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独山玉史前史的文化内涵研究江富建 (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摘要:科研成果表明,南阳黄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独山玉器,是研究中原地区史前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独山玉铲等生产工具的开发利用表明,黄山遗址具有独山玉雕“第一村”的史学价值 ,对独山玉文化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南阳有悠久的用玉、治玉历史,独山玉文化在中原地区乃至中国玉文化史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关键词:独山玉;史前史;新石器时代;黄山遗址;文化内涵中国玉文化历史远至八千年前,其文化内涵广博精深,而独山玉及其质拙朴野的玉器,是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社会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重建中国史前史理论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千百年来,南阳人发挥
2、聪明才智,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利用独山玉资源,为中华民族文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以独玉为主的玉石开采、雕刻,历史久远,技艺精湛,驰名中外,在中国玉文化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表明,南阳黄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独山玉铲、斧、刀、镰等,说明这里勤劳智慧的古人早在 7000年前就开始利用和雕琢独山玉了,玉文化开始萌芽并初步繁荣起来,这一个旷古未有的事业开创了玉文化的先河,为中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一 、独山玉文化史前史调研成果概述从旧石器时代的“南召猿人”遗址可以看出,远在四、五十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处于南北过渡带的
3、南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打制的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本区域的山麓岩石、河滩砾石、燧石和岩浆岩等。尽管当时人们尚无地质科学知识,然而对水晶、蛋白石等宝玉石已开始利用了。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美术工艺品如石珠、石坠等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原始人开始掌握玉器的选材、雕刻、研磨等工艺过程,且品种和类型不断增多,但选用的原料及加工工艺都欠科学。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先民们在南阳盆地广大地区的生活十分活跃,南阳市近百处的古文化遗存就可窥见一斑。年以来,经过国家、省、市、县文物工作者试掘和发掘的遗址有黄山、下王岗、大张庄、八里岗等十余处。其中,黄山遗址出土的玉铲,经有关部门鉴定为独山玉质地。这
4、一发现揭开了中国中原地区独山玉文化研究的序墓,在中国玉文化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玉铲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因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故有“中华第一铲”之称 2 。1976 年文物普查时,在镇平县城郊乡王庄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独玉铲一件,此玉铲长 26.5、上宽 5.7、下宽 8.5,最厚 1.0,上部有圆孔,下有弧形刃,弧长 10,刃处仅厚 0.3。另外,在新野县凤凰山新石器时代2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2007 年项目,类别:基础与前沿科研;编号:072201250007遗址中也出土了二件独玉铲,时代为仰韶文化中期。一件长 18、宽 11.3、厚 0.7,另一件长 17.5、宽 13.3、厚 1
5、.0,两件玉铲均为黑花独玉 。黄山玉铲的发现,提高了南阳独山玉的知名度,引起了科技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为南阳和镇平玉雕业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与知名的文物考古、宝玉石地质、独山玉开采与加工等方面的专家携手,全面而又详尽地对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进行调查和研究,现已证明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同时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自 2003 年 9 月起至 2005 年 7 月 ,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涉及文物考古、地质、宝玉石、独山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一批专家学者,首先对南阳十三个县、市、区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收
6、集了 4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散落于田埂、麦地、沟壑、坟地、路边、地头等地表的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遗迹、遗物,特别是石料与石器中的独山玉标本,并对各遗址进行了文字、测绘、照像等资料的记录工作。其次,对田野调查的标本依据类型学原理进行分类,诸如陶器、石器、玉器等,并编号登记加以妥善保管。田野地质调查与考古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1)在调研的 40 余处南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 32 处发现有独山玉制品,涵盖了南阳市域 13 个区、市、县。独山玉制品极为丰富,其中独山玉铲182 件,独山玉斧 65 件,独山玉凿 44 件等,共计独山玉器 446 件,独山玉料381 块。独山玉器品种繁多,近 20
7、 余种。主要有玉铲、斧、凿、镰、带孔玉刀、玉磨棒、研磨器、镞、锤、锛、饼形器、刀形器、刮削器、片形器、杵形器、铲形器等,其中大部分品种为独山玉器的首次发现。(2)黄山遗址文化遗存的年代可上溯到 7000 年前左右,即仰韶文化早期,由此可将“黄山人”生活和制作独山玉器历史的年代向前推进了近千年。其证据:在采集的陶器中发现了类同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早一期的凹周线器底陶钵;出现了类同方城大张庄裴李岗仰韶文化掺有滑石粉的柱状鼎足和粘贴口沿;陶器上出现了仰韶文化早期可见的刻划纹和乳钉纹。(3)在内乡县茶菴遗址,发现了一件完整的独山玉手铲。这件玉铲为磨制品,且有手柄(双肩) ,更难得的是刃部两面都有经长期使
8、用后留下的磨痕,即使用痕,痕迹沟槽十分明显。这件手铲为黑色独山玉,制作工艺精美,前端呈弧瓢状,后有手柄,表面平整光滑,达到国家二级文物标准。该独山玉铲类型在河南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发现。(4)在卧龙区黄山、宛城区高河头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打制的独山玉铲和独山玉斧,且都有保存良好的使用痕。在黄山、高河头遗址,分别发现了件和件具有制作加工时留下的切割(锯)痕独山玉铲。该切割痕密集平行排列,虽经磨制依然清晰可见,使我们探讨独山玉铲的加工工艺、技术和使用工具的珍贵遗物。加工工艺多样而且精细。既有大、中型的,也有小型的,还有微型的;有打制的、但大量的是磨制的;有使用过的,且使用痕明显,表明原始人长时间使用,
9、也有没使用过的;有少量加工稍粗糙,但大量的加工制作工艺精细。黄山、张小洼、凤凰山等遗址共发现件独山玉镰,其中件黑白花独山玉镰有明显的呈锯齿状使用痕。3(5)制作玉器采用的独山玉料品种较多,主要有黑、黑花、黑白、干白、透水白、绿白、绛紫等,其中多为黑色独山玉,这表明,原始人由于受挖掘工具所限,只能采集独山表层之玉石,而面对硬度极大、埋葬较深优质的绿色独山玉还无法开采使用。(6)在黄山、竹园、高河头、英庄等大多数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砺石等加工玉器的工具。特别是黄山有粗、中、细砺石之分。它们分别由石英砂岩、石英片岩和花岗岩制成,由此解决了玉器加工中粗磨和细磨问题。其中一块砺石体积较大(261916)
10、,极其少见,特别是经过长期使用后的凹槽极为明显且保存完好。在方城平高台遗址首次发现了抛光器。抛光器保存完好,抛光面光亮平滑,它是制作石器和玉器不可缺少的加工工具。不知名器很多,给专家、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探讨空间 。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表明,今南阳地区白河、唐河、湍河、丹江流域及淮河上游广泛分布着新石器时代裴李岗、仰韶、屈家岭、龙山时期文化遗址。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的独山玉文化调查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南阳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编年和诸文化谱系;同时新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独山玉器,器形有斧、铲、凿、镰、刀、镞等,其质地分属于青、绿、墨、白、绿白、黑白、酱黄和花斑独山玉
11、,从而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独山玉大地。生活在南阳各遗址的先民们,用独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其它生产活动,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蒙昧”和“野蛮”的面貌,创造了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和多姿多彩的独山玉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二、独山玉雕“第一村”史学价值分析独山玉,也称南阳玉,又叫南阳翡翠,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 5900前 5500 年)晚期、仰韶文化早期,生活于南阳黄山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异于白河河床砾石的稀有玉种独山玉,遂开始了上山采玉的活动。他们把采集的玉料,分别做成玉斧、玉楔、玉铲、玉镰、玉刀
12、、玉镞、玉凿、玉锤等工具,用以生产和生活。由于独山玉器较之一般石器具有特殊的硬度、光泽、质地和美学特征,因此,这类新材料工具,一经投入农业生产便发挥了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岁月的转移,黄山玉器加工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加工技术日臻完善,加工产品惠及南阳盆地甚至更远一些地方。尤其是黄山加工的独山玉铲,质地坚硬,刃部锐利,五彩斑斓,美仑美奂,为山川精英,人文灵蕴。可以说,以独山玉铲为代表的玉器,虽然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消逝、埋没于桑田之下,但它毕竟开创了中国古代独山玉开发利用的先河,同时也拉开了中国玉都南阳玉雕的序幕。我们在充分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表明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具有独
13、山玉雕“第一村”的史学价值,对独山玉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黄山遗址,位于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旧城北约 10 公里处,西南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三公里。1959 年考古发掘发现的房屋,被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所引用,曾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历史教材 。1961 年,黄山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不仅拥有新石器时代一切习见的特征,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开始定居生活,发明农业和畜牧,生活资料有较可靠的来源 。 ;而且就地取材,大量采集磨制与使用独山玉器,4从而成为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最早、最大的独山玉雕村。为了彻底揭开黄山独山玉器的历史“盖头” ,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
14、的科研人员,先后二十余次来到黄山,用传统的文物普查和国际流行的“区域系统调查(Systematic Regional Survey) ”的方法,对遗址和距离遗址约 2.5 公里的中国产玉名山独山进行了多学科、捆绑式地面调查,获取了一批石器、玉器和陶器等遗物,初步揭开了距今约六、七千年悠久而又神秘的独山玉开发利用的历史。研究成果表明,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同时也必将丰富和拓展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物相当丰富,调研中科研人员在田间、地边、沟谷、坟头等处,已采集到各类遗物 1200 余件,其中石器有石斧、砺石及石钻等;独山玉器有铲、斧、犁、镰、凿、楔、锛、刀、镞
15、、球等;陶器有鼎、钵、甑、罐、碗、杯、盆、盉、锉、纺轮、弹丸等。根据器物特征分析,这里除了有裴李岗晚期文化遗存外,主要是仰韶文化的遗存,也有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黄山,是一座由云母石英片岩构成的低山,海拔 152 米。黄山遗址座落于黄山之上,东西长 600 米,南北宽 500 米,一般高出地面约 17 米。遗址东临白河,北、西、南三面与平原接壤,北、西北有盛产石灰岩、汉白玉的蒲山和丰山,西南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产地独山,山环水绕,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河流、山林、平原为生活于黄山的人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渔猎、采集和农耕条件。约距今 7500 年前,一支大抵来自中原地区东北部的先民来到了黄
16、山,揭开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第一页。仰韶文化时期,他们住在“独成一室” 、“两间互通”或六间“交错相连”的房屋里 ,用打制或磨制的石器、玉器从事农畜牧业生产,并掌握了制陶、琢玉和纺织技术,过着比较稳定的聚落生活,使黄山“村”成为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独山玉雕“第一村” 。综合调研资料,我们认为从裴李岗文化晚期(距今约 7500 年前)开始,经仰韶文化时期,至屈家岭文化晚期,黄山先民们大致在南阳生活了三千余年,他们用原始的独山玉石工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南阳远古文明。之后,便消失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 50004000 年前) ,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在黄山遗址散存的遗物中,有大量的独山玉料和独山玉器,
17、器形有斧、楔、铲、镰、锛、凿、刀、镞、锤、球等。颜色斑烂驳杂,主要有绿、白、青、黑等色,一般为墨绿、黑绿、黑白、绿白结合的花斑玉和多色玉。由于独山玉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所以黄山玉斧、玉铲、玉镰,便成了人们砍伐树木、深翻土地和收割谷类、稻类农作物的主耕农具。约 7500 年前,黄山出现了双弧刃、鞋底状打制的独山玉铲;仰韶文化时期,黄山先民的独山玉制造业大抵与石器制造业已“分而治之” ,从而成为独立于农业、畜牧业和其他手工业之外的重要部门。独山玉生产工具成为黄山先民们的骄傲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黄山先民们加工的独山玉器中,最为丰富的是独山玉铲,既有打制的,又有打磨兼制的,还有磨制的,且形状、
18、大小多样,制作精美,使用痕明显,成为黄山先民远近闻名的名牌产品。独山玉铲不仅满足了本聚落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且走出了黄山,走进了今南阳市十三个县(市)区众多类似的史前聚落。这一现象说明,黄山玉铲在南阳远古拓荒史上,有着如同封建社会铁犁和现代社会拖拉机一样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黄山遗址上,可以看到一定数量的、有打剥痕迹和切割痕迹的独山玉器遗物,更可看到非常丰富的、有磨制痕迹的独山玉器遗物;同时还可以看到一5种“克玉”治器的工具砂岩钻具、石英砂岩磨棒和石英砂岩砺石。这种玉、石共存的现象,大抵印证了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不可攻玉” 的记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打剥、切割、琢磨独山玉器的远古治玉图。调查
19、研究表明,南阳盆地十三个区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有独山玉器,多以生产工具为主,数量极大、分布范围甚广、代表性玉器典型,且以黄山式独山玉铲为标志。由此可见,黄山遗址是一处为本聚落生产独山玉铲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场,又是一处向周边聚落单位提供玉铲等制品的供应地,因此可以认为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一处区域性玉器加工制造业的中心和基地。独山玉为黄山先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玉料,它不仅满足了当地先民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出走了黄山,覆盖了现今南阳盆地名区、县,促进了新石器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黄山独山玉制造场得以生存、发展,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玉石之路,一般指古代新疆和田玉输入中原之路,这是一条遗失于历史
20、迷团的古道。然而,调研成果表明黄山玉料、玉器并非来自遥远且险阻的中国西部,而是来自眼下不足公里的独山。独山玉那美丽的颜色,异乎寻常的硬度,为生活于黄山的先民们所景仰,为脚下白河滩的各种砾石所不及。约在裴李岗文化晚期(距今约 7500 年前) ,黄山先民们便开始了采玉、用玉的历史。那时,独山的地表到处是玉,有墨绿、黑绿、黑白、绿白花斑玉和多色玉,也有白玉、绿玉、青玉、黄玉、紫玉、红玉等单色玉,但均限于地表散存玉块。对于藏在岩体中的“独翠” ,即使出露部分,也因手无寸铁而不得不怏怏而去。采玉之后,采玉人手提肩扛踏上回家之路。由此可以推定,即使新石器时代“就地取材”的用玉说能够成立,也非现代人想象之
21、易事。中原地区向被认为是古今产玉集中的地区之一,著名的独山玉就坐落于这个范围内。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有代表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物,也有代表仰韶、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遗物,尤其是大量玉铲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认为,黄山遗址的独山玉器确立了中原地区南部,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上游白河流域独特的崇玉方式与治玉方法,它改变了或正在逐步改变中原地区“玉器并不发达”的结论 ,为探索独山玉之路及其发展系统开拓了广阔的前景。2004 年 3 月 23 日至 26 日,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在南阳召开了中国独山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南阳独山玉文化阶段性成果评审会。著名玉文化、文物考古专家杨伯达、吴国忠、栾秉璈、赵春
22、青、杨焕成、许顺湛、杨育彬、曹桂岑、张得水、王建中、周世全、赵成甫、柴中庆等出席了会议。评审意见 指出:黄山遗址发现的遗有打制、切割、琢磨痕迹的独山玉制品,以及黄山遗址陶器上反映出来的仰韶文化早期的文化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新石器时代的南阳已具有普遍采用独山玉料打制或磨制玉器的条件;采取就独山取材的办法,解决玉器材料的来源;掌握或初步掌握了一套打制、切割、磨制玉器的方法;黄山遗址可能是一处黄河流域与江汉平原间较大的独山玉加工场;南阳有悠久的用玉、治玉历史;独山玉在中国玉文化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三、独山玉文化史前史研究的意义和展望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研究,是南阳师范学院
23、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会同当地地质、文物考古专家,采用先进调查手段和技术开展的一次联合攻关活动。这项活动将首次把遗址中出土的玉料和玉器,从石料和石器中分离出来,6从而揭开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文化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问题;玉器制品的工艺问题;玉器的用途、功能问题,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其意义: 1、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2、独山玉是内地玉原料的主要来源;3、 “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尚为时过早的所谓“框范” ;4、南阳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
24、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文化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构成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5、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 1959 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考古学文化,即“独山玉文化” ,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于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理应成为国际品牌,中国国石。本课题用地质学、宝玉石学的理论和方法将玉料和玉器从石料和石器中分离出来,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其相对年代,用
25、实物、实验考古学以及现代玉雕工艺推断其加工技术、用途和功能,进而复原和再现新石器时代“南阳人”局部的生产和生活面貌,建立崭新的“独山玉文化” ,这在南阳乃至中原和国内玉文化研究史上,无论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或探索性的意义。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1、引起人们重新认识和分离新石器时代遗物;2、由于今日的独山围岩是新石器时代制作玉铲等的基本材料,从而有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整个独山的价值;3、独山中的墨玉为复制新石器时代玉器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原料;4、独山玉文化的确立和知名度的提高,为南阳玉雕业发展和独山玉制品的营销将提供一次变革的机遇;5、为南阳“两节一会”注入新的活力;6、用南阳独山玉
26、复制的“中华第一铲”及其他产品将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品牌产品 。研究南阳独山玉文化的发展里程,探索其兴衰的规律,对于弘扬中华玉文化精髓,拓展南阳玉文化氛围,带动南阳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独山玉文化的创立,必将极大地丰富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为中国文明灿烂厚重的历史注墨添彩。 江富建:试论中原古玉业的产生与发展,南都学坛,1988 年第一期 江富建:南阳玉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位研究,南都学坛,2004 年第 3期 孟宪松等:中国独山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8 月 江富建: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器调研的意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 郭沫若:中国史稿 ,人民出版社,1962 年7 南阳地区文化局,南阳地区文物志,1982 诗经:诗小雅鹤鸣 江富建:南阳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与整合,光明日报,2007 年10 月 21 日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中国南阳独山玉文化阶段性成果评审意见 ,2004 年 3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