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1.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 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 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 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
2、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2.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3. 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2)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3)疾病预
3、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4)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5)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4. 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5.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6
4、.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 6 小时内,农村于 1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 12 小时内,农村于 24 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 24 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7.常见术语解析(1)病原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2)疫点: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
5、者单个疫源地。 (3)疫区: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4)人畜共患传染病: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血吸虫病等。 (5)自然疫源地:指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6)病媒生物: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如蚊、蝇、蚤类等。 (7)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8)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
6、感染。 (9)实验室感染:指从事实验室工作时,因接触病原体所致的感染。 (10)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8.特殊传染病相关知识艾滋病(AIDS)传染源: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HIV 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HIV 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 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
7、植和器官移植)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 HIV。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 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 HIV 感染母亲所生婴儿。主要发病机制:感染 HIV 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 、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炎。 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
8、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皮肤、淋巴结: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 常见肿瘤:子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霍乱霍乱( cholera)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泻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样肠内容物、脱水、肌痉挛少尿和无尿为特征。严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症或酸中毒而死亡。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轻型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恢复期带菌者的作用更大传播途径:霍乱的两个生物型均可
9、经水、食物、苍蝇以及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水型传播是最重要的途径。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常见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其中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略,故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更大。 传播途径: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通过苍蝇污染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地震,战争,洪水等因素可致水源污染,而引起暴发流行。 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耐药,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菌痢的诊断:1.近周内有不洁的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2.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 3.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4.粪便常规: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15 个/高倍视野、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分离到痢疾杆菌;粪便免疫检测:痢疾杆菌抗原阳性。