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生物竞赛辅导教案(动物部分).doc

上传人:精品文库 文档编号:2704084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生物竞赛辅导教案(动物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国生物竞赛辅导教案(动物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国生物竞赛辅导教案(动物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国生物竞赛辅导教案(动物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国生物竞赛辅导教案(动物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4 页全国生物竞赛辅导教案(动物部分)、多细胞动物的发育一、受精与受精卵 由雌、雄个体产生雌雄生殖细脑,雌性生殖细胞称为卵。卵细胞较大,里面一般合有大量卵黄。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卵黄相对多的一瑞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雄性生殖细胞称为精子,精子个体小,能活动。精子与卵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二、卵裂 受精卵进行卯裂,它与一般细胞分裂的不同点在于每次分裂之后,新的细胞未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因此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这些细胞叫分裂球。由于不同类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

2、也不同:1完全卵裂 :整个受精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分裂球大小几乎相等的卵裂方式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动物极的分裂球较小,植物极的分裂球较大,如海绵动物、蛙类。2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如乌贼、鸡。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卵。三、囊胚的形成 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四、原肠胚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胚形成阶段,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原肠

3、胚形成在各类动物有所不同,其方式有: 1内陷 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形成 2 层细胞,在外由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本来的肠腔,因此称为原肠腔。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原 口 动 物 ; 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2.内移 是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人内部形成内胚层。开始移入的细胞充填于囊胚腔内,排列不规则,接着逐渐排成一

4、层内胚层。有的移入时就排列成内胚层。这样的原肠胚没有孔,以后在胚的一端开一胚孔。 3分层 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 4内转 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5外包 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极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为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为内胚层。 第 2 页 共 34 页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内、外胚层之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主要由以下方式形成:1、端细胞法 在胚孔的

5、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裂体腔法。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2、体腔囊法 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及脊索动物均以这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六、胚层的分化 :内胚层最为

6、简单,中胚层最为复杂,而外胚层则最为特异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二胚层发育分化们来的。如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括骨路、血液等)、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上皮各种衍生物如皮肤腺、毛、角、爪等)、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七、胚后发育:幼体或幼虫从脱离卵膜或母体起到性成熟为止的发育阶段。胚后发育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无变态发育(直接发育):幼体的形态结构及生活方式与成体大致相似,不必经过明显的形态变化,直接成长为成熟的个体。如:涡虫、蚯蚓、鸡、兔等等。2、变态发育(间接发育

7、):幼体必须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等一系列的变化后,才能发育为成体。这种变态有利于它适应特殊的环境,且有利其分布。 蚕、青蛙等等。、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 单细胞:原生动物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绝大多数由单细胞构成,如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疟原虫等。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合成的群体。2. 具细胞器: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当然不可能有细胞间的分化,而是出现细胞内分化,由细胞质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来实现相应的生命功能。例如用来运动的有鞭毛、纤毛、伪足,摄食的有胞口、胞咽,防卫的有刺丝泡,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有伸缩泡等。3.具有 3 种营养方式。一是植物性营养,又称光合营养

8、,鞭毛虫纲中具有色素体的种类,像植物一样,能利用阳光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绿眼虫) ;二是动物性营养,又称吞噬营养,靠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如变形虫、草履虫) ;三是渗透性营养,又称腐生营养,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的有机物质,如孢子虫、疟原虫等。4运动:运动可分两类,一是伪足运动,如变形虫。身体没有固定的运动胞器,靠身体不断变形,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伪足,在固体物上爬行。另一种是鞭毛或纤毛运动,如眼虫和草履虫。它们靠固定的运动胞器鞭毛或纤毛,不断激动水流,以此推动虫体前进。5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呼吸和排泄。有伸缩泡的种类,伸缩泡只能排出一部分代谢产物,主要是调节

9、水分。6生殖:有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两类。(1)无性生殖:二分裂,即一个个体经分裂形成两个相等的子体(如变形虫、眼虫等的无性生殖)。裂体生殖,细胞核先快速分裂,形成许多核,移至细胞表面,此时每一小核周围的细胞质同时分割成许多小个体,孢子纲的种类都进行裂体生殖,这是一种迅速、繁殖量大的生殖方式。第 3 页 共 34 页(2)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为两配子结合,与高等动物的受精卵相似。配子又可分同型配子和异型配子(大小配子结合成合子) 。接合生殖,如草履虫的有性生殖称为接合生殖。大多数原生动物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运动细胞器缩入体内,体表分泌一些物质,包裹虫体,形成圆球形的包囊,以抵抗不良环境,一旦

10、环境适宜时,胞壳破裂,动物体又恢复其本来面目) 。眼虫甚至还能在包囊内进行无性繁殖。二、代表动物尾草履虫草履虫生活在腐败物质较多的淡水中,虫体长约 0.150.3 毫米,肉眼可见。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前端较钝,后端较尖,从前端开始有一沟斜向中部,在沟的后方有口,因而称口沟。虫体全身披满纵行的纤毛,体形酷似草鞋。纤毛为运动胞器,其结构与鞭毛相同,纤毛数多,运动时比较协调而有规律。虫体体表有表膜。表膜下有外质和内质,外质透明而致密,内质多颗粒。草履虫的胞口下连一漏斗状的胞咽,胞咽内有纤毛组成的波动膜不断摆动,激动水流中的食物,在胞咽下部形成小泡,小泡落入细胞质内部即为食物泡。食物泡在体内顺一定路线流

11、动,此时由溶酶体消化食物,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身体后部的肛点排出。在内、外质间有二个伸缩泡,在虫体的前后排列交替伸缩,每个伸缩泡周围有数条放射状排列的收集管,使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中,由伸缩泡周期性地由固定的表膜小孔排出体外。伸缩泡的主要机能是排水,维持其体内水分平衡,并兼有排泄功能。草履虫的生殖可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这一点不同于鞭毛虫纲。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三、原生动物门的分类在原生动物门里,根据运动胞器、细胞核以及营养方式可以分成 4 个纲:(1)鞭毛纲。运动胞器是一根或多根鞭毛,自养、异养,无性繁殖为纵二分裂。例如绿眼虫、衣滴虫、利什曼原虫(寄生生活) 。(

12、2)肉足纲。运动胞器是伪足,伪足兼有摄食功能,吞噬营养,例如大变形虫。(3)孢子纲。没有运动胞器,全部营寄生生活(渗透性营养) ,繁殖为裂体生殖。例如间日疟原虫。(4)纤毛纲。运动胞器是纤毛,有两种细胞核,即大核和小核,大核与营养有关,小核与生殖有关,例如尾草履虫。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为结合生殖。多孔动物门(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一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体型多数不对称海绵的体型各种各样。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极少数(仅一科)生活在淡水中。成体全部营固着生活。海绵体表有无数小孔(故名多孔动物) ,是水流进入体内的孔道,与体内管道相通,然后从出水孔排出,群体海绵有很多出水孔。通过水

13、流带进食物、氧气并排出废物。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海绵动物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外面一层称皮层,里面一层称胃层。两层之间为中胶层。皮层是单层扁平细胞,有保护作用。皮层细胞内有肌丝,具一定的调节功能。有的皮层细胞分化成肌细胞,分布在大小出、入水孔的周围,形成能张缩的小环节制水流,有的分化成孔细胞,穿插在扁平细胞间形成无数的出、入水孔。中胶层是一层胶状物质。中胶层有几种类型的变形细胞。有的变形细胞能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骨针。一般称这种变形细胞为造骨细胞。有的变形细胞能分泌海绵质形成海绵纤维(海绵丝)。一般称这种变形细胞为海绵质细胞。骨针和海绵质纤维都起骨骼支持作用,也是分类的依据,有的原细胞能

14、消化食物;有的能形成生殖细胞。中胶层的芒状细胞有些学者认为它具有神经传导的功能。胃层由领细胞构成,胃层包围的腔称中央腔,或称胃腔,中央腔顶端有一个较大的开口,是水流的出口,称出水孔。每一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领围绕着一根鞭毛,鞭毛摆动引起水流通过海绵体,在水流中带有食物颗粒和氧,食物附在领上,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变形细胞消化。3.具有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第 4 页 共 34 页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等生理机能都是靠水在体内不断流动来完成。而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不同种类的水沟系

15、在构造上有很大的差别。但基本类型有有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三种形式。4.海绵动物的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又分出芽和形成芽球两种。出芽是由海绵体壁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芽体,与母体脱离后长成新个体。芽球的形成是中胶层中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当成体死亡后,无数的芽球可以生存下来,渡过严冬或干旱,当条件适合时,芽球内的细胞从芽数上的一个开口出来,发育成新个体。海绵动物再生能力很强。如把海绵切成小块,每块都能独立生活,而且能继续长大。有性生殖;海绵有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精子和卵是原细胞或领细胞分化而成的。卵大,只能留在

16、中胶层内;精子小,随水流经中央腔流出体外,再随水流进入另一海绵体内,由领细胞携入到中胶层与卵结合。这是一种特殊的受精形式。受精卵经多次卵裂形成囊胚。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植物极的大细胞上形成一开口,经一段时间的发育,整个囊胚由此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在囊胚表面。这样动物极的一端为有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称此为两囊幼虫。幼虫随水流离开母体,然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形成胃层,植物极的大细胞在外面形成皮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正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在外面形成外胚层)。动物学称此现象为胚层逆转。两囊幼虫

17、经过逆转现象后,附着在水中的固体物上发育为成体。腔肠动物门一、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即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相等的部分。腔肠动物中有些种类,表面看起来身体似乎是辐射对称,其实不然。例如,海葵受触手和内部结构的限制,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两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这种体制的形式叫做两侧辐射对称(两辐对称) 。两侧辐射对称是由辐射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的中间形式。2、两胚层,原始消化腔这两层细胞是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时期所形成的外胚层和内胚层,外胚层的主要功能为保护,运动和感觉;内胚层的主要功能是消化。中胶层是内、外胚层细胞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非

18、细胞结构。腔肠动物体内的空腔,是胚胎时期的原肠腔,相当于高等动物的消化道,有消化的功能,还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去,所以又叫做消化循环腔。可以进行细胞外消化和细胞内消化,消化腔有个开口,就是腔肠动物的口,通向体外,这个开口是原肠胚时期所形成的原口。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它的口既是摄食的口,又是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排出的地方。3、组织分化。主要分化为上皮肌肉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其中上皮组织占优势。4、具原始的肌肉结构:上皮细胞内包含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与肌肉的功能,称皮肌细胞。5、具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是原始的神经组织。6、基本形态有两种,水螅型

19、或水母型。水螅型适应于固着生活;水母型适应于漂浮生活。在腔肠动物中,有的种类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的世代交替现象;有的种类终生只呈一种形态,为水螅型或水母型。二、代表动物水螅水螅生活在水质洁净的池塘或小溪流中,附着在水草、落叶或水底岩石上1.外形:水螅身体呈圆柱状,一端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称为基盘,游 离一端有圆锥状的突起,称垂唇,中央有口,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触手 612 条,为捕食器官,在体侧常有水螅芽体。2.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第 5 页 共 34 页(1)外胚层的细胞较薄,排列很整齐,包括下列几种细胞:上皮肌肉细胞:又称皮肌细胞或外皮肌细胞,占外胚层细胞的多数,外皮肌细胞基

20、部的肌原纤维是纵行的,当它收缩时可使水螅的触手和身体缩短变粗。感觉细胞:它分散在外皮肌细胞之间,尤其在口的周围、触手和基盘上数目较多。感觉细胞的体积很小,细胞质浓厚,顶端有感觉毛,基部与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它分布在外胚层细胞的基部,接近中胶层。它的细胞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状,构成神经网。对兴奋的传导是不定向的。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尤其在触手上特别多。每一刺细胞内有一个刺丝囊,有入出刺丝。腺细胞:它分布在基盘和口的周围,能分泌粘液,使水螅附着于其他物体上,或在其他物体上滑行。腺细胞还能产生气体,由粘液裹成一个气泡,形成浮力,使水螅上升。间细胞:这是一种未分化的小型细胞

21、,间细胞能分化成刺细胞和生殖细胞。(2)中胶层:薄而透明,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组成,似弹性骨骼,内有许多小纤维,皮肌细胞突起也伸到其中,起支持身体的作用。(3)内胚层:内胚层的主要机能是营养。比较厚,排列不如外胚层那么整齐。内胚层主要也是由皮肌细胞组成的,叫内皮肌细胞。内皮肌细胞:它基部的肌原纤维排列方向跟外皮肌细胞的相反,呈环状排列,收缩时使水螅的触手和身体伸展、变得细长。内皮肌细胞兼有收缩和营养双重功能,又叫做营养肌肉细胞。腺细胞:内胚层里的腺细胞因分布地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功能。分布在消化腔里的,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分布在口附近的,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帮助摄食;部分腺细胞还生有鞭

22、毛。内胚层里也有间细胞、感觉细胞,不过数目都比较少。功能与外胚层中的相同3.消化。食物在消化腔里被腺细胞分泌的消化液消化,这种消化方式叫细胞外消化。消化后形成的微小食物颗粒,被内皮肌细胞伸出的伪足裹入细胞内,进行细胞内消化。水螅有口无肛门,残渣仍经口排出。4.呼吸和排泄。水螅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呼吸作用是直接由体壁上的细胞,水螅也无专门的排泄器官。新陈代谢的废物由体壁细胞排到身体周围和消化腔的水里。5.反射和运动。水螅身体上有由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所组成的神经网。它能够感受来自身体外部和内部的刺激,并将刺激迅速向四周扩散到全身,以协调全身,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的反应方式是全身性收缩和移动位置。水螅

23、营固着生活,当环境不利时,可以离开原来的固着点漂荡,水螅的运动方式多为借助于触手和身体弯曲而进行的翻跟斗式的运动和尺蠖状运动。6.生殖:营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表现为出芽生殖。从春末到初秋,水温适宜,营养条件较好,水螅的出芽生殖十分旺盛,一个水螅上同时能出现几个芽体。芽体生长成熟到一定时期,便由母体上脱落下来,行独立生活。水螅的再生能力很强,将水螅体任意切成数段,每一小段都可再生出所失去的部分;而形成一个新的个体。有性生殖是在秋后环境条件不良时发生的。大部分种类的水螅是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卵巢常长在基盘的附近,精巢则长在触手下不远的地方。生殖细胞由外胚层的间细胞形成,卵子成熟后,卵

24、巢破裂,卵子外露。精子成熟后并从精巢内逸出,在水中游泳,与卵子结合,行异体受精。受精卵经过第 6 页 共 34 页多次分裂后,形成一个实心的原肠胚,并在外胚层外,分泌一层角质膜,保护胚胎。这时胚胎停止发育,并离开母体,沉入水底进入休眠期以渡过严冬。到翌年春季,环境条件较好时,厚的角质膜破裂,胚胎逸出,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三腔肠动物的分类根据腔肠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上的世代交替现象,一般把腔肠动物门分成 3 个纲:(1)水螅纲。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生活在淡水里。生活史上多数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个阶段,即有世代交替现象。生殖细胞来源于外胚层。如水螅、桃花水母、僧帽水母等。(2)钵水母纲。这个

25、纲的种类全部生活在海洋里,且多数是大、中型水母。生活史上有水螅型和水母型的世代交替现象,但是,水母型发达,中胶层厚,结构复杂,水螅型非常退化,常常以幼虫形式出现,小而不明显。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如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3)珊瑚纲。本纲全部生活在海洋里。生活史上只有水螅型。大多数有发达的石灰质骨骼,并且组成群体。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如海葵、珊瑚等。类型特征 水螅纲 钵水母纲 珊瑚纲分布 少数淡水、多数海水生 活 全部海产 全部海产水螅型和水母型单有水螅型或单有水母型或具有世代交替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无 只有水螅型生殖腺 外胚层产生 内胚层产生 内胚层无性 出芽 无 出芽生殖或纵分

26、裂。生殖 有性只有水螅型:水螅体配子受精卵水螅体世代交替:水螅体-水母芽-水母-受精卵-浮浪幼虫-水螅体无水螅世代:水母配子受精卵浮浪幼虫水母具不发达的水螅世代:水母配子合子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体碟状体水母有性生殖:水螅体配子受精卵具纤毛的幼虫(以浮浪幼虫,但有口)水螅体扁形动物门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从扁形动物开始,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出现了中胚层,从而引起了身体结构上的复杂分化,这在动物的进化史上是个重大的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 3 个方面:1、两侧对称。两侧对称又叫做左右对称,是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这样,动物的身体就明显地分化出前、后端,左

27、右侧和背腹面。由此又引起功能上的分化:背面主要担负保护作用,腹面主要管运动和摄食,身体的前端为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集中的地方,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和准确。两侧对称也使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转为定向,既适合于游泳,又适合于在物体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体制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出现了中胚层。意义:中胚层的发生,引起了动物身体结构上一系列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身体结构的发展和器官功能的进化创造了条件。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 ,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中胚层的形成促

28、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 :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成为较集中的梯形神经系统.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第 7 页 共 34 页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中胚层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扁形动物门最先出现适合于潮湿土壤表层生活的陆生种类。3、产生了复杂的器官系统。扁形动物的体壁由表皮和多层肌肉组成,又叫做“皮肤肌肉囊” 。中胚层分化形

29、成了复杂的肌肉组织,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这种体壁有保护和运动双重功能。由口、咽和肠道组成了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自由生活种类:消化系统较发达,寄生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甚至消失(绦虫纲)。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相对集中形成了一对脑神经节和两条腹神经索,加上神经索之间连结的横神经,构成了梯状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比较复杂,多为雌雄同体,由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属腺体(前列腺、卵黄腺)组成。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属于原肾管组成: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枝相互连接成网

30、状,每个分枝的未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功能: 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来源:两侧外胚层内陷形成特点:一端通向体外(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焰细胞)二、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1、生境与外形:三角真涡虫生活在清澈溪流中的石块或其他物体下面,喜欢弱光。身体扁平而细长、柔软。背面稍隆起,腹面密生纤毛。身体前端呈三角形,前端的背面有两个黑色的眼点,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的突起,叫做耳突。口位于腹面近三分之一的腹中线上。咽部常从口中伸出呈一长吻状。在口的后方还有一个生殖孔。2、体壁:涡虫的体壁又叫皮肤肌肉囊,它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皮肌囊在结构上包括外胚层起源的

31、单层表皮、基膜和中胚层起源的肌肉。在表皮中有杆状体(扁形动物特有) ,当被刺激时,就分泌出有毒性的粘液,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敌害。涡虫利用肌肉的收缩和腹面表皮细胞上纤毛的划动,能够做游泳状的爬行运动。涡虫无体腔。2、消化:消化系统由口、咽和肠道组成。肌肉质的咽可以从口中伸出或翻出来成长吻状,肠道分成 3 条大支,涡虫没有肛门。3、呼吸和排泄:涡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的体壁细胞直接跟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来呼吸的。排泄和渗透压的调节是依靠原肾管系统,原肾管是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的。焰细胞是盲管状的,顶端有一束纤毛,依靠纤毛的摆动,周围间质中的代谢废物和水分流入排泄管,再经虫体背面体表的许多排

32、泄孔排出体外。第 8 页 共 34 页4、神经和感觉:涡虫的神经系统是梯状神经系统,前端是一对脑神经节,由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粗大的腹神经索,每条腹神经索分出许多分支伸向全身,在两条腹神经索之间有横向神经分支相互连接。感觉器官主要有眼点和耳突。眼点结构比较简单,由杯状的色素细胞层和视觉细胞构成,因为没有晶体结构,所以眼点不能形成物象,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耳突上富有感觉细胞,能感觉味觉和嗅觉。触觉主要是表皮层里的感受细胞感受。5、生殖:涡虫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横分裂。有性生殖比较复杂,它是雌雄同体的,但异体受精。6、再生:再生就是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破坏后,再重新生成的

33、现象。涡虫的再生能力很强,即使把一条涡虫切成几段,每一段都能长成完整的小涡虫。还能进行切割或移植,产生二头或二尾的涡虫。涡虫的再生表现出明显的极性,再生的速率由前向后呈梯度递减,即前端生长发育最快,后端最慢。三、扁形动物的分类根据它们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结构的特点,可以分成 3 个纲:(1)涡虫纲。体表有纤毛,绝大多数自由生活;多数肠道发达;形成梯状神经系统;感觉器发达;再生能力强;海产种发育中有牟勒氏幼虫。代表:淡水涡虫(2)吸虫纲。成体体表无纤毛;营寄生生活;肠道简单;神经不发达、感官消失;出现吸盘、锚、钩等附着器官;生殖系统发达,生活史复杂,多数有中间寄主。代表:华枝睾吸虫(生活史) 、日本

34、血吸虫(生活史)终末宿主华枝睾吸虫(生活史):受精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成虫淡水螺(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第二中间宿主)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终末宿主受精卵 毛蚴 母胞蚴 子胞蚴 尾蚴 成虫第一中间宿主 钉螺 (3)绦虫纲。体表无纤毛;全部营体内寄生;身体扁平呈带状,体假分节;消化系统全部消失,生殖系统高度发达;每个成熟节片里都有一套成熟的生殖器官。代表:猪带绦虫(生活史主要是四个阶段。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成虫 粪 卵(孕卵节片)人小肠-猪囊尾蚴 六钩蚴(猪肉) (猪肠内)纲名项目 涡虫纲 吸 虫 纲 绦 虫 纲生 活 方 式 自由生活 多数体内寄生 体内寄生附着

35、器(吸盘或小钩) 无 有 有消 化 系 统 较发达 有 无体表纤毛、杆状体及眼点、耳突等感官 有 无 无举 例 涡虫 日本血吸虫 华枝睾吸虫 猪绦虫第 9 页 共 34 页线形动物门一、线形动物门的特征1、体表有角质膜。角质膜是表皮细胞的分泌物所形成的,光滑、坚韧而有弹性。寄生种类的角质膜更厚,能够抵抗寄主的消化酶的作用。但是,角质膜的存在限制了它的生长,所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角质膜会周期性的脱落,这个过程叫蜕皮。2、原体腔。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又称皮肌囊。线虫体壁围成的广阔空腔称为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原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且不具体腔膜,无

36、脏壁中胚层。也不和外界相通。3、发育完善的消化管。消化系统有口和肛门。肛门的出现,促进了线形动物的消化道功能上的分化,生理功能的分化又引起肠在形成上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是由前端的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口、咽和食道。中肠是内胚层构成的,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部位。后肠则由后端的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直肠和肛门。4、排泄器官是原肾管,有腺型和管型。腺型排泄器官属原始类型,海产自由生活种类的线虫属此,寄生线虫的排泄器官多为管型。原肾管无纤毛和焰细胞,显然不同于扁形动物的原肾管,但这种排泄器官也是由外胚层形成,从结构与机能上看,类似原肾系统,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特的原肾管。5、雌雄异体,且雌雄异形

37、。大多数线形动物是雌雄异体的,雌雄体常常有不同的外形。动物由雌雄同体转变为雌雄异体,进而为雌雄异形,在进化上是有很大意义的。二、代表动物人蛔虫1、形态结构(1)外形:身体呈细长的圆筒形,两头略尖,乳白色或淡粉红色。雌雄异体。雄虫短而细,身体后端向腹侧面多曲状弯起;雌虫长而粗,后端伸直不弯曲。(2)体壁和体腔: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层和纵肌层所组成(如图下图所示) 。角质膜发达,有保护作用。上皮层为合胞体构造,两侧线发达,其内各有一条纵排泄管;背线及腹线明显,内有背神经和腹神经。纵肌不发达,为背线、腹线及侧线分成 4 条纵带。蛔虫的体壁和消化管道之间的空腔是它的原体腔,里面充满了体腔液,能输送营养物

38、质,又使虫体内部维持一定的压力,使身体有一定的形状。(3)消化: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以人体肠内半消化的食物为食,所以它的消化系统结构很简单,由口、咽、肠、肛门组成,也没有特殊的消化腺。(4)呼吸和排泄:蛔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长期适应在小肠等氧气较少的环境中营寄生生活,进行厌氧呼吸。蛔虫的排泄系统属于原肾型。(5)神经和感觉:蛔虫的咽头周围有一个围咽神经环,从它向前后发出六条纵向神经,六条神经之间都有横向的神经相连合。第 10 页 共 34 页三、线形动物的分类有关线形动物的分类,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可以把线形动物列为一个门,包括六个纲:线虫纲、线形纲、棘头纲、腹毛纲、动吻纲和轮虫纲。1

39、. 线虫纲特征:体表被角质膜;出现原体腔;消化管发育完善;由原肾细胞构成腺型或管型排泄器官。 代表:人蛔虫2. 轮虫纲特征:身体分头、躯干、尾;头部有一具纤毛轮盘(头冠) ,纤毛不断摆动,似车轮;体表被角质层;咽膨大成咀嚼囊,内有咀嚼器;雄 体 小 ,短命,通常孤 雌 生殖。代表:旋轮虫环节动物门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节。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环节动物除体前端 2 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名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

40、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2、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称真体腔。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裂体腔。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届。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3、刚毛与疣足。刚毛与疣足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大多数环节动物都具有刚毛,海产种类一般有疣足。刚毛发生伸

41、缩,致使动物可爬行运动。其次刚毛在生殖交配时有一定作用。典型的疣足分成背肢和腹肢,背肢的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疣足划动可游泳有运动功能。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4、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枝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人组织间的空隙中。5、后肾管比较原始的环节动物其排泄器官仍为原肾管,只是由管细胞与排泄管构成,与扁形动物的焰细胞不同。多数环节动物具有按体节排列的后肾,每体节一对或很多,后肾管来源于外胚层。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

42、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这样的肾管称大肾管。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有些环节动物(多毛类)由体腔上皮形成管子,称体腔管,多开口于体表。有排出代谢产物功能的称排泄管,排出生殖细胞的称生殖管。有些种类的后肾管与体腔管合并,形成混合肾,除排除代谢产物外,在生殖季节可排出生殖细胞。6、索式神经系统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集中,体前端咽背侧由 1 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的脑,左右由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贯全身。腹神经索是由 2 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

43、神经节,整体形似索状,故称索式神经。7.担轮幼虫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最后发育成一担轮幼虫。二、代表动物环毛蚓1、外部形态:环毛蚓身体圆而细长,整个身体除前端第一节和最后的一、二节外,每个体节都有一圈刚毛。身体前面部分一般比后面部分肥大。身体前面部分的肉质突起叫口前叶,有掘土、感受触觉和帮助摄食的功能,口前叶的下方是口腔。成熟的环毛蚓的体表上,可看到几个与生殖有关的结构:在 6/7、7/8、8/9 有三对受精囊孔;在第 1416 体节,形成生殖带或环带;在第 14 节中央,有一个雌性生殖孔;在第 18 节的两侧,

44、有一对雄性生殖孔。另外,从 11 和 12 节间沟起一直到身体后端(除性成熟时环带外) ,沿背中线位置都有背孔。蚯蚓能从背孔流出体腔液,以滋润身体表面。2、内部结构(1)体壁和体腔:体壁包括五部分,最外层是角质膜,向内是表皮层、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膜(如下图所示) 。体壁内的壁体腔膜明显。而肠壁的第 11 页 共 34 页脏体腔膜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黄色细胞。可能有排泄作用。(2)消化: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是肌肉质的,能研磨食物。自第 26 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

45、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有分泌和消化功能。(3)循环:环毛蚓有高度发达的闭管式循环系统。它包括:四个收缩性的心脏及一些血管,如背血管、腹血管、神经下血管以及各种分支血管和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对营养物质的供应、废物的收集和运输、养分的交换和呼吸作用有直接关系。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4)神经和感觉: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呈链状(索式) ,由一对咽上神经节通过围咽神经与咽下神经节相连,咽下神经节连着一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每个神经节都发出神经伸入到体壁和各器官。由于穴居生活,感觉器官不发达。它主要是通过体壁上的某些感觉细胞来感受刺激。(5

46、)呼吸与排泄: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咽头小肾管、隔膜小肾管。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6)生殖:环毛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要通过异体受精来繁殖后代。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

47、、卵在卵茧内发育。第 12 页 共 34 页三、环节动物的分类根据运动器官的特征,把环节动物分成 3 个纲: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头部 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运动 疣足 刚毛 无刚毛和疣足生殖 无生殖环带 雌雄异体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发育 担轮幼虫 直接发育 直接发育习性 海洋生活 大多陆生 多淡水暂时性体外寄生例子 沙蚕 环毛蚓 水蛭软体动物门一、软体动物门的特征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 3 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1、身体的划分: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除腹足纲内脏团不对称),躯体可分成头、足和内

48、脏团三个部分。头部位身体的前端。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分化明显,其上生有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及乌贼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蚌类、牡蛎等。足部 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常因动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足部发达,如河蚌(瓣鳃纲)足斧状、蜗牛(腹足纲)和石鳖(多板纲)足呈块状、角贝(掘足纲)足圆柱形,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等,称为头足。内脏团 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多数种类的内脏因为左右对称,

49、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2、有贝壳和外套膜。外套膜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称外套腔。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 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左右2 片套膜在后缘处常有一二处愈合,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体外具贝壳为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大多数软体动物都具有一二个或多个贝壳,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呈帽状;螺类为螺旋形;掘足类为管状;瓣鳃类为瓣状。有些种类的贝壳退化成内壳,有的无壳。贝壳有保护柔软身体的功能。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构成。这些物质是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贝壳的结构一般可分为3层(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表面形成了生长线,表示出生长的快慢。3.消化系统发达,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