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 一、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三种观点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这个分歧 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 有关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大体上存在着 三种不同的观点:个体主义、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与社会有机关联。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 在其哲学的改造中阐明了这三种观点:“社会必须为个人而存在;或个人必须尊奉社会 为他所设定的各种目的和生活方法;或社会和个人是相关的、有机的,社会需要个人的效用 和从属,而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 二、行动与结构的三种关系 在社会学理论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通过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2、 A 结构优先于行动: 认为社会现象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 行动并不表现为个体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社会结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 任何个体的行动都是社会结构制 约的产物。因此主张摒弃个体的主观因素,从结构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 B行动优先于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关键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宏 观的结构情境。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如社会、文化、制度、结构等都必须由个体的动机和 行动来说明和解释。因此个体行动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基本视角。 C行动和结构相互作用:行动与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社会结构相对于 社会行动者而言,具有独立性和约束性。另
3、一方面,行动者在具体的时空状态下,可以废除 或打破现有的规则或规范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因此:社会结构产生于个体的社会 行动, 又反过来对个体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和制约; 个体的社会行动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 约,但是又有可能突破既有的社会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三、为什么说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 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 (或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其关注的 核心就是“ 现代性” 的形成和命运。四、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三种研究传统 1、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由孔德、斯宾塞等人开创
4、,并经迪尔凯姆发展确立) (1)主旨。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 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因此强调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建构的模式。 (2)目的。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 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3)方法。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 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 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 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 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2、人文、理解的研究传统(以韦伯为主要代表) (1)主旨。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
5、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来研究社会科 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2)目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在于“理解”(understanding )而非 “说明”(explanation) 。 (3)方法。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导致人们行动的内在意义,认为人们应该从日常的、 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因此强调理解的、 人文的、阐释的、辩证的研究方法。 3、批判主义研究传统(由马克思开创) (1)主旨。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 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目的。认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在于对现实社会
6、的批判性检视。主张通 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3)方法。主张以辩证的“总体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即将社会现象置于社会 的和历史的总体过程中, 从它们在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来确定它 们的性质、意义,来考察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理 研 究 传 统 社会 个体 社会 结构 行动 结构 论 个体与社会 取 向 行动与结构 实证主义 人文、理解社会学 批判主义 五、孔德对“实证主义” 的理解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于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 括在实证这个词中”。 在孔德这里, “实证”(Positive
7、) 具有五方面的内涵: 现实的而非幻想的; 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因此,在 孔德看来,实证的就是科学的、可以验证的。 六、人类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孔德说:“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 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 实证阶段。 ”三个阶段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明社会现象的思想体系。 A神学阶段:用神的观点看待一切,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宇宙间的一切。 B形而上学阶段:用人格化的抽象物取代神,或者说,用抽象的概念取代神。 C实证阶段:放弃对绝对概念的追求,致力于发现
8、现象间的关系,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 根本来源。七、斯宾塞对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区分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形式为基础,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1、军事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合作。 2、工业社会: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 斯宾塞这里所说的“工业社会 ”跟今天意义上的工业社会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就社会的 管理方式或社会的内部关系而言的。斯宾塞认为,从军事社会到工业社会是一种社会进化, 但这种进化并不是阶段性向前的,而是交叉发展的。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 特征 军事社会 工业社会 主要的功能或活动 为保卫和扩张进行的防御和进 彼此提供和平的个人服务 攻活动
9、 强制的合作,靠命令形成的严 自愿的合作,靠契约和正义原 密组织 则进行管理 中央集权 权力分散 社会协调的原则 国家的结构 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个人为国家利益而存在,对自 国家为个人的利益而存在,对 由、财产和流动的限制 自由、财产和流动限制少 全部是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受 私人组织受到鼓励 到排斥 等级、职业的不变性,地位继 等级、职业的可变性,地位的 承 流动性 经济自给自足,少量的贸易, 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相互 贸易保护主义 依赖的和平贸易,贸易自由 国家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社会分层的结构 经济活动的类型 受重视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 爱国主义、勇敢、权威、忠诚、 独立、尊重他人、反对强
10、制、 质 服从、崇拜权威、纪律 个人的主动性、诚实、友善 八、 “社会事实” 的特点 A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体,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 心理的现象。 B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各种影响,如赞赏、规劝、非难、禁 止等等。 C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普遍性 来自集体的属性。九、如何理解社会事实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社会学解释不能借助于生物学和心理 学的解释。孔德、斯宾塞虽然坚持社会是有机的整体,但在解释社会进步时还是犯了还原论 的错误。 孔德从人的心智
11、发展的角度去解释社会变迁, 斯宾塞将社会进步的动因归结为个人 追求最大幸福的天性。十、社会失范 在人类社会的转型阶段, 与原先社会类型相适应的道德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 而新 的道德还没有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的意识最终留下了一片空白, 我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状 态,这种情形就叫做社会失范。 十一、齐美尔对“社会” 的理解 齐美尔既不认同唯实论,也不认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只有个 人的品质与经验才是真实存在的,缩小了社会的意义。唯实论认为个人由社会所决定,只有 社会才是真实的,夸大了社会的意义。他认为,社会首先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其次, 社会也是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和。 因
12、此, 社会是一个由单个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 是因相互作用而连系起来的无数个人的一种总称。这种相互作用(互动)是社会的本质。 十二、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韦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从理想类型的方法出发,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 (1)目的理性行动。这种行动把对外界事物和他人行为的预期作为条件或者手段,以实现 自己所追求的、经过权衡的理性目的。 (2)价值理性行动。行动者无视可以预见的后果,而仅仅为了实现自己对义务、尊严、美、 宗教训示、崇敬或者任何其他一种 “事物” 重要性的信念,而采取的行动。 ( 3)传统行动。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社会行动。 (4)情感行动。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
13、决定的社会行动。 十三、韦伯为什么提出价值中立的研究原则? 如何解决涉及主观意义的科学 (如社会学) 中研究的客观性问题?对此, 韦伯提出了“价 值中立”的解决办法。 (1)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放弃主观价值观念,严格地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 和分析,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2)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分。十四、解释“铁笼困境” 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但是资本主义成长起来后,宗教的根逐渐枯死, 让位于世俗的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形式理性) 。这种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极端发展的后果 是: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理性秩序,像一只铁的牢笼,将人类囚禁于其中,不能自拔。 十五
14、、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及其功能 行动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分别满足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 这四项 功能需求是:适应(A) 、目标达成(G ) 、整合(I) 、维模(L) 。行为有机体系统承担适应 功能,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承担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 适应是指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分配。 目标达成指的是在系统目标中建立次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以达成这些目标。 整合是指使系统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 维模指的是系统运行模式的维持,以确保系统中行
15、动的连续性。 A(适应)行为有机体系统 G(目标达成)人格系统 L(模式维持)文化系统 I(整合)社会系统 根据 AGIL 分析框架,每个子系统又可以相应地再划分为四个子系统。 A L L L G I I I G G 十六、五对模式变量 (1)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指行动者在互动情境中所遵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行 动者。 ( 2)情感中立与情感性:是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对情感投入的程度,或者说人们在互动中 是需要投入情感还是无需投入情感。 (3 )专一性与扩散性:是指互动双方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单一的还是广泛的。 (4)自致性与先赋性:是指在互动过程中,行动者评价他人的标准是根据其能力和成就
16、等 后天因素,还是根据性别、家庭地位等先天因素。 (5)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是指行动者的行动倾向于集体的公共利益还是自我个人利益。 十七、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的区分(1)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可以被其他更有效达到目标的 手段所替代。 (2)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的一方是“为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 身就是目标。十八、社会安全阀机制 安全阀制度是科塞证明冲突具有正功能的著名观点。科塞认为,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 敌对情绪通过适当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酿成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科塞视这 种现象为一种社会安全机制, 称之为社会安全阀制度。 安全阀
17、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社会结构的 前提下使敌对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结构稳定的制度。十九、社会交换的含义及其与经济交换的区别。1、含义:社会交换是这样一种交往类型: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 停止所期待的回报, 交换关系就会中止。 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 动。 2、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 A.经济交换中有金钱充当衡量一切价值的一般媒介;社会交换中没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模糊性。 B.经济交换中人的目标具有单一性;社会交换中人的目标往往是多重的。 二十、米德对自我的理解自我是客我(me)和主我(I)的对立与统一的综合体。主我也称作“
18、 自然我”,是人的 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二十一、印象管理 A.含义: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如何努力去反映一些有意性的行动,给他人形成我们所希 望的印象;同时努力去避免一些非期望性的行动。 B.印象管理的方法: 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有三: a.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 b.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东西。 c.掩饰:对表演中的差错的掩盖。 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方法也有三: a.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 b.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
19、众间的必要距离。 c.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故、意外,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表演。二十二、常人方法学的行动命题A其一,稳定的社会秩序(或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 B其二,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蓝图和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 是使行动成为“ 可说明的 ”、可描述的一种“工具”; C其三,如果说的确存在社会秩序的基础,那也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的。 二十三、破坏实验 要想使这些“普通行动” 成为“可见的”, 就必须 “有系统地破坏” 这些“想当然性”, 在社会 生活的实践中引入 “混乱”,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社会行动的内在组织过程,这就是加芬克尔著 名的“破
20、坏实验” 。破坏实验使人们注意到实践活动中易受忽视的那些东西,显示出:日常生 活的实践活动是依赖行动者复杂的技术、方法来完成的,并非凭借规则一劳永逸地解决。 二十四、结构二重性(结构化)的含义含义: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 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 构之间是相互扶持的。二十五、风险产生的原因 A.脱域机制的不良运作 B.制度化的风险环境 二十六、场域的含义 含义:场域,其实是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 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
21、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的客观关系的空 间。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 。 二十七、社会资本的类型经济资本(财富、产权) :就是经济学通常理解的那种资本类型,它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 式。 文化资本(文凭、知识) :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文化资本有三种存 在形式:一是身体形态;二是客体化的形态;三是制度化的形态。 社会资本(社会关系、信任) :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关系网 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 符号资本(荣誉、声望) :指对上述三种资本形式的认同。 各种资本可以相互转换。在现代社会里,经济资本可以衍生出其他所有类型的资本。各 种资本
22、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和“兑换率”。 二十八、符号权力的含义(1)在语言市场中流通的并不是完全同质的语言,语言在生产和接受上都取决于两个言说 者之间的符号权力关系。每一次语言表达都应视为一次权力行为。 (2)必须认识到“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工具,同时也是支配的手段。 “符号权力 ”体现的是 社会世界支配关系的“看不见 ”的机制。 ( 3) “符号暴力似乎通过一种既是认可,又是误识的行为完成的,这种认可和误识的行为超 出了意识和意愿的控制,或者说是隐藏在意识和意愿深处的观念”。 (4) “符号权力”就是要强调符号是一种建构现实的权力, 它往往能够建立社会世界的秩序。 二十九、知识考古学的含义 所谓知识
23、考古学,就是对特定类型的知识( “真理体制” ) ,特别是科学知识得以成立的 条件的一种历史分析。 知识考古学并不是要用今天的见解来驳斥以往的认识, 并不是要证明某种真理体制的正 误, 而是要向我们揭示这些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各种社会条件, 破除人们对这些真理体制的 想当然的态度。 三十、福柯的权力观 福柯将传统的权力理论视为宏观权力学, 它重视国家机构这样的权力中心, 从权力中心 构成对局部的支配、控制。福柯主张建立微观权力学,将权力视为非中心化的、无主体的、 多元的、弥散的关系存在。 1、权力是一种关系,而非一种“物”。 “实际上,权力意味着关系,一组或多或少组织起来的、 等级的、协调的关系
24、” 。 2、权力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络。 “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流动着,而 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权力。 ” 3、 权力只存在于其实施中。权力是被实施的,而不是被拥有的。 4、 权力与知识是共生的。 “在人文科学里, 所有门类的知识的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 ” 5、权力的双重性质。权力不仅具有压制性,更具有生产性。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doc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一人类发展三阶段说(the law of human progress or the law of three stages) 1.早在 1822 年 ,孔德便决心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说明人
25、类社会如何从类人 猿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当时的文明社会. 2.三阶段的内容.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和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一致的,他说: “我们每一 个重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会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者虚构的阶段 (theological or fictitious) ;形而上学的或者抽象的阶段(metaphysical or abstract) ;科学的或 者实证的阶段(scientific or positive) .在神学阶段,人类试图寻找事物的本质属性 ,各 种现象的最终和直接原因假设所有的现象都是有超验存在决定的在形而上学阶段, 人类假设抽象力量和不同实体决定了所有社会现象而
26、在科学阶段, 人类放弃了对终极信 条的追求,而是寻找宇宙和世界的因果规律.(p21) “ 3.三个阶段在进化过程当中的关系.新的阶段只有在上一阶段衰败后才会取而代之,因此 就的阶段无法预测新阶段的特征. 在某一个阶段处于统治地位的稳定时期, 社会处于平衡状 态,而在新旧阶段的转型时期会出现紧张紊乱态势. 4.三阶段说的影响范围.三阶段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个人智力和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且可 以用来解释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社会秩序(social order) ,人类生活物质条件 (material conditions of human life)的发展变化;需要注意
27、的是,孔德虽然强调人类智力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从未承认人类智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发展.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静力学(socials statics) 一,社会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学科. 社 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 这种平衡和和谐被打破,就会出现社会病态,社会革命和动荡就是社会病态的具体表现.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德强力反对把个人作
28、为社会的组成元素 (emphatically refuses to see individuals as elementary parts) ,而是把家庭看作基本的社会单位(social unit) .这充分 体现了他方法论中的整体性观点 , 认为社会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性质, 而且社会会影响个人 的情感和行为. (二) 人性假设.人性具有三重品质,由情感,活动和才智构成.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决定 着人的行为,具有利己主义和为他主义两个纬度.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主题,包括军事阶段和 工业阶段两个纬度,分别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智是人们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自身的认识. 孔德尤其强调了情感在人
29、类生活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用利他心 来抑制利己心,达到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 二,家庭1.家庭和个人: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 ,是社会的细胞,具有整体性的性 质,在家庭中,个人的利己主义(egotistical propensity)受到了控制,达到了利己心和利他 心的一致和和谐. 2.家庭和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形成部落,部落形成民族,是社会的基础, 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三,社会共同体 1.概念.在孔德看来,社会有机体是由作为他真正成分的家庭,形成他真正组织的阶级和 种姓,以及最有油作为他的真正器官的城市和乡镇组成的一个整体.2.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孔德经常
30、通过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说明社会具有 整体性的特点 ,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品质,但同时也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个体的范围局 限在个体的皮肉之躯,由物质的界限和纽带;而社会有机体没有这种物质意义上的界限,只 能靠精神因素实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3.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1)所有制(2) 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 (3)语言 (4)宗教 第四节 社会动力学一,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1.社会动力学,是孔德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解释社会历史进步的学科.孔德认为, 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 .2. 之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
31、 也同样经历三个历史时期: 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二,军事阶段(神学阶段) : 远古至中世纪早期 ,孔德又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他们的知识和统治特征主要是:拜物 教时期或万物有灵论时期以家庭或氏族公社为特征; 多神教时期以城邦国家为特征; 一教独 尊的基督教时期教会大量出现,宗教具有普遍的性质,而政治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宗教和政 治的分离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三,过渡阶段(形而上学阶段) 大于相当于 1300 年至 1800 年期间. 由对神灵的崇拜转向对人类智力和知识的崇拜, 由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军事阶段转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业阶段, 学者和实业家组成的共 和政府成为社会的主导
32、力量.四,工业阶段(实证阶段) 大约 1800 之后的发展阶段.在知识方面,以科学的普及,实证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科学社 会作用的增长为标志,在科学影响下,工业发展是人类资源获得大量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由 牧师,银行家和工业家共同管理. 五 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 1.智力发展 2.人口 3.种族 4.气候与地理环境 5.政治活动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一,社会有机体论 1.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 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长过程,指社会规模由大到小. (2)结构进化,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3)功能分化,指随着社会结
33、构的进化 ,社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护 整体的存在; (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斯宾塞认为, 社会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分化,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就越高,社会也变得 更加脆弱.而且随着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导致了社会控制系统的出现,用以 调节各部分之间的活动,保证整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2.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对比(p32-33) 3.结论: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生物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从而使 社会得以生存,进化. 二,社会进化论 (一)斯宾塞早期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社会进化的方式: 单线进化
34、 2.社会进化的动力:外力作用 (二)斯宾塞成熟期的社会进化思想 1.社会进化的方式:平面进化 2.社会进化的动力: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第三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涂尔干是古典社会学时期,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集大成者,不仅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 且完善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人(Nesbit)说: “涂尔干,是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 要学习的思想家, 他为后来的人文学者和社会学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成绩成为后代树立了信 心. “ 二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social fact) 1.社会事实的概念: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是一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 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
35、,同是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也就是 说,一种思想和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 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 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体 处于两个层次,需要不同的许可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 (1)外在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4)稳定性.社会事实不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 是一种集体属性, 尽管组成社会的个体可能因生死去留而不断更替, 但社会事实却不受个体 变化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稳定,独立的性质.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 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即
36、社会变迁 ) .3.社会事实的内容(讨论:社会有哪些要素组成?) (1)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即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分布, 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样式等等. (2)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即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宗教,道德,法律, 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 三, 社会事实的研究程序和原则 (一)把社会事实当作“ 物“来考察 1.社会事实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那种客观的态度对社会现 象进行研究. 2.直接观察和操作性定义:研究者必须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 和世俗成见的干扰,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从具有稳定
37、性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的共 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 3.统计数字的客观性.直接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社会现象中有一些社会事实 无法直接观察到, 因为这些社会性现象是以孤立的个人行为和思想表现出来的, 如自杀现象, 信仰缺失等等. 这时候统计数字可以作为直接观察的补充, 帮助人们区分个人现象和社会现 象,因为统计数字是综合了大量的个体事实的社会事实. (二)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原则 1.划分标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划分不是价值评判 ,而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客观划分方 法.在一般人看来,正常现象是表现为“应该是什么样子“ 的样子的事物
38、;病态现象则是没 有表现为“ 应该是什么样子 “的样子的事物 ,而涂尔干所说的正常现象是具有普遍形态的现 象,而病态现象则是不具有普遍形态的现象.2.这种划分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有或者没有“ ,还可以统计数据的方式来表示.比如作弊现 象是有考试地方就存在的正常现象, 如果有考试而没有作弊现象那可能是不正常的, 那样的 话监考也就没有必要了.再比如,如果一个学校的作弊的比率是 1/10000,那么这时一个正 常现象 ;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作弊比率突然提高到 1/100,那么这种现象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现 象了. (三)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1.某个社会事实的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
39、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到个人或诸多个 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这一原则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 2.这种解释原则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还原论.(四)对社会现象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针对的问题:许多科学家在解释社会现象时 ,往往只着眼于他所完成的功能,而不去解 释他为什么存在,这就以功能分析替代了因果考察. 2.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目的论 .目的论认为,个人自觉地目的导向是社会现象产生的充 分原因.杜尔科姆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独立的,高于个体层次的现象,它绝不仅仅是人类 认识到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综合而成的.3.功能分析的方法.社会现象尽管有时因为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
40、现出 某种功 能,但是社会现象功能,是它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作用,功能分析是对各种社会事实的那些 独立于主观动机的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 这种分析始终在社会层次上 , 要正确运用功能分析 的方法, 首先要把同他纠缠在一起的目的论剔出出去. 另外功能分析是对既存社会现象之间 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绝不允许对这现象进行追溯和推论,那是因果考察的任务.4.因果考察的方法 (1)因果分析的概念: 从社会现象的历史起源说明原因的解释,意味着从某一社会现象的 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找出对其发生主要影响的因素. (2)社会现象因果分析的条件:因果分析的层次,因果分析也要在社会层次上进行,个体 的或心理的现象绝不能
41、作为社会现象的原因, 社会现象必须有社会事实来解释; 因果分析的 时间顺序 , 因果分析是具有时间顺序的一种历史关系, 一个社会现象的原因必须到先于它发 生的其他社会事实中寻找; 因果分次的逻辑关系, 社会现象和作为他原因的先行社会事实是 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 (3)因果分析的方法和研究步骤. 共变原则:如果两个社会现象,经常以某种固定方式发生同步变化,就强烈地暗示着他们之 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 但是又不能仅仅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来决定两者具有因果关系, 因为 可能存在着第三种社会现象同时决定着两者的变化, 而第三种现象才是他们的真正原因. 因 果关系必然是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却不一定都是因
42、果关系. 控制比较的方法: 为了弥补共变法的缺陷 ,涂尔干提出了控制比较的方法 .在不同的社会条 件下, 在不同的群体之间,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分类的各个类别之间进行广泛的 比较. 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 虽然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对于确定因果关系是不充 分的,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提出关于两个社会现象具有逻辑关系的理论假设; 从 这种假设出发, 对新的未曾考察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和预测; 然后根据实证材 料对预测进行验证,从而肯定或推翻或修正理论假设. (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假设检 验逻辑) 第四节 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学以社会事实
43、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超越于个人的 社会有机体, 所以这种有机体的基础及其变迁便成为他关注的核心. 社会团结在形成和维持 社会有机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社会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团结的形成, 社会变迁 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 他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论述,就是以社会团结的概念为主线展开的.一,社会秩序论(一)社会秩序的本质:社会团结 : 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 具有超越个人的品质, 那么特殊的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 形成的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是指把个人结合起来的社会纽带,是个体与 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
44、结合的联系状态. (二)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 (collective conscience) 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社会意识尽管依赖于个人意识而存在, 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 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训练:名词解释“集体意识 “ ,提出者 ,概念内容,特征,意义) (三)社会变迁的研究视角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团结, 那么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方式的变迁; 集体意识是社 会团结的基础, 那么社会变迁的基础就是集体意识存在方式的变迁; 研究社会变迁也就是研 究集体意识的发展模式 . 涂尔干从当时的社会变
45、迁的实际状况出发, 把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 团结和有机团结,并认为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论 (一)社会团结的类型 1.划分标准:涂尔干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 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级的社会这种两分法, 并把这两种社会是为统一的进化链条 上的两个环节. 因此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划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形态的静态考察, 也是对 社会变迁过程的描述.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的概念: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 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 (collective conscience)将同
46、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纽带.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的概念 :在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的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社会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的社会联系纽带.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比较: 比较维度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存在时期 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和现代的传统农村社区 现代发达社会和城市 社区 存在条件 社会分工程度较低 发达的社会分工 成员性质 个人的相似性和同质性 个人具有异质性 集体意识 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 抽象,一般,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各种职业群体内部共同的职业道德 相互依赖
47、性 低 高 法律特征 压制性制裁 恢复性法律 自杀论 张院长的社会问题研究中已经讲过了自杀现象, 我们这里就不多作了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可能他更多地是按照“ 问题解决模式“来讲解的,就是分析问题的表现,问题的本质,问题 的原因和问题的解决. 而我们这里, 要从他的社会学方法论和社会学理论出发来理解他关于 自杀现象的研究.比如我们再看自杀论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他在研究过程中是怎样把自 杀现象作为社会事实来看待的 , 又是怎样贯彻它的社会事实的研究程序和研究原则的, 还要 考虑他是怎样用他的核心概念来解释自杀现象的: 社会团结或者社会整合对自杀的影响, 集 体意识或者社会规范对自杀的影响等
48、等.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从方法论上来说,社会学或者社会科学中存在着两种观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如果说孔 德 , 斯宾塞和涂尔干力图从自然科学那里吸取营养完善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话, 那么韦伯则 从人文学科和历史学中吸取营养完善了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 从社会理论上来说, 社会学的基 本理论视野包括结构功能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孔德,斯宾塞和涂尔 干确立了结构功能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议题, 马克思确立了社会冲突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议 题,韦伯则对符号互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价值问题的讨论 1.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并不是两个水水不容的立场,它们只是研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两个 原则.每一个人
49、不仅仅作为研究者而存在,还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作为研究者,要客观地 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回答“实际是什么 “的问题,作为社会成员 ,要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 判断,回答: “ 应该怎么样 “的问题. 2.韦伯认为,在研究的不同阶段,研究者要遵循不同的原则. (1)价值相关性是指研究这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价值判断,个人 兴趣等;这种价值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研究工作开始之前 ,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 料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兴趣;研究得出结论之后,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应用这些结论的过程 中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2)价值中立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 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 进行观察和分析. 主观恰当性: 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 使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 定目的地认识程度 ; 即由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对事物和行动赋予意义, 因此在 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解这些意义. 因果恰当性: 韦伯反对单线的,普遍的因果规律的存在,但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发 现关于事件的经验规则,这些经验规则可以用来以“客观可能性“的方式预测和把握事件的 发生. 客观可能性 :韦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