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单元-3 道山亭记李仕才基 础 巩 固 层 次 ( A)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闽,故隶周者也 隶:隶属B其途或逆坂如缘 坂:山坡,斜坡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攀登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埃壒:尘埃,尘世【解析】 “踬”译为“跌倒” 。【答案】 C2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粤之太末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 A 项, “粤”同“越” ;B 项, “颁”通“斑” ,须发斑白;D 项, “知”通“智” ,智慧。【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三山者鼎趾立C草
2、木行列,烟消日出D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解析】 A 项,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B 项, “鼎趾” ,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C 项, “行” ,名词作动词,排列。【答案】 D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A为亭于其处B闽,故隶周者也2C其路在闽者D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解析】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 项,为状语后置句;B 项,为判断句;C 项,为定语后置句;D 项,为省略句。【答案】 A阅 读 提 升 层 次 (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送蔡元振序 曾 巩古之州从事 ,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
3、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已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
4、。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 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注】 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如从事史、从事中郎、别驾从事、治中串等。义:同“宜” ,适宜、适当,有分寸。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 辟:征召,聘请B不惟其同守之同 同:相同,一样C州为不治矣 治:治理得好,太平D幸而材从事 材:有才能的【解析】 同:附和,赞同,动词。【答案】 B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5、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而已矣/蔡君之任也/3B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而已矣/蔡君之任也/C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而已矣/蔡君之任也/D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而已矣/蔡君之任也/【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根据句意“也”后都要断开,排除 A、B、D 三项。【
6、答案】 C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州的太守无权征召、聘用从事,一个读书人也不能自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则上下级相处不会融洽。B作者告诫蔡君要明确作为从事的责任,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做事要有分寸。C作者认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做州从事的人呢?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分析说理,说服力强。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对比,今之从事对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对比等。【解析】 推导刚好相反,原文针对的是州从事,此题针对的却是公卿大夫。【答案】 C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议者不原其势
7、,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译文:_(2)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译文: _(3)脱然莫以为己事。译文: _【答案】 (1)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情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一律由太守一人做出决定。(2)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4(3)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作自己的事。【参考译文】古代的州从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请读书人担任,读书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所以上下级关系是很融洽的。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州从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仅太守不能选择读书人,读书人也不能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上下级之间怎么能相处融洽呢!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也不
8、能立即离开。因此太守把地方治理好了,从事就无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从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迫啊,(不得不)这样。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形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一律由太守一人做出决定。如果从事把政事掌管起来,那就是另立政治标准,侵犯长官的权限。唉!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那么,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只求与太守的意见保持一致,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一州没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个作从事的),自己也不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那么,从事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怎么是另立政治标准呢?这又怎么是侵犯长官权
9、限呢?(可见),好发议论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啊。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所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啊。现在全国各地的从事,只知道对上司的意见随声附和的人实在太多了。幸而有个有才干的从事,看到当地政事上的漏洞,也不过在家里叹气,在路上发牢骚罢了。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自己的事。(如果)与这种态度相反,就会激化与上司的矛盾。而激化矛盾,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找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实在太少了。在地方上当从事是这样,在朝廷上当公卿士大夫的人,不这样的又有几个呢!临川蔡元振君,到汀州去作从事,开始尝试着进行政事活动。汀州如果被太守治理
10、得好,蔡君就可以合抱两手闲坐无事了;如果治理得不好,人们就看蔡君你的了。你既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凡事只要做得适合分寸就好,这是蔡君你的责任啊。如果将来有一天到朝廷上做官,全都照这样办就行了,这也是蔡君你的责任啊。你怎么能不自勤自勉呢?蔡君临行前,来求我写一篇文章,所以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语 言 表 达 层 次 ( C) 9下列句子的顺序已经打乱,请给下列句子排序,只写序号。曾巩受僧道主持邀请为其寺观撰写记文更奇怪的是,他如此来写,僧道们居然也并不介意曾巩却反而借题发挥,为儒学张目,委婉地批评佛道,这本来就很奇怪。这说明,一方面,曾巩的记文确实写得好,能够为寺观增辉反而一再
11、邀请他撰写此类记文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5另一方面,在北宋时期,儒者与僧人道士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他们虽然各执己见,但是也能够彼此理解_【解析】 排序时要注意一些词语,如“却反而” “更奇怪” “反而” “这说明”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并非” “而是”等。【答案】 10下面是马秘书和杨秘书的通话记录,请根据情境,把对话补充完整。马秘书:您好!请问是博雅公司吗?杨秘书:_马秘书:我是翰林公司的秘书小马杨秘书:_马秘书:是这样的,我们公司张总想请你们王总明天小聚。杨秘书:_马秘书:今天晚上 600,地点在文化路清茗茶庄。杨秘书:_马秘书:那就谢谢了,再见。杨秘书:_。【答案】 (示例)您好?
12、这里是博雅公司。请问,您是?哦,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哦,请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呢?好的,我一定转告王总。不客气,再见!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
13、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6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
14、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B非其士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C岂虚也哉 虚:空虚D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聚集,集中【解析】 C
15、项,虚:虚假,不真实。【答案】 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列 于 中 国 , 始 并 为 闽 中 郡 父 母 之 爱 子 , 则 为 之 计 深 远 )B. 人 以 屋 室 巨 丽 相 矜 而 陋 者 乃 以 斧 斤 考 击 而 求 之 )C. 其 志 壮 哉 其 若 是 , 孰 能 御 之 )D. 而 其 余 功 又 及 于 此 秦 以 城 求 璧 而 赵 不 许 )【解析】 A 项,动词,成为/介词,替;B 项,均为介词,拿;C 项,代词,他的/连词,如果;D 项,表递进,并且/表转折,却、然而。【答案】 B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16、一项是(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C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D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解析】 D 项, “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7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答案】 D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译文: _(2)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译文:_【答案】 (1)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有不跌倒的。(2)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