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2.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
2、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情感目标: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
3、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 ,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目的: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拨并范读。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语调。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
4、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其词作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形。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
5、理感受。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的精神
6、品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明确:这首词借“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 。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明确: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重点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的豁达乐观的情怀。二者的共通之处:人生遭际、执着追求、豁达乐观。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目的:这是
7、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附:板书设计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上阙:雨中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下阙:雨后全才定风波苏 轼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儒道释思想 (目的: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和词作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学生的资料积累、必修中相关课文的学习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
8、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项 目 评 价 说 明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评价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达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鉴赏古代诗歌命题及解题技巧的目标达成学习本课联系了以往所学的内容,方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自己的积累进行写作,人物评价准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