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里山纪行,吴功正,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啦, 涧 水常围着青山转。,阿里山,阿里山晨曦,阿里山日出,神木,阿里山小火车,云海中的阿里山松,整体感知,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时间,2、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如何分?,第一部分(1)以两首歌曲开启全文,写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具体记叙游阿里山的的全过程。,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结束全文,令人回味无穷。,探求: 作者进山当时有何独特的感受?,感到了阿里山的幽深和宁静。 其中“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
2、肌透骨的力度”一句集中写出了作者的独特的感觉 。,概括主体部分各段的内容。,3、过渡段。,4、写潭水清澈。,5、写林区的宁静。,6、写山间的青苔路。,7、写无边无际的森林。,8、写看到了神木。,9、写“神木”经历了一次巨创。,2、写进阿里山的过程。,第四段。,1、此段由三个句子构成,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2、“骤然”什么意思?,3、此段中的两个比喻句分别比喻什么?,“明镜”比喻潭水的“清澈透亮”。 “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第五段: 文中哪里写出了林区的宁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蝉、如蝇、如蚊” “静谥的世界、净洁的世界-世界”,分别是比喻、反复、排比的手法。,第六段: 写青苔,从
3、哪几个角度来写,又分别写出了青苔的哪些方面?,从视觉、触觉角度描绘青苔的形状、密度、厚度和长度。,大家欣赏第七段内容,第八段:看到神木,1、第二句说明神木的 , 以 “ ” 来概括其形态。,名称、高度、树围直径,庞然大物,2、第三至五句说明叫神木的原因。,3、第六句写孕育神木析自然条件。,如何理解“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作者于“巨创”中发现神木丰富、深邃的内涵。 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和心境。 是全文的点睛这笔,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在最后一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所见?用哪句话概括所感?,“人少树多”“树密”“阴厚”,“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的描绘了游
4、览阿里山的所见的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的先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能力转化,写作特点赏析:,一、移步换景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1、作者边走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 台北松山机场 中部城市嘉义 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到阿里山站 穿过林区 走过曲径幽路 看到神木 下山的路上,2、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3、作者注意从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点,各局部特点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
5、象的总特点。,本文就总体上写出了阿里山的共同特点:幽深、宁静、清凉、神奇。,二、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欣赏: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句。,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引导我们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整句与散句的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1、节奏美,2、修辞美,恰当运用修辞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请找出一个运用了修辞的句子,
6、并对它进行欣赏。,“森林恰似一片汪洋.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中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潭无鱼鳖,林无鸟兽”运用对偶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读起来自然和谐悦耳。,3、拟声美,本文运用于摹写小火车的声音,用了“咣当咣当”,使读者联想到了古式的小火车,触发了思古幽情。,4、音节美,人们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悦耳。,“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段文字全部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4、情韵美,(1)、融情于景。如第5段,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2)、托物寄情。如第九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