技术文档应是论文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因客观原因项目延期,应及时调整论文工作内容与要求。在应用项目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技术内容、技术含量、研究生工作量、外部条件与项目期限,认真兼顾应用项目与研究生培养,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4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科研调查、选题报告、理论分析、软件设计、实验工作、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选题的准备工作在第二学期课程学习的同时就应着手进行。最迟在第三学期应正式做选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所在研究所必须组织选题报告会并对选题进行审查和把关,硕士论文基本完成后,由教研室(研究所)组织预答辩,

26、对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并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修改并正式提交论文,方可报学院批准进行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一、学科简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涉及电力传动,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大型工业过程自动化,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相关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支柱性学科之一。本学科与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紧密联系并相互支持。本学科的硕士点在国内建点最早,学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是全国自动化学会电力传动专委会的理事长单位。本学科学术梯队结构

27、合理,研究方向先进,研究项目较多,并有国际合作课题。目前有教授 5人(博士导师 3人),副教授 12人(归国留学博士 5人)。仅近 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12项;获专利 5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300余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近 100多篇。建点以来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 20多部,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 100余名。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研究条件的改善提高,本学科在现代变频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智能仪器、自动测试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集成电路测试、电力传动系统的故障诊

28、断等领域的研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该学科近年来主要承接和开发了 V/F控制 PWM变频器,微型燃气轮机控制及电力变换系统,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的煤粉仓料位探测系统,发电厂计算机集散控制,沈空于洪场站飞机加油自动控制系统,输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残疾人自助机器人,电梯高精度控制系统等许多项目。所培养的众多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受到中科院电工所、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电南自、AB 等高科技公司和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二、培养目标培养思想政治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意识浓,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29、: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2 学年,最低 30学分; 四、研究方向1.近代交流调速系统2.电力配电系统的自动化(SCADA)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13.电力地理信息系统(GIS)4.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5.计算机控制与仿真6.步进拖动控制系统7.机器人传动与控制8.电力电子与电力变换技术五、课程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09670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54 2

30、面授 32学时0967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面授 16学时0968000X 硕士英语 A/B/C班 96 609601001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 209601002 实验技能培养环节 209620005 矩阵分析 32 209620002 数值分析 48 309620001 应用数理统计 48 3三选二09601603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 48 3学位课09601203 现代电力电子学与交流传动 32 209601218 模糊辨识与模糊自适应控制(双语) 32 209601201 电力系统自动化 32 209601215 电力系统分析 32 209601221 现代全局

31、优化方法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2 209601219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与优化控制 32 2选修课09601222 虚拟仪器技术 32 2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209601223 直流电源的软开关技术 32 209601220 网络化控制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双语) 32 209601212 专业写作(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32 2六、论文工作1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硕士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科研中的问题,既巩固和深化了理论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独立进行科研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较为全面的基本训练。另一方面,科研项目

32、和学位论文的完成也是硕士生为电气工程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2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己的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上对电气工程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意义。为保证论文质量,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工作量,用于论文工作的实际时间应不少于一年。3硕士论文选题应是针对本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提出的对电气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或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选题应尽量为实际课题,即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如无合适的实际课题,也可选择有理论或实际意义的自选课题

33、。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与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科研方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可能的物质条件。理论研究型硕士生:硕士生应大量阅读文献,包括部分外文文献;应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和仿真实验。学位论文中要有必要的综述,明确的研究内容,正确的推理或实验验证,并具有某种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能够撰写出 1-2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应用研究型硕士生:论文工作要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并应在项目中解决某些关键的工程技术问题。项目完成好坏是检验论文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按工程技术要求做好设计报告或研制报告等技术文档应是论文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因客观原因项目延期,应及时调整论文工作内容与要求

34、。在应用项目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技术内容、技术含量、研究生工作量、外部条件与项目期限,认真兼顾应用项目与研究生培养,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4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科研调查、选题报告、理论分析、软件设计、实验工作、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选题的准备工作在第二学期课程学习的同时就应着手进行。最迟在第三学期应正式做选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所在研究所必须组织选题报告会并对选题进行审查和把关,硕士论文基本完成后,由教研室(研究所)组织预答辩,对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并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修改并正式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3提交论文,方可报学院批准进行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电工

35、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一、学科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目前有教授 6人,博士导师 3人,副教授 8人。已承担国家 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 985,211 项目等研究项目,建有施奈德实验室,三菱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超过 800万元人民币。本学科以电磁能量和电磁信息的处理,控制与利用为目的基础,衍生各类高新技术,如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无损检测与探伤技术、新型电源技术、大系统的近代网络理论与智能算法应用技术等,而且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多种新技术,如电磁环境保护技术、生物电磁学技

36、术等,并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本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技术支撑作用。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的科学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1)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2 年,30 学分;在职攻读硕士:最长 4年,30 学分。四、研究方向1.电磁场理论与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检测技术、选矿、冶金、加工、污水处理、故障诊断等都和磁场问题有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磁场和电磁信

37、号的分析计算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共轭梯度与快速傅立叶变换法等。计算的范围由静态场向时变场、由稳态场向暂态场发展,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发展。2.电阻抗和电磁成像技术电磁成像和电阻抗成像技术是生物电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电磁场理论、电工理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新的增长点。生物电磁成像有许多技术难点,如反演计算中的伪逆问题、病态问题等,成为生物电磁成像理论及应用中的瓶颈。电阻抗和电磁成像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电阻抗多频扫描成像系统的阻抗提取方法、场域内部电位分布、电导率分布分析计算方法、生物电磁成像中生物体与电磁场之间复杂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4的非线性过程

38、、成像反演新算法等。3大型复杂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大型复杂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大型电气设备运行数据的采集、处理技术研究,数学模型建立,监控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取代常规的检测仪器,对大型复杂的电气设备进行诊断,检测全面、准确、可靠、效率高,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全面监控、在出现故障时对电气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还可以对故障进行提前预报, 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乃至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4脉冲功率技术脉冲功率技术已逐渐形成综合电机电器、高电压工程、变流技术、电力电子学、精密电气测量、自动控制、继电保护、接地技术与电磁兼容的多专业交叉的

39、一个新兴技术领域。脉冲功率技术在核爆炸模拟、受控核聚变试验、强流粒子束加速器、高功率脉冲激光器、材料表面处理及半导体离子注入等近代科学、国防科研和高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同时正在大力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在诸如污水、废气和各种有害物质的处理等环境保护方面,在电力、电气系统的补偿控制方面,在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方面,以及无损节能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5.电网络理论和应用研究电网络综合与电路故障诊断是电网络理论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分支,电网络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内容包括现代电网络的分析和数值迭代方法、电网络综合理论和优化设计、电路故障智能监测与诊断方法及技术、故障特征提取新方法、大规模

40、电路分解诊断技术。6虚拟仪器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s)是在以通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设计具有虚拟面板,并用软件实现测量功能的一种计算机仪器系统。它把传统仪表的核心部件由硬件转移到了软件,软件成为虚拟仪器的核心。使用者用鼠标或键盘操作虚拟面板,就如同使用一台专用测量仪器。虚拟仪器的出现使测量仪器与个人计算机的界限模糊了。虚拟仪器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显示器的显示功能来模拟传统仪器的控制面板,以多种形式表达输出检测结果,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软件功能实现信号数据的运算、分析和处理,利用 I/O接口设备完成信号的采集、测量与调理,从而完成各种测量功能的一种计算机仪器系统。五、课程

41、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09670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54 20967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0968000X 硕士英语 A/B/C班 96 6学位课09620005 矩阵分析 32 2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509620009 随机过程 48 309601001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 209601002 实验技能培养环节 209601204 工程电磁学 32 209601205 电网络分析与综合 32 209601603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 48 309601316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32 209601201 电力系统自动化 32 20960120

42、3 现代电力电子学与交流传动 32 209601501 VLSI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32 209601215 电力系统分析 32 209601319 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 32 209601819 MATLAB语言与科学运算 32 209601217 系统辨识 32 209601618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基础(双语)48 3选修课09601213 专业写作(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32 2六、论文工作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在理论和技术上,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工作量。在充分调研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掌握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前人的研究工作有切实的评价和概括。

43、研究方向选定之后,应制定正确的研究路线和实验方法。在研究和实验中注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研究的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中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验证。着重解决技术难点。撰写学位论文,要求论据充分,论证清楚,结论正确,符合科技规范,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硕士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和学科组汇报自己的论文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经过学科组的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6电路与系统学科一、学科简介东北大学电路与系统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电路与系统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

44、实现。本学科研究内容广泛,应用领域众多,包括语、声和图像处理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专用电路设计,网络与滤波器理论及技术,VLSI 电路与系统设计,信息与通讯系统和网路设计,电路与系统 CAD及设计自动化,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自动测试系统与故障诊断,优化理论及人工神经元网络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随着近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本学科发展迅速,而且日渐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多种新技术。本学科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电子通信系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技术支撑作用。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型和高级工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45、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2 学年,最低 30学分; 四、研究方向1.图像处理与成像技术主要进行隧道显微镜、光隧道显微镜、图像信息处理等方面研究,本专业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今后研究重点是:图像识别与压缩、视频技术、新型微观非接触型探针研究等。2.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主要进行 Linux系统及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自动程序控制,无线遥测、遥控,微控制模块,PLC 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应用等研究。本方向已有较成熟的技术设备,可进行工业机电一体化技改工程。3.生物电子学及其应用主要

46、进行生物电信号检测、处理,生物电机理模型仿真,信息压缩、传输等研究。本方向研究整体水平在高校中处于国内领先,今后目标是:拓宽生物电信号研究范围,从高频心电图向多导联心电图,心向量图研究,建立完整心电诊断数据库,开拓研究人体热象信息研究和远程异地诊断系统的开发。4.数字信号检测与处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7主要进行微弱信号放大、噪声抑制、微弱信号相干检测,雷达信号检测等研究。今后目标是:开展 FPGA应用于自适应滤波,实现相干检测技术虚拟化多功能化智能化。5.现代电子设计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要工作平台,以 ASIC、SOC 芯片为目标器件,利用 EDA 软件工具,采用硬件描述语言,通过可编程器件 FP

47、GA加以实现。重点涉及 DSP技术和信息处理算法的硬件化、电路功能的实现以及系统集成等。6.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主要研究电路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及其电路实现技术。主要包括 VLSI的基本工艺、版图设计、器件模型、电路仿真、器件封装与测试等。五、课程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09670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54 2 面授 32学时0967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面授 16学时0968000X 硕士英语 A/B/C班 96 609620005 矩阵分析 32 209620001 应用数理统计 48 309620002 数值分析 48 3三选二0960

48、1001 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 209601002 实验技能培养环节 209601502 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和方法 32 209601302 数字图像处理 32 2学位课09601301 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 32 209601316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32 209601313 32位嵌入式系统应用 32 209601314 模式识别 32 2选修课09601317 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及应用 32 2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809601319 LINUX操作系统与 32位微处理器 32 209601311 专业写作(电路与系统学科) 32 2六、论文工作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

49、价值,应有一定的理论上或技术上的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在充分调研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掌握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对前人的研究工作有切实的评价和概括。研究方向选定之后,应制定正确的研究路线和实验方法。在研究和实验中注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研究的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研究中要提出并验证自己的新见解,应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技术难点。学位论文要求论据充分,论证条理性强,结论正确,符合科技规范,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硕士研究生应按照研究生院规定的论文工作进度要求,按时完成调研与查阅文献,开题报告,实验研究,论文撰写,还应定期向导师和学科组汇报自己的论文工作。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要经过学科组的验收。验收通过后,可进行论文预答辩。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调研论证后,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发展动向,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等。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下步工作;开题报告应在第四学期末完成。2.中期检查第六学期的 12 周内进行论文工作中期检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9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一、学科简介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于一九八六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学科已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