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主要理论:1, 新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含义差异。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本质是一种制度对于另一种制度的替代。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2 哈佛学派 SCP 结构主义理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
2、构。3 产业组织论上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差异。 SCP 分析框架 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能够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和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 “结构主义者” 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芝加哥学
3、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 利润率” 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4 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绝对成本优势 、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化 、政策法律制度 、阻止
4、进入策略行为5 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谢勒等人的观点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 6 产量决策模型中同时博弈与主导企业领先博弈的均衡差异及其原因、含意。斯坦克尔伯格的均衡总产量大于古诺均衡总产量,而产业总利润小于古诺均衡的产业总利润。不过这里企业 1 的产量和利润都大于其在古诺均衡中的产量和利润,而企业 2 无论是产量和利润都比在古诺均衡中少多了。这当然是由于该模型中两企业所处地位不同的结果,企业 1 具有先行的主动,他把握住企业2 的理性心理,从而选择较大的产量获得了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先动优势 ”。7 产业结构优化的
5、内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8 罗斯托的发展阶段论与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 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 ,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
6、分水岭。所谓“起飞阶段”,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
7、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进如下几种规律性:一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二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其独特的规律。 三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四 从
8、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9 主导产业含义与形成的条件。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产业。其特点是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 )之所以能够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是因为它创造并满足了新的社会需求。一般来说,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往往代表着市场上产生的新需求,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以及代表着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因此,主导产业(或新兴产
9、业) 对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又可称之为“先导产业” 。10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效率来源。产业集聚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就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基本概念与重要知识要点:1, 主导产业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 看作是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产业。其
10、特点是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 之所以能够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是因为它创造并满足了新的社会需求。一般来说,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 )往往代表着市场上产生的新需求,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以及代表着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因此,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又可称之为“先导产业” 。2, 先导产业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先导产业就是那些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很高,可以带动
11、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它们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先导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自然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行业增长速度超过 GDP,并且保持持续增长。 2、对国民经济的未来走向影响较大。 3、是财富积聚速度最快的行业。 4、市场潜力大,处于规模快速扩张的成长期。 5、产业关联系数大、技术联带功能强。3, 支柱产业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支柱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都是支柱产业。处于成熟期的产业能否成为支柱产业还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下特点,
12、即其产出或收入在整个产业系统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维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当然,支柱产业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有的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逐渐进入了成熟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而原来的支柱产业则会渐渐步入衰退期而失去其“支柱”的地位。4, 产业发展阶段论产业分类a) 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b) 对某单个产业而言,从本质上看它无非是一些具有某种相同生产技术或产品特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品。c) 而企业,尤其是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
13、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5, 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的“产业” 范围较小,仅指生产具有密切替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 产业组织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是指同类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它表现为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结合的四类市场结构,即完全竞争型、完全垄断型、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垄断型等市场结构。它反映了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差异、市场地位差异和市场效果差异。 第二,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是指同类企业相互联结的组织形态,如企业集团、分包制、企业系列等。这些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既根源于企业间技术关联的专业化协作程度,又取决于产业内企业
14、间垄断与竞争的不同结合形态。6,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a)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 效益。产业关联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7,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
15、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8, 有效竞争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a) 即市场结构标准b) 市场行为标准市场绩效标准9, 完全可竞争市场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10, 潜在竞争压
16、力与可维持定价的关系11, 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 在其 1954 年发表的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的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强大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二元经济。基于这一特点,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张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之间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问题.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产
17、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刘易斯模式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不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这会造成农业的停滞;二是忽视了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否则工业中吸收的来自农业的劳动力就没有口粮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费景汉和拉尼斯两人后来对其
18、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即“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他们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把二元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刘易斯模式基本相同,农业部门存在着隐性失业,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第三阶段,农业部门也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因此,农业促进工业发展的作用,不仅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而且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但是,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模式由于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劳动无限供给假设基础上的,并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为依据,因而存在诸多不足,表现在: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
19、实际不符; 忽略了工业的技术进步; 忽视了工业部门产品的需求究竟源何而生,由何而来的问题 。 12, 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的关系13, 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考察市场的最重要要素衡量指标:a) 行业集中度b) 洛伦兹曲线c) 基尼系数d)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14, 产业集中度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 业的有关数值指标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企业规模与市场容量是影响因素)具体计算指标: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a) 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b) 指标含义:(计算公
20、式)c) CRn:行业中前 n 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d) Xi:第 i 位企业的相应指标数据e) n:集中度指定的企业数f) N:产业内企业总数15, 赫芬达尔指数简称 H 指数,它是某特定产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式中: 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i产业中第 i 位企业的规模;Si产业中第 i 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产业内的企业数。 HHI=1, 意味着什么? HHI=0, 意味着什么? HHI 越大, 意味着什么?16, 洛伦兹曲线对产业集中度的判断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与对角均分线重合,意味着
21、什么?越偏离对角均分线向右下角,意味着什么?当市场为几个大企业的寡头垄断市场时,洛伦兹曲线呈现什么形状?17,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别化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 :需求的交叉弹性:(公式)式中: iji 产品需求量对 j 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dqi/qii 产品的需求变化率;dpj/pjj 产品的价格变化率。 18, 广告密度广告密度AD/
22、SL 式中:AD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SL产品销售额。 19, 退出壁垒的定义定义: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20, 退出壁垒构成要素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21, 最高阻止进入价格22, 产业绩效判定指标利润率、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的含义绩效指标(一 )利润率 (收益率)指标:R=(-T)/E 式中:R 税后资本收益率; 税前利润;T税收总额;E自有资本。(二 )勒纳指数(Lerner index)和贝恩指数(Bain index) 勒纳指数: L=(P-MC )/P 式中:L 勒纳指数;P 价格;MC边际成本 贝恩指数 会计利润
23、: a=(R-C-D) 式中: a会计利润;R总收益;C当期总成本;D折旧贝恩指数 经济利润: e= a-iV 式中: e经济利润; i正常投资收益率;V 投资总额。23, X-非效率含义及成因所谓 X 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 X 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这样,就很难避免产生低效率的选择和行为。 24, 无限次重复博弈与企业共谋的关系25, 罗
24、斯托主张的经济增长的本质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26, 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是霍夫曼(W.G. Hoffmann)在 1931 年提出的解释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它阐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济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正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并引入“中间需求 ”与“最终需求”的概念。霍夫曼比例(H)=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
25、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 5(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 2.5(1)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 1(0.5)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题目所示的修改,实际包含了两个含义: 第一,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济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正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如下两图可以看出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是在国民经济只存在工业
26、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他把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和居于主导地位,等同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现在的修改,是将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加入到计算之中。 第二,引入“中间需求 ”与“最终需求”的概念,从而可以利结合列昂惕夫投入产出表以及消费、投资需求关系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27, 投入产出表中的行列平衡关系与含义(1)各行的平衡关系是:各行的中间产品+各行的最终产品= 各行的总产品 .反应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流向。(2)各列的平衡关系是: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各列新创造价值=各列的总产值 。说明各产业部门的价值形成的产出过程,反应了每一产业部门的
27、产出与各产业部门为之投入的平衡关系。28, 投入产业表关联指数含义: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国民收入系数、直接劳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 j 产品所直接消耗的 i 产品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也就是说,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直接劳动消耗系数。该系数是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它是依据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的。国民收入系数。亦称净产值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净产值的数额。29, 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的含义
28、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30, 产业波及效果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31, 生产诱发系数含义所谓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
29、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生产诱发系数用于测算各产业部门的各最终需求项目(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对生产的诱导作用程度,可以揭示和认识一国各最终需求项目对诱导各个产业部门作用的大小程度。生产的最终依赖度是用来测量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大小 。32, 地区产业相关系数含义33, 产业结构政策种类34,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思想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 广义经济增长极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 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
30、略经历了均衡(20 世纪 50-70 年代)- 非均衡 (80 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35,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大量事实证明,政治对于经济从来就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家权力可能促进或妨碍经济的发展。顺应经济规律的政府行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违背经济规律的政府行为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经济的正常发展。总之,政府总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力量。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是政府管
31、理经济的基本工具。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实现形式“市场失灵” 说 产业政策的兴起和存续是弥补市场缺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需要 。“赶超战略” 说 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 ”的需要 。“国际竞争” 说 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6, 产业政策的种类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 根据政策的对象领域的不同,产业政策还可以分为农业政策、能源政策、对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环保政策、中小企业政策。 根据政策目标的不同,还可以对产业政策进行细分,如产业结构政策就可以细分为战略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新兴技术产业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