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市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2011 2015年我区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资源配置,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 “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发扬“ 诚信实干、奋勇争先”的李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日臻完善, “十一五” 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战略布局明显优
2、化。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的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 的战略布局,确定了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商务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房地产业六大主导产业。新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体现了李沧的优势,明确了发展思路,符合青岛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李沧区情,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明显升级。2010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13亿元,年均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年均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 亿元,年均增长19.4%;区级财政收入10.3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比重达到44.7%,较“十五” 末提高11.8
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十五”末的8:2 调整为2:8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35个,过十亿元项目20个;全区在建和即将开工大项目52个,总投资1064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速。重大项目有效推进,发展空间明显拓展。铁路青岛北客站、地铁 M3号线开工建设,金水路拓宽改造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启动,环湾大道建成通车,海湾大桥及延长线工程即将投入使用, “拥湾枢纽” 建设初见成效。铁路青岛北客站周边1.9平方公里区域的开发建设全面展开。苏宁、伟东、宝龙、银座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中心商圈整体改造全面铺开。2
4、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成功,筹建工作全面启动。交通商务区、现代商贸区、生态商住区建设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两改”工程进展顺利,城区面貌明显改观。注重品质建设,实施规模开发,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开发企业参与“两改” 项目,绿城安置区被誉为山东省最好的城中村改造安置区。突出抓好拆迁工作,累计拆迁面积347.7万平方米,侯家庄等21个城中村改造完成,大枣园等24个村庄改造有序推进。面粉七厂等7片旧城改造顺利进行,改造筒子楼 56栋,维修危破漏房386栋。建设经济适用房139万平方米,廉租房1920套。青岛市宜居城区的新形象初步展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功能明显增强。投入15.4亿元,拓宽、打
5、通永平路、巨峰路等道路92公里,改建、整修瑞金路、四流中路等道路80余万平方米,路网密度达到3 公里/ 平方公里,金水路一期被市民评为“青岛市最美的道路”。投入约10亿元,铺设雨污水管线25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550万平方米,建成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65%;集中供气覆盖率达到73%;新设变电站2座,改、建供电线路130公里,新增供电能力12.6万千伏安;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7.8万户。节能减排扎实有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按期建成发挥效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达到100% 。万元 GDP 综合能耗比“ 十五”末下降25%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6%和18%,
6、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新建公共绿地 23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18.8平方米,总体环境质量良好。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李村河上游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竣工,79处污染点源整治完毕。楼山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实现突破,直排河道污水量大幅减少。大村河整治暨李沧文化公园工程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民生保障明显提升。广泛开展“五大文化” 建设,以“迎办世园会、建设新李沧”为主题,开展了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公共文明指数不断提高。投资27.3亿元,办成50件政府实事。科技经费投入5800万元,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投入1.5亿元新建、改
7、造学校 30所,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连续举办五届“青岛民俗文化节” ,品牌影响不断扩大。青岛三医迁建工程全面开工,医疗卫生改革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3.2。积极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发放促进就业资金6060万元,发放保障金及各类救助金12525万元。老年福利事业向普惠型转变,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3310” 社区建设工作模式初步形成。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老干、红十字和残联工作加快发展,体育、档案、双拥、人民武装、人防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史志等事业取得新成绩。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
8、强化“靠上、拼上、豁上”和“要急、要争、要抢”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聚力惠民”工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与政协的联系与沟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实施电子政务,精简行政审批,政务透明度逐步增强。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公共危机应对水平逐步提升。建立五种信访制度,积极参加“行风在线” 和“ 民生在线 ”访谈活动,群众诉求反映和解决途径逐步畅通。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初步形成。二、 “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
9、略机遇期。从宏观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从区域环境看, “十二五” 时期,青岛市将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李沧处于由城乡结合部向城市核心区、由过境交通向交通枢纽、由传统生产功能区向现代服务功能区、由工业大区向生态新区转变的战略机遇期,阶段特征鲜明:“拥湾枢纽、生态商都” 建设的黄金期。多种资源要素汇集李沧, “聚变”式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拥湾枢纽”地位彰显, “生态商都”建设正
10、当其时。未来五年,在环湾型城市建设中,各区市均力求抢先发展,李沧必须有所作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转方式、调结构” 的攻坚期。转型任务重,成本高。拥湾区域55家企业列入全市搬迁范围,占全市的5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薄弱,李沧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全市“ 转方式、调结构 ”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李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吸纳和聚集优质资源和要素,抓住产业布局空间拓宽的有利时机,迅速突破招商瓶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性突破。经济社会协调推进的关键期。随着城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难度和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1、, “两改”工程任务较重,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难题亟待解决,全民素质有待提升,文明城区建设任重道远。 “十二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区人民必须诚信实干、奋勇争先,为建设现代化新李沧而奋斗。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区优势,发扬“诚信实干、奋勇争先”的李沧精神,紧紧围绕“拥湾枢
12、纽、生态商都” 发展定位和“ 一极两轴三区四带”战略布局,着力加快“ 两改”步伐,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李沧。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抓住机遇、率先发展。紧抓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铁路青岛北客站建设等重大项目带来的发展机遇,突出建设重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率先完善城区空间布局,率先突破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青岛发展新的增长极。锐意创新、转型发展。加大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壮大蓝色产业,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紧抓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3、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注重民生、和谐发展。科学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包容性增长。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二、发展目标经济总量实现倍增,交通商务、现代商贸、生态商住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拥湾枢纽、生态商都”初步建成。 “一极两轴三区四带” 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实质性确立;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
14、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建成青岛胶州湾东岸的核心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达到383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2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土地开发中的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控制在20%以上,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旧城区更新,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建成“五纵四横” 骨架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到4.2
15、2km/km2,路网容量增加60%,路网饱和度小于0.85;完善李沧区排水系统,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供热主管网铺设率达100%;配套建设燃气、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新建、扩建小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率达100%,建成区具备集中供热开通条件覆盖率100% ,城区功能大幅完善,城区品质极大提升。生态建设获得新进展。万元 GDP 能耗比2010年下降18%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8% ,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区绿化覆盖率43%,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基本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社
16、会事业得到新发展。全区常住人口达到68万,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 以内,城镇基本养老医疗政策覆盖率100%,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51张,科教文卫体支出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50%。养老、医疗、住房、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经过五年奋斗,李沧将站在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上,展现出新的城市形象:半岛地区有影响力的商务商贸强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标杆区;宜商怡居的“两改”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新区。李沧区“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分类 序号 指 标 单位 属性 2010年预计 2015年预测经济发展 1 全区生产总值
17、 亿元 预期性 213 3832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16.5 133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44.7 584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预期性 35 505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43 486 区级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0.3 23.57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12.2 188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 % 预期性 19.7 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 % 预期性 19.4 1810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 % 预期性 51 51.5社会民生 11 常住人口总量 万人 预期性 50
18、6812 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张 预期性 44.6 5113 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 预期性 43 5014 城镇基本养老医疗政策覆盖率 % 约束性 100 10015 建成区集中供热覆盖率 % 约束性 65 100生态建设 16 万元 GDP 能耗下降 % 约束性 25 1817 全区绿化覆盖率 % 约束性 38 431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100 10019 污水集中处理率 % 约束性 60 9520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 % 约束性 18 1221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 % 约束性 26 1822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 % 约束性 - 1823 氨氮排放总
19、量下降 % 约束性 - 12注释 .预期性指标是凝聚了人民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是导向性基础上强化实现意愿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区政府对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图的指标。第三章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以定向招商、项目推进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实施“一极两轴三区四带”战略布局,对接青岛市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实施“一极两轴三区四带”战略布局统筹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一极牵引、两轴展开、三区推进、四带联动”的发展思路,引导生产要素区内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带
20、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一)一极牵引以铁路青岛北客站为核心,利用铁路、地铁、公路、海湾大桥在此汇集的交通枢纽优势,重点发展商务商业中心、会展信息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和滨海旅游中心,打造辐射半岛城市群的复合型城市门户区、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先行区,成为拉动市区北部“转方式、调结构”的区域增长极。(二)两轴展开重庆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李沧境内全长10.4公里的重庆路两侧,重点发展以汽车交易、汽车零部件、五金化工及建材装饰等为主的大型现货交易批发市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走廊”。黑龙江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轴。李沧境内全长8.5公里的黑龙江路两侧,重点发展以生活资料和专业化城市生活用品为主的商贸业集群,
21、打造区域性“生活消费品走廊”。(三)三区推进交通商务区。李沧重庆路以西约36平方公里区域内,重点发展交通商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旅游休闲、物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调整升级,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复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滨海新城。烟墩山以南区域,重点打造三大板块。交通商务板块基本完成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开发建设,将铁路青岛北客站建设成为青岛市的城市新地标,打造“城市名片”。板桥新城板块建成生活居住样板区,将拆迁安置区建成山东省最好的回迁安置示范工程,大幅改变城区面貌。创业天地板块完成沧口飞机场搬迁,释放净空,建设现代高端服务聚集区。烟墩山及沿海区域,重点打造旅游休闲板块。统一规划烟墩山、楼
22、山高地公园与胶州湾滨海公园建设,连通沿山、沿河和滨海观光带,大幅提升城区品质。烟墩山以北区域,重点打造现代物流业板块和先进制造业板块。推动企业搬迁,治理区域内白泥、 “三废”污染,为沿湾地区腾出后续发展空间,建成城市物流配送基地、传统制造业转型示范区。现代商贸区。李沧重庆路以东、青银高速公路以西约30平方公里区域内,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及配套服务业,打造半岛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水路以南区域,重点打造中心综合商贸板块、东李高端商贸板块、宝龙休闲商贸板块。完成14 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营造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培育一批“商业航母”,建成半岛地区商务商贸业态最多、门类最全、经营面积最大的服务业集聚区域和面向青岛、辐射半岛的“一站式购物天堂” 。金水路以北区域,重点打造虎山板块和湘潭板块。有序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建设富有人气的商贸商住区。充分利用区域内十梅庵、老虎山等旅游资源,建成休闲旅游区。生态商住区。李沧青银高速公路以东约32平方公里区域内,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产业、高端居住、商务商贸,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新区和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