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高级软件架构技术课程名称:高级软件架构技术课程名称:(英文) High Level Software Frame Technique课程编号:S08120301课程组长:何友全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 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吴建、郑潮、汪杰编著UML 基础与 Rose 建模案例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9参考书目:1张云勇、张智江、刘锦德、刘韵洁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赵韶平、罗海燕等Power Designer 系统分析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张俊、乔宇峰、周欣C程序设计入门吉林电子出版社 2005期 刊:软件学报、计算机工
2、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试,基本知识测试占 15%,课堂回答问题、案例分析及报告占 35%,期末考试占 45%。先修课程: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理工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大型软件项目的设计和管理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 UML,从系统架构到软件开发方法,使学员逐步掌握系统建模、软件架构、中间件、组件、B/S、C/S 等基本技术,把握软件开发模式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一步对深软件工程的理
3、念。要求学生课前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软件质量管理 2 学时第 1 节 软件开发过程第 2 节 软件质量概念第 3 节 软件质量管理第 4 节 软件质理的综合评价第二章 软件架构 4 学时第 1 节 软件架构的定义第 2 节 架构的目标第 3 节 架构的种类第 4 节 构架描述第 5 节 构架重点第 6 节 构架模式第三章 中间件技术原理及应用 6 学时第 1 节 中间件产生背景及分布式计算环境第 2 节 面向对象中间件 ODP第 3 节 COM 相关技术第 4 节 J2EE 技术34第 5 节 CORBA 初步第四章 B/S 、 C/S 开发模式 4 学时
4、第 1 节 B/S 与 C/S 开发模式概述第 2 节 B/S 应用程序结构第五章 基于组件的开发 6 学时第 1 节 组件开发概论第 2 节 前端组件第 3 节 中间层组件第 4 节 后端组件第六章 Power Designer 系统分析与建模 6 学时第 1 节 业务处理模型第 2 节 概念数据模型第 3 节 物理数据模型第 4 节 面向对象模型第 5 节 实例篇第七章 Rational Rose 简介 2 学时第 1 节 建模概论第 2 节 Rational Rose 使用第八章 UML 语言原理 2 学时第 1 节 UML 概述第 2 节 UML 中的事物第 3 节 UML 中的关系第
5、 4 节 UML 中的视图第九章 UML 实现与部署 4 学时第 1 节 组件图第 2 节 配置图第 3 节 实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组件图与配置图第十章 UML 与统一开发过程 4 学时第 1 节 软件过程历史概述第 2 节 RUP 简介第 3 节 统一开发过程核心工作流第 4 节 RUP 统一过程案例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名称: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名称:(英文)Advanced Programming课程编号:S08120302课程组长:张聪 副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35学 分:2学 时: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美)Brian W.Kernighan Rob Pike The Prac
6、tice of Programming 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资料:1.(美)Steve McConnell Code Complete ( Second Edition) 电子工业出版社2. 期刊:IEEE 相关期刊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查,基本知识测试占 3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分析占 40%,程序设计占 30%。先修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C+ / Java 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课程,用于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工具综合应用能力
7、。鉴于目前进入研究生教学环节的学生,其编程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后续研究中繁重的程序开发任务,因此,本课程从编程高级应用的角度提供进一步的训练,并教授学生如何更好的应用先进的编程和设计工具进行工作。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程序风格与组织第 1 节 代码风格第 2 节 内存管理与智能指针第二章 C+ STL 和 java 标准数据结构第 1 节 链表、向量、堆、栈、队列的表示和算法第 2 节 字符串第 3 节 流输入输出第三章 调试技术第 1 节 工具和方法第 2 节 第四章 单元测试技术第 3 节 CppUnit 和 Junit第 4 节 测试用例覆盖第五章 测试优先开发第 1 节 如何组织项目
8、文件进行测试优先开发第 2 节 回归测试第 3 节 第六章 性能调整第 4 节 性能调整概论第 5 节 循环优化第 6 节 数组优化第 7 节 函数调用第七章 正确的选择所需的程序设计语言第 1 节 正则表达式第 2 节 脚本语言第 3 节 数学计算函数库和 matlab高级数据库36课程名称:高级数据库课程组长:陈松、蒋震课程编号:S08120303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 学 时: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汤庸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冯玉才数据库系统基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C.L.Dat
9、e. 3Principles of Database and Knowledgegase System. Ullman J.D.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查,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占 30,理论考试占 70。先修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编译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课程目的与要求:数据库技术是研究数据管理技术的学科。数据库技术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它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已成为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事实上,甚至大量计算机普通用户也
10、需要了解使用数据库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数据库系统的一些高级技术、新技术和新应用。本课程要求学生已经学过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第 1 节 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第 2 节 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第 3 节 数据库理论基础第 4 节 数据库新技术的新特征、新要求、范畴和实现途径第二章 对象数据库技术 6 学时第 1 节 对象数据库系统概述第 2 节 面向对象方法第 3 节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第 4 节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第 5 节 面向对象数据操作和对象数据模型第 6 节 ORDB 中的定义语言和查询语言第三章 时态数据库技术 4 学时第 1
11、节 时态数据库的起源与发展第 2 节 基本时态元素第 3 节 时态数据库基本概念第 4 节 时态关系操作和时态数据库查询语言第四章 实时数据库技 4 学时第 1 节 实时应用的数据处理第 2 节 实时数据库简介37第 3 节 实时数据库的特征第 4 节 实时事务模型第 5 节 实时事务调度与并发控制第五章 主动数据库技术 4 学时第 1 节 触发器技术第 2 节 主动数据库体系结构第 3 节 主动(ECA)规则第 4 节 主动数据库的实现第 5 节 面向主动对象的数据库第六章 Web 数据库 4 学时第 1 节 Web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第 2 节 Web 数据库的访问技术第 3 节 Web 数
12、据库的数据交换技术第 4 节 Web 数据库中的安全问题第七章 移动数据库 2 学时第 1 节 移动数据库简介第 2 节 移动数据库的关键技术第 3 节 移动 Agent 技术第八章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2 学时第 1 节 多媒体数据库概述第 2 节 多媒体数据模型第 3 节 多媒体元数据及其生成第 4 节 多媒体数据库查询第 5 节 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九章 知识库系统 4 学时第 1 节 知识库系统概论第 2 节 传统的知识表示模式第 3 节 面向对象的时态知识表达方法第 4 节 知识库系统原理第 5 节 知识库系统体系结构第十章 空间数据库 2 学时第 1 节 空间数据库及空间数据模型第
13、 2 节 空间索引第 3 节 空间数据库的系统结第 4 节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 5 节 时空数据库第十一章 数据仓库 4 学时第 1 节 数据仓库的特征和、类型组织与体系结构第 2 节 构建数据仓库第 3 节 数据仓库的应用技术第十二章 协同数据库 2 学时第 1 节 数据库中的协同工作38第 2 节 工作流技术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名称:(英文)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课程编号:S08120304课程组长:李伟 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孙增圻编著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清华大
14、学出版社 2004参考书目:1姜学军 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薛弘晔 等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3熊静琪. 等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试,课堂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和表现占 30%,期末考试占 70%。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等。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领域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主要的设计方法和处理技术,培养面向计算机控制领域分析
15、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正确解决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第 1 节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系统的基本概念第 2 节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发展趋势第二章 常规设计方法 4 学第 1 节 时连续与离散传递函数的转换第 2 节 性能指标第 3 节 基于连续系统的设计方法第 4 节 直接离散化的设计方法第三章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法 5 学时第 1 节 连续控制对象模型的离散化第 2 节 按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和观测器第 3 节 控制器和跟踪系统的设计第四章 利用传递函数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法 5 学时第 1 节
16、 设计问题第 2 节 Diophantine 方程第 3 节 设计方法39第 4 节 设计中的其他实际问题第五章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最优化设计法 5 学时第 1 节 离散系统和采用系统的最优化控制第 2 节 包含延时的采用系统最优化控制第 3 节 状态最优估计第 4 节 控制器的设计第 5 节 部分状态反馈的次最优控制第六章 利用传递函数模型的最优化设计法 5 学时第 1 节 设计问题第 2 节 最小方差设计第 3 节 广义方差控制第 4 节 跟踪系统设计第七章 系统辨识和自适应控制 2 学时第 1 节 最小二乘估计辨识系统模型第 2 节 极大似然估计辨识系统模型第 3 节 自适应控制第八章
17、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及性能计算 5 学时第 1 节 离散系统的仿真第 2 节 采样控制系统仿真第 3 节 随机的采样控制系统仿真第 4 节 数字控制系统仿真第 5 节 确定性系统中性能指标函数的计算第 6 节 随机系统中性能指标函数的计算第九章 采样周期选择及量化效应 4 学时第 1 节 采样周期选择的一般考虑第 2 节 考虑控制量幅度受限时采样周期和加权系统的选择第 3 节 量化效应的线性和非线性分析第十章 数字控制器实现中的实际问题及设计举例 3 学时第 1 节 数字控制器的输入和输出第 2 节 数字控制器的操作和编程第 3 节 设计举例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课程名称: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课程名称
18、:(英文)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zation课程编号:S08120305课程组长:黄瀚敏 副教授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学 分:2 40总学时数:4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孙即详图像处理M科学出版社 2004参考书目:1. K.R.Castleman. 数字图像处理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赵荣椿. 数字图像处理导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3.崔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4.夏良正.数字图像处理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5.沈庭芝 方子文.
19、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教学方式: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占 75,平时成绩占 2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距阵论、信号与系统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涉及光学、电子学、数学、摄影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学科。对从事是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通讯、多媒体技术等方向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通过介绍图像的数学描述、图像的数字化、图像正交变换、图像增强、图像恢复等基本图像处理方法和基本的模式识别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
20、基本过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较深入地理解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基本的处理技术;了解处理技术相关的应用领域,具有阅读各类图像处理文献的能力;能够运用 MATLAB 编写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实现对图像进行的基本处理和基本识别。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4 学时第 1 节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第 2 节 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内容第 3 节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第二章 图像的数学描述和图像的数字化 4 学时第 1 节 图像的函数表示第 2 节 反射形成的图像模型的数学结构第 3 节 图像的统计表示(随机场)第 4 节 均
21、匀随机场第 5 节 数字图像的表示形式第 6 节 取样定理第 7 节 数字图像的量化第三章 图像正交变换 4 学时第 1 节 离散傅立叶变换第 2 节 线性变换的表示第 3 节 线性变换的实质与统计特性第 4 节 沃尔什哈达玛变换第 5 节 离散余弦变换第 6 节 离散 K-L 变换第四章 图像增强 6 学时41第 1 节 对比度增强第 2 节 直方图增强第 3 节 空域增强第 4 节 图像间的四则运算第 5 节 空域滤波处理第 6 节 频域增强第五章 图象复原 6 学时第 1 节 图像退化的基本模型及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第 2 节 图像运动恢复第 3 节 图像的频域恢复方法第 4 节 最小二乘
22、估计第 5 节 线性均方估计第 6 节 非线性统计估计第 7 节 最大熵估计第 8 节 图像恢复的代数方法第六章 图像分析 6 学时第 1 节 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第 2 节 图像处理的数学形态学方法第 3 节 点目标的识别第 4 节 背景消除方法第七章 模式识别技术 8 学时第 1 节 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知识第 2 节 基于图像特征提取的模式识别法第 3 节 图像处理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考 试 2 学时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课程名称: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课程名称:(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课程编号:S08120306课程
23、组长:张聪 副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学 时: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Russell, Stuart J., and Peter Norvi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2n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3. ISBN: 0137903952. (AIMA2E).中文版或者英文版参考书目:1. http:/OCW.mit.edu/6.034 课程讲义。2.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EEE 相关期刊、Int
24、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Fuzziness 42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 查 , 基 本 知 识 测 试 占 30%, 课 堂 回 答 问 题 、 案 例 分 析 及 设 计 占 40%, 期 末 考 试 占 30%。先修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C+/Jav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微积分、图论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 20 日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该了解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从构建实际
25、智能系统的角度掌握并能够运用各种人工智能算法、知识表示形式,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要求基本掌握人工智能知识表达,问题求解和学习算法;了解特定知识表达方法,问题求解和学习算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上的应用,优点和不足之处;将多个独立的计算求解问题组合成为一个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工智能工程中知识表达、问题求解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各自的角色。在完成本课程后,很多学生应该对于发展本领域进一步的主题保持强烈的兴趣。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一、基本内容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如何表示、构造和建立一个智能计算系统;涉及规则推理、启发式搜索、逻辑,约束传播和带约束搜索,以及其他问题求
26、解方法;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SVMs 等学习算法。二、学时分配:第一章 搜索/Search 12 学时 第 1 节 图搜索(Graph Search )第 2 节 约束满足(Constraint Satisfacation)第 3 节 博弈论(Games)第二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12 学时第 1 节 最近邻域法(Nearest Neighbors )第 2 节 决策树(Decision Trees )第 3 节 神经元网络(Neural Networks )第 4 节 支持向量机(SVM)第三章 知识表达和推理/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
27、nd Inference 12 学时第 1 节 谓词和一阶逻辑(Propositional and First Order Logic )第 2 节 规则推理(Rule-based Systems )第 3 节 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 )专业英语(计算机)课程名称:专业英语(计算机) 课程名称:(英文)Specialized English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s课程编号:S08120307课程组长:梁宗保 副教授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 分:243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张端金计算机专业英语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参考
28、书目:(略)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试课,课堂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和表现占 30%,期末考试占 70%。先修课程:硕士第一外国语(英语)编写日期:2007 年 3 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为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由英语听说和英语写译两部分组成。课程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中专业英语的词汇、语法、写、译、听、说的各项指标为评价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希望学生能在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和英语写译水平上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在计算机应用学科研究中查阅国外文献和对外交流的需要。课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 英语听说要求
29、能够基本听懂计算机应用专业题材的报告、讲座和课程,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并能听写出其中关键词组。第二部分 英语写译能够根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掌握基本的英文科学论文摘要写作方法和思路。能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将有相当难度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题材的论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具体为:(1)掌握本学科所需的常用专业词和词组;(2)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速度每分钟 80-100 词,理解正确,在硕士生阶段,本专业外文资料总阅读量应不少于 15-20 万英文词(包括专著、教材、论文、文摘等) ;(3)能借助词典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汉英互译。英译汉,速度每小时
30、不低于 350 个英文词,要求理解正确,译文通顺;汉译英要求一般难度的材料,速度每小时为 250 个左右汉字。要求正确表达思想,无重大语言错误;(4)能用英文书写论文摘要,正确表达愿意,无重大语法错误,在硕士阶段,用英文写出 10 篇左右的文献摘要、综述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一、 Introduction 2 学时1.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e2.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discipline in China3. Related Courses4.
31、Prospect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Hardware 2 学时1. Organization of computer system2. History of Computer 3. Computer Interface三、 Operating System 2 学时1. Introduction2. The Disk Operating System3. Windows2000444. UNIX Operating system四、 Programming 4 学时1. Introduc
32、tion2. Programming Languages3.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五、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4 学时1. The Role of Algorithms in Computing2. Analyzing Algorithms3. Designing Algorithms六、 Data Mining and Application 4 学时1. Basic Concepts2. Data Mining Processing3. Data Mining Model4. Data Mining Appli
33、cation七、 Im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Vision 4 学时1. Introduction2.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3. Compression and Decompression Techniques4. Object recognition5. 3D Vision and Applications八、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 4 学时1. Data Communication2. Computer Networks3. Broadband Integration Ser
34、vice Digital Network4.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九、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Security 4 学时1. Security Problem in Computer system2. Some Approaches to defense十、 Electronic Commerce 4 学时1. Introduction2. Value Chains in E-Commerce3. Applications of E-Commerce4.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E-Comm
35、erce十一、 Internet Congestion Control 2 学时1. Introduction2. Classification of Congestion Control Schemes3. Congestion Control Mechanisms4. Recent Development in Congestion Control十二、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2 学时1. Call for Papers2. The Academic Paper3.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ference45十三、 Tes
36、t 2 学时虚拟现实与可视化课程名称:虚拟现实与可视化课程名称:(英文) Virtual Reality & Visual Designer 课程编号:S08120308课程组长:何友全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洪炳镕、蔡则苏、唐好选虚拟现实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5参考书目:1石教英虚拟现实基础及实用算法科学出版社 2002.42任爱华计算机图形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12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试,基本知识测试占 15%,课堂回答问题、案例分析及报
37、告占 35%,期末考试占 45%。先修课程: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课程目的与要求: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本课程是理工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中的成功应用,如虚拟现实建筑物的展示与参观,虚拟现实手术培训,虚拟现实游戏,虚拟现实影视艺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培训、医学领域,例
38、如建筑设计师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向客户提供三维虚拟模型。要求学生课前掌握网络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面向实时漫游的虚拟现实造型语言 VRML 4 学时第 1 节 VRML 简单场景示例第 2 节 VRML 文件结构第 3 节 VRML 关键字第 4 节 VRML 坐标系统第 5 节 VRML 文件示例第 6 节 建立一个虚拟世界第二章 多维信息空间 4 学时第 1 节 多维信息空间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第 2 节 信息传送与虚拟现实第三章 视景的内部表示与生成 6 学时第 1 节 生成视景的内部条件第 2 节 视景的基本内部表示46第 3 节 视景的生成第四章 真实感图
39、形的实时绘制技术 6 学时第 1 节 颜色视觉第 2 节 简单光照明模型第 3 节 局部光照明模型第 4 节 光透射模型第 5 节 纹理及纹理映射第 6 节 整体光照明模型第 7 节 实时真实感图形学技术第五章 图形标准 OpenGL 8 学时第 1 节 概述第 2 节 OpenGL 程序结构第 3 节 基本几何元素第 4 节 坐标变换第 5 节 光照处理第六章 交互技术与设备 6 学时第 1 节 人机交互技术第 2 节 眼动跟踪第 3 节 姿势识别第 4 节 三维输入第 5 节 语音识别第 6 节 表情识别第 7 节 自然语言理解第 8 节 手写识别第 9 节 全息图像第 10 节 听觉界面
40、第 11 节 其他(触觉,立体视觉,运动跟踪)第七章 基于图像的建模与绘制 4 学时第 1 节 概述第 2 节 基于图像的绘制第 3 节 虚拟全景空间的模型与算法第 4 节 视点空间的操纵算法第八章 科学计算可视化 2 学时第 1 节 可视化的主要特点及应用第 2 节 三维可视化技术第 3 节 矢量场可视化的研究智能控制理论课程名称:智能控制理论课程名称:(英文)Intelligent Control Theory47课程编号:S08120309课程组长:李伟 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蔡自兴编著智能控制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参考书目:1李人厚
41、编著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2李士勇编著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3孙增圻等编著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试,课堂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和表现占 30%,期末考试占 70%。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智能控制学科的发展历程,掌握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掌握主要智能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掌握设计智能控制系统的一
42、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正在不断出现的智能控制新理论新方法的把握能力、研究能力,提高正确解决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概述 2 学时第 1 节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第 2 节 智能控制的进展第 3 节 智能控制的定义、特点与结构理论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4 学时第 1 节 状态空间法第 2 节 问题归约法第 3 节 谓词逻辑法第 4 节 语义网络法第三章 搜索推理技术 3 学时第 1 节 图搜索策略第 2 节 盲目搜索第 3 节 启发式搜索第 4 节 消解原理第 5 节 规则演绎系统第 6 节 产生式系统第 7 节 不确定推理第四
43、章 递阶控制系统 5 学时第 1 节 递阶智能机器的一般理论第 2 节 递阶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第 3 节 典型的递阶智能控制系统第五章 专家控制系统 6 学时48第 1 节 专家控制系统与新型专家系统的概念与特点第 2 节 专家控制系统的结构第 3 节 实时专家系统的特点与要求第六章 模糊控制系统 6 学时第 1 节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第 2 节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特性、设计原则与主要设计方法第七章 神经控制系统 6 学时第 1 节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与特点第 2 节 面向控制领域的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结构、主要算法和典型设计第 3 节 神经控制的结构方案第 4 节 模糊逻辑、专家系统及神经网络
44、在控制中的集成第八章 学习控制系统 4 学时第 1 节 学习控制的概念与特点第 2 节 学习控制的主要理论、设计方案和典型设计第九章 其他智能控制 4 学时第 1 节 仿人控制、进化控制和免疫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思路和主要方法第 2 节 智能控制的应用与研究展望并行与分布式计算课程名称:并行与分布式计算课程名称:(英文)Parallel and Distributing Computation课程编号:S08120310课程组长:蓝章礼 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材:Jie Wu Distributed System Design CRC Press
45、 Llc 1999参考书目:1Kai Hwang Zhiwei Xu. Scalable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China Machine Press, 2000 2孙家昶等编著网络并行计算与分布式编程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的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 30,课程论文成绩占 70%。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软件工程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 19 日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有关分布式并行计算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分布式系统的定义,并
46、行计算的定义,分布式系统设计方法,互斥与选举方法,死锁的预防,避免和探测,静态负载分配、动态负载分配,并行计算等。49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分布与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 4 学时第 1 节 分布式计算第 2 节 并行计算第 3 节 性能计算第二章 分布式系统设计方法 6 学时第 1 节 掌分布式系统的模型第 2 节 因果相关事件第 3 节 全局状态以及分布式控制算法第 4 节 分类和分布式算法第 5 节 分布式系统的设计方法第三章 互斥和选举算法 6 学时第 6 节 互斥的概念第 7 节 非基本权算的解决方案第 8 节 基本数算的解决方案第 9 节 选举、投标与反稳定第四章 死锁的预防、避免
47、和检测 6 学时第 1 节 死锁问题及发生原因第 2 节 死锁预防第 3 节 死锁避免第 4 节 死锁发生后的检测与恢复第五章 静态负载分配节 6 学时第 1 节 负载分配的分类第 2 节 静态负载分类第 3 节 不同调度模型概述第 4 节 基本任务优先图的任务调度第 5 节 与负载分配相关的网络流量技术第六章 动态负载分配 6 学时第 1 节 动态负载分配第 2 节 负载平衡设计决策第 3 节 移植策略第 4 节 负载平衡所使用的参数第 5 节 负载平衡算法实例第七章 并行计算 6 学时第 1 节 并行算法基本第 2 节 并行编程的基本方法第 3 节 并行计算模型第 4 节 区域分解法第 5
48、 节 矩阵并行计算计算机图形学50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名称:(英文)Computer Graphic s课程编号:S08120311课程组长:何友全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任爱华计算机图形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参考书目:1魏海涛计算机图形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2潘云鹤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孙家广计算机图形学(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4期刊: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报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网上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试,基本知识测试占 15%,课堂回答问题、
49、案例分析及报告占 35%,期末考试占 45%。先修课程:C 程序设计编写日期:2006 年 11 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机电、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理工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计算机图形系统及其应用的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设备和系统、图形学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掌握计算机图形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图形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高级语言实现图形系统基本算法的编程,掌握常用开发平台构建二维、三维虚拟模型,使之能很好地应用于大型工程领域。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第 1 节 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的区别第 2 节 计算机图形学的典型应用第 3 节 计算机图形学的硬件、软件发展第 4 节 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动态第二章 基于光栅扫描的二维图元生成算法 4 学时第 1 节 直线的扫描变换第 2 节 圆的扫描变换第 3 节 椭圆的扫描变换第 4 节 区域填充第 5 节 裁剪第三章 图形硬件与图形软件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