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我三枪毙掉了的张艺谋又从三俗的的地狱里爬了出来。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元素的纯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票房可能根本无法超越唐山大地震的六亿六千万,但是至少让我们找回了这个走西口出来的山西汉子的淳朴。这是他的回归,和我的回忆。 我非常喜欢扎着两条小辫儿的女孩形象。可惜,城市里我们再也找不到了。 非常怀念穿绿军装的少女,最好军装上有补丁,洗得发白,因为小学时,我暗恋过部队大院里的一个女孩子。她就是这样的,至少在我浪漫的记忆中是这样。今天,我们也找不到了。 看这部文革题材电影里女知识分子“牛鬼蛇神”扫大街,我非常伤心。这是我走进影院,走进历史,第一次的酸楚。只有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里对文革中知识分子境遇的同
2、情和对极左路线无情的批判才可以媲美。她们戴着苍白镜框的眼镜和瘦削而抬不起头来的背影,立刻触动我敏感的神经,因为我的母亲文革时受到的待遇几乎完全如此,而父亲则惨遭年轻的造反派的毒打和游斗。现在翻看家里父母的老照片,依然可以回忆起当年:每天早晚他们单位的高音喇叭播放东方红的时候,他们脸上的虔诚和麻木阴阳交织。当时的政治又黑又厚。但是,不同的时代,人性的角落里幸存着各种截然不同。 张艺谋最善于把角落里的小人物搬上艺术的中心舞台。这个导演来自黄土地,所以他甘愿一个月不刷牙,泡在老井里体验底层的甘苦。正是这样的江湖之远,把他捧上了一阶高于一阶的庙堂之高。华丽的大场面,大预算和大制作的英雄类的冲动真比不上
3、对平头百姓的回归。 老谋子把这一颗又一颗酸楚的山楂串成了一个“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返璞归真,有陶渊明倦鸟投林的境界。我在这里找到了三十五年前的许多自己经历的寻常小事。心头掠过多次怀旧的伤感,月移影动,幽幽的,似深巷里的桂树飘香,绵绵不绝。人人都有过暗恋,它和初恋一样甜蜜,让无数成年人回味儿,令更多的未成年人向往。不同的是,暗恋的结果是伤逝。 如果看了张艺谋近作山楂树之恋,作为中学生的父母,你不会原谅自己的粗暴干涉。如果棒打鸳鸯飞,那是犯罪。但是,影片里故事的历史背景是荒唐的极左岁月,中国人喜欢咀嚼历史,更愿意原谅历史。人们原谅了女主人公静秋的妈妈背过身去的冷酷。因为她担心,已经被
4、迫害的老公,再加上女儿恋情的“不轨”会彻底断送了她精心呵护的家庭。 男女孩之间的第一次牵手,青涩的初吻,哪怕只是神色慌张地亲一下腮,都会担心怀孕,这就是山楂树的笑果。每次的约会都形同陌路,保持距离。但是,一定会有伊甸园里除了遮羞布外什么都很随性的撒欢儿。唉,那个年代。如今,这样天主教徒般婚前的自律只存在于我们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里了。可能只有英文小说荆棘鸟会与作家张贤亮笔下的牧马人有一拼,才会从宗教的角度挖掘灵与肉的雷池半步,和可能引发的天塌地陷。也只有我们这一代以上读过苏联小说牛虻的才会有切肤体会。 如血的残阳里,依然会有月上柳梢的凄美。那个时代,政治的角落和人性的角落一样有太多文学
5、的素材,需要艺术的挖掘。我们还没有认真反思过,还散落在群体的记忆中。张艺谋以如歌的行板,细雨梦回。 把少男少女恋情发展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和它们的甜蜜,放大到银屏上,都有揭秘和窥淫的嫌疑。坦率地说,静秋长得不漂亮,更不会演戏。但是,张艺谋在上千个少女中选中石家庄某一中学的女孩儿周冬雨,成为出品人张伟平捧红的第十位谋女郎也绝非偶然。周冬雨的青涩是典型的中学少女,很乖,心地柔弱,善良,朴素得就像无数颗山楂中的普通一个。漫山遍野的,根本无法一眼识中。但是,她有让慧眼的男生一见生怜,再顾心慌,第三眼产生好感,接下来会对天发誓的拙荆之美:非她莫属。若是在小升初的年龄,男生会远远地尾随其后,买了送她的小礼物,
6、又放在书包里一学期都心神不定的那一种。孩提的冲动和胆怯都有审美意义上的回味儿。冥冥中的上帝,或圣母玛利亚一定会嘴角挂着微笑在暗中保护这份稚嫩的圣洁。 这一切朦胧的,幼小的美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是,奉劝神情紧张和神经质般的家长们:一定要尊重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今天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往她们的书包里放上一盒避孕套,轻轻地说:闺女,你长大了,但要保护好自己,分清生活的主次。因为父母亲们根本防不胜防,不如因势利导。无数次我开车经过一所中学外的河边,看到忘情的男女同学拥吻,牵手,在杨柳岸依依难舍。相信所有正在中学“早恋”的同学们看了我的博文一定会说:杨叔叔真棒,真希望他是我的爸爸。哈哈,真要是我有了这样
7、的女儿,我一定得先考虑如何说服孩子的妈妈,不然家无宁日。 整场电影下来,我的眼睛始终不愿放弃哪怕一次静秋的背影的出现。感情世界里的背影是伤逝。电影山楂树里最揪心的是听说老三生病,赶到医院,愿意犯错误,偷偷地守在楼道里,被医生赶出医院又坐在大门口的外面一夜不归,靠在门柱上露宿街头一夜。昏暗的路灯下,那石阶上瘦小的背影真是人见人怜。那一夜,她是世界最美的小天使。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黑暗中划亮希望,温暖着冰冷的世间。 影片中的第一个“泪点”是恋情的暴露。静秋的母亲理解“贫家有女初长成”后的情窦初开,但是约法三章,用政治高压暂时拆散两个年轻人。老三和静秋在冷漠的母亲背过身去,允许他们包扎伤口道别时
8、,老三垂下头去,鼻子上滴下的极其难过的泪水。这场戏处理得特别到位,细腻,真情,内敛,震撼。 第二次“泪点”是影片结束时,老三患白血病弥留之际,静秋跌跌撞撞地被老三的爸爸(省军区司令员)派车接到病房道别。然而,她不知道老三的姓名,不知如何称呼自己的生死恋人,观众心里为她难过着急,满场唏嘘。据说小说里的描写许多地方与电影有大的出入。作者艾米挑出了一百处硬伤。但是,演员的青涩和自然,就像一白遮百丑。世界上名著改编成电影的很多,优秀的和成功的都无外乎是剧情改编和演员的出色。 我喜欢这部电影,更多的恐怕还是怀旧。喜欢里面历史的荒唐中的文艺部分:红卫兵小将们在舞台上排练对领袖的个人崇拜,集体舞,很像今天的
9、北朝鲜,抱歉这个比喻有人不喜欢。只不过,张导的镜头里,舞榭歌台,个个是小美女,是天使。可是朝鲜半岛的北端在厚厚的粉底下是面黄肌瘦的苦撑。 静秋并不漂亮,是朴素的美。所谓伊人,也是那个时代赋予的:精神夸张,感情内敛。但老是觉得演员静秋长得特别想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外形。只不过,静秋多了许多城市里知识分子家庭固有的书香和知书达理,文静,内秀。两部朴素的近乎乡村女子的电影没有云水谣里的男女主人公帅气和甜美,却似乎流露出老谋子的初恋造型,厚道,纯朴,小家碧玉。这里的女孩子日后无法如日中天到巩俐和章子怡的地步,但会让人永远记住朴素二字。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我们丢失了的贞洁。失去的最可贵。 这种
10、电影如今也只有偶尔犯浑的张艺谋敢接拍,而且出奇制胜。虽说票房比不上同时上映的盗梦空间,但是,我接着两场看下来对比,四十块钱的山楂远比 100 元的盗更令人回味儿。 这部爱情故事简单纯净得让人只会想起音乐之声里的玛利亚和她的孩子们。只不过,静秋的年龄小她许多。而且,她和老三偶尔的撒欢儿竟被静秋的母亲截获。跟玛利亚冲出教堂的禁锢,遭遇孩子们的军人父亲的尊严,有异曲同工。 必须一提的是,电影里故意被导演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那棵神圣的山楂树,在迷雾中若隐若现,有些菩提树的影子。这是老谋子的伤感。阅尽人间春色的著名导演,身边美女如云,到底还是风景这边独好。 本无菩提树,何处染尘埃。怀旧,失落,虚无。只有窗外一轮明月,好一个静静的秋夜,明目皓齿,几许忧伤。 搁笔吧,孩提幸福的伤逝,是人类文明永远的痛,不信你细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