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十二五”总规(未完)-1.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03958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总规(未完)-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二五”总规(未完)-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二五”总规(未完)-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十二五”总规(未完)-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十二五”总规(未完)-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红河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2020 年远景目标一、 “十一五”办学情况回顾“十一五”期间,红河学院在“十五”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初步开始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在省、州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合作、拼搏进取和无私奉献的艰苦努力,学校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到综合的转型任务,全面系统开展了本科建设,大学内涵逐步充实,本科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显现,本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本科教育由外延扩大到内涵发展的跨越。(一) “十一五”发展的成就1、明晰办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综合院校,在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到综合的转

2、变过程中,在认真总结学校办学实践和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红河学院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 2020 年远景目标 ,明确了建设“立足红河,面向社会,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综合性、国际化院校”的办学目标,确立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 “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办学定位的明确和办学思路的逐渐清晰,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适应于云南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学校规模

3、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十一五”时期扩大办学规模,实现了万人大学的目标,全日制在校生从 2005 年底的 6439 人增加到 2010 年的 12000 人。同时通过逐年减少专科专业招生、增设本科专业、扩大本科招生规模,优化了办学结构。2008 年,停招专科专业,目前专科在校生仅 100 余人。全日制本科生从 2005 年底的 2650 人增加到 11000 余人,实现了本科万人大学的目标。3、构建本科学科专业体系,多科性本科院校特征明显。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新增 20 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 38 个,涵盖了文、史、法、理、工、农、经、管、教育 9 个学科门类,19 个二级类,多科性的本科

4、教育框架已经形成。学科专业的主体结构呈现出多科性本科院校的特点:一是作为大学本身发展支撑力量的理学、文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正在形成独特优势;二是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工学、农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应用型学科初步建立;三是面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已经完成;四是体现地方特色和面向促进国际区域合作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占有一定比重。4、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教学条件、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时期,适应于学校规模扩大和本科教育对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在州委、政府支持下,学校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占地面积由 2005 年的 670 亩扩大到现在的 1200 亩

5、,建筑总面积由 22.7 万平方米增加到 27.6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 2818 万元增加到 5500 余万元;图书馆藏书由 36.5 万册增加到58.1 万册。学校重点建设体现综合性本科院校办学特点的教学科研用房,努力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先后建成了博远教学楼、健翔体育场、任美福工学楼、黄鉴理学楼等工程,新增实验仪器设备 2600 余万元,基本建成了工学院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实验、机械工程、数字媒体等实验教学中心,理学院化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冶金工程实验室、天然药物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课实验中心、专业综合实验室、科研共享实验室,工学院、理学院

6、、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为本科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适应要求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多方筹措经费,引进企业资金 1200 余万元,校园网、学生宿舍网、无线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建设工作有效改善了信息化基础环境,应用系统建设、网站建设加强了网络应用,尤其是 2010 年开始的以手机一卡通建设为契机、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工作为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师资队伍学历职称提高,学科队伍结构改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职工总数由 2005 年的 695 人增加到 774 人,专任教师总数

7、由 485 人增加到 589人,其中,正高职由 17 人增加到 55 人,副高职由 83 人增加到 129 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由 20.6%提高到 31.2%,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数由 74 人增加到 27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由 7 人增加到 19 人,硕士以上教师比例由 16.7%提高到50%。同时,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涵盖文、史、法、理、工、农、经、管、教育等学科,改变了单一的学科队伍结构,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学校多科性、综合化发展的教师队伍,为更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6、本科教学有效开展,人才培养效益日渐显现。 “十一五”期间,围绕培养

8、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学校构建起了本科教学体系,本科教学有效开展, “迎评促建”工作和“质量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学校通过校内自评和专业咨询评估,规范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本科教学薄弱环节的建设;围绕国家、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工作,大力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基于现代教学观的学分制改革,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成为被省教育厅首批认可的实施学分制和实行学分收费的高校之一;围绕构建和完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9、内涵的理解,构建了“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级课程模块,着力建设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统一本科各专业毕业学分为 160 学分,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起学生境外短期学习、实习的 SAP 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国际学习,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了以规范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基础的管理及评价体系,建立起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逐步完善系统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本科教学体系建设工作有效保证了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2007 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0%以上,学校连续三年获云南省就业工作先进

10、奖,共有 24 个本科专业 5000 多人毕业,服 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填补了红河州内本科生培养的空白 ,也改变了学校单一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局面,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覆盖了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7、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初见成效,科研实力稳步提升(需更新相关数据) 。优势学科是我校的学术强项和学科群中的领头学科,能够带动相关学科的联动发展;特色学科是在其学科领域有独到之处的学科,是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且其它院校无法取代的学科。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的必然选择。我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探索和培育,目前已有 1 个省级重

11、点学科通过验收,在建校级 A 类重点学科 5个,校级 B 类重点学科 4 个,校级规划学科 1 个,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建设为突破,逐步构建学校学科特色的局面,建立起一批具备发展基础能力、结合区域特点、体现学校特色的优势特色学科。 “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力度,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多,质量稳步提高,成果逐渐丰富,在承担高级别项目、争取高级别奖项上取得新的突破,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 8 项、省部级项目 26 项、地厅级项目 105 项、国际合作项目 4 项,立项校级项目 206 项,科研总经费达到 1157.9319 万元。8、服务面向趋向多样,服务社会能力逐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随着

12、学科专业结构的逐渐优化和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学校的服务面向也开始趋向多样性发展。学校结合区位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技术、冶金工程、越南语、泰国语等工学、经济学、东南亚小语种本科专业,大力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校在生物资源、天然药物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与地方开展科研、技术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成立了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等面向地方的研究机构,丰富了社会服务载体,为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 “十一五”期间,以学历(函授)教育为主体的成人及继续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

13、置达本科 37 个(含专升本,高起本) ,专科 26 个,在全州所有市县设立了直属教学点,并适度拓展州外教学点,面向社会的学历教育服务条件明显改善,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的非学历培训工作逐步拓展与深化,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9、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教育国际化内涵不断丰富。 “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呈现多样化,学校目前与 12 个国家,近 70 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越南、泰国、柬埔寨与当地大学合作建立了国际汉语中心,成立了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红河校区;对越合作涵盖了汉语推广、境外办学、联合培

14、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文体交流等各种方式,建立了红河学院越南太原大学校区,对泰合作在联合办学、境外实习、学生交换等基础上逐渐拓展;建立起我校学生享受国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多种机制,组织实施中越及中泰 1+3 合作办学、中美 1+2+1、SAP、短期交换生和境外实习等项目;建立起留学生攻读学士学位的管理制度,已有 120 名全日制越南留学生从 15 个本科专业毕业回国,目前有全日制留学生 141 人。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呈稳步发展态势。10、健全学院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十一五”期间,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基于现代教学观的学分

15、制教学管理体系;在“十五”时期实行大学-学院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学校管理重心放到学院和部门,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采用党政联席会议办公的方法,学院在选拔和任命科级干部、包干经费使用、人员补充与聘用、教师外出进修与攻读学位、科研项目评选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自主权,各学院逐步成为办学实体,学校工会组织也实行了二级管理体系,学校党政部门也赋予了类似的权力,有效激发了学院和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成立教授委员会,实现了行政权与学术权的适当分离,在推进“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岗位聘用制,

16、完善了学院管理机构、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数的配置,分类制定了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开展基本建设。11、特色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办学特色逐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学校结合所处区位特点及高等教育形势,在办学实践中确定了“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特色发展定位,努力探索特色战略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思路。学校坚持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与国际化办学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综合推进特色发展。设置了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了跨文化课程模块;设立了国际哈尼/ 阿卡研究中心、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红河流域发展研究中

17、心和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承担了云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滇越合作研究基地”的建设任务;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开展与办学特色相统一的研究与实践,特色发展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特色建设不断推进,在“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 ”发展上取得了一批办学成果。12、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十一五”期间,学校党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坚持以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为目标,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学校以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 号文件精神为

18、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育,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起完整的涵盖思想政治工作、奖优助学工作、服务工作、安全稳定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体系,组建起由学生工作党政管理干部、各二级学院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宿舍园区专职辅导员等人员共同组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形成由学校到二级学院、到班级、到宿舍园区、到网络、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利用课堂、第二课堂等载体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

19、公寓育人功能,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和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构建“分级管理、整体联动”的安全稳定工作运行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促进了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保证了学校的稳定大局。13、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和谐校园建设成果丰硕。学校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十一五”时期,学校不断充实内容,拓宽渠道,构建人本理念的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形成了“六个一”活动、中越文

20、体交流、少数民族节日公园、国际学生文化交流节、春季智力运动会、夏季水上运动会、秋季球类运动会、冬季田径运动会四大运动会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贴近学生实际,构筑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红河学院校园 BBS 有鸣潭注册会员已达 8200 多人;加强和引导社团文化建设,全校注册社团近 50 个,社团在册人数突破 3000 人次。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教育、引导与关心、帮助相结合,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素质拓展为核心,开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农村青年志愿者工作,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

21、;持续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十一五”时期,发放国家奖助学金 2633.675万元,惠及学生 13182 人次;省政府奖助学金 270.24 万元,惠及学生 803 人次;校级奖助学金 448.59 万元,惠及学生 3347 人次。14、办学竞争力逐步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适应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外部要求和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不懈努力,学校办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得到局部改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学科专业内涵逐步充实,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办学竞争力逐步增强。学校

22、各专业考研比例和被录取人数比例都逐年提高,报考我校的人数和我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来自全国 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开始在省内外拥有较好的社会声誉。(二) 、 “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特点1、是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时期,学校实现了万人大学的目标,在教师队伍结构、实验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投入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与国家控制生均办学条件标准相比,指标总体下滑,生均图书数由 2005 年的 67.66 册下降到 53.65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由 13.39下降到 9.02,生员比由 2005 年的

23、8.78:1上升到 2010 年的 14.38:1.生师比由 12.58:1 上升到 18.90:1。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规模扩大、为“十五”时期建设还贷还债、 “十一五”建设、办学经费紧张、人员编制缺乏等原因。但“十一五”时期,在办学资源紧张、建设任务繁重、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围绕学校“两个转变”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红河学院发展大讨论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学校党委、行政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 、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学校教育实践发展特征,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广泛讨论,深入研究,明确了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发展战略

24、等关系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发展中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在学校树立起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全校教职员工秉承学校“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精神,克服各种外部内部困难,想方设法,敬业奉献,团结合作,求实创新,以实际行动推进了学校在困难时期由外延扩大向内涵发展的跨越。2、是以新建地方本科综合院校基本定位为出发点,进行合格本科建设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时期,学校紧紧围绕新建地方本科综合院校的基本定位,将加强合格本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学校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到综合”的转型任务,并全面系统开展了合格本科建设。2007 年以前,学校主要任务是集中资源和精力调整办学

25、层次,尽可能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扩充教师队伍,构建本科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学校管理体制,学校根据对发展的条件、队伍和发展方向等初步认识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设计新建学科和专业,推行大学-学院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到 2007 年底,学校有本科专业 30 个,分布在 9 个学科门类中,第一届 6 个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 9152 人,其中本科生 6500 人,占到了学生总数的 70%以上,学校队伍建设和硬件条件都有巨大的改善,实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基本完成了“两个转变”的任务。2008 年以来,学校的主要任务从外延发展逐步转变到内涵发展,集中资源和精力提升办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稳

26、定招生规模,调整发展节奏,根据学校定位,理性配置专业,完善本科学科专业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加强本科实验实践条件建设,健全和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开展迎评促建工作和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构建起适应万人大学规模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可以看到,新建、地方、本科、综合、合格这样一些关系学校基本发展的问题解决构成了“十一五”时期鲜明的发展主线,合格本科建设促进了学校在办学思想、条件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日常管理等方面认真的思考和辛勤的努力,构成了学校在“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实践。3、是以认识和处理大学主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平衡点,加

27、强内涵建设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时期,是学校逐步探究求索大学之道、学校自身初始发展之道的历史时期。对于大学自身学术本体发展及其对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主体价值的追求,对于大学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为社会服务的社会价值的追求,是大学发展的两种维度,对于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是学校建设独特内涵、形成独特内涵的关键问题。作为一所从专科升为本科、从师范转为综合的新建院校,学校从发展之初就努力寻求走一条平衡、协调之路:既坚持对支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专业的发展,又大力构建为区域发展服务有优势的应用学科、专业;既坚持大学教育中必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

28、强通识教育,又突出人才培养中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既加强本科教学,开展评建工作和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强化教师科研,开展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既努力提升行政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又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构建体现大学性质的学术管理体系,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既强调办学外部指标的规范性,加强合格本科建设,又着力突出和打造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凝炼和培育办学优势。正是在这样一种不断的探索、平衡、协调中,学校不断充实着对大学内涵的理解,也不断建设着属于学校自身的大学内涵。 “十一五”时期的“大学之问” ,既从认

29、识上深化和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的理解,也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发展内涵,形成了学校第一个完整五年规划后独特的面貌和宝贵的财富。二、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学校“十一五”时期规划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全日制本科生万人以上,学校作为一所云南省地方本科综合院校的位置已经明确,区域性、综合性、教学型、国际化的办学特征开始显现,学校已经转变到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为核心任务的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在“十二五”时期的内部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 “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外部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

30、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提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是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对学校“十二五”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看:1、全面小康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 “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科学发展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农业

31、现代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新的战略任务。教育必须适应全面小康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的战略任务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尤其要适应国家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现代产业的新要求,对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进行新的调整,加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人才。2、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文

32、化多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社会前期的特征已经初步显现,国际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源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竞争。适应这一形势,我国加快了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社会的前景、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对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发挥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大学是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基本问题,对于人才

33、培养中知识、能力、态度、素质的关系,科技工作中基础与应用的关系,社会服务中内容与方向的关系,都提出了新课题,高校要发挥人才、科研、服务优势, 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存与发展下去,必须适应和解决这些新课题,自身即以“创新”的标准和精神状态实现观念突破和现实变革,才能真正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提供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3、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0 年 7 月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这是 21 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

34、件。 纲要是在我国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人力资源与知识创新的国际竞争、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教育本身跨越式发展之后需要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制订的。 纲要提出了“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新的战略目标,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体现出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部署,一方面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出台,各种重大项目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开始启动,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的不断

35、加快,客观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是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提出,使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促进创新,调整和解决教育自身存在的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的问题以及具体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体制机制、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教育自身实现和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提高质量与水平,成为教育自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最紧迫的任务。同时,纲要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意味着教育现

36、代化既是在教育观念、制度、内容、设施、手段、方法、公平、国际化等方面的变革过程,又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贯穿“育人为本”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个性发展的过程,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在现代社会立足的专门人才的过程。从教育方针看,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改革创新是提高质量的基本途径,而育人为本则是改革创新的核心。 纲要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涵是我们谋划学校发展、开展实际工作的、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依据。4、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多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站在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新起点,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

37、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变到提高质量和突显办学特色上。尽管经过前期大规模的扩张,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高等教育存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高等教育存在规模与质量、外延与内涵发展的矛盾,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国家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教育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提高质量、特色办学、完善体制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成为下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实践,将构成“十二五”的主要内容。 纲要提出了

38、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任务目标,同时更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问题、命题、课题,鼓励高校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完善体制机制,为不同类别高校发展提供了探索的空间。5、区域加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小康建设的推进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求发展是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国家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新的机遇下,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合理定位,错位竞争,加速发展,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成为区域发展战略

39、的选择。云南省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和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速,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国家战略思想,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给云南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红河州作为昆河经济走廊的重要区域、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在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产业和地理位置优势。红河州提出了“加速发展、赶超发展”的发展思想,提出到 2015 年进入工业化中期,2020 年进入基本现代化,2030 年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产业发

40、展、社会发展加速,尤其是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推进,红河州将围绕打造滇越国际大通道发展规划,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和红河国际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境合作区建设,建设保税区、工业园区、口岸合作区、物流中心,加强口岸区管理,力争成为我国通向西南境外的桥头堡最前沿,成为大进大出的“桥头堡” 。区域加速发展的态势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立足区域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根据云南省、红河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积极寻求服务地方的结合点和增长点,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时培养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打造学校品牌、扩大社会声誉、实现社会价值,形成独特

41、的办学风格和办学内涵,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6、学校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学校已经转变到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为核心任务的新的发展时期。在升本以来的七年里,学校走到内涵发展道路的过程殊为不易,即使到现在,一些客观困难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如在发展的同时减少欠款贷款化解债务、在经费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改善办学条件,在声誉、竞争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提高就业率等等,但是,我们首先必须看到,学校发展已经发生质的转变,学校的发展方式已经以内涵发展为主,在“十二五”时期,虽然化解债务、改善条件等任务仍然繁重和艰难,但如何充实本科内涵、提高质量、彰显

42、特色已经成为学校核心任务,如何成功地走出一条内涵发展道路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主题。 “十二五”时期学校自身面临的任务、发展的程度和国家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自身发展提出的任务具有一致性,这一方面充分反映出学校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和全国教育发展的同步,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差距,如以外部指标来看离教育部合格评估标准还有一些指标差距、以办学历史看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方面与传统大学仍存在差距,但更关键的我们必须看到, “十二五”时期的内涵、质量的概念与“十一五”时期的内涵、质量概念的不同与差别,与新的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 “十一五”时期的内涵对我们来说是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到综合以及初步

43、开展本科教育的概念,质量对我们来说是改变专科质量观、努力适应本科教育教学的概念, “十二五”时期的内涵、质量概念则是在学校本科教育全面开展,国家形势、教育形势、高等教育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的概念,对于我们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十一五”的要求。新的内涵概念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以教育现代化为标准,以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为标准,立足自身的功能发挥去看待发展问题,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人才培养观念、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并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体制机制等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上,我们自身

44、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开展,有很长的路要走。综上,学校“十二五”期间内外部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必须认清学校“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和适应新变化和新趋势所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树立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奋发有为,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学校在新时期的科学发展。三、 “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及 2020 年远景目标(一)指导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坚持

45、科学发展观,坚持学校办学定位,围绕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的核心任务,树立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价值观,综合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 ”特色发展战略,加强重点、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构建适应时代特征和学校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程度和水平,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国际化、教学型的地方本科综合大学。(二)发展思路1、以科学发展为总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和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坚持育人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46、统筹兼顾的发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构建合理发展体系,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2、以坚持学校办学定位为立足点:坚持学校在“十一五”已经明确的办学定位。总体定位:红河学院是云南省省属普通全日制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立足红河,面向社会,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 2020 年以内,把学校建设成为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国际化的教学型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立足红河,面向社会,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国际化的教学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

47、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色发展定位: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3、以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为核心任务: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校自身发展程度的客观要求,是学校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我们必须 依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任务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态势,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发展的前期成果,深化对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的认识,以新观念、新思路、新实践推进内涵发展道路,将充实本科内涵、提高办学质量、推进特色办学贯穿于发

48、展之中,各项工作围绕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特色办学来开展,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4、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对学校的本质要求,是教育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突出学生的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原则,抓住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个重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个性发展观,实施个性化教育,突出个性发展;树立自主学习观、系统培养观,提倡终身教育,促进学生自

49、我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应体现“育人为本”的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优化环境、创造条件、提供资源、灵活机制、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5、以深化改革为基本途径:深化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提高质量、特色办学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学校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与时代要求的问题与差距,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探索,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以改革解决我们自身在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内容方法、学生培养等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改革使我们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走出我们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道路,推动学校综合发展。6、以特色发展为主要指向:办学特色是有效体现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学校办学实力、办学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我们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的独创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将特色根植于区域社会的需要,围绕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云南省 “两强一堡”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新任务,深入开展“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建设,进一步凝练和凸显自身的发展重点和特色优势,增强发展个性,提升特色办学水平,以更优质的教学、科研、人才资源服务社会。7、以创新管理为重要支撑:建立适应时代特征和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