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法雲雜誌—第七期.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692156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3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雲雜誌—第七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法雲雜誌—第七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法雲雜誌—第七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法雲雜誌—第七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法雲雜誌—第七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0 -第七期2000 年 03 月出版- 1 - 第七期 o 文摘 阿闍黎說故事精理入神.2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五3 心現三寶振三不.19o 專題報導 第二個三年.29 浮雲松風緩 禪剎落成急38 南院建築工程簡訊.43 北院動向護持建院.45o 法雲園地 燃燈.47 尋訪善知識.50 午後法語.50 棄捨虛妄 追求真實.56 也談知解人.58 佛學問答如是有,如是無所有.63 四運推檢入無生64o 生活札記 記學佛因緣.69 名山歸來記(二)-記峨嵋山.71 南北院行事紀要75- 2 -阿 闍 黎 說 故 事 精 理 入 神編 輯 室 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稟性闇塞的長老比丘,叫周利槃陀

2、伽。佛命五百阿羅漢每天教他佛法,三年之中,總是學了前半偈就忘了後半偈、學了後半偈又忘了前半偈, 沒辦法記住一個偈子;國內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愚鈍。佛很憐愍他,就招呼他前來,並親自教授他:守口攝意身莫犯,你依照這樣去做可以出離生死。周利槃陀伽聽了之後,非常感激佛的慈悲恩德,心生大歡喜,一下子就把偈子背誦出來了。佛又說:現在再告訴你偈子的精義,你應該專一諦聽,謹記在心,好好的深入思惟。周利槃陀伽恭敬聞佛解說要義,聽完之後,頓然心開意解,立刻就得阿羅漢!有一天,波斯匿王請佛及眾僧到皇宮應供,佛想要顯現周利槃陀伽的威神,就派他拿著佛的缽,跟隨在佛的後面。到了皇宮,守門的人看到周利槃陀伽,就阻止他進入,並

3、說:你是出家人,卻沒有智慧,連一個偈子都背不出來,怎麼能受人供養?你不須要進去!周利槃陀伽就這麼被擋在門外了。佛與眾比丘入了宮殿,上座、洗手,正待用齋。這時候,周利槃陀伽在門外手持佛缽,伸出手臂,遠遠地將缽送到佛的手上。所有參加齋會的人只看到一隻伸長的手臂,沒有見到人,感到很奇怪,於是問佛:是什麼人的手臂呢?佛說:是周利槃陀伽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得了阿羅漢果,我差他為我拿缽,但是守衛不讓他進來,所以就伸臂為我送缽。波斯匿王聽了,趕緊派人請周利槃陀伽進來。只見周利槃陀伽威神顯赫,大異往常;眾人咸感訝異!於是,波斯匿王請問佛:聽說周利槃陀伽本性愚鈍,怎能得阿羅漢呢?佛說:周利槃陀伽雖然只解一偈,但能

4、專精思惟,會理入神,身口意寂靜,心淨光明如天金。所以不論所學的佛法是多、是少,若是不解、不行,不過是妄想分別,徒費精神而已,有什麼利益呢?說完這段話,佛又為大眾開示:- 3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惡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佛說完偈頌,與會有三百位比丘得阿羅漢;國王群臣、夫人太子都非常歡喜,信受奉行。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佛 國 品 ( 五 )心淨則佛土淨玅 境 法 師 宣 講前期提示佛國品正宗分分兩大科。第一科寶積長者子請問淨土因果;第二科是佛答。佛先答菩薩隨所化、所調伏眾生而願取淨土果;後答三心、三聚淨戒、三十七道品等是

5、淨土因行,均已在前四期中講畢。本期將由舍利弗生疑為開端,佛為舉喻開解,螺髻梵天王助佛為舍利弗釋疑,最後佛現淨隱穢、復又隱淨還穢令時眾得益;至此,佛國一品告一段落。第三節拂疑顯淨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第一項舍利弗生疑在佛說完淨土因果的時候,舍利弗承佛威神,心裡生起了疑惑。 舍利弗是印度話,玄奘法師翻作春鶯,另或譯成鶖鷺子,或譯身子。若取舍利,即為鳥名,是比喻舍利弗的母親出生時,眼睛與舍利鳥、春鶯或是鶖鷺鳥的眼睛一般明亮;所以舍利弗稱為春鶯之子或鶖鷺之子。若譯為身子,就是稱讚舍利弗的母親是個有德行的- 4 -人,因為宿植德本

6、,身相圓滿,所以生舍利弗名為身子,即身相圓滿者之子。 這裡說舍利弗是承佛威神而有了疑惑,即佛以神秘的威德力,使令舍利弗對淨土一事心中生惑。 佛法有南傳、北傳的不同。中國佛教屬北傳,向來說是大乘,南傳佛教則說是小乘。在南傳佛教的聖典中沒有淨土思想,唯有大乘佛教弘揚淨土法門在大乘佛教中有不可思議的秘密穢土裡面有淨土,凡夫污穢的世界裡面就有佛菩薩清淨的世界。這是凡夫不可見的,所以是不可思議、是秘密。佛在阿含經中沒有提到這件事,所以阿羅漢並不知道淨土思想。 維摩詰所說經中,舍利弗聽到淨土思想後本無疑惑,但因為裡面還有深義須要發揮,所以佛使令舍利弗生疑,佛要假藉他的疑惑來說明淨土的道理。 舍利弗的疑惑是

7、怎麼樣的呢? (一)將因驗果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這是將因驗果。舍利弗心中這樣想:要是如佛所說,佛在因地做菩薩的時候,修學種種的功德,自淨其心,當他成佛時,他的國土就是清淨的;只要因清淨,果也是清淨的,這是順因推果。 (二)將果驗因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這句話是以果驗因。由前項道理逆推,舍利弗想:那麼,教化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以前在因地作菩薩時,他的內心豈非不清淨了嘛?否則他的佛世界為什麼污穢至此呢?世尊成佛時的世界不清淨,不清淨是果,果不清淨,一定是因不清淨,將果驗因,所以說佛土不淨,難道是菩薩因地時意不清淨嗎? 第二項佛為釋疑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

8、淨耶?而盲者不見?- 5 -這是佛為舍利弗解釋疑惑。佛的境界不可思議,你沒有疑惑,能叫你有疑惑;當你有疑惑時,佛能知道你是怎麼疑惑而為你釋疑。 (一)以日月為喻反問舍利弗佛告訴舍利弗:你心裡面是怎麼想的呢?難道因為天空裡的太陽和月亮不明淨,而令眼盲的人不能看見日月的光明嗎?(二)舍利弗正答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尊者回答說:不是啊,世尊!這是總答。底下是分別說:盲人看不見日月的明淨,是盲人自己的過失,不是日月有什麼不對。舍利弗隨順佛的問話,作了這樣的回答,他也明白佛的意思了。 (三)佛就喻合法以釋疑總說眾生不見土淨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 這句話是總說

9、。佛告訴舍利弗:我這個佛國土清淨如同日月的光明,但是眾生因為罪障,看不見清淨的佛國土,如同盲人看不見日月的光輝,這是眾生自己的過失,不是佛有什麼不對。依照前文,應說:非是土咎,是盲者過,但是此處何以說:非如來咎呢?因為國土的因果都是屬於佛,因則是佛在因地時創造的,創造了因,而後得到國土的果。舍利弗尊者疑惑佛有兩個過失:佛在因地的時候心不清淨,這是第一個過失;佛所得的國土不清淨,這是第二個過失。現在佛表明,是眾生有罪過,佛沒有這種過失,佛的因地是清淨的,所成就的國土也是清淨的。 別說舍利弗不見土淨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6 -前面佛通說眾生因為罪垢而不見如來國土嚴淨,並不是如來在因地的發心

10、與所成就的佛土有何罪咎。這底下單獨說舍利弗。 佛說:舍利弗啊!我的佛土清淨,而你卻看不見;並不是我的國土不清淨啊!從我們的境界設想,舍利弗尊者看這個世界,就和我們肉眼看的世界一樣不清淨。 但是,我們凡夫和舍利弗尊者不同,凡夫所有的煩惱一點兒也沒有去掉,而舍利弗尊者的愛煩惱、見煩惱都除掉了,只因所知障還在,所以見此國土也是不清淨。下文將會說明原因。 第三項梵王作證(一)申己所見明土實淨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這是螺髻梵天王為佛作證。螺髻梵王是因頭頂上有一個螺狀的髮髻,而得此名稱。 遮訶舍利弗疑念梵天王對舍利弗說:你不能說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不清淨的。這是訶斥他一下,底

11、下說明理由。 陳己所見淨土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螺髻梵王說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清淨的,清淨到什麼程度呢?譬如自在天的宮殿眾寶莊嚴的境界一般。 辨自在天宮此處所比擬的自在天宮是什麼地方呢?可以有三種說法:- 7 -一、欲界頂天:欲界天有六天,由下往上算,分別是:四大王眾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國的七寶有如第六天寶。那麼,阿彌陀佛的國土也是用他化自在天相比擬,所以自在天宮就是欲界頂天。 二、色界頂天:色界頂天是指色究竟天再往上的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佛和等覺菩薩們居住的地方。推測所以指這個地方的道理,是因為這是一切法身菩薩與佛居住的處

12、所,而阿羅漢還不能到。 三、初禪天。色界初禪有三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梵輔天是大梵天的臣子,梵眾天是大梵天的人民,大梵天是國王。螺髻梵王是大梵天王,他用自己所住天宮的眾寶莊嚴來比擬釋迦牟尼佛的世界。 但是依據玄奘三藏所翻譯的說無垢稱經看,此處所指的是欲界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頂天雖然因為福德大,也有眾寶莊嚴,但還是凡夫境界;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究竟清淨,究竟莊嚴,是無漏的世界;用凡夫的世界來比擬釋迦牟尼佛土的清淨,當然是不夠的。但是,這是螺髻梵王隨自己所見而作這樣的形容,也就表示了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不同於一般凡夫所見,也證明了佛的世界是清淨的因清淨,果也是清淨。 (二)舍利弗自述見穢舍利弗言:

13、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聽了梵天王的話,舍利弗尊者回答他:你看見此土清淨,我相信你說的是真實語,但是我並不是故意說佛的世界不清淨,而是我眼睛所見確實如此啊!丘陵是隆起來的矮山丘;坑坎是陷落的大坑溝;荊棘是有毒螫的草木;碎石為礫。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當然有天眼,他也能看見天宮。以人間世界的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和天宮比較,當然人間的世界是穢惡充滿。所以他說:我親眼所見的境界是這個樣子,不是故意說不清淨。(三)梵王明見土穢淨因由- 8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14、。這段文說明淨穢因由。 明舍利弗見穢因由.1 心存高下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理由:你為什麼見此國土不清淨呢?這是有原因的。 仁者是尊稱。仁是親愛的意思,是有德行、有愛人之心者。梵天王告訴舍利弗尊者:仁者!你看釋迦牟尼佛佛土不清淨,這不是佛土不清淨,是因為你自己的心有高下之想,是你自己不清淨啊!為什麼舍利弗尊者的心有高下呢?涅槃是高,生死是下,很多經論中說阿羅漢對涅槃有忻慕之想,對於眾生的生死流轉有厭棄之想。因為忻慕涅槃,厭惡生死,而有了涅槃是上,生死是下;清淨是上,污穢是下;佛是上,眾生是下的種種分別。於是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你因為種種高下的分別,不能隨順佛的智慧境界,才見此土不清淨啊!.2 不依

15、佛慧在佛的智慧裡,一切境界沒有高下分別,一切眾生無有差別相,所以金剛經中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的智慧,見一切法都是平等相,沒有高下之分,這就是除掉所知障。舍利弗不依佛慧,所以看見了不清淨的世界,清淨的世界卻看不見,就是被障住了。明白地說,就是沒有佛慧,所以看不到佛國土的清淨,而看到眾生的污穢境界。 菩薩以平等心依佛智慧見佛淨土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9 -前句說明為什麼不見佛土清淨。那麼,怎麼能看見佛清淨的世界呢?法身菩薩觀察一切眾生本性空寂,無有差別相;觀察佛的殊勝境界也是寂滅相,也是平等無差

16、別,所以他所成就的智慧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的垢染,是深心清淨。成就這樣的佛智慧時,後得智就能看見這個佛世界的清淨了。這是梵天王解釋見淨土的因由。 第四項佛現淨土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現出清淨的佛世界,以事實證明世界是清淨的,為舍利弗尊者開解疑惑。 (一)按地現淨土這時候佛從跏趺座上伸足以足趾按在地上,以他的神通力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的百千珍寶莊嚴國土頓現在眼前,這就不是肉眼看見的污穢世界了。 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是怎麼樣的莊嚴清淨呢?以下舉一個例子: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寶莊嚴佛是他方世界的

17、佛,現在說釋迦牟尼佛的清淨佛土和寶莊嚴佛的國土一樣殊勝,是當時與會大眾所未曾見的,而且每一個人都見到自己坐在寶蓮華座上。 天臺智者大師解釋這一句經文時說:表此大眾悉有生淨土之理,或復當生。 註 1 這表示每一位與會大眾將來都能往生到清淨的世界去。 (二)如來勸觀舍利弗答見土淨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前面佛以神通力令舍利弗與大眾皆見國土莊嚴,但是,舍利弗的疑還不能盡除,於是佛告訴他:先不要管心中的疑惑未決,先看看現在佛土的清淨吧!- 10 -舍利弗回答說:是,是!我以前沒有看過這個境界,也沒有聽說過釋迦牟尼佛有這樣清淨的世界,現在

18、將這個世界之莊嚴清淨完全顯現出來,我現在眼睛所見,完全是佛的清淨世界了。(三)佛正釋疑法說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佛又告訴舍利弗:自從我成佛以來,我的世界常常清淨若此,不是今天才清淨的。雖然如此,一般凡夫與阿羅漢為什麼見是污穢的呢?我是為了度脫下劣根性、罪垢深重的人而示現眾惡不淨的國土啊!喻說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這又舉一個譬喻。初生到欲界天上的天人,和先前的天人同在一個寶器裡面吃飯,飯在寶器裡是極潔白的顏色,拿到口邊來就不一樣了。福德大的天人所食與寶器中飯色一樣;但福德不足的天人所食用者,隨其業力不同,有的變成黃色,或是赤色。 .1

19、 第一解瑜伽師地論中提到,在欲界地居天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中,有貧富的分別。福德大的天人有美妙的衣服、宮殿與飲食;若是福德差一點的還會吃不飽。為什麼呢?因為福德差的天人在人間修功德的時候,他雖能持戒、忍辱,但是不布施,所以生到天上去的時候,常有匱乏;因此,他們常要到人間的森林中吃生果。欲界夜摩天以上到色界天則完全是大福德的境界,沒有這樣的問題。 隨其福德,飯色有差別,這還是隨他自己的業力所招感。這譬喻國土清淨與否是眾生自己的功德所招感,不是佛給你一個不清淨的世界。但是這段文說: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 11 -是眾惡不淨土耳,這該怎麼疏通?應該說眾生看見不清淨的世界,是因為自己的過失,隨順自己的罪

20、過而出現眾惡不淨的國土,這樣才能符合因果的道理,前後文義也貫通了。 .2 第二解對於這段文,鳩摩羅什法師有不一樣的說法 註 2:世界的清淨、污穢是眾生自己業力的招感,不是佛給你不清淨的世界。佛雖有能力隱穢現淨,但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為對眾生沒有利益,於是佛隨眾生的罪業所顯現的不清淨世界,不加以改變。這也有示是眾生惡不淨土耳的意味,可以說也是示現的意思。 .3 釋下劣人下劣人有兩種意思:一是與佛法沒有關係,不受佛法教化的人;一是受佛法教化的有情。接受佛法教化的有情又分成兩類:一種是凡位眾生,一種是得無生法忍的聖者包括發無上菩提心的大乘菩薩,以及小乘四果聖人。 凡位的佛教徒,雖然修學佛法,但是心垢

21、還沒有除掉,所見還是原來污穢的世界;聖人既然內心清淨,應該看見清淨的世界了嘛?不然!雖然是聖人,但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果報,是以前的煩惱染污心所發動的業力而招感的,雖然現在修學聖道成功,第六識清淨了(依照唯識學說,阿羅漢的第七識也是清淨了),但是,他們的第八識還是人的境界,以前有漏的、不清淨的業力所得果報還是不能改變,即使是阿羅漢也不行。 這好比人間福德很大的人,他做很多三惡道的業力,死後必然要下地獄,但是在他沒有死亡以前,他的第八識還是保持人的境界。同樣的道理,很多做善事的人,他將來應該是生做天上的人,但是這一生還沒捨壽之前,第八識還是保持人的境界,不是天人。 因為第八識所任持的根身都還是有

22、漏身,所以舍利弗尊者雖是四果聖人,他看見的還是穢土,與凡夫肉眼所見的世界一樣。所以這裡所說的下劣人裡面,包括了有餘依聖人與凡夫。- 12 -等到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時,就純然是他的無漏業所得的法性生身,他若往生於聖人的世界,所見的純為淨土了;若是得了法性生身的菩薩或者阿羅漢,因為發大悲心再來人間度化眾生, 他雖然得一個肉身,但是他能同時看見凡夫與聖人的世界。 合說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所以,舍利弗啊!你內心清淨,就看見這世界是清淨的。內心清淨,就是要捨掉這個肉身,得法性生身的時候才是清淨的。因清淨,果也要清淨,才能見清淨的世界。 一個凡夫暫住聖人世界的故事但是這裡面還有些曲折

23、。續高僧傳 註 3 裡記載一件事:北齊武平四年,在北齊首都河南省安陽縣有一座大廟名叫大莊嚴寺,其中一出家人叫圓通法師,平日它喜歡研究大般涅槃經。那年結夏安居時,來了一位掛單的法師,身上貼了許多膏藥,而且發出惡臭。寺裡的人都走避這位客僧,但是圓通法師獨具隻眼,能看出他量識宏遠,深異其度舉止、說話、威儀都異於平常人,頗有遠大的境界,於是請他到自己的房間共住。 過幾天,圓通法師問這位病比丘:您在佛法裡歡喜學習哪一部經呢?這位法師說:我歡喜涅槃經。他話一說完,圓通法師從心裡面生歡喜。就把自己不懂,古德又沒有註解的文句引出來請教這位病比丘。這位病比丘同樣的也能誦讀這些文句,而且一句一句地把道理解釋清楚。

24、圓通法師更加的歡喜,此後便為他請醫生,全力照顧他。 一天夜間,大家都睡覺後,圓通法師端來一杯酒給這位比丘:你有病,吃這個對病能有幫助。病比丘皺著眉頭,勉強喝了一口,就不再喝。但是,經過調養之後,漸漸康復了。- 13 -夏安居圓滿時,這位客比丘要告假了,圓通法師留他:過幾天居士會來結緣冬衣,我們這個官寺一定有人供養,你留下來也有一份。這位比丘勉強留了下來,果然得了一件冬衣,於是告假了。 臨行前,他執手告誡圓通法師:修行不能因為別人看不見,就做不對的事情。前次你夜間給我酒,我恐怕違背你的雅意,勉強喝了一口,但是這件事情以後你不可以再做了。客比丘又說:河南省武萬縣有一座鼓山(因地方不太平的時候,山上

25、的石頭會發出鼓的聲音而得名),那座山上有個廟叫石窟寺,我住的竹林寺就在石窟寺向北行五里路,遇到山澗再轉東方行五里多路的地方。若有因緣,你可以來看我。圓通法師連連說好,兩人就分別了。 第二年又結夏安居時,圓通法師記起了前年的客比丘,當時大家相談甚契,印象很好,於是決定去拜訪這位比丘。 他先來到了鼓山石窟寺住下,並打聽竹林寺如何走。他才問完,石窟寺的法師就大笑說:這是傳說中的故事,實在並沒有這座廟啊!圓通法師詳細地為他們敘述在大莊嚴寺遇見那位病比丘的因緣,認為這件事應當不是虛妄。這時很多法師也心動了,特地準備香、花以及供果,要與圓通法師去拜訪竹林寺。 當他們按照病比丘的指示,先向北走五里路,看見一

26、個山澗,就轉向東去繼續走。才走到一個山坡上,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老頭,穿著短衣,手上拿著鋤頭,在他種作的田裡頭遠遠地呵斥這些比丘:你們從哪裡來?不可向那邊去!接著揮起鋤頭罵道:去年我在這兒種田,田裡的幼苗長得正好,就是你們這些人放馬過來把我的苗田踩壞了,我兒子同你們干涉,你們險些把我兒子打死了,你們不可以再過來!並追著作勢要打人。 那些比丘怕他,一個個往回走。但是他就是不驅逐圓通法師。 等那一批比丘被趕跑以後,老翁就對圓通法師說:你膽子很大呀!你到山裡餵老虎去吧!圓通法師繼續沿著山坡向東走,又走了五里多,看見一條小河,過河以後,聽見嶺上有誦經的聲音,他提聲問:這裡可有竹林寺嗎?立即有人回答:是,你

27、是圓通法師吧?- 14 -二人見了面,原來那位客比丘在那兒等他一天了。 見了面,兩人都很歡喜。客比丘告訴他:山下石窟寺的法師,心太流動,不應該到這裡來。然後領他向前走,果然看到了竹林寺。 一看,這廟的門真是高大,不是一般寺院所能比,光是山門前的馬槽就長一百多尺,一共有十行,雖然沒看見馬,但地上還有馬的蹄痕。 續高僧傳用兩句話形容竹林寺周圍的境界:修竹干雲,青松蔽日,這兒的竹子長得很修長,松樹也特別多。 從三門向裡面再望去,院子一個接一個。但是病比丘說:你不能進去,暫時在這兒,等我先去報告大和尚。一會兒,客比丘出來領他到裡面去,到講堂門口,先看見大和尚在高座上坐著,周圍有五六十名侍者。圓通法師頂

28、禮了大和尚,這位大和尚約七十多歲,眉毛非常的長,面貌像是印度人。這時大和尚開口說話:你在官寺裡面住,能放得下豐富的供養到我們這裡來,我們這個廟只是平平淡淡的境界啊!又吩咐客比丘:你領他到各位法師那裡去禮拜。客比丘領他出來,到各寮房去拜訪各位大法師。他一看,這些大法師住的寶帳裡都放光明。可是有的法師卻呵斥他說:你是什麼人,敢到這裡來?去!去!客比丘有點不好意思,就帶他回到寮房休息。 吃飯時,客比丘為他預備的食物和首都城裡大廟吃的食物相同。之後參觀周圍環境,那裡的院落大,有花園、水池,又有亭台樓閣。圓通法師越看心裡越歡喜,就對客比丘說:我能不能在這兒常住呢?客比丘說:我也希望你能在這兒住,但這件事

29、要大和尚批准才可以。第二天客比丘又領他到大和尚那兒說明來意,但是大和尚很威嚴地說:我們這裡寮房多的很啊,並不差給你一個房間,但是出家人的規矩,你不可以同時在兩個寺院有名字,你- 15 -現在已受大莊嚴寺的供養,除非你回去那裡把名字除掉,等你把事情辦好了再回到這兒住。客比丘於是領他出到三門,圓通法師流著眼淚說:大和尚和這裡的法師都呵斥我,不准我住,我只好告辭了。他走出百步,回頭還看見竹林寺門闕儼然;再行數里,回頭悵望,非但沒有廟宇,唯存荒草;更往前走,原來種田的老翁也不見了,四周看一看,根本沒有田,都是荒地。圓通法師回到石窟寺,把遭遇向大家說了。裡面的人告訴他:那位大和尚可能就是賓頭盧尊者,是佛

30、在世時的阿羅漢。那位種田的老翁其實不是種田,是驅逐閒雜人,唯獨讓圓通法師通行。 這段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姑妄言之。竹林寺是聖人的地方,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不能住到裡面去,若有特別的因緣,暫住一宿也可以。 現在說佛世界。佛能把眾生污穢的世界隱藏起來,現出清淨的境界,雖然不是我們的功德造成,但是我們也可以看見,這是乘佛的神力加持才可以。在續高僧傳、五臺山志中都記載,有些人到了天臺山、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因為特殊因緣而能看到聖人的境界,或者遇到菩薩示現老叟慈悲的招呼,但這都是那個人的功德招感,不但是乘著佛菩薩加被的。所以佛說: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第四節時眾得益第一項現淨得益當佛

31、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為了解釋舍利弗尊者的疑惑,在此娑婆世界的穢土裡現出清淨的國土,這時候寶積長者子所領來的五百長者子看見了莊嚴的世界就得了無生法忍。前面說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現在則是見道了。 - 16 -我們修學佛法的程度與因緣當然是各自不同,但是我們相信佛法,如果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常能夠向道上會,就容易有進步,功夫就能增長。 在禪師語錄上提到,有的禪師走在路上,聽到鳥叫便開悟了,就是因為他向道上會,所以能夠開悟。我們不向道上會,還是按一般塵勞境界去分別: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隨著起貪瞋癡,那就是增

32、長煩惱的境界,而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得無生法忍這五百長者子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後,常能向道上會,所以當他們看見污穢的世界隱沒,清淨的境界出現,這樣的殊勝莊嚴,使他們頓時明白:污穢的世界也好,清淨的世界也好,都是因緣而有,本性則是空寂的。從本性空寂中,清淨的世界不可得,污穢的世界也是空無所有,就在這畢竟空無所有上成就了道力,這叫無生法忍。 我們凡夫發無上菩提心,雖然有向於無上菩提的志願,但是執著心的煩惱還在,就像大樹屹立。我們若能常觀一切法空,就像持鋸子鋸煩惱樹,鋸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開始的時候不感覺有什麼好處,但是時間久了就不同了。 阿含經上有個譬喻:匠人拿斧頭砍木頭,最初

33、把手是圓的,用久了,常握的地方就凹陷下去。修行人用功的道理亦然。一次又一次地作觀,久了,忽然間感覺不同,這時你就明白了。 五百長者子因為能觀一切法因緣有,畢竟空,當佛現出了清淨世界的這一剎那,刺激他們的心特別驚奇,頓時從凡夫躍入了聖人的境界,除去了愛見煩惱,得了無生法忍。因為畢竟空的智慧能發生作用時,所有擾動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心,所以說忍。 此處說初入聖位名為無生法忍;第八地菩薩也稱得無生法忍。但是,八地菩薩已捨掉了凡夫肉身,得了法性生身,無功用的契入一切法畢竟空,不生不滅,安隱不動的境界了。 (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另外還有八萬四千人發了無上菩提心,他們因為感覺到清淨世界的殊勝,所以發誠

34、懇心:我也要成佛,我也願意成就這樣清淨的世界。由仰慕佛的無上菩提境界而發無上菩提心,- 17 -這還是凡位。但此處,發無上菩提心與得無生法忍都同屬於大乘菩薩的境界。 第二項還穢得益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 佛現出清淨世界以證明佛有清淨的國土之後,就把神通收回來了。佛原來是結跏趺坐,為了現出淨土,以足趾按地,現在他收回足趾,世界又恢復了眾生業力變現的污穢相貌。 (一)得法眼淨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聲聞乘是指聽佛的法語而悟道的人。會中有三萬二千人,其中包括了諸天與欲界的人,這些人都是希求成就聲聞乘的。佛先以神力示現清淨世界,繼而收回神力,污穢世界

35、重又顯現之時,他們深深體認到污穢的世界是無常法,清淨世界亦不長久,因此悟入一切有為法皆悉無常,五蘊身心亦是無常,於是證得了法眼淨。 常是什麼呢?就是執持有我為常住不變,在身心方面說是我執,在一切法上說則是法執。現在知道有為法皆悉無常,外面的世界是無常,內裡的身心也是無常,從這裡覺悟到無我的道理,就是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由見道所斷身見、戒取、疑不現行故,名為遠塵;由彼隨眠亦滅故,名為離垢。能遠塵離垢的是什麼呢?就是法眼。 大乘佛法的法眼與小乘的不同。這裡說的是小乘的法眼,就是了知一切法因緣有,是苦、空、無常、無我,也就是無我的智慧。因為得此法眼,不為塵垢所染,所以稱為法眼淨。世典婆羅門的故事 註

36、 4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很有學問,智慧很高。 - 18 -有一天,這位婆羅門心裡面打妄想,要找佛的弟子辯論。他心裡想:同誰去辯論好呢?若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大弟子,他們都是不得了的,那麼就找最笨的槃陀比丘吧!他這麼想就這麼做了。 這一天他碰到槃陀比丘,開口就說:我想與你辯論,你能不能奉陪呢?槃陀比丘說:我能與你的祖父梵天辯論,何況是盲而無目的你呢!槃陀就是周利槃陀伽。他是當時很有名的笨人,但是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婆羅門問:你說我盲而無目,那麼你告訴我,盲與無目怎麼分別呢?槃陀比丘一時答不上來,就運用神通一下子升到離地幾十尺高的虛空裡,在那兒結跏趺坐。 婆羅門看到這個境界,心裡頓

37、生恭敬。 這時尊者舍利弗在祇洹精舍以神通力知道了槃陀比丘的窘境。他心想:這一來對比丘不光彩,而這應該可以得度的婆羅門也不能獲得義利。他於是屈伸臂頃就來到了現場,先用神通把槃陀比丘隱藏起來,然後自己化作槃陀比丘的模樣,從天上下來。 下來之後,他對婆羅門說:我先問你,你是天還是人呢?婆羅門想了想:我是人,不是天。舍利弗又問:你是男子吧?他說:是,我是男子。又問:那麼,人和男子是同或異呢?婆羅門:男子是人,人就是男子。舍利弗說: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人是總稱,人與男人有總別的不同。你說人就是男子,不妥當!接著又說:你剛才問我盲與無目有什麼不同?什麼是盲?不能看見今世、後世善惡果報就是盲;沒有智慧眼,

38、不能斷煩惱,叫作無目。舍利弗一說完,婆羅門頓時明白,證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他得初果了。 - 19 -我們看經論上的記載,得初果是很容易。或者是遇見佛,或者是遇見佛的弟子,說幾句法就得了初果。但這並不是僥倖可得的,這個人以前在佛法裡面栽培過功德,遇見好因緣的觸動而能證得聖果,並不是無因緣而能有果。 這裡說,法會中三萬二千諸天及人一下子全部得了法眼淨,但是我們不逢佛出世,見道也不容易。 (二)得漏盡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前面說三萬二千人得了初果,這一段有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不受諸法的受,是取著義,他的心與一切境界接觸時不執著,這是得阿羅漢果了。 前說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也是不執著法

39、為有我、為真實;也是不受諸法的意思,為什麼這裡是阿羅漢,前面是初果呢? 前面的初果只是斷除了我見、戒禁取見、疑。這裡八千位比丘非但不受諸法,而且把貪瞋癡的煩惱全部斷除了。 初果雖然也是聖人,但是他的貪瞋癡煩惱還在,必須繼續修行,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全部除掉,才能不受諸法。 漏盡意解的漏就是煩惱。原來繫縛於內心的煩惱除掉後,心得解脫;好像原來身體被繩子綁著,現在把繩子解開,身體就得自在。現在說內心不受貪瞋癡的繫縛,得大自在,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了。 我們信佛的人初開始修行,要觀察苦、觀察無常、觀察無我,能斷除我見、戒禁取見和疑。得了初果以後怎麼修行呢?還是要觀察無常、觀察無我、觀察不淨、觀察空

40、,就可以斷除所有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1. 見維摩詰經略疏。(大正 38,596 頁上欄)- 20 -2. 注維摩詰經卷第一:什曰:若隨其罪福自致淨穢者,非示之謂也;而言示之者,有示義也。諸佛能為眾生現淨而隱不淨。現淨而隱不淨,則無益眾生,任而不隱,義示同也。(大正 38,338 頁)3. 續高僧傳第二十五卷(大正 50,647 至 649 頁)4. 增一阿含經第八卷,大 2,585 至 586 頁。 心 現 三 寶 振 三 不仁 俊 長 老 開 示智願勤提繫念明,鎮沉志堅二體解,出家盡棄世著求,身心徹轉載道器。道能遍透心目懸,聞佛囑呼天職奮,思法光照事理通,修僧品絕言行淳。奮通淳貫二相振,

41、不肯讓佛愧瞻效,不肯污法忍察鑑,不肯濫僧肅卓勵。三不之不賅而盡,味其義妙振極振,振得脫落荷得起,敬祝振振作龍象!院長、法師、諸位同學:本人來貴院是參學的,結緣可以說是附帶的。題目是心現三寶振三不。智願勤提繫念明佛法尤其大乘佛法是以智慧、慈悲為重心;首先,智是知道自己的心非心心不具真實性。那麼,怎樣才能真正認識我們的心?阿含經說識如幻,我們五蘊中的心識是如幻如化的。般若經說:是心非心,心本淨故,心本淨就是心本空。因此,我們的心不是真常的心。為什麼呢?因為心性的本身就是空寂的。根本佛法和初期的般若經都認為心不是真常性的,與後期佛法講的真心、常心大體上是不同的。相對於物而有心,因此,了解心一定也能了

42、解物。就一般的分析來看,一個東西、或者任何東西都是許多東西總和而成的。比如說,這個道場有屋頂、有牆、有種種,他不是一物所構成,而是許多東西總合起來的;簡單的說,這是一複合體。我們的身體、生命當下也都不是真實的實體,而是眾多條件的總合。佛- 21 -法的智慧是要讓我們了解心和物的實質意義。第二是願。簡單的說,願就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智慧,把生命內在的氣質徹底改變過來,於是表現在外的氣勢及生命力就顯得非常旺盛充足。因此,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一個長期或無盡期的過程,沒有到此為止的時候。能把智慧、悲願這二種觀念和行為配合起來,勤懇的、牢牢的提繫在念頭上,才能分分明明地知道我應該做的是什麼。鎮沉志堅二體解在智

43、慧和悲願的考驗過程中,無論是精神上的,或者是表現方面的,都非常鎮定,同時又非常深沉。沉,是能沉在佛法當中,不是飄飄浮浮的。譬如,一般的魚大多在淺海活動,沒有不被釣、不被撈起來的。而大龍、大魚潛藏於深海中,任何人都網不到、撈不起。志堅二體解:修學不離開二種智慧與悲願,這樣的志願才堅強。語默憶持念不昧(編按:此為鎮沉志堅二體解之註解。以下每句偈皆各附一註。):學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能改變內在的觀念、一切的思惟,乃至換新外表的語言、一切的動作。總之,若語、若默,所憶想的、所作持的,都不離開佛法,或者是不離開智慧與悲願;這樣,心意才不會昏昧。出家盡棄世著求經上說:知家非家,自行捨家。知道世間的家庭不是

44、一個真實可靠的地方,因此發至誠的信心來出家。發露廣大坐清涼:佛在世時,若人出家,則聽佛說法;佛滅度後,隨善知識聞法。然後才能真正知道,佛法把世出世間的現象和真理闡發得非常廣大,讓我們大開眼界。法華經上說,一個大長者的許多兒子貪求世間五欲之樂,不知道這個大家庭是一個煩惱的火窟,不久他們就要被煩惱火所毀滅。而大長者有大智慧,預先告訴兒子們說:你- 22 -們不要貪著這個火宅,要趕快逃出去。兒子們聽了長者的話,因此而走出火宅,住在露天的、明月照亮的地方,內心非常舒暢、清涼。現在說出家了,要盡棄捨世間種種貪著、追求,甚至財富、經濟及愛情都徹底的放下、割斷,沒有一點染著。身心徹轉載道器世間、身心是種種煩

45、惱雜染所招感的。現在出了家,聽聞了佛法,知道身心流轉雜染的苦惱,要從佛法中徹底轉變過來;也就是說,要從黑暗轉向光明清淨的境界。厭治情器滌腐毒:我們凡夫的身心是情器,那裡面貯藏的都是世間的情境。世間的情用得好,大家暫時活得還好;用得不好,就會因情愛而引起種種瞋恨,形成種種極端的傷害。因此,現在修學佛法要好好的用智慧去觀照整個身心。這個厭,不是世間的厭,而是從真智慧的觀照中,了知身心是情器,沒有絲毫值得貪著的地方。這樣去對治種種染汙的情、錯誤的見,如果對治得適當,才能滌除我們內在的種種腐化與毒素,而成為載道器。道能遍透心目懸道,就是八正道。不論是聲聞法、或是菩薩法,八正道是一貫的。修學佛法就是要能

46、夠普遍的透入八正道。知透伏著邁無遮:我們要想透出生死,甚至要真正進入菩提大道,須要降伏種種的染汙貪著。因為有了染著,眼睛對當前的境界是看不清楚的;用腳跑路,一個不注意就被左右前後種種的境界絆住了,甚至絆倒了。現在,真正能了解八正道,有了道才能對治染著、降伏染著。這樣子,眼睛看清楚了,腿子也走得輕鬆、暢快,沒有遮阻。八正道,以正見為導首,正見是最純正的智慧。在八正道中,智慧是貫徹始終的(精進也是貫徹始終);在大乘佛法的六波羅蜜中,最後也是以般若為主。所以大乘經中說,如果只有前五度,那是共世間的;一定要有出世的般若來領導前五度,把六度聯結起來,才真正- 23 -能行大乘道。因此,在如修如學當中,要

47、把八正道和六波羅蜜懸照在我們的心目之間。聞佛囑呼天職奮我們果真認定了自己是學佛的,就要知道佛陀在因地和果地,都是以菩提願為中心和主力。現在我們發了菩提心,就等於和佛生活在一起,就等於時常聽到釋迦佛說法。釋迦佛說法的中心是什麼呢?一、要觀察眾生的苦,二、要解除眾生的苦;主要是以菩提願作為推動的力量。這樣就等於時常聽聞佛在大聲疾呼,囑累我們要發菩提心,要救度眾生。血沸驚躍三有海:如果真正能觀想時常聽到佛的囑累與疾呼,我們為佛法、為眾生的熱血因而沸騰,從而於三有海中大驚而騰躍起來。不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有。經中說,眾生睡臥於三有之床,就等於是一個病漢,身心不得自在。儘管表面看起來你現在好像很健康,沒有生病,其實渾身、渾心完全是病。等到種種煩惱病、或者是業障發作起來,那就完全癱下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