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串讲精编(2013 版)主编 骆祥发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至今已有 160 多年的历史。(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
2、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不能解决的理论课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4)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
3、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他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他哲学对马
4、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较为间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这两个分离的片面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从而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B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 17 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 19 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弟,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马克思、恩格斯批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些基础上创立
5、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 19 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2(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
6、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A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B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做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C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
7、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A马克思 1845 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 18451846 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B1847 年 7 月发表的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和 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 ,则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
8、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C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
9、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谓。(3)马克思主义的内涵A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B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C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D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
10、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A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B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3A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
11、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B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C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A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B要
12、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C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2)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B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C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
13、展和变革的先导。(3)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4)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议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A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B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人们
14、之所以要关注过去、向往未来、构想未来,是因为现在不仅孕育着未来,而且更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对未来的构想和追求,能对现在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过去、现在、未来这时间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展示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2)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A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就我国人民工社会理想而言,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B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
15、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8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4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任何 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3)
16、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不仅有认识功能,而且具有实践功能,并且突出地表现为实践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C全面提
17、高人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特别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在各方面的素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起着统领作用。(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A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B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C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
18、义两种倾向。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A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中国等国仍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举起“改革” 、 “开放” 、 “革新”的旗帜,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继续探索的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另一种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
19、,而且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被一些人认为似乎到了生死关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知识智力革命。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B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这就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
20、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5(1)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A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哲
21、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
22、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B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23、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 世纪法国的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a.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如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 “物是感觉的集合” ,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
24、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 ,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 “理”乃“天地万物之根” ,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
25、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
26、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6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
27、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2)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就同把物质说成是意识的产物的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具有可知性。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
28、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a.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
29、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b.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的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c.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A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人们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
30、去不流回”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B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处于一定的位置,都和它周围的物体存在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要概念就是一个表示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
31、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2.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A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人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
32、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7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自学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划清界限。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
33、区别开来。C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2)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A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B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C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
34、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A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
35、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2)世界的运动发展A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程。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的变化,而且认为世界是由低级到
36、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C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8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
37、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和曲折,新事物必
38、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3)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
39、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B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5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
40、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a.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
41、,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9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
42、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
43、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a.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
44、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
45、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而取得成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46、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启迪智慧 引领未来 与您分享 共同成长-骆老师创新思维精品课程.专注专一专业 精心精编精品 囊括关键考点 浓缩考试精华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