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奥赛之动物行为一、动物行为的概念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特征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2、动物行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3、动物行为的产生基础行为产生主要有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1)遗传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行为差异的遗传基础,并利用标准的遗传学方法来确定差异的基因定位。比如有人对蜜蜂的行为遗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使用棕色品系(H)和 Van scoy 品系(NH)的蜜蜂,二者在行为上不同。H 型有两种行为:(a)打开蜂室;(b)移走感病致死的幼虫,
2、所以又叫卫生型;NH 型无此二种行为,称为不卫生型。将两个品系的蜜蜂杂交,F 1表现型为不卫生型。F 1和纯的卫生型回交时,得到四种不同的表现型(如下图所示) 。A:14,全卫生型,打开蜂室,移出死虫;B:14,全不卫生型,不打开蜂室,不移出死虫C:l4,半卫生型,打开蜂室,不移出死虫D:14,半卫生型,不打开蜂室,人为打开蜂室后,可移出死虫。这种表现型的比例符合孟德尔的两对性状杂交遗传的规律。因此,可以推断,有两个基因控制卫生一不卫生的行为表现型。(2)生理基础一般认为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激素有关。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外界的刺激被感受
3、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枢系统。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的定位1. 大脑皮质2. 延脑、脑桥3. 中脑4. 丘脑、下丘脑、激素与动物行为1.内激素类型及功能2.外激素及主要功能: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告警外激素、追踪外激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于动物行为鸟类的繁殖行为不仅受性激素的支配,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信息和行为动机一、动物行为中的环境1、体外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体内环境:体内各结构和功能状态及心理活动和生理现象二、环境
4、信息1、概念:体内外环境的变化2、分类:物理性环境信息和化学性环境信息三、刺激和动物的感觉器官1、刺激概念:能被该动物感知并引起动物发生反应的环境信息。刺激引起动物反应的条件首先要动物有相应的感觉器官,其次是要达到刺激阈刺激的筛选:动物只对对本身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才起反应。包括外围筛选和中枢筛选。2、感觉器官 化学感受器:光感受器: 热感受器:声波感受器: 3、刺激筛选 外围筛选:动物感受器只能感觉到一定种类、阈值的刺激。外围筛选具特异性或专一性。意义在于减少动物对无关刺激做反应的能量消耗 中枢筛选:四、行为动机1、行为动机的概念:行为动机是指动物行为的内存因素,它以结构特征、生理状态和后天
5、的经验作为基础,在表现某一特定行为前内部的待机状况。2、行为动机的原则特异势能原则:特异势能是执行某种行为所需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刺激未出现前在动物体内储存。执行某种行为所需能量积蓄越多,动机越强;等级原则:适应于本能行为,说明行为的结构关系(先后秩序和主从关系) ;如繁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负反馈原则:适于摄食及学习行为。如狗的饥饿引起的摄食过程。 (激素的负反馈调节)3、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 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行为的时间性: 动物行为的类型一、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发生相互攻击或搏斗叫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或领地是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1、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
6、为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等发生攻击或搏斗。2、特点:除种群密度过大,生活资源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外,动物在攻击行为中一般很少受到伤害,通常经过威胁、估量实力和争斗三个过程。3、意义:使动物占有足够的食物和空间,使胜利者拥有交配权。二、防御行为动物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叫防御行为。防御行为有很多方式。如:保护色:警戒色: 拟态:假死:逃逸:其他方式:动物的防御行为保护了个体的生存,保证了种族的延续,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动物的防御行为又不是总能起到保护自己作用的,饥饿的食虫鸟不再挑剔假死的金龟子,杜鹃口腔上皮细胞有特殊保护能力,不怕毛虫的毒毛。这说明了适应具有相对性。三、捕食
7、行为(1)索食行为动物的索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2)贮食行为一些动物在食物充足的时期或季节,将多余的食物收藏起来以便慢慢食用的行为就是贮食行为。四动物的繁殖行为自然选择产生了各种机制包括繁殖行为,来保证繁殖的成功。在繁殖过程中动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一般而言,这一行为链分为求偶、交配、抚幼三个阶段。动物之间的识别主要靠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通过嗅觉来识别异性,在动物界中相当普遍。1.性选择2.性行为(1)求偶行为(2)筑巢行为(3)交配和配偶关系(4)抚幼行为动物产下卵之后,多数没有孵卵的习性,有孵卵习性
8、的种类便开始了孵化。亲体孵卵或亲体以各种方式等待卵的孵化是有其生物学意义的:亲体伏卧在卵上,以自己的身体为卵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保证卵能顺利孵化成幼体。亲体将卵放入口中或者守卫在卵旁的行为,可以为卵的孵化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场所,阻止任何天敌的伤害,保证了幼体的出生率。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幼体,从卵中或从母体中出生以后,就会受到亲体的喂养和照顾,这是动物的哺育行为。动物哺育行为的意义在于使幼体能够得到亲体很好的照顾,得到充足的食物并且受到保护,以维系本物种的延续。五定向行为大多数动物在其活动区域中,都有其特殊的定位方法。人类主要依靠视觉定位;而蝙蝠主要靠听觉定向;一些昆虫、水生动物和哺乳动物主要
9、靠化学(嗅觉)走向。(1)化学定向:即依靠对化学物质的感受来定向。这在社会性昆虫、水生动物以及某些哺乳动物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视觉定向:很多动物都是以视觉作为定向的主要工具。(3)听觉定向:(回声定位)声音在某些动物的空间定向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动物在空气中或水体中发出声音后,遇到前方物体而造成的回波,能够被动物所识别,借以判定物体的位置,称为回声定位。六动物的社群行为与通讯(1)社群行为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繁殖行为以外的一切形式的联系。又叫社会行为、群体行为。社群行为的最简单形式是同种个体的结集和共同行动,没有分工和地位的差异。如集群迁飞的蝗虫,结队而游的鱼,成群觅
10、食的麻雀。社群行为的高级形式是集群的成员出现地位的差异和彼此的分工合作。如一个蜂群,有蜂王、雄峰和工蜂,它们形态不同,分工不同,地位也不同。社群行为有两方面的生物学意义:一方面保护群体成员,免遭捕食或伤害。另一方面,提高获取食物的可能性。(2)通讯行为动物社群中要依靠信息的传递来达到行动的一致。通讯的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视觉通讯:这是视觉器官发达的动物之间最普遍的通讯方式。听觉通讯:是听觉器官发达的动物之间的通讯方式,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即白天和晚上均可进行,其信号是声音。化学通讯:是利用化学物质作为信号来传递信息。接受化学物质的感觉器官是鼻、触角等。触觉和电通讯:这类通讯常在那些视觉器官不发达
11、的动物或视觉通讯难以进行的地方发生。七动物的节律行为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 24 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2)月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的,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月运节律。(3)季节节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4)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叫做生物钟。八动物的择居行为1. 回归择居行为2.
12、 迁徙择居行为:3. 迁移择居行为:动物由于外环境的变化和种群内数量的变化,会离开原栖息地而外迁的现象。 4.蜜蜂的分群择居行为: 动物行为的发生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由遗传基因控制,在动物的种族发展中形成,行为简单。1、趋性: 2、反射: 3、本能: 动性是指动物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所作随机的、不定向的活动。运动的结果总是趋于有利的刺激而避开不利的刺激源。横定向与趋性比较接近,它总与刺激源保持一定的角度而不是直接向着刺激源或离开刺激源。二、动物的后天性习得行为学习是指由于经验的影响产生的行为的改变,是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习具有适应意义:经过学习的动物,其生存及生殖均得到改善。动物的学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1)习惯化(2)印随学习(3)条件化(4)洞察学习或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