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像让作文闪烁个性光彩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教育要创新,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这既是对文章的要求,更是对创新精神的一种倡导。作文训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想像要富有新意,要能换角度想,应给心灵世界的自由,让思想的触觉上天入地,涉古历今,直至未来,要求新求异,努力创造新的形象,传达新的思想,给人以新的教益和启迪。正因此,本设计将在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两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把老师的点拨、讲解与学生的练习、感悟有机结合,使学生切实掌握创新构思与写作的方法,并用于实践。一、实践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完成一道趣味测试题:用一个圆和一条直线,
2、你可以组成什么?并加以解释。(多媒体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2、猜一猜:题目: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经过的人似乎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 ”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教师在学生猜过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仅供学生参考):“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原因: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 ,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
3、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 这就是一句话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后产生的奇妙的力量。3、教师送学生一句话,引入正题:作文要靠创造性的思维,要让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在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任意飞翔。(二)揭示学习目标教师寄语:放松心情,大胆设想,大胆表达,自己的就是最好的。1、根据提供的词语,构思小故事;2、打破常规和定势,从题目或观点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确立主题,以表达自己
4、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3、开拓构思的空间,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思考;4、用穿越时空隧道,别出心裁,新颖独到的境界,欣赏“奇文” 。(三)训练过程1、讲短小故事比赛,进一步打开思维:用“海洋” “巧克力” “小马”三个词在 1 分钟内构思一个可讲 1 分钟的故事,词语顺序不限。步骤:(1)每位同学趴在桌上,静心构思;(2)分为 4 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故事;(3)每组选出 12 位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风采。2、用多角度思维,冲破思维定势,获得“精神自由” ,达到内容创新。A、换个角度想想(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开拓学生思路):(1)邯郸学步1) 、欣赏 flash 动画,
5、概括本义;2) 、教师抛砖引玉;(赞扬勇于学习好的方面的做法,见好就学并力争学到家。老师完全相信同学们都有独到见解,请展示!) ;3) 、学生交流讨论后大胆展示与众不同的见解。(2)蚂蚁:1) 、欣赏 flash 动画,概括本义;2) 、教师引言:(老师拿蚂蚁与蜜蜂、蚕作比较,蜜蜂、蚕那样献身精神令人感动,而蚂蚁呢却只为自己打算显得如此渺小。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高见,请畅所欲言!) ;3) 、学生先在组内展示,每组选出代表面对全班交流有个性的认识。(3)对牛弹琴1) 、欣赏 flash 动画,概括成语的本义;2) 、老师听说,科学养牛,给牛听音乐能助长呢!同学们独到的见解呢?3) 、鼓励同学勇敢
6、地走上讲台说自己的见解。B、放开来想一想:(1)从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谈起。作文构思时的思维是发散的,从此人到彼人,从此事到彼事,从实到虚,从实意到象征。(2)多媒体出现灯问你一下:1) 、画面上有几种灯?分别描述。2) 、无数与灯相关的故事引起了我们无尽的联想。你由灯想到了什么?(3)以“鹅卵石” “水” “桥”为话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你的构思。 (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与合作中掌握知识)(4)当学生思维被打开后,可能出现学生兴趣盎然,一发不可收的现象。由此拓展:发散思维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中,经过比较权衡,最终选择一个最佳
7、角度。其标准是新颖、深刻、熟悉。这也是思维的聚合过程。C、时空、主体转换思维(1)多媒体出现坐标图(让学生直观理解)教师讲析: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时间和空间,写作主题可以是我或者是非我,是这一平面上的任一点。这样发挥想象,你就可以自由遨游于无限大的时空之中,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甚至可以用仙境、梦境之类超现实的东西折射现实。之后为文,无疑会别出心裁,新颖独到。(2)古人活了(欣赏优秀作文刘备出书目的: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穿越时光隧道。D、教师提问(小结):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作文需要哪些思维?A、反过来想逆向思维B、让我们的思维发散开来 发散思维C、让我们的思维超越时空 时空、主体转换思维3、用多形式写
8、作,打破文体常规,获得形式自由,达到写法上的创新。让我们来看一份奇怪的帐单(多媒体展示)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 (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打字员的薪水 (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 (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 (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衣服 (一大笔开支)相信大家一定看懂了这份帐单的意思。这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马克土温的一篇小小说,对你有什么启发呢?原来文章是可以这么写的!文无定法,文章完全可以是意之所至,天马行空,布局形式。希望同学们有所启示:可以构思成日记、书信、寓言、童话、戏剧、谈话、广告、病历、合同、报告也可以构思成小标题组合式、排列式、递进式相信在大
9、家读过的东西中,这些文章样式大家都有所了解。总之,只要能很好地服务于内容,任何形式任何文体都是合适的,你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四)教师鼓励性总结同学们都有丰富的想像力,作文的过程也是精神获得自由的过程,反过来想,发散性的想,穿越时空的想都可以,这样,我们的内心世界多丰富呀!我们的作文就能闪现个性色彩。(五)实战练习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你会想什么?其实,生活中的阳光时时刻刻在我们身旁,你能感受到吗?请以“阳光”为话题,文体不限,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二、收获与体会本节课用多角度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获得精神自由,达到了内容创新。课堂上学生的阵阵笑声、掌声,讨论气氛如此活跃,是教者始
10、料未及的。这充分说明了只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树立起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一)驾驭教材,不落窠臼在认真学习教材写作知识、分析教学建议后,大胆地走出来,针对学生写作实践中的思维状况,引领开启出三种思维。始终把学生当作写作的主体,其实,主体的实践比苍白的理论来得更重要,所以教者从学生写作思维的实际出发,扣住“想像”这一主题,自始至终激活学生思维。无论是口头描述、辩论交流,还是书面写作,都是学生自己演练,自己在展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形成“思维场” ,思维是开放的、拓展的,过程和方法是综合的。(二)内容丰富,过程充实面对初一同学的活跃
11、的思维,精心设计,有 flash 动画的感性调动,讲故事展示的激发,小组竞赛形式的鼓励,可谓动态纷呈, “奇思妙想”也绽放出鲜艳的花朵。当我们的学生欣赏完马克吐温的帐单小说后,会心一笑,大开眼界,原来文章是可以这么写的!文无定法,文章完全可以是意之所至,天马行空,不拘形式,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完全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学生展示以后,意犹未尽,竟出现一个问题刚提出后就有七八位同学同时站起来抢答的现象。这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放得开,如何聚得拢?发散思维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中,经过比较权衡,最终选择一个最佳角度,其标准是新颖、深刻、熟悉,即思维的聚合过程。(三)专家引领,效果明显本节
12、课曾面对市、县级教育专家开设,原镇江市教科所赵美华老师认为:本课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作文教学的一项很有价值的尝试,使很难解决的作文变成了可操作的方式。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句容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金保老师在评课中点出:学生回答精彩纷呈,虽然有的回答是幼稚的,但长期下去,学生将彻底摆脱写作文的苦恼,有创意的作文将会层出不穷。句容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样评价:本课本着因材施教,鼓励为主的原则,启发学生思想的空间,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长期下去,千篇一律的现象将会逐渐被改变。三、问题与建议(一)大多数同学展示自己的想象进入了欲罢不能的状态,但也发现了少数同学无所事事,处于观望的状
13、态。应对方法:让学生在组内逐个陈述自己的想象,然后组内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要随时把握讨论动态,关注全体同学学生讨论情况。(二)有些同学的想象离奇离开了生活源。写想象作文,首先要放宽自己的想象空间,新奇、丰富的想象会给作文带来奇丽、美妙的色彩。在这个空间里,你是整个世界的主人,因为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你的想象而存在,你想的越多,这个世界就越丰富多采,反之,你的想象力贫乏的话,你的世界将会暗淡无光。当然,所有的想象从某种角度看,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新奇并不等于离奇,只有有一定现实生活依据的想象才是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可以理解的世界。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在
14、展开翅膀翱翔的同时,不要忘记现实生活是依托我们起飞的空气。要写好想象作文,就必须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细节,注意汲取科学知识,以这些内容为依托,进行合理的创作,就可以建造出奇幻绚丽的属于你自己的世界。(三)小组讨论问题指向性不是很明确。在讨论前,教师要充分进行准备,事先估计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为什么要分组讨论” 、 “分组学习要解决什么问题” 、 “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 “讨论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随时把握讨论的动向并及时进行调节。教师如在组织讨论前不充分估计,那么,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则会处于“盲动”状态,有如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钻” ,更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