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12045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法规演变1992 年至 2011 年国内法规颁布了 4 次及 2 个修改通报: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2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9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4(海事局版)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海事局版)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6 年修改通报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8 年修改通报总目录总则第 1 篇 检验与发证第 2 篇 吨位丈量第 3 篇 载重线第 4 篇 船舶安全第 5 篇 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结构与设备第 6 篇 高速船第 7 篇 船员舱室设备第 8 篇 乘客定额及舱室设备第 9 篇 客滚船附加安全要

2、求课件说明1、便于大家理解,本课件分两大类进行归纳介绍,一类归纳为“总体与船体部分” ;另一类归纳为“机械设备、消防和防污染部分” 。2、本课件相对 2004 版法规及其修改通报主要修改内容介绍3、本课件黑色下划线为 04 规则及修改通报删除内容,黄色为 2011 规则修改或增加内容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总体与船体部分)法规再版需求完善关于“责任” 、 “事故” 、 “申诉”等涉及法律方面的规定。必需的追溯要求处理。法规基本上是考虑船舶航行中的安全要求,对工程船,作业状态的安全要求,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各类特殊用途船舶有必要根据其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要求。法规再版需求国家政

3、策的体现:老旧船舶的管理单壳油船的淘汰“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措施安全设备的强制性配备要求环境保护等用户的反馈事故调查报告分析总 则 背景使用反馈意见;完善法规安全管理规定。 修改内容通过对“船长”的定义,明确了本法规对排水型船舶、无舵柱船舶、箱型船体船舶和高速船适用范围的界定(* 设计、检验) ;3 适用范围3.1 本法规适用于国内海上航行的中国籍船舶,具体要求按各篇的规定。除特别指明外,本法规适用于排水船舶仅指船长为 20m 及以上者。本法规适用于船长为 20m 及以上的排水型船和高速船。就本法规适用范围而言,除另有规定外,上述船长系指:沿夏季载重水线由首柱前缘量至舵柱后缘的长度;对无舵柱的

4、船舶,由首柱前缘量至舵杆中心线的长度。P1总 则 修改内容 明确了相应建造阶段的内涵(* 设计、建造、检验) ;8.2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本法规及其修改通报均适用于 8.1 所述的生效之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相应建造阶段的船舶。相应建造阶段系指这样的阶段:(1)可以辨认出某一具体船舶建造开始;和(2)该船业已开始的装配量至少为 50t,或为全部结构材料估算重量的 1,取小者。P2 新增“验船师”定义(* 检验) ;(6) 验船师:系指具有规定从业资格的并由船舶检验机构聘用或授权的船舶检验技术人员。P3 明确了客船的救生设备如少于额定量时,应减少载客量,并由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相应的乘客定额证书,同

5、时回收原乘客定额证书(* 检验、航运公司) ;8.5 对客船,因维修等原因使船上救生设备容量少于额定数量,则该航次应依据船上实际的救生设备容量相应减少载客数,并由船舶检验机构签发一份相应的乘客定额证书,同时回收原乘客定额证书,新发的乘客定额证书仅对预定的航次有效。P2总 则 修改内容完善了“责任”的规定,全方位明确了船舶设计、建造、检验、营运人和船长等各方的责任(* 设计、建造、检验、航运公司、船长) ;9 责任 9.1 本局对船舶检验机构及其所执行的法定检验进行监督。9.2 船舶检验机构应充分保证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对其所检验项目的检验质量负责。9.2 船舶检验机构应依据本法规及其引用或等

6、效的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检验,保证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对检验质量负责。9.3 船舶设计单位应确保其船舶设计图纸资料符合本的相关要求,并对所设计船舶的设计质量负责。9.4 船舶建造方应按照船舶检验机构批准的图纸建造/改建船舶,并对其所建造的建造质量负责。9.5 船舶所有人 /经营人在船舶营运期间内,应确保船舶处于适航状态,按照本法规的规定及时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相关的检验,确保持有有效的证书,并对船舶营运安全管理负责。9.6 船长应关注和采取措施确保船舶安全操作,遵守海事部门关于船舶开航的规定并对航行安全承担相应责任。9.7 船舶所有人 /经营人和船长应按照安全管理要求和本法规有关规定制定应对事

7、故的应急预案,并在船舶一旦发生事故后实施应急预案规定的救助操作程序。P2总 则 修改内容 明确了“免除”需相应提供技术评估资料的要求(* 设计、检验) ;5.2 对于具有新颖特征的任何船舶,如应用本法规有关篇章的任何规定会严重妨碍对发展这种特征的研究和在从事国内海上航行的船舶上对这些特征的采用时,本局可以免除这些要求。然而,任何此种船舶应符合本局认为适合于其预定的用途,并能保证船舶的全面安全。本局根据规定程序,并基于技术评估的结果可免除这些要求,但该船应适合于预定的用途,并能保证其全面安全。P1 新增“事故 ”的规定,明确了对法规而言,对事故的调查只考虑本法规需要的修改,不涉及事故的责任(*

8、检验、航运公司) ;11.1 在中国水域内,船舶所发生的任何海上安全和海上污染事故,如认为调查该项事故有助于确定本法规可能需要的修改,则应由本局组织对事故进行调查,但调查报告或资料不得泄露有关船舶的辨认特征,也不以任何方式确定或暗示任何船舶或个人承担的责任。P2总 则 修改内容 对“相当遮蔽航区营运限制” ,新增附注,明确“相当遮蔽航区营运限制”的船舶按遮蔽航区的船舶要求(* 设计、检验) 。13.3 相当遮蔽航区营运限制:系指航行于港区附近距岸不超过 10n mile 的水域(台湾海峡及类似水域距岸不超过 5n mile),船舶满载并以其营运航速航行航程不超过 2h,并限制在蒲氏风级不超过

9、6 级,目测波高不超过 2m 的海况下航行。*P3 影响上述修改有利于加强船舶安全措施、有利于本法规今后的改进。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航运公司和船舶检验机构应注意总则的修改,实施相应的规定。第 1 篇 检验与发证 修改内容 新增了船舶重大改装检验 P1-3 页 5.4船舶检验分为初次检验和营运中检验(包括:年度检验、中间检验、换证检验、船底外部检验、附加检验 P1-6、特别定期检验 P1-7) ,2011 规则增加了船舶重大改装检验。P1-35.4 船舶重大改装检验5.4.1 船舶重大改装系指现有船舶一个或多个重大特征的修理、改建和改装。重大特征包括如下类别:(1) 船舶主要尺度; (2)船型;

10、 (3)船舶分舱水平;(4)船舶承载能力;(5)乘客居住处所; (6)延长船舶营运寿命; (7)本局认可的其他情形。5.4.2 现有船舶重大改装,改装部分应尽实际可行满足现行法规。如果船舶重大改装引起船舶要素的改变,除重大改装部分外,改装后船舶应按新的船舶要素,满足原船舶建造时的适用法规,但需要征得本局认可。第 1 篇 检验与发证 修改内容 新增了达到规定船龄的油船、散货船及化学品船的附加检验要求;P1-481.1 适用范围1.1.1 本附录适用于下列船舶的换证检验:(1)500 总吨及以上、船龄大于等于 12 年的油船(包括双壳油船)及化学品船;(2)船长 L90m,船龄大于等于 18 年的

11、散货船(包括双壳散货船) 。1.1.2 本附录包括检验、厚度测量和液舱试验的范围。如发现普遍腐蚀和/或结构上的缺陷,应扩大检验范围,必要时还应附加近观检验。 新增防污底系统检验与发证;P1-341.3 本规定适用于 400 总吨及以上船舶。3.3 初次检验合格后,应签发防污底系统证书。第 2 篇 吨位丈量 背景船舶吨位涉及安全要求的确定和国家经济政策。各国对由于改装或改建影响吨位变更需重新丈量的范围各不相同(有1-10%) 。根据国内 09 年吨位丈量专项检查活动情况,同时考虑到本法规是适用于 20m 以上船舶,且吨位计算本身存有一定的误差,原法规对计算误差定为1%,有必要作适度调整。 修改内

12、容(影响方面)将经改装或改建,影响到吨位变更超过原有总吨位1%的船舶需重新丈量,现调整为2%(* 设计、建造、检验) 。P2-1 影响 对改装或改建船舶重新丈量吨位的要求相对放宽。第 3 篇 载重线 背景根据国际载重线公约修正案 MSC.143(77)的相关条款新增和修改了部分内容;部分公式主要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根据国内船舶(主要是小型船舶)统计回归得到的,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船舶渐趋大型化,已经不能适应大型船舶的发展要求,根据审图实践,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第 3 篇 载重线 新增内容 关于可以采用可拆移的门槛的规定(* 设计、检验) ;P3-62.1.4 应避免采用可拆移的门槛,然而为

13、了便于装卸笨重的备件或类似物件,可以采用可拆移的门槛,但是应满足下列条件:(1) 在船舶离港之前,应将门槛装复;和(2) 门槛应有衬垫装置并应用间距紧密的贯穿螺栓紧固。 关于锚链管和锚链柜的密性要求(* 设计、检验) ;P3-122.14 锚链管和锚链柜2.14.1 远海航区船舶的锚链管和锚链柜应水密延伸至落天甲板。若设有出入口,则应用坚固的盖关闭并用间距紧密的螺栓紧固。2.14.2 其他航区船舶的锚链管和锚链柜应水密延伸至干舷甲板,且若在干舷甲板以下部分之上设有出入口,则应用坚固的盖关闭并用间距紧密的螺栓紧固。若设有上层建筑,则锚链管和锚链柜至少应自干舷甲板风雨密延伸至落天甲板,且若在该延伸

14、部分之上设有出入口,则应保持风雨密关闭。第 3 篇 载重线 新增内容关于凸形甲板区域内干舷甲板露天部分装设栅栏栏杆的替代措施(* 设计、检验) ;P3-222.2.4(5)在干舷甲板露天部分的凸形甲板区域内,至少应在其长度一半的范围内装设栏杆,或者,作为替代措施,按照第 2 章 3.1.3 条的规定在舷墙下部设有面积为舷墙总面积的 33%的排水舷口;第 2 章 3.1.3 条的规定:在 P3-13 页 关于凸形甲板有效长度计算的内容(* 设计、检验) 。 P3-22第 3 篇 载重线 修改内容船舶为了满足船首高度而设置的上层建筑的封闭要求(* 设计、检验) ;2.5 最小船首高度(04P3-1

15、6,2011P3-25)2.5.4 如本章 2.5.1、2.5.2 及 2.5.3 所要求的船首高度是用舷弧来达到的,则该舷弧应自首垂线量起至少延伸到船长的 15处。如它是用设置上层建筑来达到的,则该上层建筑应自首柱延伸至首垂线以后至少 0.07 L 处,并应为第 1 章 2.1(10)中所规定的封闭上层建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船长不超过 100m 的船舶,应为第 1 章 2.1(10)中所规定的封闭上层建筑;(2) 对船长超过 100m 的船舶,上层建筑不必符合第 1 章 2.1(10)中的规定,但应装有经认可的封闭设施。第 1 章 2.1(10)在 P3-3第 3 篇 载重线 修

16、改内容限制了夏季最小干舷公式的适用范围(* 设计、检验)P3-253.1.2 对于 L50m 的 B 型船舶,由本章 3.1.1 确定的夏季干舷 F 还应不小于下式计算值:F = 190 + 3.5L + 0.035L2 mm式中: L船长,m。第 3 篇 载重线 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和船舶检验机构应实施修改内容和新增内容。注意:1、新船实施锚链舱柜的水密要求和船首高度等新增规定;2、液货船如干舷核定为 B 型干舷,则该船为 B 型船;3、本篇适用范围中的船舶包括所有船舶类型,例如工程船。21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修改背景SOLAS 2009 II-1 章全面修

17、订了分舱与稳性要求,对国内航行海船法规要求相应进行了修改。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1 分舱与稳性 修改内容 分舱稳性部分的核心内容按“分舱与破损稳性” 、 “分舱、水密和风雨密完整性” 、 “客船分舱载重线的核定” 、 “稳性管理”等四大模块重新整合,以方便大家理解;绝大多数条款号码都做了相应变动,同时相应修改本部分其它条款内引用到的条款号码; I 级客船、载客 500 人及以上的 II 级、1000 人及以上的 III 级客船调整为按照 SOLAS 2009 II-1 章 Part A,B,B-1, B-2 的要求(中间进水破损稳性 安全返港要求客船进水监测系统要

18、求不予考虑)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1 分舱与稳性 修改内容 干货船破损稳性适用范围由 100m 以上的船舶调整为 80m 以上(* 设计、检验) ;P4-7 08 通报在 4-21.6 干货船的分舱与稳性1.6.1 适用范围(1) 除另有规定外,本部分的破损稳性要求适用于船长(LL)为 80m 及以上的干货船和拟装载甲板货的本法规第 3 篇第 3 章所述的 B-60 船舶和 B-100 船舶。什么是 A 型船舶和 B 型船舶(04 规则 P3-11)A 型船舶是:(1) 为载运散装液体货物而设计的一种船舶;(2) 其露天甲板具有高度完整性,货舱仅设有小的出入口,并

19、以钢质或等效材料的水密填料盖封闭;(3) 载货的货舱具有较低渗透率。B 型船舶是:凡达不到关于 A 型船舶各项规定的所有船舶,应被认为是 B 型船舶。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1 分舱与稳性 修改内容 纳入特种用途船安全规则(A.534(XIII)的分舱稳性要求( * 设计、检验) P4-111.11 特种用途船的分舱与稳性1.11.1 对运载 200 名以下特殊人员的特种用途船舶,在任何装载条件下,在沿 1.11.1.1 和 1.11.1.2 所规定的船舶长度上的部位遭受 1.11.2 规定的假设船侧破损之后,其分舱和破损稳性应符合 1.11.4 规定的残存标准。1

20、.11.1.1 对运载 50 名以下特殊人员的特种用途船舶,应假定破损发生在横向水密舱之间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其间距不小于 1.11.2.1 规定的船侧破损的纵向范围,机器处所的破损除外。对船长 LL 不超过 50m 且运载特殊人员不超过 50 名的特种用途船舶,可以免除本规则中的分舱要求,但应符合本局认为适用于该船作业区域的安全要求。1.11.1.2 对运载 50 名以上但不超过 200 名特殊人员的特种用途船舶,应假定破损发生在横向水密舱壁之间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其间距不小于 1.11.2.1 规定的船侧破损的纵向范围。对船长 LL 为 100m 及以上的任何特种用途船舶,其首

21、端的假设破损应包括防撞舱壁的破损。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1 分舱与稳性 新增内容 对船长小于 80 m 的单一货舱干货船的货舱内应装设水位探测器,双舷侧货舱可不必设置(* 设计、建造、检验) P4-241.30 单一货舱干货船货舱水位探测器1.30.1 对船长 LL 小于 80 m 的船舶,如干舷甲板以下的单一货舱或干舷甲板以下的数个货舱未由至少一道达到该层甲板的水密舱壁所分隔,则应在该单一处所或数个处所内装设水位探测器。1.30.2 本章 1.30.1 要求的水位探测器应:(1) 当货舱水位达到内底以上不少于 0.3 m 时发出一次听觉和视觉报警,当水位达到不超

22、过货舱平均深度 15%时再发出一次听觉和视觉报警;和(2) 设在货舱后端,或货舱最低部分以上(如内底不与设计水线相平行时) 。如桁材或局部水密舱壁设在内底以上,主管机关可要求增设探测器。1.30.3 在货舱长度范围内每舷设有至少从内底延伸至干舷甲板的水密边舱的货舱,不必装设本章 1.30.1 要求的水位探测器。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5 船舶结构 新增内容 新增专用海水压载舱和内部结构保护涂层的要求(* 设计、建造、检验) ;P4-455.1.2 所有以船体外板为界的海水压载舱,应涂以环氧树脂或其他等效的防腐蚀涂料。除海水压载舱之外的船体内部结构及船体外板的内侧,诸

23、如双层底船的舭部污水沟、单底船实肋板以下处所,隔离空舱等,也应根据舱室的用途提供相适应的涂层保护。 新增 20000 载重吨及以上液货船应急拖带装置要求(* 设计、检验)P4-45 5.1.3 载重量不小于 20000t 的每艘液货船,包括油船、化学品液货船和液化气体船,应配备符合本局认可的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 2 篇第 3 章要求的应急拖带装置,其设计与建造以及原型试验应经船舶检验机构批准。 新增船上新装石棉材料的禁用规定(* 产品、建造、检验)P4-455.1.4 所有船舶应禁止新装含有石棉的材料新增船上和岸上保留的建造图纸的规定(* 检验、航运公司)P4-455.1.6 船上应保

24、存一套建造完工图纸和表明任何后续结构改装的其他图纸,本篇第 9 章所定义的公司在岸上应另存一套。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5 船舶结构 新增内容 新增油船和散货船货物区域及其前方处所的出入通道及内部通道的要求(* 设计、建造、检验)P4-465.1.5 油船和散货物区域及其前方处所的出入通道及其内部通道的开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直接从开敞甲板出入隔离尖舱、压载舱、货舱及货物区域的其他处所,以确保全面的检查。也可从货泵舱、泵舱、深隔离泵舱、管隧及类似舱室出入双层底处所。(2) 如通过水平开口、舱口或入孔出入上述处所,则这些开口的尺度应足以保证配带自储式呼吸装置及保

25、护设备的人员上下梯子不受阻碍,而且这些开口的有效尺度应确保能将负伤人员从该处所底部提升上来。最小的有效开口应不小于 600mm600mm。(3) 通过可提供贯穿处所长度和宽度的通道的垂直开口或入孔而出入上述处所,则其最小有效开口应不小于 600mm800mm。除非提供格栅或其他踏板,否则其应位于从底壳板量起不超过 600mm 的高度处。(4) 对于载重量小于 5000t 的油船,在特殊情况下,经同意,可以接受较小尺度的开口,只要这些开口具有通行和转移伤亡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开口不得小于 400mm600mm或 450mm550mm,而且要求开孔后的构件有足够的强度保证。第 4 篇第 2-1

26、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 5 船舶结构 新增内容 新增船舶应按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配备装载仪的要求(* 设计、建造、检验、航运公司)P4-46 5.1.6 船舶应按照本局接受的中国船级社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的要求配备装载仪。 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 (2006)2.2.8.8 船长 100m 及以上的所有第 I 类船舶应配备经认可的装载仪。2.2.8.9 船长 150m 及以上的散货船、矿砂船和兼用船应按本篇第 8 章第 7 节的要求配备经认可的装载手册和装载仪。2.2.8.10 对在沿海航区和遮蔽航区航行的船舶,可不配备装载仪。2.2.8.5 符合下述规定之一的船舶为第 I 类船舶:(1)

27、 甲板大开口船舶,应考虑大开口处船体梁垂向弯曲和水平弯曲以及扭转和横向载荷所产生的合成应力;( 2) 可能非均匀装载的船舶,即货物和/或压载可以是不均匀分布。船长 120m 以下的船舶,如设计考虑了货物和压载的不均匀分布,则属于第 II 类船舶;第 4 篇第 2-1 章 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影响船用产品制造厂、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船用产品和新建船舶实施本章规定。注意:1、新增了对 600 载重吨及以上油船要求设置双层底和边舱双壳结构的要求(见第 5 篇第 2 章 P5-18-19) ;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背景 本章为对船舶安全救生体系的要求,相对原法规

28、,本次修改,从救生设备的配备、性能、布置和管理等方面全面地补充、完善了相应的规定。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明确了客船撤离时间的含义(* 设计、检验) ;*30 分钟 P4-127(3)对客船,为船上人员总数弃船所需配备的所有救生艇筏,应能在发出弃船信号后,船 上人员集合在指定的集合站,从开始登乘救生艇、筏和/或从海上撤离系统撤离起 30min 内, 载足全部乘员及属具后降落水面。 新增了远海航区货船和无配员但作业状态有人非机动船的救生设备配备要求(* 设计、检验) ; (2)航行于远海航区的货船,救生艇筏应按下列要求配备:详见 P4-128 ( 1)配员非机动船舶: P4-1

29、30 船舶应至少配备 10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对载运闪点不超过 60C(闭杯试验)货物的船舶则应至少配备 15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船上任一气胀救生筏失效 时,其余气胀救生筏应满足 100船上人员的容量。 每人配备一件救生服,除非船上配备有降落救生筏的吊架装置或海上撤离系统,或 船舶仅航行于珠江口以南海域除外。 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明确了配备的抛投式气胀救生筏不要求配备降落设备的条件(* 设计、检验) ;*与国际航行船一致 P4-1322.4 降落设备与回收装置的配备 2.4.1 登乘位置距最轻载航行水线的高度达 4.5m 或以上的救生艇筏以及除 2.4.2 规定外

30、的所有救生艇筏应配备降落与回收装置。如采用海上撤离系统,配套的抛投式气胀救生筏可不必另行配备降落与回收装置。 2.4.2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所有救生艇筏应配备符合本章 6.5 要求的降落与回收设备,但下列艇筏可不配备降落与回收装置:( 1)从最轻载航行水线以上少于 4.5m 高度的甲板上登乘的质量不大于 185kg 的救生筏; 或 ( 2)从最轻载航行水线以上少于 4.5m 高度的甲板上登乘的救生艇筏,且存放方式为可在 纵倾至 10和任何一舷横倾至 20的不利情况下直接从存放地点降落下水;或 ( 3)超过按船上总人数 200所配备的救生艇筏范围的救生筏,且其质量不大于 185kg; 或 ( 4

31、)超过按船上总人数 200所配备的救生艇筏范围的救生艇筏,且存放方式为可在纵倾 至 10和任何一舷横倾至 20的不利情况下直接从存放地点降落下水;或 ( 5)供连同海上撤离系统一起使用并符合本局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 4 篇第 3 章附录 2国际救生设备规则第 VI 章 6.2 要求的救生艇筏,且这些救生筏的存放 方式应为可在纵倾至 10和任何一舷横倾至 20的不利情况下直接从存放位置降落下水。 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调整了船长小于 45m 近海航区货船救生设备配备要求(* 设计、检验) ;详见 P4-129 补充了载运闪点不超过 60液货的非机动船舶配备救生筏的要

32、求(* 设计、检验) P4-130(1)配员非机动船舶: 船舶应至少配备 10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对载运闪点不超过 60C(闭杯试验) 货物的船舶则应至少配备 150船上人员的气胀救生筏。船上任一气胀救生筏失效 时,其余气胀救生筏应满足 100船上人员的容量。 补充了近海供应船、工程船和浮船坞的救生设备配备要求(* 设计、检验) ; P4-130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补充了降落站的要求(* 设计、检验) ;P4-1322.4.5 降落站的位置应离开推进器及船体陡斜悬空办法,除设计为自由降落的救生艇筏外, 应尽可能使救生艇筏能从船舷平直部分降落下水。如降落站设置在船的前部

33、,则应设置在防 撞舱壁后方有遮蔽的地方。任一降落站救生艇筏的准备和操作不应妨碍其它降落站上救生艇 筏或救助艇的准备和操作。 补充了救助艇降落装置的要求(* 设计、检验) ;P4-1322.4.10 救助艇的降落装置应符合 2.4.1 至 2.4.9 的要求。 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补充了船上通信与报警系统、客船公共广播系统的要求(* 设计、检验) ;P4-1332.5.3 船上通信与报警系统 (1)客船和大于 500 总吨的货船应配备 1 套固定式或手提式设备构成的或由这两种型式构 成的应急设施,供船上应急控制站、集合站和登乘站及重要位置之间的双向通信联系使用。 (2)客船

34、和大于 500 总吨的货船应配备 1 套通用应急报警系统,所有客船应配备 1 套公共 广播系统,以供召集乘客和船员至集合地点和采取应变部署表所列行动之用。当通用应急报 警系统启动时,娱乐声响系统应自动关闭。(3)客船通用应急报警系应在所有开敞甲板上都能听到。 (4)配备海上撤离系统的船舶应确保登乘地点和平台或救生艇筏之间的通信联系,该通信 联系可采用本篇第 4 章所列的救生艇筏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TWO-WAY VHF) 。2.5.4 客船公共广播系统 (1)所有客船应设置 1 套符合 6.11 要求的公共广播系统,其在所有处所内应高于环境噪 声,并能清晰地听到。该系统还应配备一个可从驾驶室的

35、某一位置进行控制的越控功能,以 便当有关处所内的任一扩音器已被关闭,其音量已被关小或公共广播系统供作他用时,也能 广播所有的紧急信息。 (2)公共广播系统应与第 2-1 章 3.3 要求的应急电源相连接。 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补充了客船和货船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的登乘布置的要求(* 设计、检验) ; P4-1343.2.3 客船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的登乘布置应设计为: (1)所有救生艇应从存放处或从登乘甲板直接登乘并降落,但不是从两处登乘并降落; (2)吊架降落救生筏从存放处紧邻的位置登乘并降落,或从在降落前按 3.1.1(12)要求 所转移到的位置登乘并降落。 (3)救助艇应在

36、载足其指定船员的情况下能够从存放处直接登乘并降落。如救助艇兼作 救生艇,并且其他救生艇均为从登乘甲板登乘及降落,则其布置应使救助艇也能从登乘甲 板登乘并降落。 3.2.4 货船救生艇筏的登乘布置应设计为: (1)救生艇应能从存放位置直接登乘并降落; (2)吊架降落救生筏从存放处紧邻的位置登乘并降落,或从在降落前按 3.1.1(12)要求 所转移到的位置登乘并降落。 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补充/调整了船上培训与授课、乘客上船告知和演习的内容(* 航运公司)P4-1374.2.5 船上培训与授课: (1)船员上船后,应在不迟于 2 个星期内接受包括船上救生艇筏属具在内的救生设备

37、和灭 火设备的船上培训。 (2)每位船员均应听课,救生设备培训课程应包括但不限于: 船舶气胀式救生筏的操作与使用; 低温保护问题,体温过低的急救护理和其他合适的急救程序; 在恶劣气候和恶劣海况中使用船舶救生设备所必需的专门课程。 (3)在每艘装有吊架降落式救生筏的船上,应在不超过 6 个月的间隔期内举行一次此项设 备用法的船上培训,培训应包括一个救生筏的充气和下降。这个救生筏可以是标注专用培训 的救生筏,而不是船上救生设备的组成部分。4.3 乘客上船告知4.3.1 航行时间超过 1h 的客船,在开航后,应立即向乘客介绍救生衣的使用方法以及在紧急 情况下应采取的行动。不允许使用资料、标贴或录像替

38、代宣讲。4.3.2 航行时间不超过 1h 的客船,在开航后,应立即告知乘客从资料、标贴或播放录像,向 乘客介绍救生衣的使用方法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行动。 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修改内容 另列并补充了救生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查的要求(* 航运公司) ;P4-1375 救生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查 调整了救生艇筏急救医药药品的规定(* 设计、产品、检验) P4-142救生艇、筏用急救医药箱的药品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第 4 篇第 3 章 救生设备 影响 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章规定。注意:气胀式救生筏的配备需同时关注相应的降落设备;救生设备的容量百分比以船

39、上载运总人数为 100。第 4 篇第 7 章 完整稳性 背景完整稳性计算要求需要细化;适应海上运输多样化;适应工程船作业需要。第 4 篇第 7 章 完整稳性 修改内容 调整了型宽与型深之比超过 2.5 的装载甲板货的干货船的稳性要求 (* 设计、检验);P4-2203.4.2 甲板上装货的干货船,如型宽与型深之比超过 2.5,则稳性曲线中最大复原力臂对应 的横倾角可小于 25,但不得小于 15,此时最大复原力臂对应的横倾角前复原力臂曲线下的 面积应不小于: 0.0550.001(30 m) mrad. 式中: m 最大复原力臂的对应角, () 。 新增了自由液面影响可按静力学方法精确计算的规定

40、(* 设计检验) ;P4-219 补充了勘划作业吃水标志工程船的稳性要求(* 设计检验) 。P4-231 影响 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章规定。第 6 篇 高速船 背景需要与 IMO HSC 2000 相适应;使用反馈意见。第 6 篇 高速船第 2 章 浮力、稳性与分舱 修改内容 新增了对可能导致进水的门设置指示器和报警器的要求(* 设计、检验) ;P6-87.3 所有艏门、边门、装货门、艉门和其他关闭装置,如果开启或未关妥在完整和破 损情况下可能导致大量进水时,均应在操纵室设有指示器及报警器。 新增了 30m 以下船舶门槛和围板高度可减小的规定( * 设计

41、、检验) ; P6-87.4 位于基准面以上各层甲板上的风雨密处所露天部位的门应为风雨密,其结构强度 应与相邻结构的强度相当。在基准面或其以下的甲板上,这种门槛高度应不少于 250 mm, 但通向机器处所的门槛高度应不少于 380 mm,在其它甲板上,这种门槛高度应不少于 100 mm。对于船长在 30 m 以下的船舶,此高度可减至与安全操作相符的最低值。 7.7 通向基准面或封闭上层建筑甲板以下处所的通风筒应有结构牢固的围板,该围板应 与甲板有效相连。在基准面或其以下的甲板上通风筒,其围板高度应不小于 380 mm,在其 它甲板上,应不小于 100 mm。对于船长在 30 m 以下的船舶,此

42、高度可减至与安全操作相 符的最低值。 对 40m 以下的高速船其舷窗的安装高度(距设计水线)允许降低至 0.6m(* 设计、检验) 。P6-8 页 7.5第 6 篇 高速船第 3 章 舱室布置与脱险措施 修改内容 新增了与避碰有关的首部舱室布置的要求(* 设计、检验) 。P6-14第 6 章 救生设备与装置 参照第 4 篇第 3 章的内容,补充救助艇与救生艇的互兼条件,包括: 救助艇若符合救生艇的要求,其额定乘员人数可计入本条要求的救生艇容量中。 符合救助艇要求的救生艇可替代救助艇,其额定乘员人数也可计入本条要求的救生艇容量之中。(* 设计、检验) P6-26 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

43、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篇规定。第 7 篇 船员舱室设备背景使用反馈意见;C.92 及 ILO MCL 2006;新颖设备、产品“水密要求”:来自于 C.92 及即将生效的2006 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导则 B 要求中,该条款作为推荐性的指南条款。ILO 公约保护船员合法权益,其条款要求不像 IMO 公约要求那么严谨。对于多于一人的卫生间要达到“且至少在甲板以上 230mm 水密” ,一般是指该卫生间的水不会渗透到与其相邻的其他处所。在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舱室之间不会进行水压试验或冲水试验来证明卫生间已达到“水密” 。第 7 篇 船员舱室设备 修改内容 原要求甲板部门和轮机部门配备专用办公室

44、,现修改为可配备专用或合用的办公室(* 设计、检验) ;P7-33.6 3000 总吨以上船舶应为甲板部门和轮机部门提供 1 间专用或合用的有适当办公 设备的办公室。 补充对卫生设施水密隔板 230mm 高度的规定(* 设计、检验) P7-44.2 多于一人使用的卫生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1)地面应敷设耐用的、易于清洁防潮的材料,并应有防滑和排水设施; (2) 隔板应选用钢材或其他适宜的材料,且至少在甲板以上 230mm 水密; (3) 室内应有充分的照明,通风良好,保持足够室温; (4) 厕所应设在便于到达之处,但应与卧室和盥洗室隔开,且不能从卧室直接进入。 当厕所位于两卧室之间的间隔舱内,

45、且两卧室中的总居住人数不超过 4 人时,则允许从卧室 直接进入厕所。 (5) 当一个间隔舱内有多只抽水大便器时,则抽水大便器之间应作有效分隔。 “水密要求”:来自于 C.92 及即将生效的2006 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导则 B 要求中,该条款作为推荐性的指南条款。ILO 公约保护船员合法权益,其条款要求不像 IMO 公约要求那么严谨。对于多于一人的卫生间要达到“且至少在甲板以上 230mm 水密” ,一般是指该卫生间的水不会渗透到与其相邻的其他处所。在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舱室之间不会进行水压试验或冲水试验来证明卫生间已达到“水密” 。第 7 篇 船员舱室设备 修改内容 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删除原具

46、体的洗衣设备与烘衣设备要求(* 设计、检验) ;P7-44.16 每艘船应根据其船员人数的适当比例和正常的续航时间,在居住舱室易于到达 之处为船员提供洗衣、烘衣和烫衣设备。 明确特种用途船对特殊人员的规定:对难以满足 4 人 1 间的情况允许超过 4 人 1 间,但面积按原规定不变(* 设计、检验) 。 P7-21.2 普通船员卧室的最高定员,对货船为 2 人 1 间,对客船为 4 人 1 间,对特种用途船允许超过 4 人 1 间。 影响船舶设计/建造单位、船舶检验机构和航运公司应对新建船舶实施本篇规定。“水密要求”:来自于 C.92 及即将生效的2006 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导则 B 要求中,该

47、条款作为推荐性的指南条款。ILO 公约保护船员合法权益,其条款要求不像 IMO 公约要求那么严谨。对于多于一人的卫生间要达到“且至少在甲板以上 230mm 水密” ,一般是指该卫生间的水不会渗透到与其相邻的其他处所。在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舱室之间不会进行水压试验或冲水试验来证明卫生间已达到“水密” 。第 8 篇 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 背景使用反馈意见;适应航行特点。第 8 篇 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 修改内容 明确了本篇适用范围不包括高速船(* 设计、检验) ;P8-11.1 本篇适用于除高速船、帆船和机帆船外的客船。 新增了第 4 类客船航行时间不超过 1h 的客船(* 设计、检验) ;P8-14.

48、1 就本篇而言,国内航行客船可分为下列 4 类:第 1 类航行时间在 24 h 及以上的客船; 第 2 类航行时间在 4h 以上至 24h 以下的客船; 第 3 类航行时间不超过 4h 的客船; 第 4 类航行时间不超过 1h 的客船。 第 8 篇 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 修改内容 补充了在规定季节增加的乘客数也应在乘客定额证书中注明(* 设计、检验) ; P8-13.1 客船应申请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和签发乘客定额证书,证书内应写明该船等级、准许搭载的乘客 人数及航区。 仅在规定季节可增加的乘客数也应在证书中注明。 新增了第 4 类客船及其舱室设备标准(* 设计、检验) ; P8-31.2 第 1

49、类客船和航行时间超过 6h 的第 2 类客船应全部设置卧席客舱,航行时间在 6h 及 6h 以下 的第 2 类客船和第 3 类客船可根据营运需要设置适当数量的坐席客舱,第 4 类客船应设置不少于 10额 定乘客数量的坐席。 第 8 篇 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 修改内容 明确了乘客通道的要求也包括公共处所的通道(* 设计、检验)P8-53.1 通道与出入口的布置应保证: (1)各舱室的乘客易于从其居住舱室进出; (2)各舱室的乘客易于到达露天甲板; (3)遇有紧急情况,各舱室的乘客易于到达救生艇登乘甲板乘客集中站。 3.2 除机器处所外,一切乘客和船员出入处所以及船员经常使用的处所内,应设有钢质或其他等效 材料的扶梯与梯道,以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