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2.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23301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拉丁语族 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撒丁语罗马尼亚语4、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种5、希腊语族希腊语种6、波罗的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雅语爱沙尼亚语7、斯拉夫语族斯洛文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波兰语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16 世纪开始的奴隶贸易,持续 300 余年。加勒比海地区 400 万迁移地点有三 巴西 350 万美国 50 万(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美洲迁移(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五)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墨西哥人:美国西南部的加洲、亚利桑那州、德州等。黑 人:俄亥俄洲 波托马克河以南各州、即“过去奴隶制”的南部为主要分布区。法 国

2、人: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各州的北部与加交界处。路易斯安娜州的密西西比河口及没海的沼泽地区。德 国人:宾州及五大湖南部及中西部各州。意大利人:纽约、新泽西及康涅狄格三州。挪 威人:明尼苏达和北达科他州。瑞 典人:伊利诺伊和明尼苏达州。芬 兰人:密歇根和明尼苏达北部。(一)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很多语族,有人将其分为四个语族,也有人将其分为十个语族1、日耳曼语族:主要语种包括:英语、荷兰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德语2、凯尔特语族:威尔士语、布列敦语、爱尔兰语、苏格兰语8、亚美尼亚语族亚美尼亚语9、伊朗语族波斯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10、南亚语族克什米尔语、印地语、乌尔都

3、语、孟加拉语、比哈尔语、旁遮普语、信德语(二)汉藏语系1、汉泰语族汉语、泰语、老挝语、掸语(缅)2、壮侗语族壮语、侗语3、藏缅语族藏语(中、尼、不、锡) 、缅甸语、克钦语(缅) 、克伦语(缅)4、苗瑶语族苗语(中、粤、老) 、瑶语(中)(三)闪含语系1、闪语族阿拉伯语(22 国) 、马耳他语、阿姆哈拉语(埃塞)英国人分布广泛法国人分布集中2、含语族索马里语(索、埃塞) 、加拉语(埃塞)3、柏柏尔语族图阿格勒语4、乍得语族豪萨语(尼日利亚、尼日尔)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1. 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统治集团政治管辖范

4、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现分布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一带;湖北(东南角除外) ;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面积占汉语地区的 3/4,使用人数 8 亿,占汉语人口的 70%,为世界第一大语言,由于使用面积较大,各地语言也稍有差异,一般又分为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方言区。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周朝前后由中原移民带来,后与吴、越文化相融合后形成,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及浙江大部分,北以长江南岸的丹阳和北岸的靖河为界,南以温州、金华、衢州三区为界,苏州话为吴方言的代表。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原居于中原的楚人,后受中原汉语的影响,东部以长江话

5、为代表,称新湘语(受北方方言影响大) ,西边则称为老湘语。4. 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收南越后,为巩固边疆,留 50 万人驻守该地,汉语与当地语言相结合,形成了粤语。该语言主要分布于广东、香港以及散居于省外的华人。5. 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分布于福建以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闽语的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与汉语的互通性则大于上述三种方言。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该语言分布于江西的北部和中部。东晋未年以后,中原汉族大举南迁,唐、宋时期,又有大批汉人迁入,对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7.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该方言形成于宋代以后,后来移民为“客” ,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

6、之称,由于山区封闭,形成“主” “客”语言上的差别客家方言的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此外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台湾、广西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条件对语言的传播影响极大,对于一个地形复杂的区域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区域外的语言难以进入。二是区域内的语言也难以对区域外的语言产生大的影响。一般来讲,地理条件,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地区阻碍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因而语言种类繁多,而地理条件单一的地区有利于语言的传播与交流,因而语言的种类少,且分布范围广。远离

7、大陆的孤岛被高山封闭的峡谷区人烟稀少的沙漠区 这些地区至今保留着各地的方言或民族语言就是例证。广阔密集的森林区环境恶劣的高原区(二)行政区划的影响1、同一行政区内,不但要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一致,而且往往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因而,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其方言的分布也同行政区的界线相一致。2、地区的分化和统一常常引起语言的分化和统一。如: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的分裂,同时也带来了语言上的分化。3、各地区的语言总是尽量接近行政中心的语言。(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如果外地移民迁移时间集中,人数较多,或较当的土著居民有较优越的政治工作,经济和文化地闰,那么些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就有可能取

8、代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2、移民所带来的语言渗透到当地语言中,对当地语言产生影响。3、移民的语言被当地语言排挤并最终消亡(四)经济条件的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语言的对外影响力成正比,其原因是:一是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对语言的创造起到了带动力作用。二是落后地区为了学习发达地区千里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和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有必要学习发达地区的语言。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一)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二)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三)新来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四)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语言岛。语言景观:能从语言上直接体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或历

9、史发展状况的景观称为语言景观。1、反映自然环境的,又可分为:(1) 反映相对位置的(2) 以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的(3) 以河流为参考系的(4) 与地形有关的:鞍山、巫山、黄冈、南泥湾、井岗山(5) 与水体有关的:黑龙江、浙江、松江、北海、宁波、上海2、反映经济活动方面(1) 反映商、贸、集市的(2) 用十二生肖命名的(3) 反映矿产资源的:金沙江、锡矿山、铁岭等。(4) 反映水运的:渡、津等。如:茅津渡、天津、河津、孟津。3、反映历史方面的:如大营盘、二营盘、三营盘、侯马、太子滩、闻喜、介休等。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宗教:是支配着人拉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

10、映。宗教地理学:研究不同宗教区域分布,宗教的发源地,教义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的科学叫宗教地理学。一)犹太教犹太教是典型的民族宗教,信犹太教者为犹太人,是犹太人必信犹太教。1、创始时间:犹太教产生于公元前 13 世纪,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2、创始人:摩西3、创始背景:为带领本族臣民出埃及后,穿过西奈沙漠,返回巴勒斯坦而创。4、崇拜偶像:部落族神雅赫维:创世主和万物之主。5、特征:一神教6、神职人员:拉比(意为老师)7、禁忌:(1) 、星期六为安息日,不举火做饭,不工作,专门敬拜上帝(2) 、不与外族通婚(3) 、饮食:水中天鳞无翅的动物不吃,地上爬的动物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

11、倒嚼的动物。8、宗教建筑:会堂(圣殿)9、分布:共有 1500 万人,其中美国 600 万人,亚洲 300 万人,欧洲 400 万人。(二)印度教1、产生:于公元 89 世纪形成(又说公元 7 世纪) ,是在吠陀教(公元前 2000 年) 婆罗门教(公元前 1000 年)的基础上形成的2、发展状况:印度教亦称婆罗门教,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7 世纪前称婆罗门教,七世纪后经宗教改革后,称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 ,19 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以后又称新印度教。3、特征:(1)多神教,凡日月星晨,雷雨闪电,山河草木及动物都被幻化为神,崇拜的神多的无法统计。内部派别林立,不胜枚举,宗教仪式,经典书籍也

12、是多不胜数,故有此学者认为,印度不是单一的宗教,而是多种宗教体系和精神文化现象复杂的混合物。山南水北为之阳山北水南为之阴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河之源:湟源、凌源等河之中:汉中、迈中、场中河之口:丹江口、汉口河之岸:临汾、临沂(2)等级性宗教:由于婆罗门教是在奴隶制中形成的,因此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种姓)如下:第一种姓:婆罗门(祭司阶层)是“人间之神”第二种姓:刹帝利(武士阶层)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种姓: 第三种姓: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劳动阶层)以纳税和布施供养前两种种姓第四种姓:直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有为高级种姓服务的义务贱民种姓:世界三大宗教(一)佛教1、起源:起源于公元前

13、6前 5 世纪。2、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相传他是位于现尼伯尔境内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生卒年代公元前 565485 年。释迦牟尼出身刹帝利种姓,从其立场出发,深知有反对婆罗门的必要,而第三、第四种姓、往往支持第二种姓的刹帝利与第一种姓婆罗门作斗争,为此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教种姓神创说,提出“众生平等”的观点,得到广大低级种姓的拥护,佛教由此而产生。3、佛教的教义包括: 四圣谛(指出众生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办法) 十二因缘(分析造成痛苦的原因) 八正道(僧团的生活准则和道德标准)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佛教的因果报应以及修行解脱的主张与当时印度

14、盛行的种姓制度相对立,受到底层民众的支持而不断向四处传播。4、佛教发展的四个阶段: 初创时期(公元前 6 世纪中叶前 4 世纪中叶) 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 4 世纪中叶以后公元 1 世纪前) 大乘教盛行,并分为中观学派与瑜珈学派,7 世纪以后,一部分教派与婆罗门教结合形成密教(公元 1 世纪后12 世纪未) 13 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 19 世纪才稍有复兴。5、佛教的发展过程 可用以下图式表示:小乘佛教(南传佛教) (12 世纪前的佛教)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北传佛教)大乘密教(一些教派与婆罗门教结合而形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乘”的含义是指“乘载”或“道路”的意

15、思。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涉及教义理论和宗教实践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是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释迦牟尼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主张求得修持者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这种目标不够,应当修持成佛,“普渡众生” 。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 ,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 。6、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传播:大乘传播路线:印度西北 中亚 中国 朝鲜 日本。 (公元 1 世纪时开始传播) ,又叫北传佛教。小乘传播路线: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柬埔寨、老挝等国,又称南传佛教佛教的节日有:. 佛诞节(夏历 4 月初 8). 涅槃节(夏历 2 月 1

16、5 日,指佛祖逝世日). 佛成道日(腊八)(二)基督教基督教为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它一些较小教派。其中: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新教又称基督新教或耶稣教正教又称东方正教,简称东正教。1、产生时间:产生于公元 1 世纪上半叶。2、诞生地点:巴勒斯坦地区。3、诞生背景:罗马帝国统治,人民绝望,寄希望于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据圣经称,上帝为了拯救人类使童贞女因“圣灵”而怀孕,生出耶稣,他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救世主”到 30 岁时,宣传上帝福音,收了十二个门徒,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中,由于处处施以神迹,获得群众广泛支持,在当地,因受犹太教的排斥和罗马人的反对,被弟子

17、犹大出卖,遭罗马人逮捕,钉死于十字架,死后三日复活升天,其实,这些情况并不见于任何记载,只在 2 世纪后始见于圣经 ,因此,人们怀疑耶稣的真实存在,只是传说中的人物,未必真有其人。基督教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由于犹太教为一等级性宗教,神职人员为世袭,引起许多平民百姓的不满,而基督教向社会所有成员开放,为一不分等级的大众性宗教,因此在下层民众中传播很快,公元313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 ,宣传给基督以合法地位,公元 392 年,又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相继建立了罗马、君士坦丁,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五个教会彼此独立并未有依附关系。4、罗马帝国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公元四世纪未

18、,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也出现了罗马与君士坦丁两个中心,到 11 世纪(1054 年)东西教会分裂,其中: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称为天主教或旧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称“正教”或“东正教” 。十六世纪,东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复兴的新教派,称新教,即“基督教” 。主要教派有 英 国 的 圣 公 会 派瑞 士 和 苏 格 兰 的 加 尔 文德 国 北 部 的 路 德 教 派5、新教(与主教相比)有以下特征:. 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各宗派独立王国,无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废除教阶制,信徒与教士一律平等。牧师可以结婚。. 简化圣礼与节日. 不承认天主教的圣传. 在教

19、义上,天主教认为:人出生后便有罪,即“原罪” ,只要不断忏悔,死后即可上天堂,而新教认为:人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是先天决定的,一生不可改变。但又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每个人究竟是可以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因此新教徒都认为自己被上帝选中,可以上天堂,因而勤奋工作,所以在新教地区,经济较天主教地区发达。6、基督教的传播与分布:. 天主教:在欧洲主要意、法、西、葡、波、捷、斯洛伐克、奥、匈、斯洛文尼亚、立、克、比、爱、荷、瑞士等国,另有拉美、 非洲中部等。. 新教:主要有丹麦,瑞典、挪、冰、芬、英、德、美、加、南非、澳、新等国。. 东正教:俄、罗、 、希、塞、马等国。7、基督教的教义与制度:经典:圣经 ,

20、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教义:. 创世说: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它” “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全善、全智、全爱” 。. 原罪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夏娃不听上帝命令,偷食禁果,犯了罪,因此其后代生来就有罪,人们只能信奉救世主耶稣为人赎罪. 天堂地狱说:人只有信奉神,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要受到审判,被抛入地狱。8、主要节日: 圣诞节(12 月 25 日,东正教历法不同,相当于 1 月 6 日或 7 日) 复活节(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圣灵降灵节:复活节后的第 50 天。(三)伊斯兰教1、该教于公元七世纪,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信托投资公司半岛所创立的一神教,信奉安那是宇宙中唯一

21、的神。2、发源地:麦加、麦地那。特征:世界所有宗教中凝聚力最强的宗教,进攻性宗教。3、教派: 什 叶 派逊 尼 派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逊尼派是指 “遵守圣训者” ,人数较多,该派承认穆罕默德死后继任的四个哈里发为合法继承人,认为古兰经和圣训同为伊斯兰教的经典;而什叶派仅信奉穆罕默德和四任哈里发中穆罕默德的亲属(即做为穆罕默德罕堂弟和女婿的阿里,为第四任哈里发。 )该派不奉圣训为经典,什叶派人数较少,阿语中为“小集团”或“改宗者”之意。4、教义:伊斯兰教的教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天命观:认为安那是独一的,能创造万物的,主宰一切。. 把穆罕默德神化:说他是安那所派的使者,专门传达神的意志,服从使

22、者就是服从安那。. 要人们相信来世:到了世界未日时,死去的人们灵魂要接受审判,根据今世善恶表现进行奖惩。. 关于天堂和地狱的观念:要信徒相信,今生行善,死后可进天堂,反之则下地狱。5、 宗教仪式:即“五功”. 念功:经常念经祈祷. 礼拜:每天要五次面向麦加进行礼拜。. 斋戒:在斋日(伊斯兰教历九月)里,封斋一月,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 天课:教徒自愿捐助. 朝觐:有经济能力的人一生至少去麦加朝圣一次。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有以下几种形式:1、和平共处:如儒、佛、道的融合,即三教合一。往往在同一座宗教建筑里供奉着儒、佛、道三教的偶像。2、竞争:如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十字军东征)

23、3、排斥: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东方宗教的敌意。宗教景观: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有教堂、清真寺、寺庙等。(一)基督教堂(神的居所)天主教堂(高大豪华)可分为 新教教堂(朴素实用) 共同的特征是都有十字架东正教堂(穹顶耕造)特点:1、高大豪华、庄严肃穆2、位置上一般处于社区或聚落的中心3、建筑风格又分为 哥 特 式 ( 法 国拜 占 庭 式 ( 东 欧 )罗 马 式 ( 意 大 利 )(二)清真寺(不是神的居所,而是教徒集体聚会作礼拜的地方)1、特征:穹顶塔(宣礼楼、阿訇授课、召唤教徒礼拜用)朴素庄严2、分布:一般位于聚落或社区中心,清真寺前往往形成广场(三)佛教寺庙

24、1、特征:佛塔(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地方,塔的外型各国类型多样印尼的婆罗浮屠、仰光大金塔、西安的大、小雁塔等)石窟:如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其它佛教建筑:如大雄宝殿等。旅游:人们离开住所出外旅游或游览,即为旅游,也称观光旅游业: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加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地理学: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旅游地理学。旅游交通从空间层次上可分为三种:即第一层次:外部交通(从客源地到旅游地依托的中心城市)第二层次:从中心城市旅游地、风景区第三层次:内部交通:即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旅游地的文化特征一、旅游地文

25、化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一)地域性(二)大众性(三)综合性(四)直观性(五)季节性旅游系统旅游是旅客往返于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地域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地域系统,该系统由旅游主体、客体、媒介三部分组成。旅游者 旅游 离开客源地旅游者返回旅游者到达 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游览自然、文化、社会、政治、技术环境图 1.旅游系统(一)客源地(origin)旅游客源地:是产生游客的地域,即达到一定规模的比较集中的游客的来源地。1、客源地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可支配收入的多少。(2)闲暇时间的多少。2、故当今国际上的

26、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一个国家来讲,客源地有以下分布特点。(1)发达地区多于落后地区(2)城市多于乡村(二)目的地(destination)旅游目的地:是指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下列地区:1、地中海地区:主要有西、意、希等国,本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是:(1)绚丽多彩的海岛,海岸风光。(2)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角斗场,斗牛场等。(3)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4)高亢的地形,地貌条件。(5)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6)独辟蹊径的招徕游客的方式,如阳光浴场等。本区主要的人文旅游景观包括: 古城巴塞罗那、佛里伦萨、罗马、雅典、威尼斯

27、。 尼斯电影节 西班牙的斗牛场,罗马的角斗场,雅典的卫城。 比萨斜塔等。2 加勒比海地区本区的主要特点:(1)茂密的热带森林和奇异的热带风光。(2)充足的阳光、漂亮的海滩。(3)神密的印弟安文化和玛雅文化。3、东南亚(1)热带海滨风光。(2)独特的人文风情。如泰国人妖,宗教礼仪。(4)宏伟的宗教建筑,吴哥窟、婆罗浮屠、仰光大金塔。4、阿尔卑斯山(1)高亢的地形。(2)冬季严寒的气候。(3)大量优质的降雪,滑雪运动条件优越。(三)交通连接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通道和媒介,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既便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旅游业也不会蓬勃发展,旅游资源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而不具有现实的意义。重

28、要交通路线的建设和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关系到旅游地价值的实现和旅游服务质量的优劣,对旅游业意义重大。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政治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有具体政治组织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成为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又称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它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政治地理过程:是指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一)政治扩

29、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被称为政治扩散。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两种。(二)政治整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欧盟、东盟等。(三)政治分离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等。罗马帝国的崩溃、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即属之。(四)主权的变化因领土的变化、民族独立而发生的变化。国家的中心性区域1 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有的首都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起源型核心区2 核心区: 经济型核心区国家

30、权力: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或:一个国家影响或控制其他国家意志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国家权力要素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领土空间(二)自然资源(三)人口规模(四)经济水平(五)军事力量(六)科学技术(七)国民士气(八)政府的质量克莱因“综合国力方程”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克莱因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综合国力的论著,并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 ,其表达式为:PP=(C+E+M)(S+W)式中:P P为综合国力;C 为基本实体,包括人口和领土;E 为经济能力,包括GNP 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M 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

31、加常规军事力量;S 为战略意图;W 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又称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它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关于新世界格局的几种观点迄今为止,东西方冲突结束已经十年了,在过去的十年里,曾经在雅尔塔体制的框架下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各种国际战略力量均在积极活动,以求在分化组合中处于有力地位,最终获取率先进入国际新格局的入场券。在此过程中,各国均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构筑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全新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学术界也在对世界各种战略力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面向 21 世纪的国际政治地图.由于各自的切

32、入点和立场不同,从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1)单极格局说:长期以来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一直是美国人所企盼的最高战略目标,早在一次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单极世界,但由于英、法等国的制约,美国的目标未能实现。二次大战以后,苏联超级大国的崛起,使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愿望再一次化为泡影。1991 年苏联的解体再次使美国人看到了建立单极世界的希望。早在 1991 年苏联尚未正式解体前,美国学者查尔斯克劳特哈默(Charles Kramthammer)便发表了单极世界一文,他在文中明确提出:“那种认为旧的两极世界可能导致一个多极世界,权力分散到日本、德) 领 土 面 积( ) 地 理

33、 位 置( 21能 力政 府 的 组 织 协 调 和 控 制政 府 的 机 构 和 效 能 程 度政 府 的 法 制 化 、 民 主 化政 治 性 质国、中国以及力量削弱的苏联(或俄国 )的想法是错误的。冷战结束后不久形成的世界不是多极的,而是单极的,世界权力的中心是无可置疑的超级大国美国。冷战后的世界最醒目的特征是单极。尽管多极到一定时候肯定会出现,也许在下一代会出现与美国实力大体相当的大国,从而使世界的结构形成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结构,但现在尚未出现这种多极结构,今后几十年也不会出现。现在正处在单极阶段” 。1997 年,克劳特哈默又发表了美国规则:感谢上帝还有谁可以发号施令?中国?伊朗

34、?还是俄罗斯黑手党? 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克氏继续阐述了他的单极世界理论,并为他的理论提出了以下论据:从军事上看:在过去 100 年中,头号世界强国和二号强国之间的差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从经济方面看:美国的经济规模为最接近他的竞争者的两倍多。从文化上看:世界各地的父母阻挡美国 T 恤衫和牛仔裤、音乐和电影、录相和软件的浪潮,都白费力气。从外交方面看:没有美国,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做不成。结论是:目前世界已发展成了一个单极世界,美国独自站在这个世界力量的顶峰 11。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博士在大棋局美国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美国在全球力量四个具有决定性作

35、用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在军事方面,它有无可匹敌的在全球发挥作用的能力;在经济方面,它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即使它在有些方面已受到日本和德国的挑战(日本和德国都不具有全球性力量的其它属性 );在技术方面,美国在开创性的尖端领域保持着全面领先地位;在文化方面,美国文化虽然有些粗俗,却有无比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世界的青年中,所有这些使美国具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政治影响。这四个方面加在一起,使美国成为一个惟一的全面的全球性的超级大国。22”另一位美国学者威廉沃尔弗斯(William C wohlforth)更对上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诠释,他认为:“所谓单极,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大到不

36、能被抗衡的一种结构。 ”冷战后的美国就处于这种地位。并进而认为, “不仅现今的国际体系中明白无误地是单极的” ,而且这种“单极是有利于和平的”并且“将是持久的” 。 “如果华盛顿的牌打得正确的话,可以延续至与两极格局寿命一样长。数十年内,没有国家有资格在组成权力基本要素的任何方面同美国较量。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建立单极世界不仅是美国学者的观点,而且是美国政府刻意追求的战略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所谋求的单极体制决不是各国人民所期待的世界新秩序。这种体制实质上是美国获取和巩固世界霸权的运作在冷战后的新形势下的延续,是对冷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一种反动。(2) “一超多强”说:“一超多强说”

37、又称“单-多极格局说 ”,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所持的一种观点。美国学者 SP.享廷顿将这种格局解释为“既有一个超级大国,又有几个重要强国” ,在这种格局中, “主要国家问题不仅由惟一的超级大国采取行动,还需要有一些重要的强国参与。但这一超级大国却可以对其他国家联合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加以否决。 ”享廷顿将这一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第二层次为印度、中国、俄罗斯、以法德为首的欧洲以及巴西等地区性强国;第三层次为次要地区强国,如巴基斯坦、乌克兰、阿根廷等。我国许多学者认为,苏联解体以来,经过十余年的不断竞争和较量,目前已基本形成一个由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撑的

38、“一超四强”的新格局雏形。在目前世界的五大力量中,除美国称得上有全球性军事及经济影响外,其余四个力量中心各有所长,与美国相比可称为地区性大国或地区性力量。青年学者方柏华在国际关系格局一书中将“一超多强”格局称为“新的国际体系的中心结构” ,并认为这一格局具有单级性,对抗性、承继性、不均衡性、过渡性、复杂性和多趋向性等特点。(3)多极格局说“多极格局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多极格局”正在形成说;二是“多极格局基本定型说” 。二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基本观点是:多极化是冷战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的基本特色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德国二战后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恩斯特、奥托岑皮尔教授

39、在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东西方冲突结束后的国际体系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从东西方冲突的向心力中释放出来呈现离心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多头政治和多极化。 ”我国学者黄苏、萨本望、郗润昌等一批学者认为:目前“多极化”新格局的基础已经奠定,雏形已经显现,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五个大国对于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的关键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多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以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多极格局基本定型说” ,认为,从 19911996 年大国战略关系基本确定,使得冷战后两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的过渡完成,在今后 15 年,美国仍可保持其一超的地位,但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马汉的

40、“海权”理论马汉(Alfred TMahan)美国海军上将,海军史学家,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被称为美国地缘政治学的奠基人。1. 海洋蕴藏着一个国家成为世界性强国的全部奥妙。谁能有效地控制海洋,谁就会成为世界强国。2. 称霸海洋的关键在于对重要战略航道与海峡的控制。3. 要对重要战略航道与海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海军) 。4. 能否取得制海权,取决于一系列地理因素,譬如: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海岸线的长度、疆域、人口、民族特征以及政府形式。其中一国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的质量远比领土范围更为重要。在二战以后长达 40 余年的冷战期间,美国一直把

41、在全球范围内控制海洋、掌握制海权作为它的一项基本军事战略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 保持美国海军力量在全球海洋上的军事存在。2. 不断更新海上军事装备,推行庞大的造舰计划。3. 争夺海上战略要地,控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海峡、运河和航道。麦金德的“心脏地区”说“心脏地区”说又称“大陆心脏说”或“大陆腹地”说,是由英国政治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1861 1947 年)所创。1904 年 1 月 25 日,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首次宣读了 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后来引起轰动的著名的学术论文。在这篇文章中,麦金德从英国统治者对外侵略的要求出发,在详尽分析了地理大

42、发现以后世界政治地图,尤其是欧洲政治地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陆腹地”的概念(见图 1-1) 。其核心思想是:世界历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和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的中心,即所谓的“历史的地理枢纽” ,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大体指波兰以东以及原苏联的范围) 。他认为,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铁路、公路网等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陆权对海权重新占据优势。1919 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麦金德另一部重要著作民主的理想与现实问世,在这部著作中,麦金德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 ,在这个“世界岛”上,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平原这片内陆地区的河流体系,极少注入世界主要

43、海洋,而其北面的北冰洋又是终年冰封雪裹。他把这块地区叫做“心脏地区”(也叫枢纽地区 )。 “心脏地区”以外,被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等边缘国家形成的“外新月形地带”所包围, “心脏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它几乎与外界隔绝。麦金德断图 1-1 历史的地理枢纽领 海内 海直基线领 海内 海直基线领 海内 海直基线低潮基线法 直基线法低潮基线领 海内 海言,边缘地带极易受到“心脏地区”的攻击,而“心脏地区”则由于海权国家无法进入得以保持安全,这是历史上一再被证实了的。并主张西欧、北美的海权国家联合起来,加强对亚欧大陆沿海的海上控制,以便包围德、俄所占据的欧、亚腹地。1904 年以及第一次世

44、界大战之后不久,麦金德一再把这块“心脏地区”称为世界政治的“轴心地区” ,他把东欧视为通向“心脏地区”的大门,并且认为:如果德国和俄国结成同盟,或者德国能征服俄国,那么主宰世界的基础即可奠定。他把他的全球战略归纳为三句名言:“统治东欧者控制心脏地区,统治心脏地区者控制世界岛,统治世界岛者控制世界。 ”1943 年,麦金德又提出:“大西洋统一体”的概念,把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诸国包括在一个单位中,强调英国的大西洋中心地位。英国另一地缘政治学者戴金斯发挥了麦金德的观点,论证美国和大不列颠海权同盟的必要性,认为只有这样,英、美两国才能控制包围“大陆心脏”的滨海地带。所有这些,均为美、英等国二战以后策划

45、成立北约,并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建立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的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的观点显然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色彩,但直到今天,西方许多人仍然认为,麦金德的上述思想对现实有着相当深刻的预见。五、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斯皮克曼是二次大战期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曾任耶鲁大学国际研究所主任和国际关系教授。由于他提出了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完全相反的理论,即“边缘地区”学说,因而引起学术界和战略家们的广泛兴趣和注意。1. 认为麦金德关于东欧和心脏地带战略重要作用的三句名言是错误的,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事件依据的。2. 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 反

46、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 .3.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其中后两个地区构成欧亚大陆的“内新月地带” 。 4. “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在上述地区之间的地理关系中,西半球的实力中心能够为一种联合的欧亚潜在势力所压倒,因为欧亚联合的潜力拥有十倍于美洲的人口和两倍半的土地,即使新世界工业生产力与旧世界几乎相等,但一旦欧亚边缘地带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美洲就处于被包围之中。因此,不论在战后,还是在和平时,为了美国利益,须防止上述形势的出现。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如果德国

47、和日本结盟,那么就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因此,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和战略利益,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建立一个共同承担义务而结合在一起的国际组织。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斯皮克曼认为:战后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为此,美国与英国、苏联仍应合作才能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制度提供基础。与此相适应,美国应当适当保存德国和日本的实力,使其成为制约苏联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有效地遏制苏联的扩张倾向,维持地区间的战略均势和实力平衡,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从二次大战以后至今的 50 多年间

48、,斯皮克曼的理论一直是美国历届政府制定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的理论先导。几十年来,美国长期与英国结盟,并把德、日两国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力量也大多部署在欧亚两侧的边缘地带便是这种理论的具体体现。低潮基线法领海的划法主要有两种直基线法领海宽度的划定:一般有两种方法(见图 1-2):一是按低潮基线( 又称“ 正常基线”) ,即从沿岸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向外延伸,这种划法一般用于海岸线比较平直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按“直基线 ”,即在大陆岸上和沿海岸边缘岛屿上,选定某些点作为基点,再将相邻各基点连起来成一直基线,从直基线向外延伸至一定宽度的海域即为领海。该划法则适用

49、于海岸线极为曲折的地方,或者如果紧接海岸有一系岛屿。根据国际法,各国有权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直基线法”或“低潮基线法” ,或采用两者来划定自己的领海宽度。我国划定领海宽度采用“直基线法” 。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为该国的内海,如中国的渤海。内海属于国内水域,其法律地位和一国的湖泊、河流相同,完全处于该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边界与边疆边界:是指国家主权所及的界限。或者说,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被称为边界。在地图上表现为一条线。边疆:是指临近国界线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在地图上表现为一个带状区域。1、陆地国界的类型 教以 文 化 因 素 为 界 , 如 宗文 化 国 界 以 经 纬 线 为 界数 理 国 界 界 墙 , 铁 丝 网界 碑 , 界 桩人 为 障 碍人 为 国 界 海 洋湖 泊河 流山 脉自 然 国 界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