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国土规划纲要辽宁省国土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八年四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国土规划的性质与地位辽宁国土规划是统筹全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综合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调控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国土资源,保护整治国土环境,强化科学国土管理。国土规划是编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宏观调控、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条 国土规划的主题本次国土规划的主题是“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国土开发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是东北振兴的
2、先导和重点。全面振兴以国土空间的科学开发、有效利用与合理布局为基础。国土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当前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又要为未来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条 国土规划的范围与期限本次国土规划的范围是辽宁省行政辖区,包括陆域和海域。规划期限为 20062030 年。其中:近期为 20062010年;中期为 2011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0 年。基期为 2005 年。第二章 国土开发利用现状第一节 国土的特点与优势第四条 国土五元分布,区间差异较大辽宁省陆域面积 14.8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1.5%;海域面积 6.8 万平方公里,其中近海 3.5
3、万平方公里。国土本底由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丘陵、北黄海、辽东湾五元模块组成。区间自然地理差异较大。地势东西高,中间低,高差为 700 米。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第五条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东南濒临黄渤两海,陆域与吉林、内蒙、河北接壤。处于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结合部。境内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交通方便畅达。东出可达朝鲜、韩国、日本,北上可去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蒙古国,南下可联接东南亚交通要道,西进为我国欧亚北线大陆桥东端桥头堡。第六条 海陆资源兼备,发展潜力巨大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是我国海洋大
4、省之一。海岸线长 2428 公里,岸线、滩涂、生物、能源、矿产、水域等海洋资源丰富。陆域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总体上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农林牧渔综合发展。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第七条 地下资源丰富,矿产品种较多辽宁是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 110 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 79 种,产地 815 处。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 45 种主要矿产中,辽宁有 36 种。在已查明的各类矿产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铁、菱镁矿、硼矿等 5 种,特别是菱镁矿储量占世界的 25%,硼矿储量占世界的 10%,均居世界第 1 位;居第 2 位的有金刚石、
5、玉石、滑石等 5 种;居前 10 位的有 32 种,石油、天然气、煤炭分别居第 6、第 9 和第 15 位。第二节 国土开发利用的主要成就第八条 对全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辽宁省的国土面积居全国第 21 位。2007 年,GDP 超万亿元,居全国第 8 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千亿元,居全国第 7 位;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 5 位。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一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史。对自然资源长时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积淀了比较雄厚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基本发展格局。这块国土不仅养育了世代的辽宁人民,而且对全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解放以来,先后向全国输出了大批的原材料、机械设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产业工人,上缴了相当于国家对辽宁投资 3 倍的财政积累。第九条 工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依托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形成了鞍山、本溪钢铁工业基地;辽河油田及盘锦、抚顺、辽阳、大连、锦州、葫芦岛等石化工业基地;大石桥、海城镁质材料产业基地;抚顺、阜新、铁法、沈阳等煤炭产业基地;葫芦岛、抚顺、沈阳等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沈阳、大连装备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以机械装备、冶金、石化为主的重化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工业化发展开始进入以组装加工工业为主的新阶段,工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第十条 农业发展取得历
7、史性突破依托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有耕地 400 余万公顷,粮食单产居全国前列,总量自给有余,是全国 13 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森林面积 533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期的 12%提高到 35%,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果和海产品基地。畜牧业经济规模已接近种植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发展步伐加快,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第十一条 海上辽宁建设初见成效依托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增强。海洋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 GDP的 10%,形成了港口建设、海洋运输、海
8、洋捕捞、海水养殖、油气开发、海盐生产、海水利用、滨海旅游等综合发展体系。第十二条 城市化水平居各省(区)前列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区域集聚,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组群发展、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全省有4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 9 个中等城市,12 个小城市,595 个建制镇。城市化率 58.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6 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 2 位。辽宁中南部城市群是我国最早形成的城市集聚区之一。第十三条 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土资源的开放式开发利用,市场化配置,使辽宁发展呈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国际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进出口总额近 600 亿美元,外贸依存度
9、为 40%,已与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济贸易往来,有 1.6 万余户外商在辽宁投资发展,累计利用外资 527.9 亿美元。境外投资有了新进展,已兴建企业 103 家,劳务输出人员 7.1 万人。第十四条 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依靠科技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全省现代化发展提速,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国第 7 位。电子信息、生物、环保、海洋、先进制造、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正向生产、生活领域全方位深入拓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辽宁新的主导产业,增加值已占 GDP 的 13%。第三节 国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十五条 空间开发调控失调,区域主体功能趋同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存在“三大三小”,即生产空间大、
10、生态空间小;建设空间大、生活空间小;农村居住空间大、城市居住空间小。城市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蔓延式而非现代的集约式;城市间互动仍然是传统的竞生而非现代共生关系;城乡区域布局仍然是二元而非现代主卫结构。主体功能区划不力,调控失当,地区空间开发利用趋同,主体功能不够突显。生产建设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混杂,不仅给生产建设带来诸多矛盾,也降低了生活空间的质量。第十六条 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沿海开发相对滞后辽中南内陆城市群与沿海城市带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不利于顺应产业生态集群规律和国外产业转移大趋势,沿海开放优势与腹地互动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工业密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 5 市城区土地面
11、积仅占全省的 1%,却集中了全省工业增加值的 32%。而沿海国土开发相对滞后,岸线、滩涂、海水等资源利用率不高,较之沿海其他省份开发的强度差距很大。一些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破坏严重,随着资源的枯竭,不仅面临接续产业、劳动力再就业等难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面临消除污染、恢复生态需要巨额投入的困难。第十七条 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损失浪费比较严重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比较粗放,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尚未改变以输出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的局面,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万元 GDP 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5 倍,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5 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 34%
12、。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系数为 0.48,远低于国家部颁标准。全省城市管网的平均漏失率 20%,高出合理漏水损失的 1 倍以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石化工业的精细化率仅为 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 个百分点;菱镁产业的深加工率只有25%。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适宜性不强,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土地利用适宜性较差,耕地利用强度过高,生态用地不足,建设用地粗放。耕地总量虽保持稳定,人均耕地 1.47 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壤质量下降。全省优质耕地少,除辽河平原土地较为肥沃,辽西、辽北大部分耕地贫瘠,地力较差。中低产田 260 万公顷,占耕地总量的三分之二。农村居民点分散,占
13、地面积过大。草原面积较 20 世纪 80年代初减少三分之一。土地资源质量下降,重化工业造成局部土地污染;长期使用化肥,方法不科学,耕地板结;水土流失、沙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第十九条 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820 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 547 立方米,均不及全国的三分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且与生产力布局呈逆向分布。大、小凌河季节性断流,辽、浑、太流域春季水荒严重。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浪费并存。特别是辽西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已形成了 16 个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 1500 平方公里,年超采水量 4.07 亿立方米。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严
14、重,大连、营口、锦州和葫芦岛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达 750 平方公里。第二十条 主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部分矿产储量萎缩主要矿产资源勘探评价工作落后于开发利用进度;主要矿山采准不足,采剥比失调。石油后备资源不足,加工能力的 78%靠境外调入原油满足。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不佳,开采难度逐渐增大,数量性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省内资源只能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 50%左右,现有的煤炭产量很难长期维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处于萎缩枯竭阶段,省内供应的铜矿石、铜精粉或粗铜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 4%,铅、锌、铝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 10%。铁矿资源储量虽多,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难度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大
15、。高品位铁矿、锰矿全部依靠进口。第二十一条 海岸资源渐趋萎缩,近海海域污染加重近 30 年海岸线共缩短 492 公里。海岸侵蚀加剧,全省三分之一的沙砾岸遭到强度不等的侵蚀后退。滩涂大面积丧失,沿岸海水质量下降。岛礁坨数量减少,已有 18 个岛礁与陆地相连,完全丧失了海岛特征。湿地面积锐减,辽河三角洲天然芦苇湿地面积由 6.1 万公顷减至 2.4 万公顷,鸭绿江口芦苇面积由 8 千公顷减至 4 千公顷。海底淤泥加重,海水自净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下降,近海海域污染加重,海洋灾害增加。第二十二条 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破坏严重辽宁省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水环境污染较重,全省、劣类
16、水质河长占 48%。地下水 73.2%为 、类水质。水库水源污染也很严重,城市水质严重超过国家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不高,7 个城市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个别城市未达到三级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加大,侵蚀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31%,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 8.4%,局部地区仍在扩展。土壤盐渍化面积占 22%。第三章 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一节 综合承载力第二十三条 国土适宜人口规模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要求,国土综合承载力为一定技术条件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综合资源环境各要素的约束性,辽宁省国土承载的适宜人口规模为 4300 万人,目前已接近承载力的上限。第二节 资源承载力第二十四条 耕地资源承载力按人均粮食需求量 400420 千克/人 年的标准,现有耕地的承载力较高,为 1.04。根据国家保持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规划期内耕地面积应保持在 400 万公顷,目前为 409.1 万公顷,耕地承载力已接近警戒线,保护耕地刻不容缓。第二十五条 建设用地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