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频考点专攻练(九)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35 分钟 85 分:共 12 个小题,每题 4 分;共 2 个大题,37 分。)【最新模拟精练】1.(2017江西六校联考)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中国由局部学习西方转向全盘西化【解析】选 C。 “经济体
2、系将完全崩溃。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马关条约规定了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国人开始思考制度的变革,故 C 正确。2.(2017大庆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权,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 )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解析】选 C。材料中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规定,体现出革命党人没有真正领悟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本质,是以分权制衡的方式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故 C 正确。3.(2017东北四市模拟)
3、“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 ”;黎元洪总统 1922 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 (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2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解析】选 D。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可知其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故 D 正确。4.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
4、 ( )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解析】选 B。立宪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代表封建阶级利益,故 A、D 错误;C 本身说法错误;立宪派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故 B 正确。5.(2017福州模拟)1904 年天津商务总会成立时其章程规定“本会拟妥筹经费,设立商务学堂,造就人才,以维商务”,1906 年商部对此批示:创设中等商业学堂,系属振兴商业要义,自应准予立案。这体现了 ( )A.新式学堂创办受到扶持B.实业救国思想成为潮流C.政府改变传统经济政策D.商会增强地方自治实力【解析】选 C。从材料关键信息“1906 年商部对此批示:创设中等商
5、业学堂,系属振兴商业要义,自应准予立案”可知政府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故 C 符合题意。6.清帝退位后,曾有记者问孙中山为何对“今日北京之政争”不甚注意,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 。材料中“社会革新”主要是指(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B.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C.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析】选 A。根据材料“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 ”说明“社会革新”不属于政治问题,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可以判断应该是振兴民3族经济、改善民生,故 A 正确。7.(2017临沂模拟)徐中约在中
6、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解析】选 B。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可知体现的是抨击封建儒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故 B 正确。8.(2017石家庄模拟)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
7、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解析】选 B。结合“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 “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等思想和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可知,农耕文明影响深远,故 B 正确。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 1914 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 ”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 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
8、、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 ”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 ”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 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 。从“五四”前后到 1932 年4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9、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解析】第一问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从材料“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 “都可供文学的材料” “不依傍、不盲从” “科学的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即可。第二问和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政治、社会等角度作答即可。答案:特点: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4 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观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留学风气盛行。(4 分)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
10、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近代化进程等。(4 分)【原创新题速递】10.1912 年 2 月,章士钊从英国归来,以非盟员身份出任同盟会机关报主笔,主持该报的编辑工作。指出它(同盟会)应该“即行解散” “会名理宜消灭”,应“与国会相依为命者也” 。在他看来 ( )A.同盟会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早就应该解散B.同盟会推动了革命发展,应保留并发挥新作用C.革命任务已经完成,同盟会应当实行改组D.同盟会应改组由国会选出,并参加国会的选举【解析】选 C。结合时间“1912 年 2 月”和材料主旨,可知当时清政府已被推翻,章士钊认为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11、同盟会已完成了革命党的任务,应改组为参加国会的政党,以参加国会竞选和国会活动为目标。A、B、D 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加固训练】下列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最有可能在 19131915 年被北京政府废止的一项是 ( )A.保护工商业发展B.小学禁止读经科C.人民享有“公权”5D.小学男女可同校【解析】选 B。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131915 年”可知,这一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故 B正确。11.有学者指出:20 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 。该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辛亥革命的失败B.新文化运动兴起C.
12、军阀混战割据D.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析】选 C。由“城头变幻大王旗”可知,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军阀混战割据,故选 C。12.下面的数值是中国从 1865 年到 1911 年间以十年为间隔的外贸概况(单位:白银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代 进口 出口 平衡1865 55 715 458 54 103 274 -1 612 1841875 67 803 247 68 912 929 +1 109 6821885 88 200 018 65 005 711 -23 194 3071895 171 686 715 143 293 211 -28 393 5041905 447 100 082 227
13、 888 197 -219 211 8851911 471 503 943 377 338 166 -94 165 777A.总体上贸易逆差逐年增多,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B.出口多为农产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C.进口、出口适度,有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中国始终处于入超状态,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选 A。表格反映出这一时期总体上贸易逆差逐年增多,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故选A。其他选项从材料看不出。【拓展延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的影响(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先后爆发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1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6(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先后发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平等思想,并最终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13.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的政治干扰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中断,即“救亡压倒启蒙”,“救亡”概念含混地包括民族救亡运动、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完全不同的政治运动。该观点 ( )A.把救亡同启蒙对立起来,突出启蒙的自身规律B.强调启蒙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值得肯定的C.把救亡同启蒙对立起来,突出了救亡的时
15、代主题D.忽略了启蒙和救亡的内在联系,因而不太科学【解析】选 D。这种观点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同五四运动强调的“爱国救亡”对立起来,认为是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压倒了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民主科学” 。其实,就当时的中国来说,“民主科学”本身的价值就是“爱国救亡”,其应与救亡结合,只单纯启蒙而不和社会实践结合,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民主道路的,其最终必然走向瓦解,所以此种观点忽略了启蒙和救亡的内在联系,因而是不科学的,故选 D。14.(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发自中国社会内部需求的一场革命,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
16、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实更应该用一种温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的参加者。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 。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17、人民日报等(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赢双赢”的内涵,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2 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价值,并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13分)7【解析】第(1)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并结合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从直接目标角度作答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从革命的结果、影响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不战而屈人之兵” “共赢双赢”等角度归纳出“合作、协商、共赢”价值理念;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分析即可。答案:(1)内涵:指辛亥革命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通过谈判、对话方式达到了革命的直接目标,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历史意义:在各方妥协下,清朝皇帝退位,中国实现了共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极小的代价、避免社会动荡达到革命的目标,有利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12 分)(2)最大价值:合作、协商、共赢的价值理念。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带来了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和国家统一结合起来等。(1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