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五年语文高考湖北卷古诗鉴赏试题分析与备考对策一)试题重现【2010】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 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 分)【2011】 两首宋诗登 城 望湖楼晚景刘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
2、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 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 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 分)【2012】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
3、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2013】 临江仙 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 分)(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 分)【2014】 早 发 【唐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
4、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 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 分)二)试卷分析1.近五年诗词鉴赏,三年考查唐宋诗歌,两年考查宋词(鹊桥仙和临江仙)。2.从选材的篇幅看,都比较短,没有考慢词。3.从题量看,2011 年考查了三道小题,其余年份只有两道小题;从分值看,每年都设置 8 分;从考查内容看,两道小题,一题考查语言或技巧(练字、结构、风格、艺术手法),一题考查表情达意(句意、情感、人物形象等)。4.五年中有三年对原作做了注解,2010
5、和 2011 年均有比较阅读考查三)备考对策培养学生“审题严谨,答题规范”的习惯A:审题严谨要做到五“读”俱全诗词鉴赏题,从卷面看,一般由五个部分构成,即标题、作者、文本、注释和题干。五年来,三年考查唐宋诗歌,两年考查宋词,除 2013 年外,其他年份的原材料均有标题。有三年在原作后面附有注释。考生要完成诗词鉴赏任务,需要对这五个部分进行认真的研读。a.首先读标题。浩瀚的古典诗词中,除了一些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外,绝大多数词和几乎所有的诗歌都会有标题。诗词的标题,有的透露出写作的时间(时令)、地点,有的提示了写作的缘由,有的暗含了作者的情感,有的揭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杜甫的春夜喜雨、旅夜书怀、闻
6、官兵收河南河北,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 安徽卷),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2014 江苏卷)等。标题是理解文本的入口,解答诗歌鉴赏题,必须从标题入手。甚至很多诗词的标题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 例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 安徽卷)考题之一是“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而标题中的“最爱”“雪”则表现了诗人的喜爱自然、追求高洁的形象。分析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我们发现,标题有可能被直接抽出来考查。如 2014 年湖北卷的早发,“早”是诗眼,“发”暗示了诗歌的主要写作内容。第一题问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的“早”的,就是直接考查了标题中的“诗眼”
7、。其次,标题即使不直接拿出来考查,考生通过研读标题,也会对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比如 2011 年的两首宋诗登城 和望湖楼晚景,“登”和“望”都有登高望远的意思,联想到所学过的登高望远诗,就能感知到这类诗的大致内容以及作者要抒发的情感。2012 年考查了送邹明府游灵武,“送”表明这首诗是送别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肯定与送别有关。b.其次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人生经历等,即是通常所说的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原作。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盛唐诗歌多昂扬豪迈,晚唐诗歌多沉郁感伤。同样,不同诗人也各有其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李白和杜甫,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还有,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诗
8、歌风格也许会有所不同,例如,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当然,不是每个成为试题的材料,都需要做到知人论世,这一点要视题目的具体要求而定。如果作者的某段特殊经历非常重要,而题目又要考查到相关内容,知人论世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作者纯粹是“陌生人”,或者即使是”熟人”,但他的某段特殊经历或具体的写作背景考生完全不知道,设题人可能会出示注解。这个问题放在“读注解”中讨论。c.然后读作品。文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通常情况下,读作品不必“求甚解”,领会了七八层意思,就完全可以做题了。扣紧文本中的关键词、典型意象非常重要,比如直接抒情的“愁”“哀”“悲”“喜”等,环境与心境双关的“空”“独”“急”“乱”等,间接抒
9、情的意象“大雁”“寒蝉”“折柳”等,就能帮助考生“以一斑窥全豹”。很显然,准确解读的前提是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d.接着读注解。五年中,有三年给原作下了注解。这些注解,有的是对某个生僻的字词作解释,有的是对文本内容作说明,有的则交代了某些背景资料。无论下什么注解,都值得认真研究。语文高考两个半小时,一份试卷,一般有七千多个信息点,试题的多少,语句的长短,试卷的长度,乃至标点符号等,都有讲究,不能超过总量,因为这些信息点决定了考生的阅读量,作为技术问题,一定得严格控制。别看这么长的一份语文试卷,其实是惜字如金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耗费笔墨下注解?说白了,就是为了降低阅读和答题的难度。你若是不读,就
10、等于是“不畏艰难”,忽视注解“迎难而上”是吃力不讨好的。更重要的是,注解往往暗藏答题玄机;这个玄机,就是“答题点” 答案的某些要点往往就暗藏在注解中。如 2013 年对临江仙下了这样的注解:“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而来,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表面看来,这个注解不痛不痒,稀松平常,交代的不过是些写作背景之类的东西。但细读后便会发现,这个注解原来藏着对第一题作答的关键词。“贬”“访”“送”三字切中的正是这道题“概括这首词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的要害。作者“贬”任滁州太守,心情自然不会好,定然有“宦海沉浮的感伤”;被贬后居然有“同榜及第的朋友”来“
11、访”,相当于是“有朋自远方来”,“他乡遇故知”,自然按捺不住“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远道而来”的故人“将赴任”,不可常驻,一个“送”字,正切中了千百年来全体诗人所共有的“离愁别绪”之秉性。这首词的表情达意十分传统,而本题的三个答题点,都藏在注解中,可见“读注解”的重要性。e.最后读题干。一要审清题干考查的是形象,还是语言,还是艺术手法,抑或是思想情感,从而为后面的规范作答做好分类准备。二要审清题干考查的是全诗还是局部。第三,如果是比较阅读,一定要审清题干考查的是“同”还是“异”。很多考生喜欢读一道题做一道题,这个方法不好。考生在答题前,一定要将全部题目读一遍。理由是,针对文本提出的几个问题
12、,字里行间也常常暗含了对文本的解读,提问,相当于是给文本下注解。其次,对文本的多次设问,一问可能会对另一问产生“交叉感染”,起到提示作用,再精明的出题人,也很难回避。比如 2010 年第一道题要求将“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和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表达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的对比分析。考题将原作中的某句单独拿出来,本身就是突出了这个句子,相当于是在无意间强调了它,这会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当考生紧接着读到第二题时,就会猛然发现,第二道题“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的时候,“对比”二字不正暗合了第一个问题中的“新欢不抵旧愁多”一句吗!第一题题干中被强调的“新欢”
13、和“旧愁”不正是对比吗?所谓临场发挥,指的正是某道题对另一道题所产生的积极的暗示意义,心有灵犀的考生若是能猛然发觉,就会有茅塞顿开的痛快感。而第一题中“新欢”与“旧愁”本身的对比,正是第二题两个得分点中的一个(2 分)。面对题干,“五读俱全”的“读”是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为的是能迅速找到感觉,把握整体文意。具体到做某道题时,建立在“五读俱全”基础上的由“面”到“点”的精读才开始,“面”上的粗读,是精读的前奏,更是精读的必需。B 答题规范考纲对古诗鉴赏的考查范围作了如下圈定:(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核按钮对此列举了八种考题类型及其答题模式,
14、后面我们将一一学习。现在,我们先从总体上作几点提醒:一是平时加强积累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例如,间接抒情的常见手法有哪些;一些常见意象的“意(思想情感)”是什么;不同题材内容的诗歌通常会表现哪些不同的思想情感,(考生若在平常的复习中分类掌握古人在诗词中喜欢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了解古诗词表情达意的类型化特征,比如送别诗、登高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等惯常表达的情感。)考生若是能将具体的诗歌划归成若干个类型,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分析起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等问题时,就比较容易下笔。总之,规范作答的前提是准确解读,而准确解读的功夫多半考平时的积累。二是弄懂题干中的“术语”所指。例如,某诗的“颔联”指
15、律诗的第二联,而“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某联的“出句”指上句,而“对句”指下句;某词的“下阕”指后半部分,“结句”指最后一句。最常提到的“艺术手法”是指诗歌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义)的使用,也包括巧妙的艺术构思。(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艺术手法”)例如 2011 年湖北卷第 3 小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又如 2013 的第 2 问: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对这道题的解答,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飘逸”,然后才能结合诗句
16、作简要赏析。若是弄不清“飘逸”指的是一种境界开阔、跨越时空、虚实相间、浪漫俊逸的灵动诗风,赏析起来就会“飘逸”在答案之外。三是熟记各类题型的答题“套路”,而又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灵活处理。例如,如果题干只指定一种手法,要求考生举例赏析,可按我们平时所说的“三步走”作答,举例的个数依题干要求而定,如果没有规定,则尽可能找全诗中的这一手法的例子;但是,如果题干要求赏析全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则有可能不止一种,宜分别列举三四种并作简析。四是在比较阅读类题型中,题干要求分析“不同”时,常采用的表述步骤是,先把其中一个表述完,再表述另一个,不要随便交叉,弄得头绪凌乱;同时,从表述的内部结构看,要点之间要有对应关系,照应要周全,不能前后错位,否则,会影响答题效果。五是不能用直译代替作答。诗词鉴赏题,不是文言文翻译题,决不可用直接翻译文本语句的方式作答。我们可以直接抽取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加引号作答;也可以意会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鉴赏评价肯定有翻译的成分,但必须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不能直译整句或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