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花生今天在学校五年级听了一节语文课,陈老师讲的是许地山先生的名篇落花生一文。我喜欢听老师讲课,更喜欢研读文本。每次在听课的现场,我既是一名听课教师,也是一名听课的学生。这两种身份的叠加,总能让我感悟不少新的东西。今天也不例外。落花生是一篇名课文,做学生就学过,对它很有印象;做教师的时候教过,很喜欢文字的朴实风格。因为今天的机缘,我又一次读起这篇文章,对课文又有少许感觉。现在记下来留着日后教学参考。一、文章结构严谨。文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言语不多,却紧扣一个“高兴”种花生高兴、收花生更高兴。这个高兴就是为了后文“议花生”奠定情感基础,创造条件因为大家异常高兴,所以
2、母亲才提出搞个“收获节” ,才有了后面故事。二、 “衬托”自然巧妙。如果说小学课文中要指导学生体会“衬托”的妙处,此文必为上选。在谈话间, “正衬”与“反衬”竞相上场,自然天成,没有任何雕琢之痕。孩子们大谈“花生的好处”不过是为了父亲讲“花生的可贵之处”做正面承托而已,紧接着父亲的话里又以“桃子、石榴、苹果”从反面来衬托“花生的可贵之处” 。这一正一反很自然的把文章的主题拖出水面,还让人觉得主题的“高大突出”三、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四、借物喻人与借物抒情融为一体。“物本无情,因人而异” 。课文中的花生既比喻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父亲借以表达内心感受的实物。借花生既表白了父亲内心的自我,也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殷殷之情。做人要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比,父亲更看重的内在美。尽管这个比较对“桃子、石榴、苹果”略显不公,但因为是借物抒情要表现的是抒情者的意愿,物体本身也只能“屈尊降贵”为表达服务了。经典总是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