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694786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这是根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井遗迹复原而成的。河姆渡水井遗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遗迹,说明河姆渡的远古居民已经知道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他们对水的饮用要比以前方便多了。【日出而作】 7000 年前这里就是男耕女织 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照耀到沿山麓坡地分布的原始村落时,新一天的劳作开始了。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荡桨河湖,张弓引箭;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用藤草编制用具;村舍间,猪狗相逐,小孩玩着捉迷藏的游戏通过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和一个个赋予艺术色彩的人物塑像,应用声、光、电等媒介,展厅带我们走进了当年河姆渡先民群体劳作、过着艰辛而又富有情趣

2、的生活场景中。1973 年挖掘出土的稻谷堆积层、碳化米粒、稻穗纹陶片、稻根等悉数展列在人们眼前,原来,7000 年前的人类就已告别茹毛饮血,过上了饭稻羹鱼的生活。用于耕田和渔猎的器具让我们看到了如今锄头、鱼钩的雏形,而出土的酸枣、菱角、芡实、葫芦子等种子告诉人们,那时候,人们就喜爱吃这样的水果、果实。同时,猪、狗、牛的遗骸以及圈养用的栏杆也向人们诉说着,早在 7000 年前,饲养家畜已成为河姆渡人生活的一部分。出于御寒和美化的目的,人类最初用兽皮或树皮缝制简单的“衣服” ,而河姆渡出土的纺轮、梭形器、机刀和骨针的大量发现,表明 7000 年前的人们已开始纺“线”织“布”和用简单的纺织机具。 在

3、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1973 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现余姚市河姆渡镇)决定在姚江边上的渡头村兴建一项水利工程,以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在施工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

4、片和动物的骨骸,这一现象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经过 1973年冬天和 1977 年冬天先后两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物古迹举世闻名。尤其是河姆渡遗址,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的摇篮,距今已有 7000 多年的历史了。漫步在博物馆广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还是江泽民爷爷亲笔题的呢!去发掘现场会使你大开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是当地村民在 1973 年夏天兴修水利时发现的,先后两期共发掘 2800 平方米,经专家们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 14 的科学

5、测定,确认河姆渡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达 4 万平方米,是属于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经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它由四个互相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文化层组成。第一、第二层距今 5000 至 5500 年,属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层距今约六七千年,属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每个文化层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遗迹。更使人惊叹的是,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片木构建筑遗迹,经古建筑家鉴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 ”建筑。这种已经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是我国所罕见,亦是人类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如果说发掘现场使人大开

6、眼界,那么文物展览厅会使你叹为观止。一跨进博物馆大门,展现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有鸟类、爬行类和类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走过通道,来到第二展厅,这里展示的是“稻作经济” ,形象地反映了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令人称奇的是展出的一些 7000 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同时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钵、釜、盆、罐等容器,不仅充分证明了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说明早在 7000 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饮食文

7、化已很丰富了。转弯进入第三展厅,让我们领略了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画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众多艺术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 碟形器最为醒目。徜徉在遗址公园,目睹着河姆渡人各类生活、生产场景,面对着这些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扬的曲调,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得使人思绪绵绵。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身为河姆渡人的子孙,应该知道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也值得我们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刻苦

8、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为家乡创造出更伟大、更辉煌的奇迹。这样,我们才不愧为河姆渡人的子孙。河姆渡遗址介绍遗址属于 7000 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总面积约 4 万平方米,有 4 个文化层,上下交错相叠。其中第四层距今约 60007000 年,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迄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遗址中发现的稻谷有籼稻和粳稻两种,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遗址中发现大批木构子栏式建筑的遗迹和构件,已经采用榫卯联接技术。此木结构建筑遗址,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中有 50 多种动物遗骸,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和野生的鹿、獐、熊,以及这一地区已绝迹的象

9、、犀牛等,此对探讨古代气候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起源过程,有很大价值。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有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河姆渡古村落介绍古村落内杂乱茅草覆盖着的幢幢土楼,线条粗犷的原始布置,迷人的古老乐曲,充满神秘气息,令人恍惚中会一扫萎靡颓废,顿悟中会忽而感觉,自己似乎成了七千年前古老质朴的河姆人:剽悍有力,朝气勃勃。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介绍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大量珍贵的古文物, “原汁原味”展示了六、七千年前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古石器、原始陶器、雕刻精美的原始骨器;展示了灿烂的原始农业文化:耕种用的古骨耜等;展示了包括人工饲养的猪、狗和水牛在内的 50 多种古动物遗骸;还展示了采用榫卯联接技术的木构干栏式古建筑遗迹和构件等。七千多件出土文物,蕴含了 4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 4 层是迄今所发现的,长江下游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古文化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