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11 读书笔记 洪胜问题解决心理学笔记1对大多数人而言,把问题大声说出来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对他们所说内容的听觉记忆有助于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2.在问题的陈述中遗漏的信息可能必须借助于长时记忆加以推理。3. 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 A.纽厄尔和 H.A.西蒙并不是在跨越整个上下文情景的意义上形成问题空间,而是在已有的符号结构和程序上形成问题空间,这种符号结构和程序通过系统的生成假设等步骤而使问题解决者逐渐形成问题空间。4.莱尔德和罗森布鲁姆合理性原则。个体倾向做的行为其实是已有知识表明最终会达到目标的行为。5.问题解决方法一般有两种类型:强方法和弱方法。强方法是指习得的
2、特定方法,保证能解决问题。所以要练习?弱方法是当解决者并不知道解决问题时所求助的一种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6.手段目标分析对问题解决也有重要的影响,使得解决者不愿意选择那些看起来似乎背离目标的策略。7. 手段目标分析,解决者必须有办法在头脑中表征相关子目标,在他实现这些子目标的过程中将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然而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8.在我们表征一个问题时,通常都会忽略一些事情,或者我们对于问题的表征根本就是不恰当的。另外,拥有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解决问题。9.卢金斯:解决一种特定类型问题的机械程序就是一个工具当遇到类似问题时,不是人控制习惯,而是习惯控制人。10.格式塔心理学把用学来的方法
3、用以解决问题称为“心向”被人们称为“盲目的习惯效应” ,不过这为人的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我们有要考虑心理定势功能固着。1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遇到所有相关信息都提供的问题。通常我们都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关于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选择允许我们改变思维模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涉及的困难是双重的:1 我们可能会根据看到或听到的信息建立完全错误的模型;2 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个非常正确的初步表征,但它不一定能解决问题。12.关于:心向的补充。以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者会盲目地使用,甚至忽视更简单的方法。13.基恩解决结构问题的困难归因于:学习者对物体所包含的属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表征;不
4、能在记忆中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案。14.奥尔森的问题解决 5 原则:1 阅读形成心理表征;2 提取可能有用的心理算子,有这些算子联想到获得信息的先决条件及应用它们的效果,运用这些算子时,问题解决者能“看到”心理的眼睛中发生的事情。3 问题解决是有顺序的,一次只能从记忆中提取和应用一个算子,在启发式或计划的基础上,从恢复的记忆中只能选择一个算子,任何没有恢复的算子自然地也就不能被执行。4 从数量巨大的记忆库中会议相关的算子非同寻常,它是经过激活的扩散获得的,激活扩散从当前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或任务开始,但激活扩散是一个无意识过程。5 我们形成的问题情境的心理表征作为一个探针从长时记忆中寻找相关的算子,回
5、忆出的算子与问题情境和目标有着某些语义联系,没有这种语义联系的算子则不能被回忆出来。15.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不能以最佳方案解决,这时我们会重新构造一个新的问题表征,以产生不同的激活扩散,在奥尔森看来,有三种方法可以改变最初的表征。1 详尽的细节;2 重新编码;3 限制的释放(如九点问题,连线超出九点所在区域即可解决) 。16.西蒙和海斯认为,问题解决者形成的问题表征完全由问题指令来决定(如物理中的参考2012.11 读书笔记 洪胜系选择问题)17.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指出,如果两个问题没有相似的表面特征,即使有共同的深层结构,也不会发生迁移现象。课本中许多练习题,一旦学生掌握了例题,就很容易解
6、决其余的类似问题,但是,如果两个问题非常相似或完全相同,则只能称之为提高而不是迁移。希格利和安德森对此的修正:对迁移而言,关键的不是它们有多少共同的表面成分,而是是否有共同的产生式系统。对特殊知识的迁移主要取决于两个问题的解决所需技能的重叠。18.斯威勒认为,正迁移意味着顺序效应,顺序效应指,如果有一系列难度递增的相似问题,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解决比从难到易的顺序解决要容易,学习者解决前面问题的经验会加速后面问题的解决。在初始问题中那些识别的差异既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又可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要求所建立的假设必须是以新旧问题间一定的相似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获得了相关的问题解决规则,有可能解
7、决更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形成定势导致负迁移。这说明,定势现象不是人类死板、非理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而是我们试图生成规则,以便预测世界的理性思维的必然结果。19问题难度取决于较难问题的某些方面,而不是结构本身,即结构相同,本质相同,问题的表面特征仍能迷惑人们。20.陈述性知识往往是作为程序性知识的预备性知识而存在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再生成陈述性知识方为有效。陈述性知识有对错之分,程序性知识无所谓对错。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能一直需要以事实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为基础,如汽车启动,“踩住离合器,启动开关.” 。21.再看韦特海默的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再现思维是指盲目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
8、现在的问题,而不考虑问题的内部结构;创造思维则需理解问题的内在结构。所谓“好学生”是指在学习新材料时能进行“自主解释” ,以获得对材料的更精细的表征,更好地理解问题;初次接触难题时,特别是给出的解释比较模糊,迁移只局限于陈述性知识范围之内,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程序性知识。彭宁顿和雷德认为“死记硬背式的结果是,只有在高度相似的问题之间才能产生迁移,而理解式学习却能在低度相似或完全陌生的问题之间迁移。22.记忆中已有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源” ,当前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靶” 。每一个源都是用来理解和启示靶的。源与靶之间的差异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23.霍利约克关于问题间相似性和
9、差异性的四个方面:1 同一性;2 不确定性相似;3 表面结构差异;4 内部结构差异。24.尽管语义相似性可以表征为层次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脑中的概念表征就是这样的。问题表征可以看成是语义网络的一种激活模式,如果一个表征不恰当,就会导致语义网络中的一些联系被暂时性加强,一些联系被削弱,这会阻碍正确地表征。25.激活扩散:一个概念激活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概念,其次激活距离它较远的概念。这个理论有奥尔森提出,用以解释顿悟现象。26.在类比问题中,具有语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更容易匹配。事物间语义越相似,借助源问题解决靶问题的学习者越多。27.关系类比。从源问题到靶问题进行匹配的是关系,框架内的概念与关系没
10、有太大关系,除了在关系初始建立时,为了明确关系提供了具体例子之外。28.在言语分析之类的智力测验中,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关系的语义特征发生变化造成的。29.金特纳认为类比就是关系结构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复制,这就是系统性原则,人们更愿意对关系层次结构系统进行映射,在系统中高级关系制约着低级关系。30.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表面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关的。梅迪恩和奥托尼认为我们对相2012.11 读书笔记 洪胜似性的判断是以我们对事物或问题的表征为基础的,而不是实体本身。实体的描述性特征或表面特征通常与深层的不易接近的特征相关。因此,注意实体的表面特征很重要,它们可以启发我们去接近潜在结
11、构。31.在内部结构差异性类比中,类比者需要源问题的某些方面,内部结构差异性往往阻碍相关操作的运用,从而类比无法进行到底。32.图解也具有类比的功能,它剔除无关的表面特征,而突出了内在的结构。33.类比思维的核心是通过一个映射的过程,将知识从一种情境转化到另一种情境,即在一种信息的主要方面和另一信息的主要方面找到一一对应的定势。它的作用就是激活图式,进而影响我们思考当前问题的方式。34.罗斯:原理提示观认为,学习者通过当前问题的特征及特征间的联系,可能会回想起先前的一个样例。获得共同的原理后有助于理解新情境或解决具有相似结构的新问题。问题表面特征的作用就是为获得可能的相关源问题提供线索。35无
12、论源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学习者一旦理解了这种从源中提取出来的抽象原理,那么表面的细节对于解决靶问题来说就不再重要了。但是,源问题是重要的,它有助于学习者理解问题中的原理以及如何应用它。36.类比用于教学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类比物和学生必须学习的概念或程序中抽象出共同的内在结构。37.只提供文字说明使得学习者更多地关注表面特征,除非进行分析。对新手而言,类比对其学习的帮助时很大的,因为类比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锚点”或者“高级组织者” ,即根据已知的领域推论未知的领域。38.哈尔彭认为,在教学中,远类比比近类比更能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39.差生更多地使用陈述性知识,优等生更多地使用情境性和程序性信息
13、。40.当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深层结构特征并把问题同以前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时,就属于一种水平更抽象的思考理解,这就是优等生的学习特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41.例题对学习者产生的四种可能的效果:(1)它可能让学习者记住一个解决过程的细节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原理或规则,也就说学习者更多地是记住具体做了什么;(2)学生记住了原理或规则,但却可能不懂得如何使用,需用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推理;(3)学生可能不理解镶嵌在原理或规则里的概念,甚至可能误解它;(4)试图解决当前的问题可能会促使学习者从先前的问题中提取出比解决该问题本身更多地信息。42.金茨等认为:对文本的初步表征是一个称作“文本基础”的
14、陈述性表征。问题在于理解文本描述的情景,清晰地理解文本并不是理解做什么的充分条件。学习者必须对文本描述的情境建立起表征,即情境模型,它包括根据对文字的理解所进行的精细推理,而这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较差的问题解决者倾向于将推理从问题表征中省略,即省略了相关原理,而依靠情境进行推理的问题解决者则倾向于根据相关原理进行推理。是情境模型为回忆先前的问题提供了支撑而不是文本基础的再现。专家和新手对同一文本的陈述性表征区别不大,但建立的情境模型就不同了,新手不知道需要进行精细的推理来建构完整的情境或问题模型。43.初学者对文本的表征通常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无法进行有效的推理,他们关于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概念)不是以支持推理的形式存在的,这需要用实例引导他们进行推理,形成推理规则,以便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