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心理学简案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一)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二)情绪与动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三)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2、: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 我” 与“非我”。主体”和“ 客体”区别开来。注意 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就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
3、法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
4、tchener)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强调内省法。(二)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 James)著名代表人物: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 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 斯金纳(Skinner,1904-1990)反对研究
5、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 (华生)(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六)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背景 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代
6、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对心理学的批判: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 儿童)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2、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 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二)过程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回路。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
7、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一)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二)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于受体 (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于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第三节 神
8、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一) 脊髓 (二) 脑干(三) 间脑 (四)网状结构 三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一)大脑的结构(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 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四、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
9、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第三章 感觉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6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感觉1. 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 感觉的意义。(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感觉的分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二)内部感觉 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四、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1. 绝对阈限 :那
10、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2.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 E 代表绝对感受性 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 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缩写为 jnd) 。1.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三)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PK logI 2. 乘方定律 PK I 第二节 视觉一、 视觉刺激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11、一) 眼球 (二)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颢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三)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 17 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三、视觉的基本现象(一) 明度1明度与视亮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 系数决定的。 2.明度与波
12、长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 (二)颜色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 2. 颜色混合 1854 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 3 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 和 代替率。 3. 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1) 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
13、人要小得多。 4.色觉理论 (1)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 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2)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三) 视觉的一些现象 1.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2.对比:是同一
14、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4.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5. 闪光融合现象 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
15、8.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 (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 联想) 影响感受性变化的。第三节 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一) 耳的构造和功能(二)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三)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1886 年由物理学家罗 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 1000Hz
16、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3.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
17、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 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 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 5000 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声音超过 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三、 听觉基本现象第四节 其他感觉一、皮肤感觉二、嗅觉和味觉三、内部感觉 第四章 知觉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8、。二、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1.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2.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三、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一)联系1. 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二)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第二节 知
19、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一)概念: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二)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有: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的新颖性 4.刺激物的强度。从主观来看: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4.定势与情绪状态。二、知觉的整体性(一)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二)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
20、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三、知觉的理解性(一)概念知觉的理解性 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 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2.言语的指导作用3.实践活动的任务(四)知觉的恒常性1.概念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2.种类(1) 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 亮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第三节 空间知觉一、形状知觉(一) 形状的特征分析(二) 轮廓与图形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
21、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三) 图形的组成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5共同命运。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图形6.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7. 线条方向。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相同难以分开;方向不同则容易分开。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二、大小知觉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2. 观察者的距离3 .熟悉物体的参照4.观察者身
22、体姿势的变化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一) 肌肉线索 (生理线索) 1调节。它是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1.对象重叠(遮挡); 2.对象的相对大小 ; 3.结构级差;4. 空气透视; 5.明亮和阴影; 6.线条透视; 7.运动视差(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 65 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
23、不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二、 运动知觉(一)什么叫运动知觉(二) 似动知觉 似动,顾名思义就是“似乎在动“,其实并未真动。确切地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移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1. 动景运动(PHI 现象) 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PHI 现象) 2.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是由于人总认为看客体时眼睛是固定不动的。但眼睛却是不随意地运动着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眼动的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
24、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3. 诱导运动 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4. 运动后效 (瀑布效应)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三、错觉理论1.眼动理论: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二、错觉的种类(一) 形重错觉 (二)方位错觉 (三) 大小错觉 (四) 旋转错觉 (五) 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 时间错觉(七) 运动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一、什么
25、是意识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记忆 3.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4.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二、什么是无意识(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和梦(一) 睡眠1.睡眠及其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 10 分钟。第二阶段,出现“ 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 20 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 波。持续 40 分钟。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
26、,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三、白日梦与幻想第三节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基本概念(一) 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二) 注意的功能1 选择的功能。 2维持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新异性。(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 (2)情绪和过去经验。(二) 随意注意1什
27、么是随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三) 随意后注意三、注意的特征 (一) 注意的范围 1.概念 :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2.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 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2.注意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
28、注意周期性地 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3.分心: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三) 注意的分配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2.注意分配的条件。(1) 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四) 注意的转移 1.概念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2.影响注意转移因素(1)
29、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2) 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一、 注意的生理机制(一)朝向反射与优势兴奋中心和相互诱导(二)脑干网状结构(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二、注意的认知理论(一) 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
30、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它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2. 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 )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 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3.后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
31、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4. 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二)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
32、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相同。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
33、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第六章 记 忆第一节 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二、记忆的分类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
34、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 记忆的脑学说(一)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1929) 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论: 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1860)就
35、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 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三)SPI 理论:SPI 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感觉记忆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1.图像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 2.音响记忆: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音响记忆二、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2.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3.感觉记忆中的一部
36、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第四节 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的编码(一)编码方式 1.听觉编码 2.视觉编码(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1.觉醒状态 2.组块。 3.加工深度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2.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一)复述。(二)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三)系列位置效应(四)短时记忆的遗忘 干扰还是消退四、短时记忆的提取1.平行扫描 同时对短时记忆保存的项目进行检索.2.自行停止系列扫描: 对项目一一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3.完全系列全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全扫描
37、方式进行第四节 长时记忆一、什么是长时记忆二、长时记忆组织加工(一)类别群集: 在记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二)联想群集 :建立联想把孤立的识记材料建构为一个大的组块,有助于长时记忆(三)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被试倾向于主观的组织加工(四)意义编码 :学习无意义的材料,如果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进行意义编码,有助于长时记忆(五)心象化:对于故事和诗歌,或单词,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六)记忆术: 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一)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1.量的
38、变化. 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逐渐下降2.质的变化. 内容简略和概括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 内容变得更加详细、具体 内容变得夸张、歪曲。3. 记忆恢复现象:所谓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高。(二)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一) 再认 1.概念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是再认2.影响再认的因素(1)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 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3) 再认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 (5)
39、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二) 回忆 1.什么是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3)双重提取。(4)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5)与干扰作斗争。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一)遗忘的一般概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二)遗忘的进程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三)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
40、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3.提取失败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4.压抑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第六节 内隐记忆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内隐记忆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一)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
41、试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三)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 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四) 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
42、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五)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第七章 思维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一、 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二) 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 一、 二、 思维的过程(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 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2. 综合 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二)比较 : 比较是把事物或事物的
43、个别部分,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 (三)抽象与概括1.抽象 就是在头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并把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2. 概括 则是把头脑中分离事物的共同点综合起来。(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知识用于个别的、具体的场合。2.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三、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
44、。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1聚合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式思维。2发散式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三)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2
45、. 理论思维 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四)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2.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五)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1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这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一、 表象(一)
46、什么是表象: 表象(image)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二、想象(一)什么是想象: 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式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与表象的关系:1. 区别:(1)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 表象属于记忆范畴;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3) 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
47、 2. 联系: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三) 想像的功能1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3 想象还有代替作用。4 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第四节 概念与推理一、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一) 概念的含义 1.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2.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3. 概念的层次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4.概念和词 概念和词紧密地联系着。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不依赖于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48、但概念和词也不完全等同。(二)概念的种类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2)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它们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2)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3)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3自然概念和人
49、工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概念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1)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2)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四、推 理(一) 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二)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在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例如,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五左边,因此,张三坐在王五左边。由于这种推理的三个逻辑项之间具有线性的特点,所以线性推理又称线性三段论。 (三)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例: 如果明天下雨 ,球赛就停止.第五节 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一)什么是问题解决:从初始状态经过问题空间,进行一系列搜索,在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纽厄尔和西蒙(1972) 认为,在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