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张玉新(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1 年 8 期)文类解说新诗,又称新体诗,自由诗。首先它是诗,因此它具备诗的一般特点。而诗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其次是“新”,而“新”既是时间概念又是其特质:时间上它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的古诗有所区别;古诗多需押韵,部分需符合一定平仄和对仗,而新诗完全不受押韵、平仄和对仗之规范,只保留意象精炼的特性,创作方式极其自由。诗人公木认为,新诗不仅因为它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
2、,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就其主流而言有四个特征:第一,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集中表现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强化;第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第三,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世界性色彩;第四,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并非割断,而是推陈出新。(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诗鉴赏辞典序)文本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 193
3、3 年 1 月写于监狱中的一首抒情诗。诗人 1932 年 4、5 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就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 7 月 12 日就国民党当局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等罪名逮捕,关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这是艾青的第一首诗,也是诗人最著名的一首诗;诗人发表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可以说是这首诗催生了艾青这位诗人。诗人一诞生,就自觉地把人民和民族的命运作为关注的对象,自觉地以自己的热忱讴歌他所生存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艾青的诗,影响了一代诗人,著名的“七月派”的苦吟,直接受到艾青的诗的影响。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进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这首诗的确堪称优秀的诗歌教
4、材。案例呈现大堰河我的保姆案例一李金红【教学创意】本单元的说明指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吕叔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本设计旨在以朗读带解析,尊重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通过学生不同特色的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诗人的情感,即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大堰河无尽的感激和深情的礼赞。再进一步,通过对朗读技巧不同处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大量排比句式、反复修辞的使用和铺陈手法的作
5、用,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形式上,以学生的个体阅读和集体讨论相结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以期学会合作,陶冶情操,培养文学素养。【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技巧,结合艾青相关生平资料及诗歌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在朗读中再现把握大堰河的形象,感受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情。3运用朗诵技巧,揣摩诗歌语言的艺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朗读技巧指导1朗读技巧常用符号 重音 (2)是第二重音,也叫次重音 轻声 停顿 较长停顿 音断气不断 急吸气 平行语势 上行语势 下行语势 颤音 延长 强调2诗歌朗读时气息的特殊要求(1)气息要足,控制力要强。由于情感的跳跃幅度大,对
6、气息的要求高、变化大,要适当夸张。如同储备充足的能量,随时能按需而发。(2)在诗歌的朗诵中,各种呼吸技巧用得最多。如音断气不断()、急吸气()等等,尤其是音断气不断()用得最多,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诗意的前提下,以娴熟的气息技巧来表现充沛的情感内容。一、导入1933 年,1 月,早晨,牢房里,一个年轻人,当他看到窗外飞舞的雪花时,他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的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蕴含着浓浓深情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二、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把握形象1诗人创作诗歌是通过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独特的感受创造为艺术形象和艺
7、术境界并浓缩于诗歌之中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诗的前三节,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体会诗人的情感。2诗人在诗中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凄凉 衰败 荒寂3主要是哪些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受?明确:坟墓 瓦菲 园地 石椅4请同学们听第三节的朗读录音,你是否能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这种意境?(播放网络音频朗读)明确:不能,感觉阴森森、恶狠狠地5你认为要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能不能试着读一下。明确:低沉,舒缓,感伤的语气6一句诗一般只有一个重音,第一句的重音应该落在哪个词上?为什么?明确:应该落在“雪”字上:因睹雪而思人 雪的纯洁正是大堰河的心灵(ppt 显示朗读指导)7提问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修辞方法,强
8、调反复句子的处理:反复修辞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但读时要注意,通过技巧处理,避免单调,将情感细化。强调“”音断气不断,是诗歌朗读中用的最多的一种呼吸技巧。用的好,借以表达充沛的情感内容,大家用心慢慢体会。8教师范读。9再看诗的前两节,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大堰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明确:普通 卑微 命运悲惨 贫穷所以,能表现她这一形象的词语要重读。这两节,可以用平缓的叙述语气。(ppt 显示朗读指导,教师范读)10学生自由朗读三节诗。11指名朗读。 三、合作探究,朗读鉴赏要想准确、富有情感地通过有声语言再现文学作品,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基础上。下面,我们分组研读,然后
9、通过你的朗读表达你对诗歌的理解。(1 组:46 节 2 组:78 节 3 组:911节 4 组:1213 节)大家可以在诗节中标注一些朗读技巧符号。各组汇报朗读:(结合学生的创造性朗读和诗歌内容,指导朗读,进而深入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要点如下:1第 4 节和第 6 节,分别读出亲切感和陌生感,进而体会诗人强烈对比的感情。结合“我”被送到大堰河家的原因和经过,强调“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略带讽刺的口气。2第 7 节六句“她含着笑”劳动的细节,朗读时语气轻快还是沉重?探讨后明确,大堰河含笑劳动正表现了她的纯朴勤劳,但诗人回忆这些时是带着深切的同情。39、10 节语调低沉,节奏缓慢,
10、表现诗人对大堰河死去的无限悲痛。11 节读出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412、13 节,朗读时感情强烈,崇敬地,语势上扬。因为这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热情的“赞美诗”。结束语:用心在领悟,用心在朗读。最优秀的朗读者必定是用心的解读者。下面,老师为大家配乐朗读全诗(或与一位同学分节交替朗读)。(吉林省实验中学 103322)大堰河我的保姆案例二王 春一、导入:艾青在诗论中说:“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胜利。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所忽略。”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一首新诗,在阅读上并没有太多障碍,但不要因此忽视了文本细读,平中见奇的文学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11、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深沉而痛彻的情感。二、整体感知:教师诵读全诗,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问题:请用词语勾勒出大堰河的形象,她美吗?为什么?明确:勤劳、慈爱、博大、悲苦、贫穷、劳累、平凡、伟大(基于阅读的感受可以有所生成)她的美体现为苦难中人性的良善,母性的光辉。苦难比幸福更美(艾青诗论),不是写觉醒者的反抗的美,而是一个苦难者善良的美,一个旧 中国劳动妇女真实而美好的灵魂。三、细读文本:问题一:诗中运用了哪些富于色彩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直接的色彩呈现:乌黑、红漆、金色、泥黑、紫色间接的色彩呈现: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黄土通过色彩的对比揭示了旧中国底层
12、佃农生活的贫苦与悲哀,表达了诗人的同情和悲愤。“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几乎已成公案,紫色或云忧郁,或云高贵。即是公案,自圆其说即可。问题二:体会下列诗句不同之妙:第 6 节:“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确:句子相同,但标点有异。标点符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首句用感叹号写出诗人初到自己父母家中的陌生、新奇、惊讶!描写了许多见所未见的东西,与大堰河家的贫穷形成鲜明对比,“我呆呆地看着”“摸着”“坐着”“吃着”与诗人“新客”的身份相一致,虽然忸怩不安的诗人对大堰河有深挚的爱和深沉的留恋,但这就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标点变成了句号。第 7 节:“他就开始用
13、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他就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明确:少了“开始”,但多了逗号。加逗号意在强调劳动。本节诗中细致描绘了大堰河承担着的繁重劳动,强调劳动意在强调大堰河为“我”和“我的一家”所做的牺牲。歌颂了她的忍耐、坚强、乐观、伟大。第 10 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明确:多了她字,感叹号换成了句号。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由悲痛到悲愤的变化。噩耗传来,诗人内心充满悲痛;回顾她一生人世生活的凌侮和身后的凄凉,诗人心头凝聚的是沉重、痛彻的悲愤!小结:诗中的作者倡导的“美学胜利”,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尤见功力。诗中大量运用了对比、反复、排比等手法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引导
14、学生课后三读文本,逐节体会诗中对比、反复、排比的妙用。四、深度关注:问题:艾青在写于 1942 年的赎罪的话中谈到了一段真实的过往:“我曾听说,我的保姆为了穷得不能生活的缘故,把自己刚生下的一个女孩,投到尿桶里溺死,再拿乳液来喂养一个地主的儿子。”“我的内心里常常引起一种深沉的愧疚:我觉得我的生命是从另外的一个生命里夺来的。”读到这篇文章,你是否对诗中大堰河对我的爱产生了怀疑,为什么?明确:1母亲大堰河溺婴的做法是由于生活的逼迫,并非是人性的沦丧。诗中写道她有五个儿子,并非只生儿子,旧社会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穷人家养不活的孩子往往送人,女婴则往往遗弃。这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共相。2艾青有这种
15、犯罪感和赎罪心理,那么对于亲手杀死自己骨肉的大堰河来说,其内心更是无比沉痛。纵有千万个溺死自己女儿的理由,她的内心也是绝对难以平静的。她的负罪感不会比艾青轻,而唯一能减轻这种负罪感的方法就是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乳儿的身上,以此来赎去心中的罪孽,正是由这样一种心理驱动,使大堰河以胜过爱自己亲生儿女的爱心去爱她的乳儿。3旧中国底层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并未能剥夺大堰河的母性光辉,反而使都惨遭“遗弃”的一对母子的爱更为深沉、痛彻!五、课后探索:艾青曾说:“在刻画典型方面,我觉得我的父亲比大堰河我的保姆要好些。”(叶锦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东海1981 年第 4 期。)由于诗中生动刻画了典型的地主乡绅形象
16、而被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略去不提,近年来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网上找到这篇“神秘的”我的父亲,比较两篇作品在典型刻画方面的异同。(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130000)大堰河我的保姆案例三史世峰课前导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追溯艾青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引导学生了解“大堰河”其人及哺育诗人艾青其事,在此基础上,自读诗歌,发现诗中“真话”,初步感受诗中“真情”。一、导入艾青曾说“愈能丰富地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一个地主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农妇;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大地的诗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感情自然生发真正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让我们走近艾青的
17、“大堰河”,感受这真正的诗,解味那至爱的情。二、读诗印象:诗中的大堰河1朗读指要:变化中统一,参差中和谐较之古诗词,新诗的音韵更为和缓,更为自由,像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问题:自读诗歌,比较本诗与再别康桥有何不同(课前预习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本诗音韵节奏)。提示:不同于再别康桥那种诗节统一、韵脚严整的音乐之美;大堰河我的保姆很少注意诗句韵脚或字数、行数的统一,但注意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营造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问题:朗读中注意体味诗中大量的排比句式及多个诗节重章复沓的表达效果。(此处只指要,朗读点拨融入后面“真话真情”部分)提示:如第四节中连用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
18、日常生活的一种描述,在这些描述里浓浓地浸润着诗人对“母亲”的赤子之情。2诗节印象:问题:选择你喜欢的诗节,围绕“大堰河”为该诗节提炼小标题(要求:引导学生用诗节中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提示:第三诗节看到雪遂想起你;第四诗节厚大的手掌,抚摸我;第七诗节为了生活劳动的大堰河;第八诗节深爱乳儿的大堰河3说说“大堰河”:问题:结合预习自读和刚才同学们关于“诗节印象”的概括,我们以关键词的来概括一下诗中“大堰河”的形象。提示:童养媳、我的保姆、没有名字、养育我、生活惨淡悲苦、勤劳善良、慈母般的无私、生活艰辛、贫苦劳累、深爱乳儿、忍辱负重、命运悲苦小结:高尔基曾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
19、诗。”艾青深情回忆,用心抒写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大堰河。三、课堂聚焦:真话中见真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抒真情,情深辞切,感人肺腑。(张同吾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本节课的聚焦点就是品读诗中“真话”,感受诗中“真情”。真话真情:情动于衷,莫贵乎真比较而言,诗歌的语言要求更准确、更凝练、更生动、更含蓄,因而,有人说诗歌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问题:1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艾青带着脚镣登上诗坛的成名作,本诗最为可贵的就是“说真话”,请找出能够感动你的诗节。2结合你的预习理解和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诗节。3找出诗节中的真话,并谈谈你从中理解到的真情。环节:读真诗说真话解
20、真情(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朗读,品味语言,解读真情,师生随机点拨,自然生成)示例一:第三诗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中以“雪压”的“草盖的坟墓”、“檐头的枯死的瓦菲”、“典押”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等真话勾勒一幅冷落凄凉的画面,画面中我们到的是悲苦的大堰河的悲惨的死,感受是她死的悲凉。本诗节与第六节“我新家的豪富”形成鲜明的画面对比,这里的“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情感意味自然深沉、丰厚起来。示例二:第七诗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写到:“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
21、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像这样鲜活语言,都可以引导分组品读。其语言的精纯,来自于纯朴的大堰河,也来自于艾青与大堰河那割舍不断的情缘。其中大堰河的“含着笑”可与祝福中的祥林嫂的“笑”进行对比。小结: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是心底的歌,真诗中自有至情,走近“大堰河”,我们体味到了这种真爱至情,五年后艾青又深情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就是真诗至情的艾青。四、课后练笔:“大地的歌者”有人说艾青是“土地的诗人”,他的诗大多关于“土
22、地”的歌,课后自读他的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诗,以“大地的歌者”为题写一首诗。(牡丹江第二高级中学 157000)观点陈述在语文教学已经异化为题海战术以应付考试的当下,新诗教学甚至连教学的点缀的位置都丧失的状况下,探讨新诗教学的内容选择与确定,实在很尴尬,所以很必要。新诗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着眼。一个层面,是宽泛的新诗篇目作为课程资源,如何选择和确定。在通行的各版本语文教材中,必修课中的新诗十分稀少,作为课文的资源已经被教材的编者选择之后确定了,教师已经不必去选择和确定。即便是教材选择、确定了的东西,在通常的语文课堂,也是可以被删掉的。理由之一是高考不考(高考
23、曾经考过,但是采用的却是所谓的客观题,四选一,严重违背新诗的鉴赏规律),理由之二是没什么可教的(被认为一看就懂因此不必浪费时间)。另一个层面,教师在教材已经选定的有限的新诗文本的教学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有一种观点,朗读,请不要滥用。持此观点的人是一位学者,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很是活跃,也着实有许多惊人了言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关于新诗的朗读,在一线摸爬滚打的人心里了然,我们的语文课堂别说是诗歌朗读了,什么朗读都不多见了。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异化,课堂听不到琅琅的书声,唯有唰唰的做题声。朗读,的确不要滥用,但是,不朗读行不行?诗的特质,有其外在的音乐性,最适合朗
24、读;又有其内在的音乐性,适合用朗读表现这种内在的气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无疑必需朗读,而且完全可以以读代讲。在新诗课堂选择教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朗读知识传授,这就是案例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朗读无疑需要方法,教朗读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内容问题。这是我推介李金红老师的教学案例的原因。在吉林省的一次省级教研活动中,我请李金红老师上了一节大堰河我的保姆,因为她有比较专业的朗读基本功,所以我要求她以读代讲。在评课的时候,大家都被她精彩的朗读折服,对她指导学生朗读的成绩感到欣喜;同时也惭愧自己不会朗读因而自己的课堂没有朗读的声音;也有老师提出,李老师朗读固然很好,要是对诗进行一
25、定的分析,似乎更好。这个观点并不错,但是,出于矫枉过正的目的,我十分赞赏李金红的以读代讲,甚至进一步认为,教师能够在新诗教学的时候范读,指导学生朗读,那效果一定比枯燥的分析、貌似深刻的解读更有价值。案例一就是根据那节课整理出来的。它的价值在于,像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的新诗,完全可以通过朗读完成教学任务,但需要教师必需首先具备较好的朗读基本功,这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外功”。有经验的同行都知道,朗读这项基本功,能够应付教学的大多数情况,不仅是诗歌课堂。想教好新诗,请磨练朗读的基本功吧,这是硬道理。李金红老师的示范朗读值得提倡,她很专业地用专业符号标出了一些诗节的朗读示意,值得效仿。当然,就是没有专
26、业的朗读技巧,从语文教师的本色出发,凭着个性化解读文本,用自己的音色表现这种解读,也是十分有益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否具备专业朗读水平,都要在新诗课堂展示朗读的感染力。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在朗读上的点化,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水平,而更根本是使学生也能尝试用自己的音色表现自己的解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技能,这有助于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赢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或曰,朗读可以拓展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教师该做的功德。从新诗的特质上看,由于语言的多义性、意象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对诗解读的多元性,而许多解读存在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诱人状况,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这种魅力也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美
27、感,久之,鉴赏诗歌的水平自然得到提高。珍惜不多的新诗教学机会,重视新诗课堂上的朗读,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有一种声音,新诗,你讲便是你的错。这个题目我是在十多年前的 k12 网上看到的,因为醒目,所以记下了。但我没有阅读这个题目下的内容,当时网速太慢。从整体上我同意这种提法,但要加以必要的解说。在语文教学的演进过程中,曾经有一派叫做“讲深讲透”,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细致分析文本,以使学生理解领悟。一些功底深厚的教师可以娓娓道来,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就能分析五节六节,“一切的一,一的一切”就得个三四节课。分析的真好,因为教师自身的功底;其流变就成了按照教学参考书照葫芦画瓢,并
28、且一定要引入宏大的社会背景。这种作法不只在新诗教学中流行。大堰河我的保姆要是也这样去讲深讲透,需要几节课?在新课程的课程设计中,恐怕也就一课时,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一课时怎样体现教师的课程安排?王春老师的案例二显然也是在“讲”,但他不是一味地自己在那里讲,而是把自己细读文本、深读文本也就是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获得的直接感受转化为有价值、有梯度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落实自己选择、确定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文本的理解走向深、透,所以值得肯定。案例二可以清晰看到设计记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的线索:导入文本解读拓展阅读,其中文本解读又分为三个层次: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深读。从整体的设计上看,导入部分引用
29、艾青诗论中说的“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胜利。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所忽略”,在细读文本部分的小结中再次强调作者倡导的“美学胜利”,这是照应。这就使得文本解读本身结构圆和,不生枝蔓。也隐含了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因为比较单一,所以可能落实。具体地看,在初读文本整体感悟部分,教师范读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用词语勾勒出大堰河的形象,她美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对大堰河的“美”辨析,强调“她的美体现为苦难中人性的良善,母性的光辉”。从本诗的内容看,这既是诗人的主张,又是这个主张的落实。细读文本部分共设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学生挑选诗中富于色彩的词语,并追问这
30、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而最富争议的是“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词语的张力表现了意象的不确定性、私密性、难解性,同时也提供了解读的开放性。第二个问题是对几组相近的诗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差别中体会情感的细腻传达。比如第 6 节:“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句子相同,但标点有异。标点符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第 7 节:“他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他就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少了“开始”,但多了逗号。加逗号意在强调劳动。第 10 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多了她字,感叹号换成了句号。这些细致的对比,无疑令文本的
31、解读走向深透,但不是以教师的讲为主线,而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主线。这个部分充分体现了教师落实所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深度关注(阅读)部分再一次引用艾青在赎罪的话中谈到了一段话,引出对大堰河亲手溺死女儿一事的评价,进一步挖掘大堰河对诗人的无私的爱以及诗人对大堰河超越乳儿的爱,使鉴赏得以深化。课后探索部分又引用艾青的话:“在刻画典型方面,我觉得我的父亲比大堰河我的保姆要好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把课内讲读引向课外自读,通过延伸课堂,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对艾青的进一步了解。这就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的接力棒交给了学生。这个设计体现出某种“学术追求”倾向,所引用的资料十分严整,完全有
32、益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资料的选择上体现出阅读面的广泛和选择的眼力。这一举措的价值在于,很多教师为了使教学内容丰富,也十分热衷于选择相关文献旁征博引,却往往失之浮泛、流于装点;所以,所引用的资料除了恰切外,最好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又拓展其知识视野,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富而引用。从问题的设置上可以看出选择、确定文本内容的能力,问题紧紧围绕文本,从文本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关键语段入手咀嚼、品鉴,使得鉴赏不断细化、深化。案例二在设计上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堪称完美。令人担忧的是虽然教师也有开头的范读,但在教学过程可能出现过于追求问题探究的深透而忽略诵读。因此提醒王春老师,一定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细读
33、、深度文本,千万不要抛开诵读抽象地探究。规定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案例三在设计上一个鲜明的特点。课前明确规定预习的内容,许多关于诗人和诗的背景知识都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本质上就是教师按照选定和确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前达成一个共识;还强调寻找诗中的真情,这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为课堂的解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案例二不同的是,整体感知(读诗印象)部分设置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1.朗读指要,从与再别康桥的韵律对比上体会本诗的特点,从排比手法的运用上体会抒情的效果;2.读诗印象,从诗节内容上归纳核心;3.从人物形象上品味诗歌。这样的问题梯级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形式到内容、从外在到内在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表现出
34、教师对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智慧,符合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细读文本(课堂聚焦)部分则重点品鉴本诗的“说真话”“解真情”,并且列举两个示例,使得教学设计表现出适度的弹性和开放性。这都有助于落实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案例三课堂聚焦部分的问题 3“找出诗节中的真话,并谈谈你从中理解到的真情”恐怕尚需推敲,因为本诗都是在讲真话嘛。另外,示例二课后练笔的环节拿大堰河的“含着笑”与祝福中的祥林嫂的“笑”进行对比,也存在问题,此时还没有学过祝福。拿更复杂的陌生的小说人物与诗歌对比,出发点虽然不错,因为学生不了解陌生文本,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可能使这个环节失去价值。再有,课后练笔部分,初衷也是好的,以课
35、内学习的一篇带动课外自读的多篇,拓展阅读面、增进对诗人诗作的进一步了解,但是却要学生以“大地的歌者”为题写一首诗,恐怕并不容易。这个题目规定了只能写诗人艾青,要是调整为以“大地的歌者”为题写一篇诗评,可能更切合实际吧。有一种论调,教诗,你们中学教师不会。这是我在一次会议上听一位著名的学者讲的一句话。如果按照这位专家的要求(他是文艺学的博士生导师),不仅我们中学教师不会教诗,恐怕大学中文系的非文艺学或现当代文学的教师之外的教师都不会教诗。问题是,我们中学的新诗教学能否按照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那样教。大学中文系培养中文专业人才,中学语文课堂并不专门培养大学中文系的预备生,而是有文化的公民。这样说来,
36、大学专业课的那些新诗的“学理”,并不完全适应中学语文课堂,反倒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大学中文系教诗的方法教学才出现了问题。一般说来,大学中文系课程有管教不管会的因子,从李亚伟的中文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而中学语文教学却要求管教管会,这里当然也有许多复杂因素制约着达不到这个目标。那么,我们中学的新诗教学应该怎样进行?首先,在教材已经选定的教学内容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选择更多的新诗,最便捷的作法就是借鉴选修教材,把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因为单单靠必修有限的几首新诗难以充分感知新诗的魅力,但必修是一个阅读的面,虽然这个面比较窄,却能够引发一定的阅读兴趣,从而不断开发新诗选修的点与线,使得面
37、、点与线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的系统,在课程资源上保证足够的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新诗的学习内容。其次,在充分保证新诗课程资源足够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在师生共同确定的教学内容上,微观地看,从诗的阅读入手,通过语言层面跨过意象的桥梁进入意境的彼岸。也就是说揣摩诗的语言是起点,研读意象是桥梁,进入和再创造意境是终点。宏观地看,对一首诗解剖麻雀般的剖析固然有价值,它令人得窥诗的堂奥,但更要把它放到诗歌发展的脉络中定位。这就需要提供必要的诗歌流派、诗歌发展等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但并不是讲流派和发展史。这个尺度要拿捏好。第三,许多新诗在内容上并不艰深,不必在“写
38、什么”层面细究,把重点放在“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上;有的新诗因为意象具有内隐性、私密性和不确定性而难以读懂,这就要在“写什么”上费思索,适当提供背景资料比如诗人的主张、流派特点等,有助于从“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层面反观“写什么”。第四,新诗教学活动化,充分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对新诗的热情,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以诵读、朗读为主要形式,展开广泛的诗歌朗诵活动;以扩大阅读面为目的,引导学生编选各种专题性诗集手抄本、壁报;以诗歌写作实践为目的,创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诗刊。心怀广泛意义上的诗意,同学生共同研读狭义的诗歌,共同获得诗情的涵养,在诗的氛围中使心智得到健康成长。(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部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