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修身养性—体育与养生.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2702777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9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身养性—体育与养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修身养性—体育与养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修身养性—体育与养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修身养性—体育与养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修身养性—体育与养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修身养性体育与养生修 身 养 性中 国 养 生 体 育 的 历 史 发 展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保就是护利御害,养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也就是“天 人合一”。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张湛讲的“养生大要”包括:啬神、爱气、 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十项。其中的啬神、 爱气、导引、养形就属于人的生命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可见, 在中国的养生体系中,人的生命体的自我活动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 套关于人体运动锻炼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体系。它是运用人自身的运动锻 炼手段,对人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或优化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

2、身体运动是 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由于它以 养生保寿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 体育。中 国 养 生 体 育 的 起 源中国养生体育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据古籍吕氏春秋古乐所载, 在 原 始 社 会 末 期 的 “陶 唐 氏 ”时 代 “阴 多 滞 伏 而 湛 积 , 水 道 雍 塞 , 不 行 其 原 , 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人们从实际经验 中总结出肢体活动的大舞,来加以治疗。可以说,这是后来的导引、按摩等 古代医疗体育、养生术的最早形式。“导引”之名,就是从“教人引舞以利 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

3、来的。长 寿 思 想 是 养 生 思 想 产 生 的 先 导 。 长 寿 思 想 , 即 人 类 的 “生 命 价 值 观 ”, 并非是有些书籍文章中所说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 段,当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其产生的物质客观条件,同时,人类文明发展促 成了其产生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才有可能应时而发、应运而生。在原始 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的情况下,虽然逐渐萌发了某些萌芽状态的体育 现象,但只是 “自 卫 其 生 ”而 已 ( 体 育 之 研 究 语 , “生 ”乃 指 生 存 而 言 , 并 无 生 命 长 寿 之 意 ) 。 据 考 古 学 家 考 证 那 时 人 之 平 均

4、寿 命 才 16 岁左右, “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 816 岁;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口平均寿命的古希腊,当时该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也只有 19 岁 , 且 只 是 对 城 邦 居 民 的 统 计 。 原 始 社 会 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了宗教,但并无向天祈寿的思想。到奴隶社会初 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顺应“天命”,万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 方面含:“风调雨顺”以保证物质财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于战祸”,以 求军事上取胜,保证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不受掠夺,而并不包括“长寿”的 希愿。到了商殷后期,才逐渐产生了人对其本身寿命的祈求和愿望,即开始 出现了长寿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是人在社会上之自我

5、价值认识的一大飞 跃,也是“生命观”的一大变革。这种新的“生命观”的最早记载见于商殷 巫祝之作尚书。在该书洪范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极”的具 体要求“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其中所提及的“寿”(长寿)、“康宁”(健康无疾病)、“考终命”(寿命自终不横夭)及“凶短折”(寿不长)、“疾”(不健康)、“忧”(感情不愉快)、“弱”(身体不强壮),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对生命与肌 体和心理的全面要求,并把长寿放在首位。到了西周时期,这种健康长寿的要求成为全社会的祈求和希愿。这反映 在 诗 经 这 部 古

6、代 诗 歌 总 集 之 中 : “永 锡 难 老 ”、 “执 子 之 手 , 与 子 偕 老 ”、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如南山之寿”、“万寿无疆”等诗句,散见于 从各地收集的民歌诗作之中,这足以说明当时社会对长寿问题重视程度之普 遍。周易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哲学著作,对于我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发端 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养生思想。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 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进行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修养生 息,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朴素认识。周易这种思想,对后世有着深 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古代许多养生思想学派的共同源头和理

7、论基础。这种长寿思想之产生与发展,必然导致人们由一般地向天祈求,进而变成为人为的设想和人为的措施,从而导致养生思想的产生和逐渐体系化,并 促成养生术的相应诞生与发展。所以,长寿思想是养生思想之先导,而养生 术是养生思想之实践的产物。伴随着春秋战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巨大发展,在诸子哲学,特别是道家思 想的影响下,养生思想与方法渐趋成熟,并形成了粗略的体系,从而揭开了 独具东方特色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养生史上新的篇章。养 生 思 想 的 形 成养生术是养生思想实践的产物。长寿思想导致的养生思想,表现在人们 社会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依赖于当时被视为国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 活动(左传曰:“国之

8、大事,在祀与戎”。),这是消极方面;另一方 面是依赖于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为措施,即养生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这是 积极方面。随着养生思想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养生思想也日 益丰富充实,有其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这反映了人类对养生问题认识的不 断深化。这过程反映在以下几个观点的形成和理论化上:第一、养生有“道” 养生以求健康长寿,是有“道”可寻的。这“道”就是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也是养生这一事物的客观规律。 散著于春秋战国而成书于汉代的 内经 。内经中有这样的论述:“上古之人(实指商代以后的人),其知道(养 生之道,即健康长寿的措施、方法、规律)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 有节,起居有常

9、,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明确指出养生之道并非神秘之物,就是“形与神俱”的具体措施。第二、养生之道可“得” 养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 掌握客观规律而违背之)则灾害生,从之(掌握客观规律而因势利导)则苛 疾不起,是谓得道”(内经)。第三、防于“未然” 在内经素问篇中有这样一段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乱 治 未 乱 , 此 之 谓 也 。 夫 病 已 成 而 后 药 之 , 乱 已 成 而 后 治 之 , 譬 犹 渴 而 穿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0、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理论,它不但是治理国家 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医学和养生学的重要理论支柱,是养生 术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之一。第四、年寿可“变” 虽然古代哲学中有“寿命在天”(孔子论语)的天命论思想,但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自然导出人对天命的怀疑,而看到人为的作用,认识到了 人的寿命和万物一样是可变的。吕氏春秋:“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 时之化,万物之变”,这种可变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并且能够有效地用于 寿命的延长上,“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 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这一思想在左传中也有 表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由以然。故诗曰高岸为

11、谷,深谷为 陵 。 三 后 之 姓 , 至 今 为 庶 ”。 变 化 的 思 想 , 是 对 天 命 观 的 一 定 程 度 的 否 定 。 由于相信人体自然之强弱和寿命之长短是可变的,而人的自为行动(如通过 养生术)是促成变的途径,这就为养生术的广泛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 们相信,在人体的健康长寿问题上,也能够“人定胜天”(苟子)。第五、动以养生。 “动以养生”的思想,以杂家的吕氏春秋为代表。这本书是由秦国吕 不 韦 组 织 门 下 客 人 撰 写 的 。 其 中 本 生 、 重 已 、 责 生 、 情 欲 、尽数诸篇,有着系统的养生思想与方法的叙述,是对先秦养生知识的一 个概括和总结。吕

12、氏春秋对养生的概念有较正确的理解。指出“长寿”的意义并非 人本来寿命短要加以延长,而是指善于养生,使人们活完生理机能应有的活 动 过 程 , 即 “尽 数 ”。 据 尽 数 载 : “天 生 阴 阳 、 寒 暑 、 燥 湿 、 四 时 之 化 , 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 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吕氏春秋认为,要长寿就要养生,其方法是“顺生”即顺应人们生 理机能、自然等生活规律;“节欲”即生活要有节制,对于声色、饮食、起 居、衣着之事,都要适度,否则对身体有害;“去害”即要去掉那些对健康 有害的因素; “主 动 ”,

13、 即 运 动 , 这 是 吕 氏 春 秋 可 贵 的 养 生 思 想 。 在 吕 氏春秋尽数篇中,提出了著名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色亦 然 ”的论述,从而指出了运动的重要意义;主张靠积极的运动来增进健 康,认为“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人贱之也,为其末也”。尽数说明 靠服药治病不是维护健康的好办法,这与内经的治未病的积极防疾 增进健康的可贵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可贵之处,则在于它阐明了“生命 在于运动”的规律。在先秦时期,“动以养生”的思想逐渐成熟,提出了“劳”和“动”两 方面内容的 “动 以 养 生 ”观 念 。 “劳 ”包 括 “居无求安 ”( 论 语 学 而 ) 、 “不妄作劳”

14、 ( 内 经 ) 和“一张一弛” ( 论 语 ) 、 “务以自佚 ( 逸 ) ”吕氏春秋孟春记)等诸方面,多属劳逸结合与劳逸适度的自我调配, 还并非有意识的身体锻炼活动形式。“动”则指有目的的某些身体自我训练 过程。如:礼记中所说的“仲夏之月,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的登 山远眺活动;汉书艺文志所说的战国时人以“引步”(徒手体操)求 健身的活动;内经所说的“广步于庭”、“导引”、“按”(按皮肉捷 举手足)等身体操练形式;庄子所说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 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都反映 了当时已广泛存在的“动以养生”的实践活动。到汉代则将它全面总结,形

15、成 了 独 具 特 色 的 中 国 古 代 导 引 体 操 套 路 体 系 。 马 王 堆 西 汉 墓 出 土 的 导引图 以及汉末三国时华佗五禽戏就是最好的见证。到唐宋乃至明清,更促成 了它的全面发展,达到日趋完美、出类拔萃的地步。象形拳、八段锦、十二 段锦及逐渐与武术结合的各种习武练功养生的套路形式出现,即为例证。第六、“静以养生” “静以养生”的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深为后 世养生家、道家所重视。老子从“虚无、无为”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 无 为 ”的 养 生 思 想 和 养 生 原 则 。

16、 老 子 说 : “致虚极 、 守 静 笃 。 夫 物 芸 芸 ,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些话都强调 “致虚”、“守静”,指出虚、静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状态,人们应该归复 于生命本源的虚静状态。老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以静养生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养生观点,进而提出了“静以养生”的思想。所谓“无视无听,把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 乃可以长生”。庄子在宥。要人们做到“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些 思 想 构 成 了 我 国 古 代 养 生 界 主 静 派 的 思 想 基 础 , 其 对 后 世 的 养 生 家 、

17、医 学 家 , 甚至哲学家所采用的修炼身心的方法产生了影响。庄子提出养生的同时,对追求健康与长生的“导引”“养形”予以完全 否定。庄子刻意否定了五种人,其中一种人是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然而,庄子借“庖丁解牛” 的故事,提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原则,主张只有遵循自然法 则,才能保持形体的强壮和精神的健全,却是十分可贵的。“静以养生”的思想,是在“动以养生”思想形成以后,在养生实践中 派生出来的一个支流。“动以养生”思想萌发于商末和西周,成熟于战国末 期和汉代;而“静以养生”思想则萌发于战国后期,成熟于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五代。二者时间相距足有五

18、百至一千年之久。“以静养生”思想萌发于“劳逸适度”、“张弛相辅”、“不妄作劳” 等有关劳逸结合的观点;到了战国末期,进而发展出与“动以养生”相对的 一 派 主 张 , 至 汉 以 后 才 逐 渐 构 成 体 系 。 提 出 了 一 套 关 于 “养 性 ”、 “养 神 ”、 “练心”、“内修”、“行气”、“胎息”等观点和措施来,形成了“治气 养心之术”。经唐宋两代而渐具规模,足可以和“动以养生”之术相比美。第七、“养备”、“动时” 提出了养生之道的要领是 “养 ”和“ 动 ”二 字 。 “养 ”包 括 “信医” (扁鹊难经语)即重视医疗保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洒扫沐 浴”等卫生保健

19、措施,“不妄作劳”、“善于习动”、“导引之术”、“治 气养心”等身体活动与身体操练以及心理修养方面的健身措施。并指出养与 动必须合乎 “备” ( 全 面 认 真 ) 和 “时” ( 适 时 而 不 间 断 ) 的 标 准 要 求 。 荀 子 : “养 备 而 动 时 , 则 天 不 能 使 之 病 ; 养 略 而 动 罕 , 则 天 不 能 使 之 全 ”( 天 论)。吕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 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则进而阐明了这一观点:“人体欲得 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终不朽也。”养与动的观点,构成了养生

20、学的基本宗旨,而动是其核心,养 是其基础,有养无动则不能强身,有动无养则不能持久。第八、“动静有常”易传是“动静有常”养生思想的代表。“易传”是“易经”最古老 的注解。在养生方面,提出了一些较为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为后世的养生思 想打下了基础。易传从阴阳五行等角度对精、气、神、意进行研究,十分重视人的 生命运动及其规律。主张“性命双修”,认为“性”(神)是生命的本质, 而“命”(形,即身体)是生命的本源。因此,必须“顺性命之理”,“穷 理尽性以至命”。所以,我国后来的养生学家多被称为“养性之学”、“性 命之学”、“尽性至命”之学。可见,易传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易传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见易传

21、系辞上)出发,肯定了 自 然 界 中 , 存 在 着 阴 与 阳 、 动 与 静 、 刚 与 柔 等 两 种 相 反 势 力 的 “相 摩 ”、 “相 荡 ”, 是 事 物 变 化 的 普 遍 规 律 。 主 张 生 命 的 运 动 决 定 于 阴 阳 二 气 的 动 静 聚 散 。进而提出了著名的、我国体育界常引用的一句(话)名言:“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见易乾卦)。即要人们去效法天地,按自然规律去以 动养生,强调“动静有常”,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概 括 起 来 说 , 古 代 养 生 思 想 , 主 要 分 为 主 动 和 主 静 的 两 种 思 路 , 主 动 派 、 主静派在相对

22、立中互相促进发展,同时又互相融和,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养生 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终为一体;这二者的融和与发展,如形意拳、坐功 二十四势等之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养生术的成熟与全面发展。动静结合论,及主动与主静两个侧重面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与流 派之形成,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养生术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有两点 结论:第一、长寿思想的产生是养生思想形成的先导;长寿思想是在奴隶社会 中后期才开始产生和发展的。养生术和养生思想都产生于其后。第二、养生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后期,成熟于封建社会初期以后,它是 养生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养生术是它的实践产物。管 子 的 养 生 思 想管子(公元前?公元前 645

23、 年),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早期的大 政 治 家 、 思 想 家 。 管 子 的 养 生 思 想 主 要 是 继 承 发展了 “易 ”的 “性 命 之 理 ”, 用于上层统治者的延年益寿,为其毕生功业服务,其主要内容如下。1、“为身” 管子是一位重事业、重实际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非常重视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特别是身体健康。对此他统称之为“身”,也就是“人格” 的意思。他说,人要建功立业,最怕不能把自身搞好,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 己。人能搞好自身,建功业于天下,自然会功成名就了。同时也说明了“为 身”是“为国”、“为天下”的前提和基础。管子上述论述,与后人所说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很

24、接近。但后人所说的“修身”往往是侧重 于道德、学问的修养,忽视身体健康,管子的“为身”则是把健康长寿放在 首 要 地 位 。 他 说 : “导 血 气 以 求 长 年 、 长 心 、 长 德 , 此 为 身 也 。 ”( 中 匡 ) 这深刻地说明了,管子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身体是根本;同时也 说明了管子是主张用“导血气”这种养生方法来求得健康长寿的,而求健康 长寿同时是为了“长心”、“长德”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修养。管子讲 “为身”以“长年”,主张要“顺天之道”,亦即顺其自然之道。我国古代 人以血气为人体的基础,顺天之道以养生,主要就是“导血气”,这一思想 是管子养生思想的主体。2、

25、“顺天之道”以养生 为身、为国、为天下,可以说是管子养生的指导思想。而“顺天之道”以养生,则应是管子养生思想的主体。管子讲“顺天之道”,即顺其自然之 道 , 这 种 思 想 出 于 “易 ”, 与 后 代 老 、 庄 说 的 “至 大 顺 ”与 “顺乎天理” (见老子六十五章与庄子养生主)的思想是一致的。(1)精气凝聚为人,人得精气以生 管 子 认 为 人 与 万 物 都 是 阴 阳 二 气 这 种 精 气 化 生 的 。 精 气 集 聚 成 人 与 万物,而一经聚集成人与物之后,其内涵精气就逐步消散,精气散尽,人与物 就自然消亡。但这种消亡不是化为乌有,而是精气游离复归于自然,再重新 集聚为

26、人与万物。其所谓鬼神,就是指流行于大自然中变化莫测的精气,而 不是一般意义的迷信之说。对精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大自然中的多种物质的统称,是构成人与万物的物质基础。 人是精气化生的,所以养生就必须把养气放在首位,而养气主要是蓄养精气。气和血是不可分的,气是血的统帅,血是气的根本,所以管子才讲导 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管子讲精气“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说不 仅人的肉体是精气化生的,其智慧、品德也是精气的显示,精气是人整个身 心 的 物 质 基 础 。 蓄 养 精 气 不 仅 可 以 长 年 , 又 可 长 心 、 长 德 , 而 达 到 其 “为身” 的目的。这样管子就把养生健身与学问道德内涵

27、相通的关系说清楚了,这不 仅是他的养生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管子养生思想的 哲学基础。(2)“滋味动静,生之养也” 管子主张“齐滋味而时动静。”养生要“顺天之道”,而饮食营养、适当运动则是人维护生命的第一需要。管子讲“齐滋味”,是说食品营养要多 样化不偏食,才最有利于养生。食欲不振、厌恶饮食的人,身体就不会好。 饮食营养,应是养卫生命的根本。管子又讲“时动静”对如何顺四时定肤色、滋味、音声、治气都作了说 明,虽然其具体内容看来不尽合理,但动静顺乎阴阳四时则是我国养生学中 不可动摇的原则。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管子讲养生是把滋味动静联系在一起提出的。而且 要求滋味动静都要适当。他说

28、有了饱饭吃的人,特别需要运动,食物才易于 消 化 吸 收 , 营 养 成 分 才 能 遍 及 全 身 , 而 达 到 “利 身 体 , 便 形 躯 , 养 寿 命 ”( 中 匡)的目的。管子的意思是要人动静行止均有节度。四时生息不同,必须 有所区分,出入生死不同而并存。养生需要物质,不能过于吝惜;但又必须 防 止 养 之 太 过 , 审 取 予 之 适 当 之 。 管 于 这 样 要 求 滋 味 动 静 以 养 生 是 有 道 理 的 。(3)养生在于治气养神 管子讲“顺天之道”以养生,讲究“滋味动静”,他认为这是必需的,但并不是高级的养生方术。管子认为高级的养生方术是治气养神,亦即现存 的气

29、功。管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精气化生的,精气是生之主,人存有充足的精气 自然就会健康生存。所以养生要“顺天之道”,最重要的是治养精气。对精气在管子书中论述其洋,但在词汇用语上并不统一。在他的书 中,神、灵、明、智、道、德、一等都是指精气,或是指精气的显示。管子 及 我 国 古 代 圣 哲 认 为 精 、 神 、 灵 都 生 于 阴 阳 , 只 是 最 细 微 的 气 , 是 物 质 性 的 、 变化莫测的,明、智也是精气(或精气的显示),道也是精气,是化生万物 的本然之气。精气不断运动变化,当它相对停留时就会生物,这就是德。道 与 德 不 可 分 , 说 起 来 就 可 以 不 区 别 了 。 在

30、 管 子 书 中 的 一 , 也 同 样 是 精 气 。 他说的“执一”、“守一”都是要人守住精气。首先扼要地说明管子上述实 质相同的众多词汇,对理解管子治气养神的思想是必需的。管子讲治气养神要“顺天之道”,其中心思想是静虚。静虚才能不伤害 自己。如何才能做到静虚呢?管子主张首先要静虚其心,因为心是人体的主 宰。我国古代人所说的心,是和脑(元首)相通的,只有心能静虚,才能耳 目聪明、身体健康。为使心神静虚,他对心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他认为心必须安宁, 不能过分用智,不能受情欲和物欲支配,注意心理卫生永保心中静虚,才能 健康长寿。特别是不能过度思虑,否则内困五脏,外伤形体而危及生命。为此 管

31、 子 还 提 出 “节 五 欲 , 去 二 凶 ”的 方 法 。 即 节 制 耳 、 目 、 口 、 鼻 、 心 之 欲 , 去喜怒之二凶,这都是为了使心神静虚不乱而说的。静虚是养神之本,也是治气之本。而精、神、灵、明、智、道、德、一 都是指精气或精气的显示,所以养神本身也就是养气。治气养神必须使心静 虚,这样精气自然就会集聚于心中。因而心静无欲,就会虚净,通于全身, 自然会健康长寿。这就是治气养神,达到最高水平的人了。管子讲养生要“顺天之道”,一方面讲“滋味动静”,一方面强调治气 养神。他绝不单一主动或主静。而是从生命的自然需要出发的,养卫生命所 必需的。而养生又不是单纯的为养生而养生,而是

32、为了身心全面健康,进一 步为治国平天下服务。这就是管子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老 庄 学 派 的 养 生 思 想我国俗称的老庄学派,系指以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 两书为理论指导的学派。老子的作者,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著 名 思 想 家 。 由 于 他 一 生 中 重 视 养 生 , 所 以 成 为 我 国 古 代 的 寿 星 。 司 马 迁 在 史 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庄子(又称南华经)的作者公庥为庄周及其门人,他继承了老 子的宇宙观和养生思想。老、庄的养生观的基本特征是一切都想得开,以生 死为朝暮,视荣辱得失如一。从人生哲学来讲,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 然而,从养生

33、的角度来说,却是一种乐观主义,对后世养生有很大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所以人体必须与自 然 规 律 相 适 应 , 才 能 长 生 。 他 说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 其 意 思 是 说 , 人 要 以 地 为 依 据 , 地 要 以 天 为 依 据 , 天 要 以 “道 ”为 依 据 , “道” 要以自然为依据。也就是说,人体适应自然,仿效自然,只要人的生活能合 乎自然规律,自然能长而久,人也能长生。顺 应 自 然 是 老 庄 学 派 养 生 的 思 想 基 础 。 所

34、 谓 顺 应 自 然 , 包 含 了 两 层 意 思 , 其一,是说人和动植物的生命的长短,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人的秉赋和 动植物的性能所决定的,并非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其二,是说人的养生必 须顺乎自然的本性,不可不适当地加入人为之力。庄子也告诫人们,养生必 须适应人和动植物的本性,不可加以摧残。祖国医学就是根据老庄学派“顺 应自然”的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和人与自然相适应的 学说。(2)身心兼顾 身心兼顾是老庄学派养生思想的核心。为了说明养身和养心不可偏废,必须两者兼顾,庄子还列举了两个故事 加以阐明。一是单豹隐居行善,与世无争,这是内心修养,可是却死于饿虎之口; 二是张毅

35、每过高门悬挂的竹帘之下,总是疾趋而过,以防竹帘下坠受伤,这 是对身体的保养,可是却又死于内疾。庄子运用这两个生动浅显的故事,说 明如果养身与养心不能全面兼顾的话,就犹如牧羊不鞭于后的效果一样,告 诫人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均不可偏废。老子在道德经中亦有一段论述说,为什么人不能都长寿呢?那是因 为有的人认为过度地营养身体,过奢侈生活,就可以长寿。其实,追求这种保养,还是造成短命或夭折的原因。而真正善于养生的人,主要是采取谨慎 小 心 , 回 避 祸 害 的 态 度 。 所 以 走 路 遇 到 ( 为 古 代 一 种 有 角 的 猛 兽 ) 和 虎 可 以 回 避 , 上 阵 打 仗 也 受 不 到

36、 兵 刃 的 伤 害 。 不 去 与 虎 争 路 夺 利 无 处 用 其 角,虎也无处用其爪了;不忘乎一切地去杀伤别人,别人也就找不到下毒手 的空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把自己置之于死地。老子这段话前面是告 诉人们要重视养心,后面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养身,身心兼顾才能健康长寿。(3)清心寡欲老子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清心寡欲,节制嗜欲。他说:最大 的 祸 害 是 不 知 足 , 最 大 的 过 失 是 贪 得 的 欲 望 。 因 此 , 他 主 张 : “少 私 寡 欲 。 ” 往后的许多养生家在养生方面所提倡的恬淡虚无,修身养性,为此而达到健 康长寿的目的,可以说就是老子这种思想的具体化。同

37、时,老子和庄子在养生方面都提倡宠辱不惊,超然物外。老子说:一 般人受到荣宠和辱没都会心神不安,把失掉名利看成失掉自己本身一样的大 患。其实,别人对你宠爱,也是对你的辱没,因为他对你表示宠爱时,总是 他在上,你在下,是他加恩于你,如果一个人甘居这种地位,那么得到宠爱 必 会 心 神 不 安 , 失 掉 宠 爱 也 会 心 神 不 安 , 这 就 是 宠 辱 若 惊 。 我 之 所 以 有 大 患 , 就是因为太看重身外的名利荣宠了。如果我对待这些身外之物就象“无身” 一样,同它毫无关系,又有什么大患可言呢?这就是患大患若身的意思。庄 子也劝告人们不要把世俗的赞扬与非议看作是光荣与耻辱,而应当内心

38、有自 己的主见。 秋 水 篇 说 : 庄 子 钓 于 濮 水 , 楚 王 派 大 夫 二 人 , 请 庄 子 去 做 官 , 庄子也持钓不顾,表示愿做曳尾龟。由于庄子具有清心寡欲、超然物外的思 想,所以,什么荣宠患辱,他都毫不在意,这样可以避免“积忧成疾”,对 健康长寿无疑是颇有裨益的。(4)生死齐观 庄子曾引老子的话说生死,终始是循环往复的,它既没有开端,也看不到尽头。“死亡将至”的忧虑,往往是老年人最大的心理障碍。庄子认为要 消除这一障碍,就应当树立超脱的生死观。他把“死生”与“夜旦之常”、 “物之情”联系在一起,强调生死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他告诫人们,生与 死就象昼夜交替的永恒现象一样不

39、可避免,是人力所无法干预的。庄子把那 些既不恋生,也不惧死的人称之为值得尊敬的“真人”,奉劝人们要乐观地 看待年少与年老,乐观地看待生命的开始与终结。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庄子 还编了一个故事:有三个好朋友,名叫子桑户、孟子为、子琴张。有一天子 桑户死了,孔子闻讯派学生子贡前往助理丧事。子贡去了一看,只见死者的 两个知心朋友,一个在弹琴,一个在编唱挽歌,脸上没有什么悲戚和伤感。 子贡禁不住上前问道:“你们面对着死尸歌唱,这符合礼仪吗?”二人笑着 回答说:“你这种人怎么知道礼仪的真意呢?”子贡回来把这件事给孔子说 了,孔子感叹道:“我和你应该尊敬他们这种超尘脱俗的人士啊!”这个故 事表明,庄子是十分

40、推崇超脱的生死观的。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其内容极其丰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老 庄学派的养生思想中也掺杂了许多消极和糟粕的东西,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 的精神和一分为二的态度去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导 引 行 气 术 的 兴 起“养 生 ”在 我 国 古 代 又 称 为 “摄 生 ”, 所 谓 “摄 ”, 即 有 “保 养 ”之 意 。 老子在 道 德 经 中 就 有 “善 摄 生 者 ”的 论 述 。 养 生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也 叫 做 “养生术”。或曰“养生之道”。最早的,最典型且流行、实用的养生术,主要 是导引、行气术。关于我国养生活动的最早记载,应当首推古老的甲骨文

41、。在现存的甲骨 文中已发现有许多关于调理生活、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记载。至于 我国养生术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创自黄岐”,相传广成子 曾把“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无为尔识,允执厥中”的十六字真言写在蕉叶 上授予黄帝。也有的人经研究认为是释教或道教的主张。其实,早在我国尚 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时,各种形式的养生术已十分盛行。最早的“消肿舞”即 是一种用于治病的导引养生术,在唐虞时代就很流行。素问移精变气 记载:“往古之人居禽兽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吕氏春秋古 乐也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 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从这些古

42、代文献中不难看 出,远在氏族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采用运动肢体的方法来适应自然、养生 保健、防治疾病了。素问导治方宜论中指出:“中央者, 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 宜 导 引 按 , 故 导 引 按 者 亦 从 中 央 出 也 。 所 谓 “导 引 ”, 就 是 摇 动 筋 骨 、 动 肢 节 , 是 一 种 身 体 运 动 ; “按 ”即 抑 按 皮 肉 的 意 思 ; “ ”就 是 指 捷 举 手 足的动作。后来,这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又和呼吸运动相结合,因而 为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庄子刻意篇记载:“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 矣 。 此 导 引 之 士 , 养

43、 形 之 人 , 彭 祖 寿 考 者 之 所 好 也 。 ”已 经 考 证 , 彭 祖 姓 篯 , 名铿,生于殷代,是人们理想中的长寿老人。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在彭祖 传中说:彭祖“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 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 心存其体,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其至。觉其气运行体中, 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葛洪在彭祖传中对彭祖的养生术说 得非常具体,就犹似当今的气功、保健按摩等健身术。由此可见,我们今天 所流行的传统养生术,诸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都是由彭 祖的导引术演变而来的。在商周时期

44、兴起的长期思想的基础上,至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专门从事 养生的方士,并形成了专门的动作术语与方法,成为追求长寿的炼养手段。 “行气”一词始见于 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在 战国初年,有一个呈十二面柱形的玉佩,刻着四十五个篆字,已对“行气” 的路线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叫行气玉佩铭,经郭沫若考释,原文如下:“行 气 , 深 则 蓄 , 蓄 则 伸 , 伸 则 下 , 下 则 定 , 定 则 固 , 固 则 萌 , 萌 则 长 , 长则退,退则天。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对这段铭文作了铨释:“吸入深入则多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 则 定 而 固 ; 然 后 呼 出 , 如

45、 草 木 之 萌 芽 , 往 上 长 , 与 深 入 时 的 径 路 相 反 而 退 进 , 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 则死。”这段行气理论使我们看到,即扼要指出了古代导引行气的全过程又 与历代练功家所说的“以意领气”、“气沉丹田”、“停闭意守”等练功方 法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我国导引气功术的确已很流行,并已发展 到较成熟的阶段。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养生术全面兴起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殷商时期,人们把上帝看作是万物的主宰,到了西周,又把主宰 一切的上帝称之为天,把天的意志称之为“天命”。由于天命思想的束缚, 人们把国家的兴亡

46、、四时的更替、人的寿夭福祸等等,都认为是天的意志。 所以,尽管尚书洪范记载了殷末周初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然而始 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 级以及一大批从奴隶制枷锁下解脱出来的农民对“生”表现了强烈的追求。 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总结和批判前人 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猛烈地抨击“天命论”的思想,公然宣称天是无意志的 自然物;人类的吉凶、祸福、贫富、病全,都不是天的意志。如战国时期著 名的思想家荀卿,荀子天论篇中就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 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其大意是说,如果养生的方法完备, 而又经常进行身

47、体活动,就是天老爷也不能使之生病。然而,忽略养生,而 又缺乏身体活动的话,就是老天爷也不能使之安全。荀卿所主张的这种用人 事来代替天意,用人力与自然界作斗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不仅为当时 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确立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 也为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全面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二、由于战国时期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想 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种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风行一时,因而极大地丰 富 了 我 国 传 统 养 生 术 的 内 容 。 譬 如 , 左 传 记 载 了 房 室 起 居 与 养 生 的 关 系 , 并对四时、五节、六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

48、了详尽的论述,进而提出了适应 自 然 气 候 变 化 , 调 摄 饮 食 起 居 , 以 及 节 制 房 事 等 养 生 主 张 。 老 子 在 道德经 中,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以及他所奉行的导引、 吐纳等练身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管子认为“精气”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提倡益气保精的养生方法。而吕不韦则认为精、气、神 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 因而主张注重对精神的保养。 他在 吕氏春秋 尽数篇中指出:“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先秦诸子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 我 国 传 统 养 生 术 , 加 之 他 们 之 间 还 有

49、许 多 不 同 观 点 的 争 鸣 , 对 活 跃 学 术 气 氛 , 提高学术水平而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比如,老庄学派认为以“静”养神可以 长生,吕不韦提出了养生贵在于动的主张,他在吕氏春秋中说:“流水 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竭 力主张通过运动来宣通血脉,以此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孔子及其儒家学 派的继承人则推崇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仁人 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成书于战国末期的 黄 帝 内 经 , 是 集 先 秦 医 疗 及 养 生 经 验 大 成 之 巨 著 , 具有极为丰富的养生思想。该书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生理、病理现象, 进行详尽的观察与概括的论述;并对生命的本质和起源进行了科学的探索, 阐明了人体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