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文化交际-浅谈从中西文化差异谈英语教学王韩20113 月 4 日跨文化交际-浅谈从中西文化差异谈英语教学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易导致语言学习和理解的困难。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师应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通过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障碍,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正文: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
2、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Ward H.Goodenough)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提供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所以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
3、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只有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价值观差异 (1)张扬与谦虚:西方人比较崇尚独立、自主和个人奋斗,喜欢张扬个性。当取得成就或荣誉时,一般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悦。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常常避免锋芒毕露,强调中庸,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听到外国人夸耀自己某方面做得好时,中国人常用“哪里哪里”
4、、 “一般一般”等谦虚的回答。这种中国式的谦虚经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 (2)个人与集体:西方人比较推崇个人自由,认为“天赋人权” ,保护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作为集体和组织中成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次要的。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了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较少因为考虑集体而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与利益。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推崇无私奉献,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及先人后己与公而忘私的精神。 2.思维方式的差异 (1)思考问题逻辑顺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地址从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顺序,这体现了中国人
5、的整体思维,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 ,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可以从信封的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得到证明。如:“中国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是中国的写法,而外国人写法则是Hanbin District,Ankang,Shaan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与准确性:模糊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准确性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点。西方人将一日三餐 breakfast、lunch、supper 按照时间分得清清楚楚。中国人则不习惯于精确地确定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惯于在一种动态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等语境来确定其所指
6、,例如“: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三餐中的任何一餐,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 (3)直接性与间接性: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别人的邀请或问候通常不直接的回答,而是采用间接的方法给予回应。尤其是在作否定回答时,通常不给予直截了当的否定回答,因为中国人认为这有伤人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7、.”1 3.社会关系的差异 (1)等级观念: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并且不允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他们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这一点可以从一则英语谚语中证实“: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 boycan be a presi-dent.”(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比较强,家长制、一言堂等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2)家庭结构:中国人重视家庭,血缘关系、亲情观念强。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三、四代同堂是中国传统的幸福家庭。在这样
8、的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成年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义务。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式的家庭主要由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构成,家庭结构比较简单。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太多的依赖性。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一般也不会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疏远。 4.生活礼仪的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的问候语常用:“吃饭了吗?” 、 “上哪儿去? ”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是这类招呼语不适合用于与西方人打招
9、呼。他们以为你要邀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西方人的招呼用语很简单,如,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you?”或者 “Whats up?”等。 (2)赞美与批评:西方人喜欢赞扬别人,被赞扬者总是坦然接受。而中国人受到表扬时总是给予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西方人对别人的批评总是直截了当,中国人批评别人用婉转、含蓄等间接的方式进行。 (3)劝告和建议:在中国,对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而言,婚姻是私生活,别人不应干涉。如果一个中国人得知其一位美国朋友到了婚嫁年龄而没有结婚,关
10、心地说“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partner.”(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应该找个女朋友。)这句关心和建议的话反而使这位朋友很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建议干涉了自己的私事。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1)习语、典故:英语典故、习语除了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外,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如“green-eyed” ,许多学生翻译为“绿眼睛” ,其实该词相当于汉语的“红眼病(嫉妒) ”,它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 。奥赛罗由于受人间的挑唆,杀害了自己美丽的妻子,制造该惨剧的凶手
11、是绿眼妖魔(green-eyed monster) 。再如,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自豪,在中国文化中, “龙”是吉祥、高贵、权利和繁荣的象征,而在英语中的“dragon ”则表示凶残的动物。 (2)颜色词:红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着热情、喜庆、吉利。例如,中国人在其传统的婚庆日子中就钟情于红色,都会贴上红色的对联,喜字来庆祝。 “红白喜事” , “红运”等词汇也是褒义词。另外,红是汉语中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是革命、进步的象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不同的与红色搭配的词语,如红军,红卫兵,红色政权等。红色还可以表示顺利、成功等意思,例如,得到老板赏识的人称作“红人
12、” ;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 、 “红极一时” 。但是外国人认为红色是危险的信号,所有的交通信号灯的红灯都是警告行人及车辆亮灯时不能穿越马路的,例如, “be red with anger”(愤怒), “red alert”(紧急警报) 。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中西国家历史、地理位置、生活方式、人文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渊源所造成的。4但无论什么原因,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差异,理解认识这种差异,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思维去理解学习西方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文化。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把文化教育作为基础来对待,而且也要把能否能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检验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13、二、对待差异采取的立场和态度中西外语课堂教学差异反映的只是各民族思想文化形成和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生活、行为方式,无孰优孰劣,孰好孰坏之分。对此,客观、冷静、理解而宽容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人们长期生活在单一的文化氛围中,习惯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言行。但在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或交流时,应当意识到双方都有不同的规范系统和价值观念。各民族都有独特的价值体系,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无权要求对方的价值体系向自己靠拢。坚持并承认各自的文化传统,倡导文化宽容性和平等观念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提保证。第二,具备宽容的文化意识后,还应尽量了解对方主要的关键的价值观,并对易于冲突的方面加
14、以解释,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讨论中西师生在教学中表现的种种差异时,应理解并允许他们按各自文化观念去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适应差异,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最后,还应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寻求共同点。实际上,人类文化的共性是绝对的,差异是相对的。比如,人们对祖国、家乡、亲人、和平之爱,人们对幸福、爱情、平等、健康的追求都是相同的。正是因为这些共同属性才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因此,提倡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寻求相异文化的共同之处,缓和矛盾与冲突,才是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三、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所反映的课堂教学差异,分析了差异的成因以及对待差异应采取
15、的态度,我们应该思索的是如何在中国英语课堂上扬长避短。首先,教师讲授英语,学生学习英语都应了解以下三要素:语言文字要素; 文化背景要素;价值观念要素。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林汝昌先生在外语界1996年第 4 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面” ,提出文化导入分三个层次推进,强调了在语言 教学中导入文化:(1)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重点是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2)较系统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每篇课文或每册书的内容,归纳
16、出能涵盖课文或全书内容的文化框架。(3)导入更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系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文化教学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在听说教学中,选择一些突出反映英美文化的题材让学生学习,通过课堂上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提升他们全面驾驭英语的能力。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由于班级大,人数多,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很少,无法获得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而且有些教师经常将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等语言点的讲解上。因此,授课的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把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强基固本工程。因
17、为文化蕴藏于语法、词汇、对话、篇章乃至认知模式的各个层面上。教师应根据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分层次地、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其次,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应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习,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分别把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常用语、英语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学中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讨论。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学生会清楚掌握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比如,谈到节日时,可以对比中西的重要节日,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起
18、源及相关的庆祝活动,在谈论 Christmas Day 时,让学生将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与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作比较,讨论其异同并让学生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 ”,通过辩论学生加深了对圣诞节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stocking”的历史渊源。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加深了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了解。在谈论“eat”这个词时,不但可以讲解英美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以及相应的礼节习惯,更可以联系中文“糊口” 、
19、“吃醋” 、 “脍炙人口” 、 “吃香”等词语在英文中的相应词义,在差异对比之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寻找中西文化的对接点,提高学生中英文转换的水平。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 除了课堂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外,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机会学习西方的文化,如推荐学生阅读21century 、 时代周刊 、 纽约时报 、华尔街邮报等主要英美杂志或报刊,组织学生排练英语小品、合唱等活动,开展与外国朋友的英语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戏剧影视作品。通过接触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以及亲身体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而且能更多地学习西方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随
20、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利用网络充分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运用多媒体或网络直接将相关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演示英美国家人们怎样过感恩节、复活节、人们在这一天吃的食品以及相关节日活动,讲授感恩节、复活节的来历等。通过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传递语言背后丰富鲜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觉自如地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英语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而且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同时还应在遵循文化教育原则的前提下,以多样的教学方式
21、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参考文献】1贾梦霞.论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赵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宋艳平.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成才之路,2009, (27).4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5)5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J.外国语,19 96,(4).6王雷.比较英语语言教学中词汇的文化差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