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少龙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胸闷,全身乏力,自汗症除,但仍心悸,尤以工作稍累时为甚,夜寐好转.上方加牡丹皮 15g.6 剂后三诊,症状悉除.予其复查 EKG 示:窦性心律,未见异常心电图;心肌酶均正常.嘱患者继遵原方再服半月,注意避风寒,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后随访,未见复发.4.2 患者,女,37 岁,2OO2 年 12月 16 日初诊.原诊病毒性心肌炎已半年余.服用西药“心律平 ,倍他乐克“ 及中成药“ 通心络胶囊 “治疗,效不佳,遂转求中医.刻诊:胸口憋闷不舒,心悸,乏力,气短,怕冷,五心烦热,夜寐欠佳.查体:心律不整,HR105 次/分,可闻早搏1011 次/分.舌质暗,舌尖红,苔薄白,脉促.
2、辅助检查:十二导联EKG 示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srT 改变;心肌酶 AST52U/L,CK343U/L,LDH239U/L,中医诊断:心悸( 气阴两虚夹瘀). 嘱全部停用西药及中成药,养心通脉饮去黄芩,君药黄芪用至 3og,丹参改为2og,加地龙 6g,10 剂,水煎服,每日1 剂.2OO2 年 12 月 27 日二诊,诉仍有心悸怔仲气短,上楼及工作强度加大时尤甚,但发作程度较初诊时明显减轻.已无胸口憋闷感,无五心烦热,夜寐质量大大改善.HR92次/分,早搏 4 次/分,效不更方,10剂.2003 年 1 月 8 日三诊,诉各方面症状继续减轻,HR71 次/分,无早搏.复查 EKG
3、及心肌酶谱均已恢复至正常范围.继遵原方 10 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适当注意休息,慎起居,避免感冒.随访至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2OO30429 收稿/编辑王庆高)广西中医药 2oo3 年 l2 月第 26 卷第 6 期董少龙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窦维华广西中医学院 2001 级研究生 530001 南宁市明秀东路 179 号徐姗姗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级研究生关键词中风;董少龙;经验总结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19(200306002902董少龙教授是广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授,是广西名中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西中
4、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西中医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教学,科研,临床近 30 年,对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治,采用活血化瘀配合西医药治疗脑血管病,疗效尤佳,治病屡起沉疴.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董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总结整理如下.1 弃“ 心主神明“, 改“脑主神明“董教授认为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心 “一直主神明 .然而早在内经就认识到脑与神明有关,如素问?脉要精微论 日:“头者,精明之腑.“ 灵枢 ?海论日:“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说明脑主神明,人体精神
5、意识思维活动藏之于脑.后世医家对脑的认识逐渐加深,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气之精明,三百六十五路络,皆上归于头.“明代医家李时珍认为“ 脑为元神之腑“, 清代医家王清任通过解剖结合临床,大胆而又明确地提出:“ 灵机记性在脑 ,不在心.“现代医学通过 CT 证实:出血或缺血性中风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表现,此时不是治心,而是治脑取得疗效.心是在脑的作用下行使其生理功能的内脏之一,中医藏象学说的“心主神明“ 应该理解为心脏主自身之神,是五脏神之一,是狭义之神,并非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因此,董教授认为应该弃“心主神明 “,改为“脑主神明“, 临床应该重视用“脑主神明“ 来
6、指导临床.2 中风病的治疗董教授认为中风病病机不离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中风病多虚,多瘀,中风病好发于老年人,治疗中风病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诊断,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对中风病应早期应用综合手段进行综合救治,利用各种给药途径及治疗手段,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溶栓,手术清除血肿,中药针剂,口服液,汤药,针灸及早期康复措施等方法进行综合救治,但尤其要发挥中医的优势,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并强调早期益气活血化瘀,通腑泻热为治疗之大法.不论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发病后其基本病理(总 339)?29-为脑脉瘀滞不畅,活血化瘀可改善
7、脑组织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利功能恢复.2.1 益气活血化瘀中风病气虚的成因有二:一是病前即已气虚,如年老体衰,正气不足,或久病(如消渴,眩晕,胸痹)气虚;二是病后邪甚伤正,脏腑功能失调,或饮食调摄失宜,气之化源不足,由此导致了气虚.气虚是中风病主要病机之一;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能摄血,气虚而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瘀血形成,阻滞脑窍,闭塞脉络而发为中风.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气血错乱,痹阻脑脉,或血溢脉外,
8、形成清窍失宣而见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证候.这些病的病史较长,久病多虚,多瘀,因此形成了中风病多虚,多瘀的病理改变.为此,董教授在临证时主张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治疗脑血管疾病.在中医界,活血化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经达成共识,但对急性出血性中风用活血化瘀法,因恐加重出血或引起再出血,故将出血性中风作为活血化瘀之禁区.但董教授积极推崇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他认为:治血必先以祛瘀为要.因为出血性中风的离经之瘀血,必然阻滞清窍之脉络,影响脑髓气血流通;加上神志障碍,饮食受阻而津液无以补充,或眩晕呕吐,津液耗伤,或卧床不起,气血郁滞,或误用寒凉止涩太过,致血脉凝涩等,
9、形成新的瘀血,又加重或促发瘀血证候,使脑脉更加瘀阻,甚至造成恶性循环.故无论何种病因所致出血性中风,均以治疗脑络之瘀阻为当务之急,通过活血祛瘀加以疏导,使离经?30?(总 34O)之血消散和吸收,促进脑脉流通,清阳之气舒展,脑功能得以恢复,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根据其作用程度不同将活血化瘀药分成三类:和血化瘀药,如当归,牡丹皮,生地黄,鸡血膝等,用于肢体麻木,疫痛,头晕等中风先兆症;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血,通瘀作用的药物,如川芎,红花,五灵脂,穿山甲,益母草,牛膝,苏木,三七等,用于脑脉痹阻以致中风偏瘫;破血逐瘀药,具有破血,消瘀,消肿的药物,如水蛭,大黄,乳香,没药,桃仁,血竭,用于出血性
10、中风.并指出:活血化瘀药可以视情况交叉使用,同时配伍熄风,通络的药物,效果更加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对凝血机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不必担心用之加重出血或引起再出血.董教授通过实验证实水蛭注射液具有良好的促进颅内血肿吸收的作用.临床运用大剂量的水蛭,益气活血化瘀冶疗中风病,疗效卓着,对缺损神经动能的恢复大大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2 通腑泻热中风发病后肠蠕动减弱,气机不畅,肠内废物积滞过久,使腑气不通.腑气不通,大便不畅又使病情加重或导致再中风.临床上,部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出现身热汗出,面赤心烦,大便秘结,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等阳明腑实证,因此治疗中风病应重视
11、通腑,及早予通腑泻热法,一则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散布,达到通痹活络,促进病情向愈发展的作用;二可以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降除,浊邪不得上扰心神,克服气血逆乱,以防内闭;第三,可以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发生抽搐,戴阳等变症.因此通腑泻热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优势,常用方为大承气汤加减.2.3 清化痰热患者或素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或体弱久病,脾胃虚弱.邪盛正虚,虚实夹杂,痰浊阻于中焦,郁而化热.痰热中阻,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脑窍失养.胃气不降,传化失常,浊邪不降,痰热不去,转而上逆,上扰脑窍,浊毒损及脑脉,患者表现出或烦躁或嗜睡,或言语謇涩,半身不遂.痰热证基本出现在中风
12、病急性期,以证类划分多归中经证;若痰热化风,风痰上扰,则由中经证向中腑证转化.若中腑证风动不止,痰热化火,风火相煽,风火扰窍,证类由中腑向中脏转化,病势凶险,病情危重.董教授认为:痰热证是中风病重要阶段出现的重要证候.在中风病急性期,只要出现痰热证,治疗要点即应重在清化痰热,痰热得化,腑气得通,浊邪下行,无上逆扰闭清窍之虑.胃气得降,脾气得升,中焦转输顺畅,气机运化有度,有助于中风患者脏腑功能,经脉气血运行的恢复,使诸症得减.董教授常用鲜竹沥水,全瓜蒌,胆南星清化痰热,用于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疗效卓着.由于痰热常伴有腑实证,常配合通腑泻热法使用.2.4 清泻肝火中风病常因五志过极,或因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发为中风,辨证证属肝阳上亢.按中医传统理论,应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但董教授大胆创新,不用平肝潜阳,改用清泻肝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为这类患者大多有痰热积滞,龙胆泻肝汤不仅能清泻肝胆实火,而且可以清利实热,兼有补养肝血的作用,肝火得降,则肝阳自平,釜底抽薪,使病情向愈发展,临床应用屡屡获得良效.(20030822 收稿/编辑王庆高)广西中医药 2OO3 年 l2 月第 26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