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研究.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691337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建设标杆研究报告第一篇、标杆介绍及对比、 研究对象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标杆基本情况介绍:、 专业定位1、标杆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2009 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评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湖南省 优秀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熟悉可 编程控制技 术、液 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掌握机械基础和电气控制等相关知 识,主要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安装调试、运行 维护、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我院

2、对比: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关系到学生在学校能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职业技能、毕业时能从事的岗位的问题,相当于企业产品的性能用途,必须具体明确。中职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而高职培养的学生应是能解决职业岗位上综合的、复杂问题的“职业通才” 。由于机电行业范围很大,产品种类多,因此必 须在能力结构培养上要有所侧重,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技术理论和方法,熟悉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具备机电设备自动控制技术的初步设计和实现能力,面向生产、管理、服 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比国外

3、机电一体化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德国,结合苏州作为加工制造业基地的特点,我校提出的机电专业建设思想是:以机械制造为基础,以现代设备控制系统为重点,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即以某种复杂零件的加工为出发点,了解其设计、工艺及制造的方法;掌握加工制造所用现代生产设备诸如液压、气动或各类电机的能量传递方式及驱动方法,重点掌握机电控制系统各种检测和控制的方式;实现机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即机电系统的运行、调试及故障排除,达到培养学生掌握机电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我们于 2006 年 12 月开展了全国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和中级认证工作,通过该综合训练培养了学

4、生对机、电、液、 传感器、电机及 PLC 控制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实现了从课堂理论知识到现场实践知识的快速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岗位1、标杆情况:(1)机电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岗位(2)机电设备电气装配与调试岗位(3)机电设备操作岗位(4)机电设备维修岗位(5)机电设备营销及售后服务岗位2、我院对比:、 人才培养模式1、标杆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四位一体、突出综合“能力递进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数控机床维修和生产线安装、 调试为专业方向,以技术开发与服务、自主研

5、发实训设备为特色,以全国生 产线装调大赛、数控机床维修大赛为推手,以执行岗位规范为 考核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与素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 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用任务进行驱动,重新序化 课程内容,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2+1” 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 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展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 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将封 闭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开放的行动课程教学。2、我院对比:、 课程体系1、标杆情况:2、我院对比:2)以 职业 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是职业技术教育,然后才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本质

6、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教育。课程设置应根据机电行业发展的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做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织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调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在教书育人方面效果明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目

7、标,以机类基础课程和电类基础课程为基础,以工具 课程为支撑,以素质教育为必备,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立足点,以技能拓展为延伸,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 所示,以实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模块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从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入手,确定课程门类及相关要求,合理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并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增添新技术、新指标和新规范等内容。如数控技术与编程、 电气与 PLC 控制、测试技 术、CAD/CAM 技术集中体现了近年来的主流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不断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从教学计划上加大“实习实训 ”的比重,提高实训的技术层次,把学习技能变成培训技能。

8、“变学科 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 ,教育过程上“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 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整个课程都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从学生一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直接接触到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对专业针对性强的企业参观,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都尽量地将授课内容与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个知识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师资队伍1、标杆情况:坚持“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通过国内外培训、企业锻练,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派专任教师下企 业顶岗实践,提

9、高专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并从行业企 业聘请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专 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2、我院对比:以工程技术能力为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42%以上。为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师除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应用能力,亦即需要具备“双师型”的能力。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途径一般有三个:一是参加教学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的学习; 二是直接派到老师进入企业

10、进行访问工程师培训,使教师充分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掌握实际生产应用技术能力;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和开展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 实训条件1、标杆情况:4)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加强实验室建设作为高职机电专业院校,必须要能有足够的实训设备来满足实验、实训需求。面 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我们多方筹措想办法,以寻求企业支持,共建实验室是较为有效的途径,我系的博世力士乐苏州职业大学控制技术实验室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共建的实验室成为了国内先进的工业化实训基地,同时引进了先进国外职业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了世界先进培训系统资源的思想,培养了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推

11、进了国际“品牌” 技术快速融入我校的教学、科研、实验、 实践和机 电专业建设之中,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适合现代工业的需求。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搭建了技术平台。此外立足自主开发,引入企业参与是改善实训条件的又一条综合效益高的途径。如我系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开发研制的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装置,一方面为学生实验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我院情况与不足:二、研究对象 2:湖南铁道职业技

12、术学院(以下简称:铁职院)标杆基本情况介绍:。第二篇 专业建设策略、 公司人才需求调查1、人才数量需求调查2、专业就业岗位调查3、设备情况调查及发展趋势4、人才能力未来预测二、本专业建设策略(建议:在对比标杆基础上,依据“ 别无我有,别有我优”的原则寻 找突破口)1、建设总目标(达到的建设特色):21 世纪初叶的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和严峻挑战面前,如何做大做强,准确把握好其发展趋势与特征,是所有高职教学工作者须考虑的问题。(一)培养目标具体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培养“通才” ,而是培养具有 综合职业能力的胜任某一具体岗位的专才,

13、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培养目标 必须体现实用性。高职培养的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那么,未来的培养目标必须具有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强烈针对性。由于高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学校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 ”为 中心,构建面向基 层的高等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应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人才需求变化,市场需要什么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职培养目标须具体化。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将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在 职 业 教 育 的 培 养

14、 与 培 训 中 ,培 养 培 训 过 程 的 每 一 个 环 节无 不 以 掌 握 岗 位 技 能 为 目 的 ,无 不 把 目 标 与 劳 动 市 场 的 需 求 ,与 生产 、建 设 、管 理 、服 务 一 线 的 实 际 需 要 紧 紧 地 结 合 在 一 起 。培 养 目 标只 有 具体化以后才能产生引领实践的作用。(二)课程设置的职业能力化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或主要途径, 2 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高职课程设置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

15、总体规划中全部展现出来。 3高等职业 教育是为适应某种职业而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实用人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1、 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能缩短毕业生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高职课程强调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胜任岗位职责所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包含了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是我国高职进入 21 世纪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与实践

16、,基础理论服从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强调以“必需、 够用”为度,在教学中不再保持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2、课程目标的职业能力化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高职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要求培养的规格要有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各门课目都须体现其职业方向。课程目标明确地瞄准某种职业,明确地与就业目标对接,为学生毕业上岗提供良好的条件。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应职业能力化,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三)教学过程实践化高 职 教

17、学 主 要 内 容 是 以 岗 位 需 要 、实 践 操 作 为 目 的 ,使 受 教 育者 和 培 训 的 对 象 熟 练 地 掌 握 特 定 职 业 所 需 要 的 技 术 技 能 ,具 有 较 强的 动 手 能 力 ,掌 握 技 术 原 理 、熟 练 技 术 操 作 。高 职 教 学 过 程 是 培 养 出掌 握 实 用 科 技 知 识 、具 有 娴 熟 技 艺 和 高 超 手 艺 的 生 产 第 一 线 的 高 级技 能 型 人 才 的 重 要 环 节 。只 有 通 过 教 学 ,才 能 使 先 进 的 机 器 设 备 得以 准 确 操 作 和 使 用 ,才 能 使 先 进 的 科 学

18、 技 术 在 生 产 中 得 到 实 际 运 用 ,才 能 使 各 行 各 业 在 更 大 范 围 和 更 高 层 次 上 参 与 国 际 经 济 合 作 与 竞 争 ,保 持 在 国 际 市 场 上 的 竞 争 力 。高职教育以应用技术为重点,因此,在对高职教师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高职的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应围绕实践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工作是各项工作的核心,高职教学过程应始终围绕着一个明确、具体的目的来进行,高 职教学必须以

19、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岗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合理设计多层次实践环节,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循序渐进地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讲清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应当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规划的编制上,安排足够的实训时间,校内实训和社会岗位实训时间要占学制规定学时的 1/3,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办学形式多样化现代技术发展速度快、综合化、复杂化等特征,社会经济结构变动频率增加,就业市场化对人才智能结构的新需求,对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高 职 教 育

20、 要 为 社 会 上 成 千 上 万 职 业 岗 位 培 养 所需 的 各 种 人 才 ,为 此 ,高 职 院 校 及 其 办 学 形 式 必 然 表 现 为 多 样 性 。职业 技 术 教 育 的 办 学 形 式 ,是 与 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和 所 有 制 形 式 密 切 相关 的 。由 于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的 所 有 制 结 构 是 以 公 有 制 为 主 体 ,多 种 经 济 成 分 并 存 ,所 以 这 就 决 定 了 我 国 高 职 教 育 办 学 形 式 的 多 样性 。现 代 高 职 教 育 是 现 代 社 会 的 产 物 ,它 与 现 代 社

21、会 政 治 、经 济 、科学 技 术 发 展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迅 速 发 展 和 分 化 ,使 得 社会 分 工 越 来 越 细 ,社 会 化 程 度 越 来 越 高 ,许 多 新 的 学 科 和 领 域 的 创立 ,促 进 了 社 会 多 样 性 发 挥 。高 职 教 育 是 个 多 层 次 、多 类 型 构 成 的 完整 体 系 。各 级 各 类 高 职 教 育 为 适 应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要 求 教 育 具 有多 种 形 式 、多 种 学 科 和 多 种 专 业 ,以 满 足 社 会 和 不 同 学 生 的 学 习 需要 ,促 进 社 会

22、和 所 有 学 生 多 样 的 发 展 。(五)质量评估社会化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大 规模的社会化教育,质量是高职的生命线,也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诺贝尔奖获得者彭齐亚斯认为:“21 世纪是 质量第一的世 纪” ,高 职院校要狠抓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社会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质量评估社会化是培育高职教育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评估的监督促进作用,以督导评估为杠杆,形成现代教育质量观。目前,我国高 职院校的质量评估工作是由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是高职院校质

23、量评估的组织者与执行者。评估社会化将是高职院校质量评估的一种趋势,成立专门的质量评估社会机构,引入社会化评价机制,质量评估制度,而且评估结果将向社会公布,评估在合格以上的学校,质量才有保证,才能担负培养合格人才重担,以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开展社会评估, 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 运用科学的质量评估手段,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构建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和社会化评价体系,提高高职教育成效。此外,高职院校需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杠杆作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质量求生存。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实验实训课的课时,但在具体

24、的实验实训内容和实验实训的能力目标制定上,并没有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继续抓好基础内容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如下:1、老师缺乏创造性。教育教学本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甚至是艺术。教师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者,受教育者,不去思考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不考虑学习效果。只是备好内容,登台讲完了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2、学生缺乏主动性。传统教学无视学生的超越性,漠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3、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25、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4、师生关系紧张,班级管理难度大。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成模式研究(一)工学结合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应以岗位要求为依据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按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和技术能力确定职业能力要求,按职业能力的需要确定专项技术能力要求,最终形成由专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纵向结构和由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所组成的能力目标体系。图 1 所示为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结构图,在制定能力目标时,把岗位要求置于对职业的整体理解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背景的分析之中,制定(二)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

26、有结构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地方企业的需求来改革和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学校建立职业基本素质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和基本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项目化课程,形成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毕业综合实践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组成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基础性职业课程培养职业素养,通过项目化课程开发实现理(三)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这一主线,学校制订了详细的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从计划制订到教学实施,从教学过程管理到教学质量保障,从物质保障到基地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方法改革都作了规定,建立了如图 2 所示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结构。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根据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开展行业调查和职业功能分析与毕业生就业调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定职业能力的行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作用。 2、3 年建设规划2011、6-2012、6 2011、6-2012、6 2012、6-2013、6设备 引进 3 台数铣 引进 2 台 5 轴加工中心。人员 引进 1 人教授 。 。教改 完成 3 门课程基于 xxx 的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完成 6 门课程基于 xxx 的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完成 8 门课程基于xxx 的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