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2501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 2005 年 6 月发布了“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初稿(附件 1) 。2007 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1 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了“全国高校能源动力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会议决定对“规范”进行补充和修改,并定于 2008 年形成书面修订稿,指导“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我们对“规范”初稿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其它高校该专业的模块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找出本专业在模块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并提出初步意见,供各位老师参考、讨论。一、专业设置情况(一)教育部“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

2、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要求专业培养规格主要分“研究型”和“技术型”两大类。 “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水利水电动

3、力工程方向。允许学校在这四个专业方向外的能源与动力领域如可再生能源、能源环境工程等设立新的方向。所有方向必须具备本规范规定的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二)本校及其它院校该专业设置情况1. 本校本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分为电厂热能动力、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制冷空调及低温工程和热工自动化五个模块。2.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应专业称为“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 ,属于“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定方向的课组进行选修,专业知识领域主要涉及能源与环境工程、热科学与技术、制冷技术、航天

4、航空动力系统、动力机械与动力系统控制、流体机械与工程、能源动力系统仿真、新能源等。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学院设置“汽车工程系” ,与“热能工程系”并列。3.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应专业称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下设两个专业方向“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和“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 。浙江大学将原来的内燃机专业归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方向) ”。4.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动力系统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分为三个专业模块:(1)以热能转换和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简称“热”模块;(2)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及逆循环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简称“冷”模块;(3)以内燃

5、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内燃机及汽车工程,简称“汽车”模块。每一大模块开出一组(34 门)专业必修课,其余分组开出 64 门选修课,在教师指导下选修一组(34 门)学习。5.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为动力机械(一:叶轮机械) 、动力机械(二:车用发动机) 、制冷与空调和热能工程四个模块。(三)对比分析结合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要求,参照外校本学科设置情况,比较发现本校该专业模块设置较细,有五个方向。清华大学该专业模块设置也较细,不过其模块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大约 10左右。二、课程设置情况(一)教育部“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

6、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要求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推荐的各模块课程设置情况如表 1表 4 所示。表 1 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专业公共课程)课程分类 课程名称 学分理论力学 2.54力学类材料力学 24工程图学 3.55计算机绘图基础 12机械类机械设计基础 35电工电子技术 68电工电子实验 12微机原理 2.54电、算及控制类自动控制原理 23工程热力学 24传热学 24流体力学 3.54热工基础实验 12热科学类合计 3045环境类 环境工程概论 2金工实习 23认识实习 1.53机械零件课程设计 23实习实践课程(1631 学分)合计

7、 5.59合计学分 35.554表 2 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课程内容(含能源与环境工程方向)课程名称 学分热力设备原理(锅炉、汽轮机、燃汽轮机) 58热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工程) 23核心课程热工过程自动调节(能源生产过程自动控 2制)热工测量与信息处理(热工信号处理技术) 2热力环境控制 2洁净燃烧技术 2燃烧学 2合计 1520锅炉课程设计 1.52汽轮机课程设计 1.52生产实习 34毕业设计 818实习实践课程合计 1426选修课程 各校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1015合计 核心课程选修课程 2535表 3 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课程内容课程名称 学分热力发动机原理 3.5热力发动机结构

8、2热力发动机设计 3.5能量转换与应用 2汽车工程概论 4燃料与燃烧 2金属工艺学 2热工测试技术 4核心课程合计 22热力发动机课程设计 1热力发动机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1能量转换利用系统课程设计 2数值分析软件实践 1毕业实习 24毕业设计 818实习实践课程合计 1525选修课程 各校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1015合计 核心课程选修课程 3237表 4 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课程内容课程名称 学分制冷原理 2(4)低温原理 2人工环境设备 2人工环境自动化 2核心课程暖通与空调 2热工测试技术 4合计 14人工环境课程设计 1.5人工环境实验(制冷与低温设备拆装实践) 2制冷机实践 3毕业

9、实习 1毕业设计 818实习实践课程合计 1424选修课程 各校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1015合计 核心课程选修课程 2429(二)本校及其它院校模块课程设置情况全院合计开出 115 门课程(包括实践环节) ,详见附件 2,下面主要讨论模块课程情况。1. 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各模块课程18010 热动专业必修课组:共 7 门,19 学分18008000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热动 36 孙奉仲18061000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 热动 38 程世庆 赵建立18048000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热动 56 路春美,陈莲芳 赵建立18051000 热力发电厂 热动 54 徐夕仁18053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

10、测试技术 热动 48 王永征 邱燕 陆辰 潘继红18043000 汽轮机原理 热动 55 史月涛18014000 锅炉原理 热动 56 黄新元 王乃华18011 热动专业限选课组:共 4 门,8 学分(4 选 4)18083000 电站锅炉运行与燃烧调整 热动 36 黄新元 王乃华18071000 专业英语 热动 36 张冠敏 胡玉平 李京 刘存芳18002000 泵与风机 热动 38 刘存芳 董金昌 程世庆 赖艳华18046000 燃烧理论 热动 37 董振强 李国祥 赖艳华18012 热自专业必修课组:共 5 门:18 学分18017000 火电厂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 热自 48 王永征1

11、8047000 热工保护顺序控制 热自 36 路春美 陈莲芳18049000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 热自 56 路春美 赵建立18087000 热工自动控制原理 热自 5718018001 火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 热自 54 王乃华 黄新元 董勇18013 热自专业限选课组:共 5 门,9.5 学分(5 选 4)18083000 电站锅炉运行与燃烧调整 热自 36 黄新元 王乃华18071000 专业英语 热自 36 张冠敏 胡玉平 李京 刘存芳18002000 泵与风机 热自 38 刘存芳 董金昌 程世庆 赖艳华18046000 燃烧理论 热自 37 董振强 李国祥 赖艳华19087002 微

12、机原理与应用 热自 4918014 热能专业必修课组:共 7 门:18 学分18012000 供热工程 热能 36 张传聚 董振强18016000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热能 36 程林 张冠敏 冷学礼18043000 汽轮机原理 热能 55 史月涛18052000 热力系统 热能 36 田茂诚 冷学礼18055000 热水锅炉 热能 36 张传聚 董振强18072000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热能 48 林颐清 董振强 王美霞18011000 工业锅炉 热能 36 张传聚 董振强18015 热能专业限选课:共 4 门:8 学分(4 选择 4)18046000 燃烧理论 热能 37 董振强 李国祥 赖

13、艳华18044000 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 热能 36 韩吉田18015000 环境工程概论 热能 36 赖艳华 董勇18002000 泵与风机 热能 38 刘存芳 董金昌 程世庆 赖艳华18016 热机专业必修课组:共 8 门:20 学分18032001 内燃机原理 热机 54 程勇 李国祥18039000 汽车理论 热机 36 陆辰18031001 内燃机实验技术 热机 81 程勇 陆辰18084000 内燃机制造工艺 热机 45 刘云岗18036000 汽车发动机构造 热机 36 胡玉平 肖福明18085000 汽车构造 热机 36 程勇18029000 内燃机设计 热机 46 王桂华 刘

14、云岗18072000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热机 48 林颐清 董振强 王美霞18017 热机专业限制选课组:共 7 门:6 学分(6 选 4)18005000 车用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 热机 36 程勇 陆辰18033000 内燃机增压技术 热机 36 王桂华 刘云岗 李国祥18034000 内燃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热机 36 李国祥 王桂华 付松18028000 内燃机燃烧学 热机 36 李国祥 胡玉平 付松18045000 燃气叶轮机械 热机 36 刘云岗 王桂华18071000 专业英语 热机 36 张冠敏 胡玉平 李京 刘存芳18041000 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 热机 36 肖福明 陆辰18

15、018 制冷专业必修课组:共 9 门,18 学分18024000 空气调节 制冷 38 韩吉田 邵丽18059000 吸收式制冷机 制冷 38 赖艳华 王美霞18025000 冷库技术 制冷 38 王美霞 邵丽18092000 低温原理与技术 制冷 3818068001 制冷原理与设备 制冷 57 邵丽 王美霞18053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制冷 48 王勇征 邱燕 陆辰 潘继红18062000 压缩机原理 制冷 37 邵丽 王美霞18072000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制冷 48 林颐清 董振强 王美霞18016000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制冷 36 程林 张冠敏 冷学礼18019 制冷

16、专业限选课组:共 4 门,8 学分(4 选 4)18015000 环境工程概论 制冷 36 赖艳华 董勇18002000 泵与风机 制冷 38 刘存芳 董金昌 程世庆 赖艳华18012000 供热工程 热能 36 张传聚 董振强18071000 专业英语 热机 36 张冠敏 胡玉平 李京 刘存芳2. 清华大学课程设置情况(1)人文社会科学类;(2)自然科学类;(3)信息技术基础课;(4)机械大类核心课程; 1) 设计与制造类课程 4 门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基础2) 力学与材料类课程 3 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材料3) 热学与流体类课程 3 门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4) 测量

17、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 2 门测量与检测技术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5)专业方向组1) 专业限选课 a 技术基础课(2 门,7 学分)燃烧理论应用流体力学制冷技术原理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b 专业课(8 学分)要求:以下课组须交叉选,即:Ai + Bi + Cj ( ij ) 或 SCj + B i (B 类任选一门)A 类:1热力设备传热与流体动力学2动力机械及工程原理3流体机械原理及设计B 类:1热能工程课程设计2动力机械及工程课程设计3流体机械课程设计C 类:1热能工程基础2动力机械及工程基础3流体机械基础2) 专业选修课热工实验技术及数据处理受压容器强度联合循环系统热力涡轮机装置热能动力系统弹性力

18、学与有限元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液力传动 专业英语阅读 多相流动基础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技术现代热物理测试及分析技术高新科技中的传热学及应用工程声学基础 先进控制系统热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动力系统监测与诊断原理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基础能源科学研究中的失败案例谈论能源与发电漫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3. 浙江大学课程设置情况分为通识课程(思想政治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专业导论类和其他通识类课程) 、大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和个性课程(学科前沿课程) 。专业课程课程类属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081C0100 工程流体力学

19、(甲) 2081C0110 工程流体力学(甲) 1.5必修课程(14.5 学分)08121380 工程热力学(甲) 110 门08121390 工程热力学(甲) 208120600 热工实验 0.508121320 传热学(甲) 208121330 传热学(甲) 108120610 热工实验 0.508121050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 208123580 自动控制理论 208121060 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208121070 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1.508195460 透平机械原理 208195520 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 1.508195310 热力环境控制 208121290 热工

20、信号处理技术及实验 2.508195320 热力系统工程 208121160 能源生产过程控制 208121170 能源与环境实验 108195330 热能工程试验技术 1.5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08195570 制冷原理 208195110 低温原理 208195390 人工环境设备 208120470 流体输送及控制 2.508195350 人工环境测试技术 208120481 暖通与空调 2.508195420 人工环境自动化 208195370 人工环境课程设计 2专业方向必修课(18 学分)08195400 人工环境实验 1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08120740 微机原理及

21、应用 2081203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乙) 1.508195230 流体机械 1.508195190 集散控制系统 1.508195590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508193220 能源工程管理 1.508195480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1.508195180 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 1.508195300 燃烧污染与控制 1.508590030 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 1.5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选修 10 学分08120740 微机原理及应用 2专业方向选修课(10 学分)081203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乙) 1.5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08195360 人工环境概论

22、1.508195410 人工环境英语 1.508193380 低温工程材料 1.508193190 低温制冷机 1.508195510 新型制冷与除湿技术 1.508195070 低温环境绝热技术 1.508193390 人居环境自动控制 1.5选修 10 学分08188140 认识实习 308188170 锅炉课程设计 1.508188120 汽轮机课程设计 1.5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08188160 虚拟制冷教学实践 3实践教学环节(6 学分)08188210 生产实习 3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毕业论文 08189010 毕业论文(设计) 8 总计 56.5 个性课程课程编号 课

23、程名称 学分 专业方向 备注08195050 传热传质技术 1.508590010 动力工程数值计算(本硕结合) 208193060 核电站 108590020 CFD 软件应用(本硕结合) 1.508195240 能源系统的评估原理 1.508195290 强化传热技术 1共同08195580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1.508193330 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108195120 化石燃料清洁应用 1.508195500 新能源 18121110 旋转机械振动与预防 1新增加 燃气轮机基础 108120402 计算机控制技术 108590060 微尺度流体力学 108590050 微尺度传热学

24、1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08193200 建筑结构概论 1.508193181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1.508195090 低温生物技术 1.508195450 食品冷冻及保鲜技术 1.5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选修 10 学分总计 104. 西安交通大学课程设置情况院级基础课传热学 动力机械工程基础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 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英语课)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英文) 流体力学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 热工基础热流体课程实验 热流问题数值计算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 自动控制原理专业模块课“热”模块燃烧学 锅炉原理汽轮机装置 燃汽轮机装置锅炉辅助设备 锅炉实验技术燃汽蒸汽联合循环 通风机与泵原理与应用

25、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电气系统热电冷联产技术及应用 热工控制与自动化火电厂热力系统经济性诊断理论及应用 高温材料与强度计算新能源发电“冷”模块制冷与低温原理 往复式压缩机结构设计制冷压缩机 容积式压缩机原理制冷与低温装置 动力机械自动调节回转压缩机结构与系统设计 吸收式与吸附式制冷机低温工质的贮运与绝热技术 现代低温制冷技术制冷系统与压缩机数值分析 制冷装置自动化低温换热器 叶轮机械原理空气调节 透平膨胀机流体机械原理 流体机械强度与振动泵与风机 流体机械 CAD磁性密封原理与技术“汽车”模块汽车空气动力学与软件模拟 内燃机设计内燃机构造 内燃机原理汽车新技术 内燃机工作过程数

26、值计算汽车构造(全校选修) 汽车理论汽车与内燃机的排放法规及其控制 汽车及发电机电控技术汽车人机工程学 汽车安全工程车身结构与设计 汽车构造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烧理论“公共”部分动力机械零件结构与强度计算 流体诱发振动及流动可视化流体声学及其数值方法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热工信息处理技术 有限元基础及程序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工程概论 能源战略与能源经济节能原理与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流体力学初步 计算软件基础5. 上海交通大学课程设置情况公共基础课程(必修)F1011019 理论力学 3F1011027 材料力学 2.5F0282358 工程热力学(I) 2F1

27、011033 流体力学 3F021Z313 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 3工程热力学(II) 1.5F0283020 传热传质学 3.5F0215011 热能动力综合实验 1F0612012 机械设计(I)1(图学) 2F0612022 机械设计(I)2(图学) 2F0603933 机械设计基础 3F0202013 工业材料与成型工艺 3F060503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3F0442018 电工与电子技术(I) 3.5学科基础课程(必修)F0445012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I) 2F0212383 控制理论基础(I) 3F0612407 控制技术(II)(机电控制) 2.5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

28、.5F0212417 测试技术 2.5F0212377 燃烧学 2.5F051Z382 机械振动 2专业课程设计 4.5学科基础课程(选修)气体力学与两相流 2计算流体与传热 2.5F061Z372 有限元基础 2F061Z342 控制技术(III )(计算机控制系统) 2F061Z362 机械工程导论(双语) 2F061Z336 控制技术(I)(流体传动) 2专业前沿及特色A 组:动力机械(一)(叶轮机械)F0213013 叶轮机械原理 3 54F0213023 叶轮机械自动调节 2 36强度数值分析方法 2 36动力循环分析 3 54B 组:动力机械(二)(车用发动机)F0213043 车

29、用发动机构造(双语) 2.5 45F0213038 内燃机原理 3.5 63动力系统建模及其数值分析 2 36现代动力技术 2 36C 组:制冷与空调F0263012 制冷原理与装置 2 36F0263023 制冷装置及自动化 3 54空气调节 2 36低温技术及其应用 2 36D 组:热能工程F0253012 锅炉原理及设计计算热工过程自动控制能源清洁利用F0253022 汽轮机及其系统燃烧试验研究及数值仿真基础(三)对比分析清华大学课程设置侧重基础课,占到 50左右。专业基础课基本分为三个大的模块(热能工程、动力机械、流体机械) 、三种类别(理论、课程设计、基础概述) ,热能工程模块的学生

30、选择该领域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及该领域的课程设计,选择本模块之外的一门基础概述课程。这部分占到全部课程的 20。另外则设置大量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课的种类更加细致,覆盖了整个学科的几乎所有领域。但是就一个模块的学生来说,这部分课的比例较低,占到总课程的 10左右。实践环节占到 20。浙江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四个层次: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必修、专业方向选修和个性课程(学科前沿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即本校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的热工部分。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为各模块传统核心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多针工程技术的发展而设置,燃烧污染物控制方向和热力设备实验、诊断课程较多。个性课程大多针对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的前沿设

31、置,一般在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其制冷模块称为“制冷与人工环境自动化” ,所以设置了较多人工环境方面的课程,几乎占到全部该模块课程的 4050。西安交通大学的“冷”模块(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及逆循环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专业涵盖范围较广,课程与本校“制冷空调及低温工程”差别较大,不仅包括低温制冷,还包括流体机械。不仅有基本原理的课程,各种压缩机和流体机械都有详细的课程讲述。另外,传热和流动数值计算的课程在各模块中均有体现。上海交通大学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与清华大学类似,特别强调基础理论(数理、机械、控制) ,而模块课程较少,称为“专

32、业前沿及特色” 。课程特点是少而精。各模块课程分别仅有 4 门(910 学分) 。其学科自然科学类占课程比例 20.58,基础类为40.23%,而专业方向类仅占 6.43,显示出与国际大机械类课程设置接轨的特点。各学校均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均设置一定量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浙江大学的热工实验单独占学分。西安交通大学传热学目前开出的实验有 15 项,包括: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电模拟实验 基本内容实验 水平管外自然对流实验 基本内容实验空气横掠单管强制对流换热实验 基本内容实验固体表面法线方向黑度测定实验 基本内容实验套管式换热器实验 综合设计实验空调制冷系统换热综合实验 综合设计实验

33、流体及壁面温度测试方法演示实验 基本内容实验 传热学演示实验边界层演示 传热学演示实验流体外掠管束可视化 传热学演示实验烟气可视化风洞 传热学演示实验热声制冷机性能演示与测定实验 热声演示 综合设计实验 传热学演示实验光学可视化光学演示 传热学演示实验燃料电池温度与压力特性测定实验 综合设计实验 传热学演示实验新型工质热物理性质实验台 传热学演示实验差分干涉光学法传热研究实验 综合设计实验 传热学演示实验目前本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传热学实验项目包括:导热系数测定实验和水平横管对流换热实验。四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三个层次:(1)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 ;(2)专业基础课(机械类、电工控

34、制类、热工类) ;(3)各模块核心理论课;(4)众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均结合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前沿。三、建议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要求和其它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现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了实现“高标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如下建议:(一)改进课程体系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各模块课程体系可以考虑根据如下层次进行构建:1. 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代表热动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原理。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及燃烧学。各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可以根据各模块方向适当调整。学科基础课程对学生之后的学习,甚至对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有深远的影

35、响。是培养能源应用领域创新型人才、促进能源动力学科的发展非常关键的环节。课程要有深度,应体现“创新”和“前沿”特点。培养创新的学习思维、创新的工作思维和创新的研究思维,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加强与学科前沿的结合,要重视科研成果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转化,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2. 专业必修课程各模块的核心专业课程。目前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部分必修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时代发展的问题,有些教材选用也不甚合理。有必要对目前的课程进行筛选调整,考虑改进、取消或者增加某些必修课程。3. 专业限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外,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衍生的应用方向有关

36、的专业课程,该组课程根据自己的特色自主选择。另外可以要求各模块的学生修读其它模块的一门导论性课程,对相关学科的学科背景、知识体系及研究方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目前需要更新专业限选课内容、增加可选课程范围。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限选课程设置过少,学生选择没有太大余地。专业限选课学校要求为 8 学分,以每门课 2 学分计,至少应 4 门课。而热动、热能、制冷仅开出 4 门、热自开出 5 门、热机开出 6 门限选课。4. 前沿课程包含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深层次课程、前沿讲座,体现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特色的课程。对于这个层次的课程,国内其它高校关于数值计算与模拟的课程较多,如清华大学的动力系统

37、建模与仿真 ,浙江大学的动力工程数值计算 、 CFD 软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的热流问题数值计算 、 计算流体力学初步 、 制冷系统与压缩机数值分析 、 汽车空气动力学与软件模拟 ,上海交通大学的动力系统建模与数值分析 、 燃烧实验研究及数值仿真基础等。各高校的其它特色前沿课程设置则差别较大,如清华大学的高新科技中的传热学及应用 、 能源科学研究中的失败案例谈论 、 多相流动基础 、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技术 、 能源与发电漫谈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大学的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 微尺度流体力学 、 微尺度传热学 、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的火电厂热力系统经济性诊断理论 、 新能源发

38、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流体诱发振动及流动可视化 、 能源战略与能源经济 ,上海交通大学的能源清洁利用等。目前,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这个层次的课程非常少,迫切需要加强。(二)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很密切,许多创新来自实践。学生在很少参与科技实践的情况下,创新精神得不到体现,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热工实验项目和各门课程的实验、完善课程设计。由于企业单位考虑安全和经济效益问题,导致近几年实习环节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有必要加快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密切产学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提高实习的质量。(三) 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学院、系、专业模块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四级课程体系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模块负责人制度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定期讨论模块课程设置是否需要变动,课程使用教材、讲授内容是否需要更新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