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2733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考“普通心理学” 串讲笔记第 1 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 1 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情感过程:是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

2、色彩的反映。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包括一个人的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表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条件和表现,而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动态性,心理状态体现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而个性心理则突出了心理特征的恒定性、持久性。心理状态是联结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的中间环节和链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并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逐渐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第 2 节: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1.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标志着物质世界发展的三个水平。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2.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3.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所创造的自然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现实和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心理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

4、理发展的动力。)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以下特点:自觉能动性、自控性、创造性)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心理映象是主观的,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1. 感觉阶段: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它们只能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2. 知觉阶段:脊椎动物(这种知觉反映形式的出现与其神经系统的进化分不开);3. 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心理水平达到动物界的最高峰)。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由此看

5、来生物在感应性的基础上,进化出本能行为,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对信号刺激物的反应,这便是动物心理的产生。单细胞动物:直接接触后产生“运动反应”(无心理现象) ;动物(低至环节动物):产生“条件反射”(有了心理现象)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第 3 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者。1874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理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 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意义(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 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

6、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第 4 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2.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心理学中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心理学是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统一。第 2 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与脑第 1 节:神经系统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

7、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延脑: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被称为“活命中枢”。左脑半球与身体的右侧联系,而右脑半球与身体左侧联系,形成交叉的功能控制。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脊髓:基本的反射活动。*脑干网状结构:决定觉醒状态;网状激活系统不仅对控制觉醒、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主要作用,而且在知觉、学习、动机、情绪的唤醒与活跃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可引起大脑皮层活动水平的降低。两种调节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大脑皮层正

8、常功能的根本保证。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在情绪活动中下丘脑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小脑: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保证随意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调节肌肉紧张度使运动协调。第 2 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感觉机能系统包括:感觉中枢和传导系统。躯体感觉位于顶叶靠近中央沟的部位,即中央后回,是躯体动觉、平衡觉的中枢。躯体感觉信息在中央后回这一脑区的投射特点:躯体感觉向皮层的投射是交叉的,即一侧的躯体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层的相应代表区。感觉传入向皮层投射是倒置的。大脑皮

9、层代表区域的大小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视觉中枢位于距状裂两侧枕叶后端;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嗅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侧面的海马回前部;味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下部。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言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的下部。表达性失语症;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4. 书写性言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单侧化: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从机能上看又是非对称性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单侧化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于 20 世纪 60 年

10、代初对两名右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裂脑人的两个半球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无法使两个半球获得的信息进行统整、比较。“裂脑人”:切除胼胝体的病人。*左右半脑的功能有何不同?答: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言语机能在左半球上得到发展,成年后,左半球优势建立起来,如受损伤,会导致言语机能障碍,而且很难在右半球重新建起言语中枢。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此外还分管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

11、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右半球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力,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第 3 节:高级神经活动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指神经活动从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抑制过程:指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

12、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动力定型是怎样形成的?答: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于大脑。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感受器: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装置叫感受器。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

13、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活动。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连锁反应,经世代发展而被遗传下来,就称为本能。本能行为是由简单刺激引起的先天的复杂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适应动作。(如寻偶、交配、产卵等)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继巴甫洛夫之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同于经典条件反射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

14、是自由的,可以主动探究,直到学会踩杠杆才达到一定目的;而后者动物被束缚在实验台,被动接受刺激。另外,前者的反射是从反应到刺激的过程,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后者强化出现刺激之后反应之前。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是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有机统一。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射活动。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吃过酸梅,看见酸梅会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说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第 3 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 - 需要与动机第 1 节 需要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

15、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这种反映以主观的愿望和意向的形式表示出来。需要以有机体的缺乏或过剩状态引起,通常以生理变化为基础。需要的种类:1. 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活动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活动密切相关。社会需要指一切以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又叫获得性需要。2. 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16、理论及其观点:理论(略)示意图:马斯洛需要层次示意图由下至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观点: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3、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4、当所有的低层次需要都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第 2 节:动机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环境中能引起动机

17、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或途径了解动机:生物学的社会人格认识。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下列 3 种方式 (或好奇心的表现有哪些?):1.感官探索;2.动作操作; 3.口头诘问。第 4 章 意识的一种状态 - 注意第 1 节:注意的一般概述简答:什么是注意?答: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

18、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简答:什么是注意的心理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第 2 节:注意的种类1. 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2.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3.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区别:是否是有意识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特征。4.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无意注意可转

19、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转化为无意注意。但后者仍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兼有两种注意的特点,也叫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第 3 节:注意的特征1.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2.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3. 注意的动摇: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就是听觉的注意起伏现象,又称为“注意的动摇”。4. 分心: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5. 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

20、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6.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7. 注意分配的前提:1)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不再需要更多的注意。这样人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把一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稍加注意即可。倘若所进行的不同活动在同一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就不能一心二用了。2)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第 5 章 感觉第 1 节 感觉的一般概述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第一,客观事物只有直接作用于感官才

21、能引起感觉;第二,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经过多次测量而得出的数值,是从恰能引起感觉到恰好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的若干数值的算术平均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阈限: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简称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用 j.n.d 符号表示。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韦伯 定律(德国):

22、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例是个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 K = I / I.I 代表差别阈限,I 代表原刺激量(又称标准刺激强度),K 是小于 1 的一个常数,又叫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就是所谓的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费希纳定律(德国):费希纳(德国)提出一个经验公式:S = K logR,其中 S 为感觉,R 为刺激强度, K 为常数。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递增。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感觉的种类:

23、1. 外部感觉 2. 内部感觉 3. 痛觉1.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感觉属于外部感觉。(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2.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 内脏感觉)3. 痛觉: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与身体所引起的感觉。痛觉遍布全身的皮肤和所有组织中,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能。第 2 节 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为波长 380-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宇宙中这一部分电磁波叫光波。感光机制:视网膜是感光装置,它是由神经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视细胞层构成的。简答: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视细胞层包括视杆细

24、胞和视锥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机能和分布各不相同。视杆细胞呈柱状,密集在网膜的边缘,中央凹处几乎没有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对侦察大物体的存在、对运动的客体有较高的感受性,对弱光反应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强光及物体的细节,是暗视觉器官。视锥细胞呈锥状,密集在黄斑的中央凹附近,网膜边缘几乎没有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内含视紫蓝质,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的细节,是明视觉器官。颜色: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它是由光波的强度(亮度)、波长、和纯度的物理性质决定的。颜色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主要决定于光的强度。色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分并决定颜色本质的基本特性。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洁性。颜色混合规

25、律:有色光的混合和染料的混合。红、绿、蓝为光谱中的三原色。色光混合和染料混合不同。1854 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 3 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一切色觉异常的人,按照他们辨色能力的缺损程度分为,色弱、局部色盲和全色盲。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父亲色盲通过女儿遗传给外孙,女儿本身并不色盲,仅是一个传递者,如果父亲和外祖父都是色盲,才会出现第三代女

26、色盲,但这种几率不多。第 3 节:听觉频率在 16 - 20000Hz 的声波是人耳的适宜刺激,在这一范围之外的次声波及超声波是人耳所听不到的,是非适宜刺激。在听阈范围内,通常对 1000 - 4000 Hz 范围内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对这一频率范围内较大强度声音的耐受性也较高。老年人对高频声音的感受性明显下降,对 1000Hz以上声频的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噪音主要影响人对 3000-6000Hz 的高频的听力。声波的物理特质是频率、振幅和波形。听觉的音高、响度和音色均是对声波的物理性质的主观反映。声波的传导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骨传导的功效远低于空气传导。第 4 节:其他感觉嗅觉

27、的适宜刺激是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内。覆盖在舌面上的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感觉,舌尖对甜、舌根对苦、舌两侧对酸、舌前部对咸的刺激最敏感。皮肤感觉称为肤觉,是辨别物体的机械特性和温度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分布着温点与冷点。第 5 节:感觉的基本规律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的影响下,对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医学发现,红光不会破坏暗适应)光适应:人们从暗处走到强光下,开始觉得耀眼目眩,睁不开眼,觉得光太强,过 1分钟后,就觉得不那么亮

28、得刺眼了,周围的一切都能看清楚了,这一过程叫光适应。光适应的速度非常快,只需 1-2 分钟就达到完全适应。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为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为负后象。两种后象经常相互转换。彩色的负后象其颜色为刺激物颜色的补色。闪光融合现象表现为,闪烁的光刺激,当其中闪烁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不再产生闪烁感,这就是闪光融合了。恰好能引起闪光融合的最小断续刺激频率,就是闪光融合频率,或闪光临界频率,简称 c.f.f.感觉对比:各种感觉都存在对比的现象。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感觉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相继发生所形成的感觉对比

29、叫相继性对比。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想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 联想)第 6 章 知觉第 1 节:知觉的一般概述知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通过对感、知觉的比较,理解知觉的实质):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

30、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第 2 节: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1.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2.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

31、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3. 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主体只对外界的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知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4.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第 3 节: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一、空间知觉:物体空间特性(大小、形状、深度和方位)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称为空间知觉。*深度知觉:是物体的空间距离及物体的三维特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1)

32、单眼线索(对象的重迭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与阴影运动视差物体的结构级差眼睛的调节);(2)双眼线索(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正常人的双眼构造相同,并处于脸部同一水平面上,两眼之间的目间距离大约 65 毫米。当注视一立体对象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这样,立体物在两眼网膜上的视象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机制,可通过实体镜加以证明。简答: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双眼视差概念)。双眼视差的试验证据:1、立体镜 2、立体电影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个做连续的位移

33、,由此而引起的运动知觉就是真动知觉。似动现象: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或动景现象、 现象。四、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第 7 章 记忆第 1 节:记忆的一般概述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刻又可把它们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论述:记忆的过程:(基本环节 - 解释各环节 - 联系)?答:1、记忆包括记和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过程中的几个基本环节。2、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

34、的过程;保持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已储存的知识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是再认。3、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的中间环节,识记过的内容只有在头脑中得以保持、巩固,日后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检验,通过回忆,还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所识记的内容。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并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记忆的作用: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第 2 节:记忆的表象表象:在记忆中所保

35、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证明实验:1971 年谢帕德和梅茨洛等人的心理旋转试验。表象的作用:1、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2 、表象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3、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是思维的感性依托。第 3 节:记忆的三个系统 论述:记忆的三个系统及其联系、区别: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知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 种记忆系统。(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的记忆。瞬时记忆的种类:图象记忆(视觉登记或图象储存,1960

36、年美国学者乔治?斯波林首先用实验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创造了部分报告法)、声象记忆(又叫听觉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记忆容量较大;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2)短时记忆 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效应曲线。对词表开始部分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这一现象称新近效应。短时记忆的特点: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 72;短时

37、记忆易受干扰;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短时记忆的信息经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中。简述: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 + 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 首位效应 + 新近效应)(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记忆容量无限;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的。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有两类: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第 4 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3 个基本环节。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其研究特点为:1、他自己充任主试和被试;2、他制作了大量的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的材料

38、;3 、实验采用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检查识记效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遗忘曲线表明的规律: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较多,以后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遗忘速率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就识记材料的性质而言,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学习程度对遗忘也有较大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到 150%,保持的效果最佳。对遗忘的原因,最有影响的两种学说:痕迹衰退说、干扰抑制说。对信息的保持起干扰作用的活动有两类:前摄干扰(或前摄抑制)和倒摄干扰(或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

39、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接近联想:在时、空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想。(看见闪电,想起雷鸣暴雨)。相似联想:由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与它在性质上相似事物的回忆。(见猫思虎)。对比联想:是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排斥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由美想到丑,忆苦思甜)第 8 章 思维与想象第 1 节:思维的一般概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本质: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靠直观获

40、得,而是大脑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工具作为媒介,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加工,从而由已知推测出未知。思维的间接性的表现:(1)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2)思维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3)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1)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2)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是把问

41、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一个共同的正确的方案或答案的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求异思维的特点:流畅性,指思维灵敏迅速、流畅少阻。变通性,把能思考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案或答案。如回答布可以做伞、帐篷、绷带、画布等。独特性,指能思考出与众不同,令人拍案叫绝的解题方案或答案。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第 2 节 概念的形成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每一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指概念所包括的对象的总和。第 3 节:问题解决的思

42、维过程问题解决:从初始状态经过问题空间进行一系列搜索,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指向性思维。必须有一系列的运算程序。必有认知成分的参与。*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作用。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的情况中的应用,或者说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分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又称助长性迁移。负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2)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3)原型启发作用。原型启发:从其它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4)功能固定性作用。(5)动机和

43、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解决问题,消极沮丧的情绪会妨碍思维的进行。动机不足,则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动机过高超过一定强度,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降低,动机强度适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6)定势的作用。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陆钦斯量水实验说明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第 4 节:想象想象与表象的关系:(1)区别:a)定义 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b)范畴 表象属于记忆范畴;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

44、形式。3)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2)联系: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势。深度睡眠后做梦。(2)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的目的、意图和任务支配下的有意识的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按照自己的创见在头脑中独立地构思某些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一种与主体愿望结合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是对未来前景和活动的一种形象化的设想。第 9 章 言语第 1 节:语言和言

45、语的一般概述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达心理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是交际的过程。言语的缺陷不是语言的毛病。(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言语离开语言就无法表达思想和意见,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离开言语就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言语活动的形式:(1)口头言语,一个人出声地说话,就是口头言语。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46、(2)书面言语。(3)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内部言语不同于外部言语的特点:(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2)内部言语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3)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有较快的速度。第 10 章 情绪与情感第 1 节:情绪、情感的一般概述情绪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的区别:(1)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2)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的状态,带有情境性、易变

47、性。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的反映,具有稳定性、持久性。(3)情绪往往是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的,常常带有冲动性、爆发性,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生理变化和外显行为。情感则是与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并受世界观和价值观制约,因此更加深刻、含蓄、稳定而持久。情绪、情感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2)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立的性质,就象磁铁的两极,每一种情绪情感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级,两极性表现在以下 5 个方面:(1)从情绪情感对

48、人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增力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减力的、否定的情绪情感。(2)情绪情感是多维度的心理现象,其两极性还可从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来区分。强度指情续的强弱程度。(3)情绪的紧张度分为紧张- 轻松。(4)情绪的激动度表现为:激动- 平静。(5)情绪的快感度包括:愉快- 不愉快。第 2 节:情绪理论有关情绪研究的理论:(1)詹姆斯-兰格学说:认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是错误理论)。(2)坎农-博德提出的“丘脑情绪学说”(丘脑学说):认为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3)沙赫特提出的“情绪的三因素学说”: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外

49、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作用。第 3 节:情绪、情感的外显行为表情表情:是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表情的性质:生物性、社会性。表情的生物性:是指表情的先天性、可遗传性以及生而具有的表达情绪的能力。表达的社会性:指表情在人类进化发展中,个体通过后天的模仿学习而获得的表情及情能力。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第 4 节:情绪、情感的类别和功能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人的基本情绪,又叫原始情绪。* 按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1. 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暴怒、狂喜、恐惧、绝望、悲恸等,使整个身心都处于激动状态。3. 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高级情感: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称为高级情感。人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绪情感的功能与作用:(1)情绪的动机性功能;(2)情绪的信号功能;(3)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功能;(4)情绪是意识中最重要的构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