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687450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摘要 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三年来的跟踪实验研究,建立了有关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的档案,运用体育统计学的数据整理和显著性检验方法,着重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的影响。关键词 体育课程标准 对初中学生 体质效应 研究1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 2001 年 9 月,在全国 38 个实验区率先实施,厦门作为实验区之一,我校又是实验区体育学科基地实验校,承担课题研究义不容辞。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已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标志着中学体育教材竞技化向终身体育化逐渐转轨,标志着体育教学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与

2、挑战并存,这是唯物辨证的。在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新教材的问世,是件难得的好事。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教学改革的挑战。新教材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着重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方面的影响着手,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实效性、合理性。2 实验对象与方法:2.1 实验对象:厦门市禾山中学 2001 级初中新生。2.2 实验方法:2.2.1 实验法2.2.1.1 实验时间:2001 年 9 月至 2004 年 7 月。初中三年跟踪实验。2.2.1.2 实验的分组:实验组:105 人(两个教学班) ,其中男生 51 人,女生 54 人,

3、采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授课。对照组:111 人(两个教学班) ,其中男生 55 人,女生 56 人,使用旧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2.2.1.3 实验测试指标: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50M(速度) ,800M(女) 、1000M(男) (耐力)立定跳远(弹跳) ,引体向上(男) 、仰卧起坐(女) (力量) ,立位体前屈(柔韧)2.2.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等。所发问卷 105份,回收问卷 105 份,回收率百分百。2.3 实验施加因素:2.3.1 实验组严格按照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水平四所提出的 “健康第一” 为指导思想,以“

4、课程目标” 为方向,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认真执教。2.3.2 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3.3 任课教师实验组与对照组同为实验人员,每周授课数、课外活动数相同。2.4指标测试的具体方法:2.4.1 测试时间:初测为新生进校的第一个月,末测为每学年 56 月份,每项测试在一周内完成。22.4.2 测试方法: 测试的场地、器材、条件、形式、次数、测量记录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确保相同。2.2.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2.5.1 对初测与末测的观测指标,通过实验效果(进退数)进行计算:实验组:初测 IF1水平 A1末测 FT1 进退数

5、 C1对照组:初测 IF2水平 A2末测 FT2 进退数 C2实验效果(进退数)C1=FT1 IF1 C2=FT2IF2 D=C1C22.5.2 应用数理统计法对有关的指标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并列表对照。2.5.3 应用体育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初测与末测指标进行总体均数的差异性显著检验。2.5.4 对指标进行分析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可测性实验结果: 表 1 实验前男生形态与机能指标对照表组别 N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肺活量ml对照组 55 158.67 47.38 72.36 2595.89实验组 51 158.865.3 47.704.6 72.714.7

6、2527.78240差 值 +0.21 +0.32 +0.35 -68.11P 0.05 0.05 0.05 0.05 表示不具显著性;P0.05 0.05 0.05 0.05 0.05 0.05表 6 实验后(三年)男生体能指标对照表项目 N 50 米 s 立定跳远 cm 1000 米 s 引体向上 c 立位体前屈 cm对照班 55 7.9 203 230.4 7.51 3.58实验班 51 7.410.5 21621.7 221.423.7 7.413.9 4.133.8差 值 +0.49 +13 +9 -0.1 0.55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表 8

7、 实验后(三年)女生体能指标对照表组别 N 50 米 s 立定跳远 cm 800 米 s 仰卧起坐 c 立位体前屈 cm对照组 56 9.0 170 237 35 2.154实验组 54 8.810.48 17616.7 22921.6 375.7 4.33.9 差 值 +0.19 +6 +8 +2 +2.15P 0.05 0.01 0.01 0.05 0.013.2、可测性实验结果分析:从表 1-表 8 显而易见,除实验组男生引体向上、女生的身高在测试值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总体均数的差异性显著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不仅优于对照组,而且总体均数差异性检验均显示具有显著性和

8、高度显著性。分析其原因如下:3.2.1 课程标准鼓励学生的运动参与,在参与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和锻炼的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帮教分组、合作分组、友情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同学间的大量的相互作用互帮、互教、互学、互纠、互勉的教学景象,令师生们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而旧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过多的体现教师的教,几乎各项练习都是在教师的统领下进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太少,主体地位欠缺。3.2.2 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学生形成了有效的意见交流。由于教学中教学形式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

9、分的体现,学生自主拓展的空间大了,一起协作学习的时间长了,共同探索问题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学生形成了有效的意见交流,这样的良好学习契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有效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聚大家的智慧为一体,充分利用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对克服学习和锻炼中遇到的难题有很大的帮助。而旧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过多的注重教师的主导,教师的“教”与“导”占去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几乎学生的各项练习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进行,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干劲逐渐被消弱,课堂上缺乏有效的学习动力和意见交流,也就在所难免了。 3

10、.2.3 课程标准提倡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指导,并分享他人的成绩和来自与同伴的有利影响。这样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只重定量忽视定性;只重绝对忽略了相对的评价方式,并且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只有教师)的评价方法,这种做法,克服了用同一种模式、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弊端,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人性化。在课改多维评价方式的倡导下,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在评价中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并得到同学对自己的优点表示赞扬,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学在这种良好氛围中,分享同学的成绩和同伴带来的有利

11、影响。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只能由教师单一做出评价,学生难于形成有效的沟通,无论对自己的成绩还是同学的成绩都只能是被动的接受,难道被动的东西,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吗?3.2.4 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课标提倡同学间的交往,练习得到同伴的高度承认与重视,使全组成员积极投入到练习的行列中来。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为学生(或学习小组)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同学的学习成绩得到同伴的承认与重视,学生间的能力交流,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多了,充分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形成了有利的影响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共同参与,激发学习热情,起到良好的

12、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只是强调单一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都存在许多不利因素。53.2.5 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教师展现才华的机会,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层出不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减少对失败的恐惧。例如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许多练习采取了分层教学法,把同一个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难易程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分层次进行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难度,在完成较容易的一个练习后,可向高一层难度提出挑战。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

13、的需求,为较低水平的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较高水平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成就感。又如,情感教学法,在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感情交融,相互了解,良好的师生感情,同学情意,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那么的重要。教师以关爱的情感,健康的心理,融洽的关系投入到教学中,给学生的是亲近、热情、友善、尊敬的感觉,学生处处感受到体育课堂的温暖,教师的可尊可敬,学生的学习干劲倍受鼓舞,学习的责任感随之倍增、责无旁贷。再如,合作分组、友情分组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强调的两种分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合作分组是有目的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组员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14、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辅导,相互勉励,每个同学建立在一个相互平等的平台上,通过合作练习,促进了解与沟通,建立友情,理解同伴,达到共识。而友情分组也是一种很好的分组学习方法,与合作分组形成优势互补,同学间根据相互间的友情组成一个共同的学习小组。学生在这种分组中,没有心理压力,相互间非常了解和友善,处在一个友情的团体中,做起练习来,相互支持,协调一致,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标准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都较传统教学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出现学生的体质优于传统教学(参照表 1-8) ,也就不足为奇,应在情理之中。3

15、.3、非可测性实验结果:表 9 实验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等指标对照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 初次测试 近期测试体育课上感到愉快的比例 75% 89%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 67% 86%懂得关心自己健康的比例 86% 90.6%感到体育课教学内容比以前丰富多彩 57% 92.2%认为自己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有用的 49.8% 85.3%现在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比例 65.2% 98.7%3.4、非可测性实验结果分析: 课改不仅仅是更新观念,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愉快的比例从当初的 75%上升到现在的89%,愿意和

16、同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从 67%上升到 86%,关心自己健康的程度从 86%上升到 90.6%,现在感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比以前丰富多彩的占了 92.2%,而以前只有 57%6的学生认为。认为自己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有用的占 85.3%,现在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比例从 65.2%上升到 98.7 这些数字向我们表明了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论的启迪下,课改理念正在层层深入,逐渐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拓展了施展教学才华的大舞台,也为学生培养兴趣、提高终身体育意识拓展了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在这种良好的滋生环境中,取得显著的变化,学生深深的感到体育课比

17、以前更愉快、更具活力,用学生的话来说:现在的体育课更具人性化,改变了以往强硬的教学方式,让我们选择的活动内容多了,探索的时间有了,拓展的空间大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充裕了。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更懂得了如何来帮助同学、关心同学,与同学一起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例如,实验组的老师在案例中这样写到:“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应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快乐,逐渐对体育产生兴趣、爱好,从而培养他们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喜欢体育课却又害怕上体育课,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在课中根本不考虑我们的情感,若表现不好,就让我们操场跑几圈或大声教训。我想这样的教学哪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呢?怎能培养

18、和谐发展的人呢?回想往事,不堪回首。现在自己成了别人的老师,为何就不能进行一次改革。在一堂武术教学中,我针对初二女生的特点,热身活动安排游戏时,游戏的内容除教师提供外,也可以由各小组课前创编,发现每一组编出了她们喜欢的游戏,在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她们就象从鸟笼出来的小鸟一样尽情的玩,开心极了。复习少年拳第二套时,教师精练的讲解示范后,让学生分组练习成套动作,发现每个小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有的才掌握前面几个动作。这时教师要求每一组的组长负责本组人人过关,在组长的带动下掌握较慢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向已掌握较好的学生请教,这样学生充当小老师,她们碰到问题时又能主动地请教老师。

19、每组的练习方式是从自练互练小组练,每组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观察、互相学习,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课堂学习氛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又如: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老师做过这样的尝试同样的教学班,同样的篮球课,在第一次教学课中,教师只是一位指挥者,不是参与者,除了讲解与示范外,更多的时间只是一位旁观者,把球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在一边观摩学生的活动变化。开始时参与活动的人还不少,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参与练习的人数就逐渐递减。到后来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一改前堂课的教学模式,一开始就参与到学生的游戏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做各种游戏,学生觉

20、得活动十分有趣。在后继的篮球教学活动中,教师时而参与学生的练习,时而为学生做做裁判,气氛十分活跃。在课结束后,许多学生异口同声的问老师,上堂课为何不这样上呢?可见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目标教学、情感教学、分层教学、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等第较传统教学方法有较强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取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 结论:该课题自从 2001 年 9 月开始研究,到 2004 年 6 月会议结题,历经三年的时间,着重从可测性的体质指标身体形态、机能、体能进行跟踪测试、数理统计与分析和对非可测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准确的,足于说明, 体

21、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对提高该校初中学生的体质是有帮助的,而且对该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新颖的,方向是正确的,应极力提倡。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而是长远的任务,要有长远的目标与计划,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与专业进修,确实提高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与领会,克服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体育课程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什么都不好,而是对传统教学上确实7存在的不足,加于改革和完善,这样才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5 建议与展望: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实质性研究成果,但实验样本只局限在一所学校,只能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提高该校初中学生的体质是有帮助和对该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要想取得更具有效的说服力,建议有关部门牵头,联合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如一级达标校、普通完中、初中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校) ,对该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我市初中学生体质效应的影响,展望着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厦门实验区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我市的实验取得良好成果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